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航海時代

漢國的水軍是呂哲剛發家不久就被重視的兵種,當時呂哲治下只有竟陵一處造船工坊,該工坊所製造出來的船隻只能提供於內河行駛。

呂哲麾下的水軍正式得到高速發展是在南陵城建成之後,於長江中游河段的左右兩岸設立三處造船廠着手研究新型船隻,不過這個時候還是主要研發內河類型的船隻。

開始研究海航類型的船隻是在呂哲攻佔百越諸地,吞併了閩粵之地、甌越之地、嶺南之地,先是在新設的閩南郡沿海(現代泉州附近)設立第一處海航船隻研究基地,其後又在南海郡沿海(現代廣東附近)設立兩處海航船隻研究基地。第四處海航船隻研究基地是在吞併齊國之後,設立於東海郡的東門闕(現代連雲港)。

沿海的研究基地設立開始了呂哲治下對於褐水海軍的啓航之路,不過總得來說大多是屬於研究實驗性質,五六年的時間內各式各樣造型的船隻被研究和製造出來,開出沿海後有些離岸行駛不到十來天直接餵了魚,有些是使用一兩個月雖然沒有沉沒卻也發現巨大隱患只能返廠,首款經過反覆試驗證實可在海面行駛的船隻還是在近一年纔出現。

第一款被證實可適用於海面行駛的船隻,它的長度是在四十五米、寬度十八米,具有首部尖、尾部寬、兩頭上翹、首尾高昂的外觀形象。因爲有增加內部空間的需要,它的兩舷向外拱,因此看去船身也顯得“腫胖”。不算船桅的高度是分爲兩層含吃水深高度七米,也就是吃水深度四米左右,露在水面是三米左右。算上船桅的總體高度,將船桅之上必要的瞭望哨鬥算進去,總高度是三十四米。

說白了吧,呂哲治下的造船基地設計海航船隻的時候依然是將華夏文明特有的“臉盆”情結給整進去了。那麼也就是追尋着一種船隻總體形狀趨於“圓”的姿態。

華夏古人很早就發現盆子具有很強的浮力,他們沒有去思考爲什麼會有浮力,只是認爲該種形狀最有安全感,因此也就有了“臉盆”情結。

呂哲有親自前去觀看過研究出來的海航船,看到的第一眼就認出那是屬於什麼的船類體系,除開造型模樣有些許的區別之外,那根本就是福船的一種。

福船?真正的福船可不止是有兩層構造,真正的福船全船可是達到了四層結構,不過有一點差不多相同的是設計人員都考慮到了海面的水紋與內河不同,他們認識到在波濤洶涌的海上行船需要有足夠的吃水深度保證船身的維穩性。都是儘量減少了水面的高度又增加吃水深度。

如果呂哲沒有記錯,福船體系是出現在兩宋時期,也就是公元一千年左右纔會出現?

那個時候的大宋版圖有缺,因爲後晉石敬瑭爲了尋求契丹的庇護割捨了燕雲數十州,一直是到後晉滅亡大宋直面的就是契丹遼國,先天不足的大宋無力收復燕雲之地,所面臨的是沒有山川地勢之險作爲屏障,那麼就需要維持龐大的軍隊來保證邊境的安全。

大宋的軍事開支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之最,對於商業上的稅收也就極度依賴。自然而然是要極力鼓勵經商,陸路上因爲契丹遼國和西夏項黨幾乎完全截斷了陸上絲綢之路,宋人只能是被迫將目光轉向海上,也就從而開啓了屬於宋人的航海時代。就是在這種背景的需要下,宋人的海航發展得到了驚人的發展,福船體系就是在那種現狀下被研發出來。

歷史有着驚人的相似……哦!不是說呂哲所統治的國家也面臨像是大宋的窘境,是說海航的發源地上面的相同。大宋的海航是從現代的福建起步,呂哲治下的航海也是從這裡開始,難道不是相似?

福建擁有三千三百二十四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和一千四百零四個沿海島嶼。與臺灣隔海相對,生活在閩地的古越人很早就馳騁於廣闊的海洋。福建的丘陵地形和環繞省界的山脈並未阻隔了閩人與外省和海外的社會經濟交往,海上航路讓福建很方便地與外界連接起來,甚至因此走得比其他省份更遠。加上福建境內多山,物產豐富,盛產造船所需的木材和鐵、桐油、蠣灰、藤、棕、麻、生漆等物料,民間就地取材,隨處造船,沿江沿海各地造船業十分繁榮,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是海航所不可缺少的。

相對於上古先秦之後的歷朝歷代,呂哲所處的年代南方還沒有經過開發,取材上面有更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像是現在想要在南方獲取百年以上的木材隨便轉一圈就能找到,中原大地上想要找到百年以上的直木卻是幾乎不可能。

