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去熱河

大清爵位,不再有名無實!

整個大殿登時落針可聞,一衆皇族宗親、八旗王公,滿漢勳貴,包括幾位上書房大臣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大清周邊裂土封王?大清又要採取分封制?他們不用再做空筒子王爺了?

一衆人登時都是大喜過望,列土封疆誰個不想,與呆在京師裡一天到晚的養狗玩鷹逗丫頭的日子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唯有列土封疆,這王爺郡王貝勒的爵位才能品出滋味來,海外分封,他們都趨之若鶩,更別說是在大清的周邊了。

一衆人雖然欣喜若狂,卻是沒人敢貿然奉承稱頌,大清周邊分封可不比海外分封,弊端可是不少,‘三藩,之亂平息不過才三十餘年,這主子怎得又冒出了分封的念頭,先聽清楚下文再稱頌不遲。

張鵬翮卻是一肚子疑惑,這主子一御極就大力的鞏固皇權,何以會一反常態拋出在大清周邊分封?遠的七國之亂、八王之亂且不說,明朝的‘靖難之變,和大清的‘三藩,之亂,可相距不遠,他是如何想的?

老十三胤祥聽的這話卻是心裡暗笑,老十四這是玩障眼法,給一衆王公勳貴們畫餅充飢,朝鮮緊靠遼東是不可能分封的,南洋諸藩也不分封,那大清皺邊能夠分封的就是西北和西南方向的俄羅斯、奧斯曼、莫臥爾三大帝國的疆域了。

俄羅斯與大清接壤之地盡皆苦寒之地,人煙稀少,估計沒人願意分封,奧斯曼、莫臥爾兩大帝國的疆域倒是聽說人煙稠密較爲富庶,不過真要從陸路走,那比跑趟美洲花的時間還要長一倍,從海路走倒是近,可跟海外分封有什麼區別?

見沒人吭聲,貞武正中下懷他也不想浪費時間跟他們磨牙,拋出這個分封,達到穩定安撫一衆皇族宗親,八旗王公勳貴的目的就足夠了當下他就一擡屁股站起身來,包福全一見,趕緊唱道:“散朝。”

衆人行禮恭送貞武離開之後,一出乾清宮大殿,立刻就三三兩兩的議論開來,相較於海外離封,大清周邊地方分封的吸引力顯然更大海上遠航畢竟有風險,美洲首航的損失就不小,陸地自然無此擔憂,再說了,大清周邊即便都是人煙稠密,文明開化之地,比蠻荒之地的美洲、非洲強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老八胤一出大殿就追上了急步開溜的老十三胤祥,微笑着道:“十三弟這分封是怎麼會事?”

胤祥回頭瞥了一眼,稍稍放慢了腳步,含笑道:“八哥十三弟這也是滿頭霧水了。”

“滿頭霧水,你爲何走的如此快?”胤白了他一眼。

“呵呵,瞧八哥說的,這幾日事務繁多,我這不心急嘛。”胤祥滴水不漏的說道:“再說,咱們兄弟已經分封非洲了,這大清周邊分封可沒咱們的份。”

“真佛面前甭燒假香。”胤卻是不依不饒的道:“這次分封來的有些突兀,有何原委?”

胤祥還真不敢將康熙病情好轉的情況說出來,一轉念,便笑道:“皇上怕是在未雨綢繆準備對南洋諸藩動手了,那可是大清最大的糧倉。”

胤聽的眉頭不由一皺,老十四對南洋諸藩是早有吞併之心,這一點他是清楚的,難道這麼快就要下手了,可眼下他根本騰不出兵力來老十四如今的注意力在西北,他不會是想兩邊同時開戰吧。

包福全這時卻是一溜小跑着來到兩人跟前,利落的紮了個千兒道:“奴才給廉親王、怡郡王請安。”

一見包福全追上來,兩人心知定是貞武召見,胤忙擺了擺手,含笑道:“免禮。”

