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零章 朕允了

大朝會,後三天。

孫叔通奪爵,奪職,腰斬棄市,夷其三族,天下儒生噤若寒蟬,安寧得就像無事發生。

身爲始作俑者的李恪私下把這種現象喚作帝制獨裁的體制惡臭。

孫叔通無辜嗎?

在這件事上,誰都明白他沒有謀逆的心思,始皇帝在位時不會有,便是真如他所願,儒家把扶蘇捧上帝位,也不會有。

但爲什麼李恪才影射出聲,朝中百官就急急表態,唯恐慢在別人後頭呢?

因爲挑戰王權這種事情,操弄者的心思從來都是次要的。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種事情只要做,就得付出相應的代價。

而在孫叔通這種無權無實,只空有名望的人來說,他的代價就是血脈盡斷,三族皆夷。

四百八十二條性命,始皇帝對全天下意欲挑戰王權的人,作出了最強烈的迴應。

立儲朝辯讓世人重新認識了兩個人物。

扶蘇,至善,迂腐,優柔寡斷,有聖主之姿,卻無明君之才。

李恪,果決,鬼謀,通曉利害,善控人心,其能無愧於當世頂尖的名望,擅機關,擅軍謀,擅學術,如今看來,就連政治,他也半分不遜旁人。

惜哉,天生有墨氏……

人們不由惋惜起立儲朝辯的結局。

縱觀全場,儒家先手落子,氣勢洶洶,即便最後立儲不成,也將攏聚極大的聲望。

而李恪審時度勢,自投險地,最終在幾近絕境之中反敗爲勝,不僅把儒家的算計打得粉碎,還險些把始皇帝對扶蘇的寵信拯救回來。

奈何!

賢有奇謀,主卻不用。

扶蘇最終還是因爲自己的任性犯了始皇帝的忌諱,也令李恪的算計功虧一簣。

這場大爭,儒墨兩家只能說兩敗俱傷。

只有李恪不這麼認爲。

歷史上扶蘇也沒有成爲二世,雖然史書說趙李矯召,葬送秦運,但越是在秦廷生活得久,李恪對這種說法就越是懷疑。

扶蘇至善,法家至強。

從政治論,扶蘇登基後,法家並不會失去在秦的領袖地位,畢竟歷史上可沒有李恪,一盤散沙的墨家根本就沒有資格對法家發出挑戰。

從個人論,李斯從政確實是死板些,與扶蘇的政治理念也不相合,扶蘇登基,他會失去丞相的位置,而新的丞相必定是蒙氏二賢中的一位。

但他卻不會因此失勢,因爲官員的話語權從來都不在官職本位,而在於背後的支撐。

李斯是韓非法系當之無愧的領袖,只要韓非法系的地位不倒,他無論身在何位,依舊不容挑釁,依舊是大秦朝堂的第一重臣。

就如同李恪,哪怕秩級僅八百石,爵僅五大夫,卻不會有人把他當作一個普通的中層官吏來看,因爲他的話,是墨家的意志!

