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零章 低調的劉季

諸強當中,劉季確實很低調。

他在沛縣揭杆起兵,自稱沛公,手下多能人猛將,又有韓公子信與張良前來投奔,麾下文武堪稱天團。

然而,他也有他的缺陷,那就是名望。

劉季不是豪俠出身,早先是業務不出衆的秦吏,後來成了業務不出衆的山賊,吳廣起家靠強裹民夫,掠民爲兵,可到了他起兵時,大雍的商會找到他,告訴他若是強迫百姓造反跟隨,他就得舉着糞叉做春秋大夢……

劉季太難了……

想其他反賊,他們不是復辟王族,就是常年犯禁。

有心闖蕩的年輕人信任他們造反的能力,爲了寧有種乎的嚎喊不懼傷死。

而他呢?業務業務不行,名望名望不顯,他只能承諾給不造反的百姓過好日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情動人,用自己和帳下天團的面子和口才忽悠別人參軍。

陳勝得一城,挾卒萬餘,項梁破一城,聚兵八千,到他這兒……每每從城南演講到城北,身後七八百卒,絕難過千。

全賴帳下文士多智,武人豪猛,劉季依舊保持着不錯的勝率,麾下兵馬越聚越多,亂世初期被視作身份地位象徵的集商總所也在沛縣順利開業。

就在他覺得明天會更好的時候,雍齒投魏,帶走了五千兵馬,也把財稅重地豐邑拱手讓人。

劉季幾乎不能承受這個打擊,一夜病倒,他強拖病體反攻豐邑,不成,於是病得更重,只能灰溜溜歸沛縣休養身體。

商人最是勢利,集商總所沒兩天就搬走了,搬去了泗水郡治相縣。劉季一下從【諸強】跌爲【羣賊】,召兵更難,一愁莫展。

待他病好了,陳勝死了,楚將秦嘉立景駒爲假王,劉季放下身段去留縣投奔,想借些兵馬,再攻豐邑。

可那時的章邯多兇啊……秦軍以主力猛攻南陽,還不忘派副將司馬夷來攻秦嘉。

不得已,劉季只能與秦嘉一同迎敵,敗,再敗,秦嘉抱頭而竄,命劉季引開秦軍。

張良給劉季謀,收攏旗幟,虛設痕跡,司馬夷遂追秦嘉而去。

劉季收攏了沿路敗兵,鼓舞士氣,轉攻碭縣,三日乃破,又收攏碭縣的敗兵和有志青年,一鼓作氣又攻下邑。

攻克下邑後,劉季聽說司馬夷走了,秦嘉很快就恢復元氣,就要來找劉季的麻煩。

他心懼秦嘉兵多,又在張良的諫言下,連夜拋下隨軍,只帶百多騎轉投項梁。

項梁很喜歡白手起家,不折不撓的劉季,予他五千軍,攻下豐邑,雍齒逃趙。

後項籍攻下南郡回師,項梁帶領全部兵將北上援齊,在張良的運作下,劉季已經是項梁的親信愛將。

北上之時,秦嘉帶兵攔住項梁,要項梁奉景駒爲楚王,同時交出劉季,以泄其憤。

項梁一件也不肯答應,就藉口秦嘉有背棄死鬼陳勝之舉,引兵偷襲。

項籍領英布、龍且、武臣、鍾離昧,劉季引周勃、樊噲、夏侯嬰、曹參、奚涓、王陵,各路猛將齊齊殺出,有蕭何、項伯爲之調度,張良、范增謀劃用兵,秦嘉慘敗。

倒黴的秦嘉第一個死,更倒黴的景駒第二個亡,楚漢天團奔襲東阿,爲章邯奉上了人生當中第一場徹徹底底的大敗。

章邯至此退守濮陽,絕水自環。

項梁騰出手來,覺得楚不可一日無君,眼下陳勝死了,景駒也死了,就遵范增之策,立懷王之孫熊心爲楚王,自爲武信君,總理國政。

他引兵圍困濮陽,有意要提攜劉季,就讓他做了項籍部將,共駐城東,直至今日。

這便是劉季的全部信報……

李恪看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時至下市。

他走出帳,正趕上學室放課,牧童還家。

在這住了兩個月,他與戍所的牧童們已經相互熟悉。且與拘謹的大人不同,草原的孩子不懂太多上下尊卑,三五成羣經過李恪帳前,還知道與李恪打招呼,李恪也一一笑着還禮。

不同於以農民爲主要人口的農縣,主體人口爲牧民和歸夷的牧縣需要開設兩類初等學室。一類被稱作蒙課,主要對象是對華夏文化理解無礙的夏民小孩,以識字求學爲主;另一類被成爲明課,對象爲歸夷、夷牧以及少量對華夏文化全無接觸的夏民小孩,也就是掃盲班。

