公元631年藏曆鐵兔年布達拉宮由吐蕃松贊干布興建。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間,後因雷擊和戰亂遭嚴重破壞。
吐蕃王朝滅亡之後,古老的宮堡也大部分毀於戰火,加上雷擊等自然災害,布達拉宮的規模日益縮小,甚至一度被納入大昭寺,作爲其分支機構進行管理。如今的布達拉宮只尚存有當時的法王洞和康。
1645年藏曆木雞年,五世d賴喇嘛爲鞏固的甘丹頗章地方政權,由第司索朗繞登主持,重建布達拉“白宮”及宮牆城門角樓等,並把政權機構由哲蚌寺遷來。1690年藏曆鐵馬年,第司桑傑嘉措爲五世d賴喇嘛修建靈塔,擴建了“紅宮”。1693年藏曆水雞年工程竣工。以後,歷世d賴喇嘛增建了5個金頂和一些附屬建築。特別是1936年藏曆火鼠年十三世d賴喇嘛的靈塔殿建成後,形成了布達拉宮今日的規模。
五世d賴建立葛丹頗章王朝。後來由松贊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滅亡之後,古老的宮堡也大部分被毀於戰火,直至十七世紀,五世d賴建立噶丹頗章王朝並被清朝政府正式封爲西藏地方政教首領後,纔開始了重建布達拉宮,時年爲1645年。以後歷史d賴又相繼進行過擴建,於是布達拉宮就具有了今日之規模。獨特的布達拉宮同時又是神聖的。因爲在今天的中國,每當提及它時都會很自然地聯想起西藏。儼然在人們心中,這座凝結藏族勞動人民智慧又目睹漢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築羣,已經以其輝煌的雄姿和藏傳佛教聖地的地位絕對地成爲了藏民族的象徵。
1690年,在第巴桑傑嘉錯的主持下,修改紅殿五世d賴靈塔殿,1693年竣工。以後經歷代d賴喇嘛的擴建。300餘年來,布達拉宮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極爲豐富的歷史文物。其中有2500餘平方米的壁畫、近千座佛塔、上萬座塑像、上萬幅唐卡;還有貝葉經、甘珠爾經等珍貴經文典籍;表時歷史上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關係的明清兩代皇帝封賜d賴喇嘛的金冊、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銀品、瓷器、琺琅器、玉器、錦鍛品及工藝珍玩,這些文物絢麗多彩、題材豐富。
十三世d賴喇嘛靈塔殿,是布達拉宮最晚的建築,1933年動工,3年建成。此外還有上師殿、普賢追隨殿、響銅殿、時輪殿、釋迦能仁殿、釋迦百行殿、花師殿、菩提道次第殿、持明殿、世襲殿等殿堂。
三個人用了一上午的時間,把布達拉宮看了一遍,對藏族的佛教有了很深的認識,接近下午兩點的時候,懷着對古人的讚歎,在山上走了下來,走進了山下的一家飯館。
這家飯館並不大,裡面主要提供藏族地區的特色小吃
三個人看着桌子上黏糊糊的食物和油汪汪的茶水,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酥油茶和糌粑。
“這就是藏族同胞的主食糌粑和酥油茶嗎”苗偉強驚問道。
“是的”董廷華又開始了高談闊論,講起了藏族地區不同的飲食風俗。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字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稞炒麪。糌粑的製作方法是,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乾炒熟、磨細、不過篩,這樣製成的炒麪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糌粑與我國北方的炒麪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麪是先磨後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不除皮。吃糌粑時,碗裡放上一些酥油,衝入茶水,加點糌粑面,用手不斷攪勻。
糌粑比冬小麥營養豐富,又攜帶方便,出門只要懷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決一點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飯。把糌粑倒進一個叫“唐古”的皮口袋裡,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會兒,噴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過藏曆年時,家家都要在藏式櫃上擺一個叫“竹索琪瑪”的吉祥木鬥,鬥內放滿青稞和卓瑪人蔘果等,上面插着青稞穗、麥穗花校和一種叫“孜卓”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脾。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琪瑪”,客人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撒三次,再抓一點放進嘴裡,然後說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吃糌粑時,碗裡放上一些酥油,衝入茶水,添上炒麪,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麪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轉動着碗,並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麪壓入茶水中;待炒麪、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裡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裡送。藏族羣衆吃飯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飯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飯也用手抓,叫做抓飯。
由於糌粑吃法簡單,攜帶方便,很適合遊牧生活。牧民們出遠門時腰間總要掛一個糌粑口袋,餓了,就從口袋裡抓把糌粑吃。有時,他們從懷裡掏出個木碗,裝些糌粑,倒點酥油茶,加點鹽,攪拌幾下,抓起來就吃。有時,邊吃糌粑,邊喝酥油茶。
“別說了趕快嚐嚐好吃吧”周天翼說道,以前只在書上看到過藏族同胞的飲食介紹,看到過關於糌粑和酥油茶的介紹,沒想到現在竟然吃上了。
苗偉強,董廷華拿起放在盤子中的糌粑咬了一口
“噗”
董廷華一口吐在了地上怒道:“這種東西是人吃的嗎,是不是太難吃了”
苗偉強皺了皺眉頭說道:“這玩意雖然不怎麼好吃但是還算可以,湊活着吃還行”
周天翼咬了一口,並不是很好吃,這可能就是藏族人民樸素生活的見證吧,在比較貧困的藏族地區,能吃飽應該是相當不錯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