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六章 李恪對大秦的價值

bookmark

隴西侯李信以爵身奏請,言有要事面君以報,帝允之。

遂有謁者快馬遞旨,李信一身爵服,以最鄭重的方式步入了阿房宮偏殿書房,時隔數月,又一次見到深宮當中的大秦至尊。

始皇帝明顯老了……

李信提袂入廳,大禮而拜,拜畢,便靜靜地看着始皇帝斑白的鬢髮,一時竟不知該從何起言。

始皇帝輕輕咳嗽了兩聲,笑着說:“信卿,你如此正告求見,見着朕卻又不言不語,莫非是想朕了,就想見見?”

李信正肅道:“陛下,信無能,無法爲陛下分憂。今乍見陛下霜染白頭,悲也,憤也!”

“人總有老的一日,何以朕獨可免?”始皇帝失笑一聲,揮了揮手,“高,予信卿賜座,就擺在朕前頭,朕也省得側目,怪累得慌。”

趙高輕輕應了聲唯,也不差使別人,親自取了套坐席給李信鋪上,恭請李信上座。

李信揖謝,入席。

“才數月不見。”始皇帝看着李信,輕聲唸了一嘴,“朕聽聞你在莫離處受了氣,就跑去騰卿家中,把他好好的書房砸了稀爛?”

李信也不藏着掖着,憤憤然一拱手:“臣敢作便敢當,他辛騰教女無策,我毀他一間書房,陛下覺得該否?”

“騰卿從來教不了莫離,此事你又不是不知。”

“知又如何?”李信擺出副無賴嘴臉,“皇子妃是李恪的師姊,墨慎子的高徒,論文,我自然不及她,論武,我年歲大了,怕亦不是墨家姑果劍的對手。文武皆不及,自然避之不及。”

始皇帝佯怒道:“你就這麼應付朕予你的差使?”

“臣倒想教導皇孫,陛下可能助我?”

始皇帝面色一僵。

李信跑辛府撒野的第二天,他就把辛凌叫到阿房宮裡敘了半天話,當然,大部分都是他說。

他說李信百般好,辛凌都不反對,可臨了了,辛凌卻說自己已經給趙耳預定了李恪做老師,旁的凡不如李恪的,一概請回。

這話說的……

從那時起,始皇帝就決定不管了。

帝王威儀對辛凌無用,這丫頭在皇家很特別,特別到上至皇帝下至羣臣,沒一個願意觸她的黴頭。

因爲無欲則剛。

始皇帝張開嘴,用三聲朗笑掩飾住尷尬,說:“你正告求見,定是有國之大事。朕家中瑣事且放一旁,晚些再敘。”

“唯!”李信應一聲諾,肅服而坐,“陛下,臣劾匈奴上將軍恬貽誤軍機,置皇帝血嗣於危地,其罪,當誅!”

“恬卿……”始皇帝怔了怔,“朕記得,恬卿前幾日纔有一封奏報送抵……”

趙高趕緊從奏報箱中翻出蒙恬的奏疏,雙手遞送過來。

始皇帝細細重讀了一遍,連自己的批都沒放過。

“扶蘇與恪在狼居胥拖住了頭曼的大軍,恬卿正聚齊兵力,預備趕赴戰場,何來貽誤軍機?”

李信恨聲道:“李河東之偏師,軍止平戎,將止二三。蒙恬放縱頭曼二三十萬大軍從眼皮子底下溜走,卻指望區區一萬人馬與其相持,此事難道還算不得貽誤?”

始皇帝恍然了。

他把奏報一擺,笑着說:“李恪這人滑頭得很,這會兒怕是正在狼居胥山地與頭曼周旋,萬餘兵馬早已足用。更何況,他不是還組了兩萬民軍麼。”

“陛下,不是周旋,是死守!”李信振聲道,“發兵之前,李恪要破狄軍爲麾下,蒙恬不許,遣了蘇角的平戎軍聽候李恪調度。當時臣還是國尉,此事臣不知,陛下知否?”

始皇帝眉頭微皺。

“雲中之時,蒙恬予殿下一道將令,許其可隨時奪下李恪主職,此事臣亦不知,陛下知否?”

始皇帝的眉頭越皺越緊。

“李恪以萬軍北上,一路上將燕然、狼居胥這匈奴兩大重地掠成白地。他在狼居胥架了路子,以自己爲炭,把頭曼架在火上炙烤,布了一個雙方皆無退路的死局,此事……臣已無官身,理當不知,但陛下又知否?”

始皇帝皺起的眉頭不由跳了跳。

李信三句知否,始皇帝從蒙恬的密報當中對前兩件知之甚祥,第三件,李恪劫掠狼居胥的事情他也知道,但李恪決意死守的事情,蒙恬卻一個字也沒在奏報中說過……

蒙恬在瞞他。

熒惑守心,他要把禍端移架到頭曼身上,要滅了匈奴的國祚。蒙恬深知憑現在的秦軍難以做到,就用扶蘇做局,逼着李恪把自己丟進死地,爲滅國決戰創造良機。

可以說,持續了整整一年的二次北伐皆是前戰,所有的一切,十數萬大秦將勇的身死,爲的都是眼前這一戰!