從課程內容來說,蒙課比明課教授的內容要深一些,學室當中也少見夷民,但也不是完全沒有。

就譬如與李恪特別談得來的夷牧小孩阿魯軒轅,或者說,胡軒轅。

軒轅是個特殊的夷人小孩,出身於達賚諾爾的一個東胡小部族,其翁是土生土長的東胡人,還是族中族長;其媼則是夏民,用過去式說是夏奴,再往前倒,則是出身漁陽郡某商賈家族的富貴小姐。

軒轅的翁在一次打草谷時擄劫了軒轅的媼,爲其淑麗所迷,愛護備至,名爲夏奴,往素的日子卻與妻室無異。

後來李恪滅亡匈奴,司馬欣引兵駐於喬巴山。

其媼聽聞了李恪的歸夷政策,說服其翁將部族遷入秦地,成爲了雲中郡中一支特殊的歸夷。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轟動,東胡豪言要攻破喬巴山,誅殺叛逆,也確實聚起了控弦三萬強攻喬巴山,只是並沒有翻起多大的浪花。

軒轅一家就這樣成了大秦的子民,並改姓爲胡,以示不忘母族。

相比於其他的夷民,軒轅的翁因爲多少向其媼學了些華夏文明,得以快速融入戍所,還曾被舉薦爲牧典,也就是戍所的田典。

只是其母仍不滿足。爲了給軒轅更好的教育環境,她又一次說服其翁,舉家遷入河間郡。

這次搬家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先是軒轅通過測試,以優異成績考入蒙課,緊接着其媼的親眷遷入,成爲雍國的商賈,軒轅一家與他們相認,脫去夷籍,獲得夏籍。其翁也由此符合了爲吏的條件,經歷率敖過後,衆望所歸成爲與裡典等同的所典。

人的境遇有時就是這般奇怪。

在其媼的諄諄教誨下,軒轅很尊重學問長者,李恪肯定屬於學問長者,所以軒轅每次放課,都要來找李恪扯閒。

今日也不例外。

軒轅見李恪在院子當中透氣,就跑進來問:“夏子,你說我長大了能加入墨家麼?”

李恪有些好奇:“爲何突然想加入墨家?”

“今日先生爲我們誦了一段《明鬼》,我很喜歡,就想加入墨家。”

“聽了《明鬼》便喜歡了?”李恪笑着摸了摸軒轅的腦袋,“想加入墨家,你首先得在學室當中獲得舉薦,去縣裡讀中級學室。你們縣的學室便是墨家先生在教。只要你在縣學依舊錶現優異,就可以被推舉去少年營,少年營畢業便是墨者了。”

小軒轅擰巴着臉:“我的學問是學室中最好的,只是翁是夷人,會不會……”

李恪搖頭解釋:“墨家的夷人雖不多,據我所知也有好幾百人了。這主要是因爲夷人歸復時日尚短,墨家論學論藝,卻不論出身。”

“真的?”

“我是鉅子呢,必不騙你。”

小軒轅吃了顆定心丸,開心地走了。待他走遠,李恪的臉卻黑下來:“師哥……”

憨夫湊過頭,一臉尷尬:“師弟,這……”

“學律有明令,初等學室不得教授百家學識,司學究竟是監管失職,還是有意放縱?”

憨夫紅着臉:“師弟,這……各家都希望能早些拔出可造之才,到中等學室,學童年齡普遍十七八了,多有求官心切,反倒容易荒廢治學。”

“始皇帝下了一道矯枉過正的焚書令,拼着遺臭萬年才把說辨之風迫回到少數士子口中,不亂國政,你們如此做,是打算逼我學始皇帝,再下一道禁學令,廢除初等學室麼?”

