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投康熙所好

康熙一生極爲重視農業,認爲無農不穩,無農不富,而且年年都要抽出時間來親自躬耕,還在豐澤園搞了幾塊實驗田培植稻種,並且大力推廣雙季稻的種植面積,可說是對農業重視到了極點。

一聽胤禎說的都是些農業方面的著作,注意力馬上就被吸引了過來,他放下手中的筆,饒有興致的說道:“這些可不是雜書,你居然能有自己的想法,看來最近也沒閒着,來,給朕說說有你的想法。”

“是,皇阿瑪,這些想法是兒臣偶爾得之,不妥之處,還請皇阿瑪指正。”胤禎謙虛一番之後便胸有成竹的朗聲說道:“自古以來,就是民以食爲天,我朝人口衆多,且每年都在以三、五百萬計的速度增加,而新墾之田地卻極爲有限,長此以往,則糧食與人口的矛盾必成爲朝廷的一大心病。

再有,土地兼併歷來就是歷朝歷代的一大頑症,我朝目前正是處於中興之期,土地兼併還不是很嚴重,但是三、五十年之後呢?到時候一邊是土地高度集中,一邊是數量龐大的無地農民,一旦遇上天災,後果無法想象。”

聽到這個開頭,康熙的神情已是肅穆起來,全神貫注的傾聽着。

“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土地兼併到後期幾乎是必然現象,歷來也無有效的解決措施,而中原又無法推行‘減丁政策’,唯一的出路便是提高土地的產量。

要提高土地的產量,種子是關鍵,而種子的培育需要大量的農學人才長期不懈的研究,我朝現在最爲缺乏的就是農學人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我朝的讀書人只讀孔孟,不辨麥黍,而農民又不識字。

現有的農學著作大都是前人所著,而且都是一家之言,自然也就有一定的侷限性和片面性,兒臣想,能不能仿國子監例,建農學院,專門培養農學人才。”

農學院?康熙眉頭一揚,頗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心下不由暗贊,這想法不錯,不失爲治本之策。

見康熙臉上似有喜色,胤禎暗道有戲,繼續說道,“我朝地域遼闊,氣候複雜,但主要產糧區可分爲南北兩塊,其中江南又是國家糧賦的根本之地,若是在江南建立一所農學院,招納對農業有興趣和有志於農學的讀書人,以現有的農業著作爲教科書,對他們進行教育。

如此,不出數年,定可培養出大批的農學人才,對於這些人,朝廷給予一定的官身,優異者或留院爲師或集中起來進行農學研究,平庸者亦可分派各縣宣傳、推廣、指導、普及當地的農學。

另外,朝廷對在農業方面做出突出貢獻者給予重獎,這樣雙管齊下,我朝定將掀起農學熱,而農業,必將在我朝達到鼎盛,爲後世子孫奠定萬世基業。”

“好,眼光獨到,想法新穎,思維開闊,堪稱大手筆。”康熙滿面潮紅的脫口讚道。

胤禎可不敢大刺刺的領受這讚賞之語,忙一躬身,謙遜的道:“皇阿瑪讚賞,兒臣不敢當,能入皇阿瑪的法眼,也算是兒臣盡的一份孝心。”

康熙興奮的站起身來,笑道:“十四不必謙遜,這是治國良策。”說着他四下了望了望,見沒什麼好賞賜的,便拿起書桌上的一柄玉如意,“這如意賞你。”

胤禎欣喜的趨前幾步,跪接過玉如意,“謝皇阿瑪賞賜。”

康熙含笑問道:“這農學院你有什麼設想?”

“回皇阿瑪,兒臣認爲,初建規模不宜過大,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實驗田,農學院進行分科,暫時先分成水稻,旱地農作物,經濟作物,畜牧四科,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各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科目,每個人只能選一個科目。

其次,江南是國家糧食的根本之地,首批學員應以江南各省爲主,其他行省兼顧即可,第一所農學院最好建在江南,學員的吸納也不宜操之過急,每縣每年最好限額一名。

另外,對於農學院,朝廷可直接下達研究課目,學員可給予八品或九品官身,分發各縣宣傳、推廣、指導、普及農學。對於這些官員,朝廷可以規定,必須在職五年,然後可根據考評予以升降,日後朝廷即可多出一批知農、懂農的官員。