李斯沒有理由陪着趙高鋌而走險,甚至連趙高也沒有豁出命去力保胡亥登位的理由。

歷史上的扶蘇必定是失寵的,李恪在不鹹山上把扶蘇定爲墨家的合夥人的時候,就沒考慮過這位皇長子能多討始皇帝喜歡,歷史拐回原來的車轍,對墨家而言本就沒什麼大不了的。

檢討得失,李恪覺得自己其實賺了。

他首先贏了威勢。

經營官場全賴威,這一趟踩着孫叔一家的屍體上位,李恪在秦廷的風頭一時無兩。

這三天,他留宿的官舍訪客不絕,連原定的向始皇帝彙報要人的大事都只能一拖再拖。

這些人多是本場與儒家同敗的六國舊臣,李恪身上又有六國遺貴的特殊屬性,這遭經歷並未讓雙方成爲敵人,正相反,他們更親近了。

其次,朝辯調和了墨家與法家的關係。

李恪以非法入秦,從爲官始,和法家,尤其是韓非一系的關係便一直處在緊張狀態。

得益於儒家的大動作,法墨兩家陰差陽錯有了合作,雙方關係由此緩和,大利於李恪接下來的計劃。

至於說徹底得罪儒家……

非儒嘛,這是身爲墨者的本份。

迎來送往整整三日,李恪估摸着,該登門的人都來得差不多了,這才整肅衣容,往章臺謁見始皇。

這場奏對的內容主要是對直道的安排。

李恪計劃明年歲首啓動工程,所以發徭,調兵都得在這一個多月內完成。

登李恪對人手的需求,這個期限對秦廷的行政效率而言寬裕得很,始皇帝當場便應下了。

然後是人手的安排。

直道工程將分作三部七組同時施工,四個道路標段和總指共爲一部,主章令憨夫,總指主營令張遷,舟橋一部,主章令儒,另設大河專辦一部,主章令何玦,主持跨河大橋修建。

李恪希望,總章、總營秩六百石,工程結束後去留自便。

始皇帝知道李恪是不希望墨家精英全數事秦,最終導致他自己無人可用,所以只猶豫了片刻,也答應了。

而在總指揮部的構架上,李恪完全跳出了秦時盛行的一令定決制。

項目總指以李恪爲祭酒,總領全局。

麾下業務一處,負責協調監管三部七組和總指主營的一切事務往來,權責相當於李恪的丞,由墨者何鈺、田橫、應曜三人主持。

採購一處,負責工程原料採買,由墨者程鄭主持。

將作二處,負責機關打造,由墨者公輸嵐、邢三姑主持。

以上三處稱內三處,只向李恪負責,皆不設秩級。

此外,設財務一處,分總指、三部、七組,人員由治粟寺指派,負責財務進出、預算和帳目統計。

保衛一處,分總指、七組,人員由匈奴將軍莫府指派,負責施工安全和人員管理。

以上兩處除了向李恪負責,還要每季向所屬上級報備,移交帳目、軍令備查。

另設監察一處,分總指、三部、七組,人員由御史府指派,負責對各級主事進行監管。

執法一處,分總指、三部、七組,人員由廷尉寺指派,負責轄下執法、宣判事宜。

這二處與上兩處並稱外四處,擁有絕對的獨立性,行事雖需向李恪報備,但只對所屬上級負責。

而且李恪還希望,外四處總指負責的秩級在八百至千兩百石,三部負責在四至六百石,七組負責爲兩百石,保衛一處的要求更高,總指爲校尉,各組爲軍侯,一言以蔽之,李恪只要官階。

這樣的安排讓始皇帝詫異不已,因爲軍方、少府以勳貴和他們的門下爲主,御史、廷尉則是法家的自留地,這兩邊的人進到李恪手下,絕不會盲目地以李恪爲尊。

李恪在自降權威?

始皇帝的第一個反應是李恪在向勳貴和法家示好,可很快就否定了這個猜想。

因爲李恪不是供缺,而是要現成的官員,也就是說,這樣做除了讓兩方插手進直道工程,並不能帶給他們直接的好處,因爲財權,採購,製造,這最大的三塊,李恪從未有撒手的打算。

始皇帝很快便發現了這種結構的好處。

墨、法、勳貴三股勢力交織糾纏,則真正掌控工程的根本不是三家中的任意一家,而是朝廷!

有史以來第一次,他將像掌控大秦的每一個鄉里一樣,事無鉅細地掌握住一項大工程的全貌,而不是僅憑几封奏報,猜測虛實!

始皇帝的眼睛亮了起來:“恪卿,這是你予朕的諫言麼?”

李恪聳了聳肩:“陛下,臣是直道祭酒,只管直道之事,甚苦諫死諫,臣不明白。”

“你很好,真的很好。”始皇帝淡淡地笑,大袖一揮,“卿之所請,朕,允了。”

第五六四章 事出反常,即爲妖第二三七章 損兵折旦第五六二章 咸陽亂局第二三七章 損兵折旦第四十三章 自滿過甚第七五三章 馬耶?鹿耶?第四九五章 無爲而治第三一六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第六九七章 秦不可亡第七二六章 舞臺第二一四章 爰書賊殺第三五八章 作得一手好畫第二九零章 南向,漫行第八零七章 新芽綻放【尾聲】第三九五章 腳踩百八星第六九二章 輿論導向戰第六二零章 徐徐而敗第一八一章 作業平臺第五九八章 李恪,你不得好死第一七五章 三全齊美第一六八章 任其上令第七零七章 雖死無怨第五一五章 星星之火第六九一章 陳勝王第十一章 鉅子故事第四十二章 福禍兩依第七零五章 時代……不同了第三七六章 執法需公正第四五一章 去墨子化第六八九章 紮營大澤鄉第四六二章 覲見第二五六章 都是玩笑第二零五章 夜宴夜論第四八六章 意料之外的訪客第四二四章 消了朕一口惡氣第七七五章 庶人恩怨第五零三章 大道啓夏第二六八章 招魂之歌第四十九章 天使將至第四零五章 載人飛行第四三一章 齊墨歸心第五二六章 李恪爵晉左庶長第五三三章 霸下奪志第七四四章 雍軍的七寸第八零六章 天下抵定第五六一章 真人始皇帝第四七三章 大秦的工程究竟要花多少錢第四二五章 狗官無恥第七五五章 七封秘詔第六六五章 約法三章第三零七章 知北遊第五九八章 李恪,你不得好死第五六九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二,捕牢第七四一章 死戰之十,王令進兵第七六五章 武關之七,請賜教第二一一章 夜市故人第六三九章 秦軍嬌貴了第二九四章 天生爐工第一零一章 傢俱工坊第五二五章 庫不齊的義渠王第二三三章 墨帖再現第六八五章 還軍第二三四章 沉冤得雪第五三四章 你可知罪第六零九章 玄鳥代龍庭第三七八章 義氣尋仇,屠人滿門第七三四章 死戰之三,王不孤第七八九章 澠池會十二,砥柱第一一零章 事關機密第四零零章 蒼居人人會仙法第一零九章 悉聽尊便第三四三章 退而求其次第七五八章 秦關百二第一八九章 錦衣還鄉第二三八章 你在哪裡第四九三章 三通鼓第一四九章 測量之法第四七八章 爲吏之道第七十三章 準備飲宴第二三一章 官市繁華第三二一章 朝堂之辯第三二六章 儒與墨的進食之辨第二一五章 破局投奔第六三三章 頭曼的決心第八十五章 水車之難第五四五章 三塊飛地第三一零章 墨家的推舉制度第一零一章 傢俱工坊第五十一章 出殯進山第七零八章 大秦最後的戰神第四零三章 白日飛昇之道第五一二章 白羽亭第一六三章 武姬酒肆第四十章 天兵下凡第七三二章 死戰之一,鄙視鏈第一九零章 視財如命第八十四章 水車之益第六六八章 殉葬第二零九章 伏日澆灌第六八八章 獨裁之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