包福全起身才微微笑道:“皇上傳召八爺、十三爺。”

乾清宮西暖閣,貞武揹着手在殿內緩緩的踱着步子,大清周邊分封,不過是遲早的事情,那些個藩屬國分封給一衆皇族宗親、八旗勳貴更爲妥當,至於封國會否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進而爲禍大清,威脅皇權,他倒不是很上心。

胤、胤、胤祥三人來的很快,進來請安見禮後,貞武便含笑道:“無須多禮,都坐。”

二人才落座,包福全又躬身進來道:“皇上,上書房四位大臣在外遞牌子求見。”

貞武點了點頭,心知他們是爲了分封一事而來,當下便道:“讓他們候着。”

聽的這話,胤不由微微一怔,不自覺的擡頭瞥了一眼,見殿內亦無起居注記官,心裡不由一沉,看來,真的是出事了,正自琢磨,貞武已經開口道前前日接到消息,皇阿瑪的病情大爲好轉,說話已較爲流利朕準備前往熱河一趟。”

胤聽的恍然大悟,難怪老十四這時拋出周邊分封,原來是爲了安撫一衆皇族宗親和八旗王公,胤祥卻是一愣,老十四前往熱河!什麼意思?如今根本不知道康熙是什麼想法,貿然前去,豈非太過冒險?康熙兩廢太子,所爲何來?不就是權力之爭?

微一沉吟,他才道:“皇上,如今這天氣,隨時可能下雪,還是等明年開春再啓程吧。”

明年開春?貞武一轉念便明白了老十三的意思,眼下準備不足,這是要他拖延時間,或者乾脆不去,以防前出現意料不到的變故。

胤反應極快,馬上就理清了頭緒,貞武既然急於安撫京師的皇族宗親、王公勳貴,就說明他感覺到了來自康熙的威脅,對他而言,康熙若是重掌大權,一衆與老十四走的近的兄弟都會遭到打壓和清洗,該如何選擇,根本就無須考慮。

當下,他就接着道:“這一年來,皇上革新舉措不斷,多有觸及八旗制度,皇阿瑪未必都贊成,臣竊以爲,皇上此時不宜前往熱河。”

見老八說的如此直接,胤祥亦放開了說道:“臣附議,皇上一應革新如今方纔起步,大清四面擴張亦才拉開序幕,皇上萬不能冒險,前車之鑑,不可不防。”

前車之鑑?這是指康熙兩廢太子嗎?可皇太子與皇帝有可比性嗎?貞武微微皺了皺眉頭,看了兩人一眼,道:“皇阿瑪英明一世,審時度勢之能,朕亦不及,無須擔憂,朕此番前去,一則是略盡孝心,二則是向皇阿瑪請教探討,輕車簡從,年前即可返回,有八哥、十三哥坐鎮京師,能有何憂?”

聽的老十四要輕車簡從前往熱河,胤祥不由一急,忙道:“京師有八哥坐鎮即可,臣隨同皇上前往,沿途亦好給皇上解悶。”

這解悶是假,沿途接應纔是真,貞武微微一笑,道:“朕輕騎一日百里,何須解悶,禁衛新軍的招募和訓練鬆懈不得。”

見貞武執意前往,胤略一沉吟,便道:“皇阿瑪素來喜歡三哥,不若着三哥隨同皇上前往熱河。”

老三胤祉?老八這是想釜底抽薪?那將老大、老二兩人亦應該及早打發去噶羅巴纔是,如此一來,康熙即便有心,亦不敢輕舉妄動,這法子不錯。

微微沉吟,貞武才點了點頭,道:“阿拉伯、莫臥爾、奧斯曼帝國的海上航線開通在即,大哥、二哥也應該啓程前往噶羅巴早做部署,另則,南洋新建行省,教化乃是第一要務,三哥一直負責教育一事,正好一同前去噶羅巴實地考察一番。”

