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天意在秦

相比起攻陷墨家機關城,李斯更注重文字改制。將攻陷墨家機關城的任務交給手下去辦後,李斯一頭扎進了茫茫字海中。

小朝會之後,胡毋敬所在的奉常府立即忙碌了起來。

李斯吩咐下來的兩件事各有繁難。

全面勘定七國文字,相互參補而最後確定華夏總字數,這件事難處在數量大活路細,稍不留神便有脫漏。胡毋敬原是太史令,幾乎熟悉所有的才具文吏,當即從下轄各府遴選出一百三十餘人,組成了一個堪稱龐大的勘字署,開始了夜以繼日的勞作。

而確定文字基準,其難處則在於梳理文字的歷史脈絡,參以現行七國文字各自的數量多寡、表意豐薄、形制繁簡、書寫是否清晰等等方面,最終方能確定。可以說,這件事實際是一次浩繁的文字考據工程,比勘字更見治學功底。

反覆思忖後,胡毋敬從博士學宮遴選出了六位儒家博士,並親自主持,立了個名目叫文字春秋署,此名獲得博士們的一致喝采。畢竟,戰國之諸子百家,論治學的功力還是數儒家最厚。

孔子作過《春秋》,編過《詩經》,給《周易》補寫過爻辭,件件都做得縝密仔細無可挑剔,成爲天下公認的經典。自孔子之後,儒家治學蔚爲風氣,及至子思、孟子師徒二人更是將其發揚光大。若非儒家大部分人始終堅持復辟周道分封,眼下定然是另外一番氣象了。

一個月後,“臨危受命”的六位博士一致認爲:華夏文字的正統傳承,乃是秦國文字,而不是山東六國文字。

胡毋敬聽後大是驚喜,但卻絲毫未顯於形色,反而黑着臉道:“文字基準要讓天下之信服,諸位且說說其理何在?”

這六位博士分別是李克、伏勝、東園公、綺裡季、夏黃公、用裡先生,後四人後來更是成爲西漢初年的“商山四皓”。六人皆不善言談論戰而學問紮實,在七十餘博士中別具一格,治學正當其任。

面對胡毋敬的質疑,六位博士人各自闡發各自的論據,整整說了兩日。六位博士的論證被全數整理出來後,胡毋敬參以自家見解,寫成了長長一卷《華夏文字流變考》,然後帶着它來到丞相府。

李斯瀏覽一遍,不禁拍案感喟:“華夏正字居然在秦,天意也!”

史籀文,是西周中後期與東周前期(春秋早期)的文字。周宣王時,叫做籀的太史奉命整理出大約九千字的官方制式文字,是以世稱史籀文。史籀文的實際意義在於:這是西周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文字整理,在華夏曆史上第一次以官方形式公佈標準文字。應該說,周室太史令的九千餘字便是當時的正統文字。

西周末期,秦人救周於鎬京之亂,被封爲大諸侯國,合法繼承了周人故地。久居邊陲而半農半牧的秦人,忠實地秉承了周文明的基本框架,在文字上則原封不動地照搬了周王朝的史籀文。春秋時期的秦國,將史籀文奉爲標準教材,童稚發矇學字,學的就是這種華夏正統文字。學童如此,官府公文民間紀事自然也是以史籀文爲國家文字。直到戰國之世,秦國使用的始終都是周王室整理頒行的史籀文。

但是,自春秋開始,山東六國的文字卻有了另外一番變化。由於周天子威權鬆弛,再加上諸侯自治不斷擴大,整個天下變的日漸活躍!而且由於文字書寫材料的不斷豐富,蓬勃的商旅使社會生活日漸豐富,還有戰爭的逐漸增多,人們對文字形式的交流需求日益迫切,原因不一而足。但總歸是,在中央周王室已經無力統籌的情形下,各國的文字都開始自行其是地發展起來了。

發展的基本趨勢是兩方面:一是各國各自增加文字量,造出了許多符合實際需求且符合華夏文字特質的新字,使文字表意功能驚人地豐富起來;二是各國文字書寫形式多樣化,書寫材料多樣化讓國與國之間的文字,原本已經有了差異。在不同材料上以不同工具書寫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字,其間生髮的種種流變,遠遠超出了任何一國的控制。

春秋早期,各大諸侯國的文字尚大體遵循着周王室頒行的史籀文規則。然經過五百餘年的激盪生髮,戰國七雄的文字已經有了很大的差異,以至與“言語異聲”一樣,“文字異形”也成爲一種最爲普遍的分治表徵。

基於上述流變,到了始皇帝推行文字改制之時,與秦國奉行的正統文字相比,山東六國文字的最大特異之處在於兩處:一是中原文明長期興盛,名士學人燦若羣星,以至文字量之增加程度遠遠大於秦國文字;二是書寫形式大爲簡約,體現出極大的書法藝術性與族羣地域的個性特質,許多字的寫法,幾乎已經脫離了早起象形文字的基本形制。

就文字表意的豐富性、文字形制的簡約優美性而言,秦國的文字相較起山東六國的文字顯然是凝滯了一些。

“若以秦文字爲準,表意缺憾能否彌補?”

嬴政備細看完了李斯帶來的《華夏文字流變考》,又聽完了胡毋敬與六博士的稟報,第一句話便不遮不掩直奔要害:“若天下士人文不能表意,秦字豈非遺禍天下哉!”