始皇帝本該欣慰纔是。

畢竟他給出了與人爲難的命令,但蒙恬和扶蘇拼上老命也打算將其實現。

可是……若代價是李恪……

墨家已經不是當初才歸秦廷的那個墨家了,李恪的價值也早已不再是數年前那個天賦奇才的青年鉅子。

墨家奇術正從方方面面滲透着大秦,直道工程、陽周規劃的影響也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着大秦的角角落落。

年前廷尉鮑白令之請奏,請請廢除金布律,並調整田賦折變各數,因爲隨着水力機械的推廣,麻布已經不再適合與錢共價,而精米也不再適合折入勞力計量。

見其一斑,可窺全貌,大秦的金融正在承受從未有過的考驗。

陽周令榮,壽春令狄,胡陵令唐,樓煩令囿領銜全國九郡四十七縣共請,請重議糧價,試行機耕。

這個大事李斯正帶着人夜以繼日地討論調研,一旦施行,田律、徭律、役律、商律……都需要作出相應的改變。

而始皇帝耳朵裡聽見過的於此相關的最極端言論,是在全國範圍內廢除田租,將租賦合併爲四季民賦。

從此以後,國家不再從百姓手中收糧了,國家將以官商的身份進入市場,轉而從商賈和農戶手中購糧……

於是乎,商賈的地位,商稅的額度……林林總總,牽一髮而動全身。

由此可見,始皇帝三十七年,隨着李恪在河間的佈局日漸彰顯出成熟與活力,大秦的政局遠沒有看上去這麼平靜無波。

而整個暗流的內核,就在於河間模式與內史模式的競奪……

數百年前,商鞅的變法改變了大秦落後的面貌,最終塑造出一個代周而治的偉大朝代;數百年後,李恪的變法又會如何?

若是李恪在這個時候死在了狼居胥,死在了始皇帝毫無意義的心安本願上,李恪的變法又會如何?

思及至此,始皇帝沒來由對蒙恬生出了一股埋怨。

忠則忠矣,強軍而弱政!

他深吸一口氣,壓抑住自己滿心的怒火:“令!朕只予匈奴上將軍恬十五日!十五日之內,兵至狼居胥,如若失期,責其……提頭來見!”

第五八三章 五行靈動術之四,烈火銷金第二二三章 三墨之爭第一一三章 止於合作第三五七章 霸下一遊第四四八章 春宵苦短第六零六章 始皇不是龍第三八一章 大善人朱家第九章 糙漢不糙第十六章 襄翁之邀第二三二章 開門見山第二一三章 死地脫生第六四六章 韓奇之死第七九五章 二世登基第一七五章 三全齊美第一八九章 錦衣還鄉第七一五章 劍指邯鄲第四九九章 兄弟第二五九章 樓煩之戰第六五九章 兩封御令第三八七章 壽春尾聲第三二五章 魏人好臉面第一四一章 正廳之爭第五七七章 韓信遊商第六二七章 斬來使,啓戰端第六零六章 始皇不是龍第四六六章 君擇臣,臣擇君第七九一章 澠池會十四,墨戰第三六三章 袖子是什麼意思第三八一章 大善人朱家第一八九章 錦衣還鄉第八十三章 俠之大者第四零四章 身不由己第一四七章 迎來送往第四八二章 八字一撇第一六六章 久遠回憶第四七四章 做一隻有用的刺蝟第一九四章 鉅子慎行第二二六章 新兵蛋子第六六三章 二世登基第三七七章 蒸汽工坊慘案第二七三章 暗度陳倉第七零三章 亂燉第五十章 地龍翻身第二二四章 長平之戰第一百章 葡萄美酒第四一七章 江湖兒女(中秋快樂!)第五六五章 李恪煉仙丹第四一九章 突襲齊王寨第六四八章 鋒銳如劍第四八二章 八字一撇第二二四章 長平之戰第六零八章 風滿樓第三六七章 竹筋混凝土第七八五章 澠池會之八,驚起第四一六章 齊地的禍害第四十章 天兵下凡第四一八章 齊王建的亡靈第五九一章 孩子不聽話第六七四章 聰明的辛騰第六四二章 援兵漸近第六七七章 撿來的武安君第三九四章 沛縣無賴子第七三四章 死戰之三,王不孤第三六八章 鬼斧神工第五四六章 始皇帝怕得要死第三七八章 義氣尋仇,屠人滿門第三三九章 秦攻百越之戰第一五二章 慎子之劍第五零三章 大道啓夏第六六九章 始作俑者第二五八章 利令智昏第三四六章 小組作戰纔是山地戰的精髓第二四三章 劍指同袍第五十三章 一石二鳥第一五八章 扶蘇音信第一四零章 情濃於血第五十二章 九月開初第五七三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六,孝行第一七三章 其名狌狌第二九二章 大戲開鑼第七一四章 項梁之死第一零六章 力能扛釜第七三一章 兵禍第四六八章 士爲通錢者死第一四七章 迎來送往第三六三章 袖子是什麼意思第五十三章 一石二鳥第九章 糙漢不糙第六二一章 名將之姿第七四三章 死戰之終,漁翁得利第六六四章 人心惶惶第一六二章 利慾薰心第五一七章 造紙術只有看起來美好第九十四章 後患無窮第一五九章 樓煩雄城第七三零章 天府第七九六章 秦本紀,二世四年第二一六章 師出同門第七六八章 武關之十,第二戰場第四九八章 大秦第一個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