聽的這一說,胤、胤祥都放下心來,這等於是將康熙能夠利用的幾個兄弟全部掌控在海軍手中,比在軍中更好,兩人忙躬身道:“皇上聖明。”

貞武這纔對外面輕喝道:“宣張鵬翮四人覲見。”說完,他又對胤二人道:“這四人是爲分封來的,你們也聽聽,出宮之後好好宣揚一下,皇族宗親、八旗王公亦需要好好安撫一下,這有利於日後推行新政。”

張鵬翮、蕭永藻、嵩祝、富寧安魚貫而入,請安見禮之後,貞武按例賜坐,四人謝恩落座之後,略微猶豫,蕭永藻便躬身道:“皇上,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推行分封不僅在於推恩,亦在於以此屏衛皇室,既安撫天下,亦鞏固邊塞。

然分封之害亦比比皆是,不僅掣肘皇權,且有離間天家骨肉之慮,更有藩鎮割據之憂,奴才懇祈皇上慎慮。”

見他開口,張鵬翮亦跟着道:“皇上通曉古今,於分封之弊,洞如觀火,且眼界廣闊,聖慮深遠,微臣等愚鈍,懇祈皇上點撥。”

貞武微微沉吟,才道:“大清藩屬,歷來有其名而無其實,既不能爲大清藩籬,亦無實質的經濟利益,與其如此,不如推恩分封於一衆皇族宗親,八旗王公勳貴,如此方可真正起到藩籬之效。

分封之弊,朕豈有不知?然時移世易,這利弊亦在不斷變換,大清能遠征歐洲美洲非洲,又豈懼周邊一封國,如今已非騎射之天下,火器已經完全能夠主導戰爭勝負,你們可知火器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火器最大的特點?幾人聽的都是一愣,這跟分封有何關係?

(未完待續)

第593章 禍水西引第244章 京師反應第247章 澎湖之戰(二)第556章 心結第532章 托兒第651章 選秀女第315章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第81章 上屋抽梯第605章 後宮第225 章賞第682章 糾結的揆敘第468章 立皇太孫第221章 李衛下套第231章 上海青樓第115章 施世驃第403章 老十四的算盤第470章 立儲制度第621章 反應第92章 德妃第62章 狠師爺第347章 長篇大論-第139章 滿漢比例第65章 戴梓第618章 觸底線第388章 宗親心焦第595章 嚴懲第450章 曠世慶典第416章 登龍十二術第339章 再陰老四第508章 出手第287章 炮口集合第285章 有得有失第694章 規劃第183章 門庭若市第315章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第381章 和好如初第386章 意外之喜第226章 玉佩第570章 天道第160章 江南科考案(三)第169章 會審第417章 對號入座第262章 教訓老四第225 章賞第689 章 明確兵制第25 百利而無一害第547章 人非草木第80章 十四爺冷竈第108章 各方反應(下)第607章 想不通第117章 黑到姥姥家了第190章 老十三第208章 子嗣問題第587章 準備第703章 勞務輸出第412章 御門會議第269章 新式禁衛軍第590章 徹查第297章 天津之變第518章 蹊蹺第456章 萬壽慶典第97章 站籠第467章 各方猜疑第180章 朝會(一)第550章 掌控局面第461章 放不下第550章 掌控局面第728章 又見分封第17都是聰明人第297章 天津之變第389章 旗民生計第601章 藩屬之議第634章 各有盤算第36章 督撫之爭第371章 老十要散夥第432章 客大欺店第297章 天津之變第107章 各方反應(中)第491章 珈寧有喜第14章 調教舉子第143章 手銃第468章 立皇太孫第249章 搶劫艦隊(一)後記6第401章 微服私訪(四)第334章 鼓吹分封第207章 再生波折第654章 苦肉計第78章 投桃報李第212章 不甘心第311章 太子進京第615章 撫卹第69章 海盜鄭盡心第163章 《南山集》案(二)第194章 老四反應第253章 無條件投降第713章 倭奴第409章 宗室制度革新第571章 試探第159章 江南科考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