最後,各縣分派農學官員一事,可先在江南試行,若在江南見效,再行全國推廣不遲。”

康熙聽的不住頜首,待胤禎說完,滿面含笑的道:“治大國若烹小鮮,先試行再推廣,不貪大,不務虛,以你這個年齡,也算難得。”走了幾步,康熙又接着着道:“寫個摺子呈上來吧。”

“這是兒臣寫好的‘倡農書’。”胤禎趕緊取出寫好的摺子,雙手遞了過去,“請皇阿瑪指正。”

康熙將摺子放在案頭,笑道:“先跪安吧,這事,朕再議議。”

待得胤禎退出後,康熙將‘倡農書細細看了一遍,在康熙眼裡,這份倡農書稍顯激進,有些地方明顯存在不足,沉思良久,纔開口道:“李德全,將這摺子送內閣,轉發六科,公開發抄,在邸報上全文刊發。

在邸報上刊發,康熙一是想堂堂正正示之以公,探探各地督撫的反應。第二個想法卻是不好明說,經過半年的清洗整頓,朝廷上下凡是參與到皇子黨爭的大臣都惶恐不安,借這份肯定會引起爭議的倡農書吸引朝廷上下的眼球,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以穩人心。

什麼叫一石激起千層浪?倡農書在邸報上一刊登,立時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轟動,農學院什麼的,倒沒幾個人關心,但是農學院的學員一出來就授予八品官身,這就有點駭人聽聞了,要知道每三年一屆的科考,三甲同進士出身的也不過三百來人,外放一般也不過是從七品左右。

最根本的是天下的讀書人從此又多了一條晉身之路,同時朝廷官員也將多出幾千來,這意味着朝廷的開支將大幅增加。

所以倡農書在邸報上一刊出,朝野上下登時就一片沸騰,叫好的有之,謾罵的當然也不少,但更多的則是議論。

第450章 曠世慶典第593章 禍水西引第62章 狠師爺第95章 軍民械鬥第333章 龍生九子第171章 江南科考案(六)第300章 胤礽的手筆第53章 遭彈劾第311章 太子進京第349章 開禁採金第632章 攪局第660章 對比第728章 又見分封第26 提點老八第662章 伴君如伴虎第538章 公示第239章 西班牙入侵第719章 知人善任第451章 **老五第497章 徵日(六)第355章 陛辭第261章 十四覲見後記一算是續集第130章 刺殺下第619章 綠營兵制第397章 誘導第52章 好色貪婪第49章 白送?第84章 回京第166章 江南科考案(四)第359章 鄔思道的謀劃第157章 調將不調兵第583章 從諫如流第492章 徵日(一)第20 送禮也要講策略第194章 老四反應第72章 君心難測第81章 上屋抽梯第402章 康熙的糾結第199章 風雲變幻第283章 下馬威第713章 倭奴第447章 京師繁華第460章 康熙中風第260章 攤丁入畝第603章 出紅差第664章 貪官之論第140章 朝堂暗爭第651章 選秀女第88章 廢了他第685章 狗咬狗第432章 客大欺店第364章 歐洲攪局?第548章 太子心思第675章 下馬威第27章 小朝會第379章 一語驚醒夢中人第576章 李衛當官第91章 工商雜稅第515章 跋扈第113章 抄襲無處不在第255章 煎熬上海第156章 敲竹槓後記三第25 百利而無一害第523章 士農工商第159章 江南科考案二第684章 牆倒衆人推第347章 長篇大論-第687章 清理虧空第461章 放不下第211章 鐵桿支持者第725章 西花園第53章 遭彈劾第553章 收買人心第287章 炮口集合第119章 機會第600章 有雨第451章 **老五第545章 奪權第494章 徵日(三)第686章 貞武的態度第622章 棘手第80章 十四爺冷竈第668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454章 縱容蒙古第561章 入營第546章 如出一轍第334章 鼓吹分封第274章 喧鬧的京城第455章 宴請第576章 李衛當官第386章 意外之喜第119章 機會第514章 打了再講第548章 太子心思第384章 請立儲君第648章 又起波瀾第126章 又見站籠第187章 王頊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