憨夫面色大變:“師弟,何至於?”

“百家爭鳴不可丟,百家爭鳴亦不可取。”李恪遺憾地嘆了口氣,“民好清談,則國政不行,這是不變的道理。因爲授初教者,大部分連本家的學論都搞不明白,照本宣科,雖能挖掘出一兩個好苗子,更多的卻是讓一知半解的認識灑進民間,惑亂民智。此非開智之法也。”

“照師弟如此說,莫非我們就該讓黎庶愚昧?”

“師哥莫要小瞧黎庶。識文,斷字,好學者上,好力者輟,他們會憑着生活對國政有自己的理解,不需要庸師把自己都不甚理解的道理偷偷摸摸塞給他們。”李恪瞥了憨夫一眼,轉身回屋,“以顯學爲主,揪些自作聰明的雞出來,移給御使府,至於你們所擔心的……我另有法。”

第一二六章 司馬軍侯第六十九章 山有扶蘇第二四五章 世有墨翟第七二五章 內情不濟第一三一章 袍澤之情第三九四章 沛縣無賴子第四八五章 歸咸陽第五十章 地龍翻身第二五一章 涼夜驚雷第四六三章 做一門李大炮第五一八章 擎雷仙人第四三七章 鉅子之試第七三八章 死戰之七,可敢與我一戰第三六七章 竹筋混凝土第一九零章 視財如命第二七五章 七星續命第四二四章 消了朕一口惡氣第五五五章 焚書制的真面目第一六三章 武姬酒肆第八零零章 兒大不由爹第五四七章 李恪的顯學體系第六三八章 扶蘇的家臣第三六零章 零陵偶遇第七一一章 請建太學書第七零九章 二年五月第三七九章 楚墨假鉅子之試開始第七八二章 澠池會之五,次日第四八四章 機關之道,可改天第二一九章 墨者登場第五五八章 有一臺華爲多好第七一一章 請建太學書第六二八章 轉帆延城第四九九章 兄弟第二六九章 右衽披麻第十九章 禽獸不如第六七七章 撿來的武安君第一九九章 有美南來第二五一章 涼夜驚雷第一三四章 不戰屈人第一二零章 貴賤之別第三十七章 流水作業第四零四章 身不由己第二四三章 劍指同袍第四九五章 無爲而治第六九五章 君子協定第一八六章 其名飛蝗第二三零章 勳貴之尊第一八五章 軍弩乍現第四五零章 一出好戲(國慶七天樂)第四五五章 墨家險將亡第六三六章 李恪對大秦的價值第一七四章 意外之外第四三四章 大荒之中,有山不鹹第五七四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七,長書第五四六章 始皇帝怕得要死第六八八章 獨裁之辯第二七三章 暗度陳倉第六八三章 背刺第八零五章 公子,請第三零八章 胡陵見聞第四四八章 春宵苦短第七二三章 太學之本第五八四章 五行靈動術之五,活牲嘗藥第三三一章 俠之大者第一零七章 總有意外第二九六章 皇帝第一六三章 武姬酒肆第一九五章 吊裝階段第二零五章 夜宴夜論第三九零章 劍癡與工癡第五三八章 祖宗這種事,無所謂第七七七章 蒙恬之謎第七四九章 棄暗投明第四二六章 夜伏於林第七七五章 庶人恩怨第七六二章 武關之四,老羞成怒第五九七章 韓信單騎赴會第一零九章 悉聽尊便第一二九章 雹災真容第三一二章 是個仗義的漢子第十五章 強勢闢謠第一九八章 久病成醫第十一章 鉅子故事第三四一章 恪與熊掌不可兼得第四二六章 夜伏於林第四四七章 同牢合巹第一零七章 總有意外第六四六章 韓奇之死第六六四章 人心惶惶第三零八章 胡陵見聞第七零七章 雖死無怨第八章 退禮風波第七六零章 武關之二,平平無奇第一六七章 沙盤開閥第一二七章 熱血青年第一三五章 巫醫之方第一四八章 飲茗雅事第三一六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第六四三章 平旦決戰第七三零章 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