“陛下毋憂,斷無此理。”嬴政的反應讓在場衆人心中敬服,胡毋敬慷慨道:“六國新造文字而秦國文字所無者,勘字署現已一一列出,全部補入秦文字。經勘字署反覆計數勘合,七國文字情形是:魏國常用字兩千一百餘個,總共有字兩萬六千一百餘個;趙國常用字一千三百餘個,總共有字兩萬一千三百餘個;韓國常用字兩千一百六十餘個,總共有字兩萬三千九百餘個;燕國常用字一千八百多個,總共有字一萬八千餘個;楚國常用字一千九百餘個,總共有字兩萬一千餘個;齊國常用字兩千一百餘個,總共有字兩萬一千餘個。”

“秦國如何?”

“經勘字署詳查:自孝公時期商君變法之後,秦字亦漸漸增多,常用字增至一千三百五十個上下,總共有字一萬一千六百六十二個。”

“秦無他有之新字,大體幾多?”

“合六國新字,總計一萬三千八百六十餘個。”

“兩方互補,華夏文字總計近三萬!”博士夏黃公慨然補充。

“書文表意,足堪天地四海之宏論也!”博士李克也奮然呼應。

“好!以秦補新,而成天下一統文字,不失爲既承文明大統,又保文明創新之最佳應對!”嬴政拍案決斷,七國文字的勘驗結果讓嬴政很是高興。

第三百九十四章 相生相剋第三百四十七章 天志第二十五章 請殺第二百六十九章 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祭日第二百四十七章 人在場中坐,鍋從天上來第六十章 稷下學宮第一百一十九章 朔風凜凜,終不離兮第一百九十五章 公子,請來殿內一敘第二百六十九章 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祭日第四百九十六章 孤獨是成功的引導者第一百六十章 感同身受第二百三十章 鳩佔鵲巢第五十六章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第二十八章 新敗第四百三十章 到大叔身後來第四百四十七章 能者多勞第三百零三章 燕國若要求和,拿燕丹的人頭來換!第四百九十七章 不做並不代表不會第三百九十章 物是人非第一百二十七章 顧笑舞陽第六十二章 以身作餌,調虎離山第二百二十八章 一個文字引發的血案第四百七十四章 兔子急了還咬人呢,更何況是人第四百一十三章 在說做不到之前,我沒有放棄第十二章 論道大會第三十一章 陽錯第八十一章 新秦人的開學第一課第四百一十六章 恩怨第二百四十七章 人在場中坐,鍋從天上來第三百七十二章 欲拒還迎第五十二章 單挑還是羣毆?第三百一十三章 人貴有自知之明第一百九十八章 權利是這世上最浸蝕人心的毒藥第二百六十四章 信任,是這世上最美好的東西第一百零一章 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第二百七十二章 人之所以能保持冷靜是因爲沒有點到自己的死穴第六十七章 爲山九仞第四百六十三章 救命之恩無以爲報第二百三十一章 天意在秦第八十八章 “深謀遠慮”的秦子戈第四百零六章 臉厚心黑第三章 濮陽祭祖第四百五十九章 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其所觸第三百三十九章 秦國路政(上)第四百二十六 功名祗從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第二百八十九章 論補刀的重要性第一百六十三章 逐出山門第三百三十七章 天災不可阻,但人禍可以第四百零一章 一劍曾當百萬師第四百六十三章 救命之恩無以爲報第一百七十二章 劍爲主,人爲奴第四百八十一章 香餑餑第四百九十六章 孤獨是成功的引導者第二十八章 新敗第五十一章 風雲際會第二百七十五章 一神帶兩坑第三百五十二章 相見恨晚的兩大文盲第四百六十一章 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第二百七十章 機關無雙第一百八十八章 君喜我喜,君憂我憂第二十一章 劍神蓋聶第四百六十二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二百一十九章 半路殺出的王綰第三百四十五章 強撐只能撐一時,撐不了一世第四百四十一章 無風不起浪第四百二十章 狸貓換太子第四百三十三章 實力不夠第四百六十九章 水混了纔好摸魚第二百四十四章 你姓什麼?第三百八十章 小孔成像第四百五十六章 真真假假第三十八章 銳士營第二十二章 俠以武犯禁第三百六十五章 自亂陣腳第一百二十一章 女子癡情時,感人最深第三百九十三章 撐死膽大的第一百零一章 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第九十四章 假公濟私?不,我這隻能算假公濟公第一百一十章 愛恨交加第三十五章 滿城紅妝換白綾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羅地網第八十五章 與女無瓜第一百四十四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四百四十一章 無風不起浪第四百三十七章 放長線第三百七十章 路見不平第三百二十八章 青龍會的第一個大本營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漠孤煙直第八十七章 事在人爲第二百九十章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第三十二章 秘聞第二百四十三章 鼎鼎大名的蓋聶第四百九十四章 寶寶你個頭第一百八十六章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視而不見第五十六章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第三百二十九章 朕非貪功好名之君,爾等亦非阿諛奉承之臣第四百三十章 到大叔身後來第四百七十七章 若有事端殺身滅族第二百四十七章 人在場中坐,鍋從天上來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分價錢一分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