中原大地上高達直長的樹木不是毀於戰火,就是早早就被砍伐作爲宮殿或是其它建築的材料。遼東那邊的原始森林是沒有遭遇到太大的破壞,但是別忘記那邊的氣候,使得從那邊取材變成相對困難的事情。倒是秦地西北的原始森林還保存相對完整,不過在其後的歷史時間段內也會被毀滅一空,那是因爲有太多的朝代定都於關中,每次新國家的建立都會建造或修繕帝都,那麼宮殿羣也就會建設,這都需要用到數量無比龐大百年以上的樹木材料。

目前位處閩地的造船基地已經被增加到五個,定型下來的第一代福船正在被大量的製造,位於其它區域的造船基地也在隨同製造,每三個月就會有大概二十四艘第一代福船下水。

大量製造第一代福船的同時,各處的研究基地也在研製新款的海航船隻,例如趨於第一代福船爲藍本的第二代福船就在緊急地進行試驗,那是一種體積大於第一代福船差不多一倍的船隻,外形上卻是沒有太大的改變。

除開福船體系下的海航船隻之外,一種“飛剪”模式的船隻受到呂哲的直接干預下也在緊急進行研究和試驗。

所謂“飛剪”模式其實就是一個總體概念,是關於船身的設計結構上的命名,船頭有較強的破水造型,船身總體顯示爲細長,切船體身相對比較低。

飛剪船是一款幾乎被神化了的類型船隻。呂哲當然不會放過,不過他的初衷也不是要大量製造飛剪船,更不會硬性規定這類型的船隻應該造得多麼龐大。實際上,他的出發點就是想要有一款航速快的聯絡型快艦,哪怕是趨於“舟”的型號都可以,目的就是它能夠在日後帝國海航發展到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最快速的聯絡作用。

呂哲對於目前的海上發展其實是無比的滿意,僅是數年的時間能夠發展到目前階段,除開有來自於他站在最高處作爲監督之外,其實也是現在的民族特性還沒有僵化。屬於“天選之民”的創造力未被扼殺,也是華夏族羣勇於冒險的精神尚存,等等方面的因素在推動發展。

對於華夏族羣來說,目前海面上除了來自於自然的惡劣環境之外根本就不存在敵人,他們只要能夠適應於海上的環境,可以任意地進行航行和探索。

正因爲海面上沒有什麼敵人,因此呂哲這邊極度需求的是運輸量巨大的船隻,不過恰恰是因爲噸位的需要量大,研究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這一類船隻需要對龍骨、構造連接、排板密合、掐合度等等研究到一定的程度。對於木材的選擇更是需要經過反反覆覆的實驗,沒有長久的海航經驗和對船隻的探索難以進行攻關。

就目前爲止,適用於海上大規模運輸的船隻沒有出現,呂哲所能做的就是以數量取勝。於未來設立的造船基地也必定會一再增加,至於會達到什麼樣的規模還是要看在海航上能夠發現多少資源。

千萬不要忘記呂哲是穿越者的身份,他不會航海,可能對於世界地圖的記憶也不是那麼靠譜。但是他知道海面上大概在什麼方位會出現什麼。

呂哲知道大概在什麼方位會有哪些島嶼,結合已經發展出來的指南針技術,和海航上特別注意的敗血症等等限制。再有來自於最高統治者的意志,僅僅是第一年進行海上探索,漢國水軍只用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久探索到現代的臺灣,隨後的三年之內摸清楚了現代臺灣海峽上到底有多少島嶼,意外的產物是發現了琉球列島,也從這條相對溫和的航線找到了前往倭島的航線,那麼除開可以從黃海海域登陸倭島之外,於最近的一個時間段又有了一條從閩南郡方向駛向倭島的海航線。

夷州(臺灣)、琉球列島、倭島九州……一些海上的島嶼,他們現在已經成爲了呂哲治下版圖之一。(詳情請看作品相關的“公元前212年東亞局部疆域圖”。)

當然了,大陸架上的發展都顯不足,呂哲可不會去在那些海上島嶼上發展什麼東西,僅是目前爲止也不過是在夷州設立了兩處水軍補給基地(現代高雄和淡水),琉球(那霸)那邊設立一箇中轉站;倭島(九州島)的沿海基地就多了一些,達到了二十三個,並且每處都多多少少進行駐軍。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移民什麼的壓根就沒有進行,畢竟大陸架上的人口本來就不多。

會在倭島駐軍有一部分是出於呂哲一種不爲外人道的原因,其實也是爲了接下來的大肆掠奪,作爲需要的出發點。

倭島的一系列島嶼和大島上,它們的地下或許沒有什麼銅礦、鐵礦之類的金屬礦,可是它們地下深埋着大量的金、銀貴金屬,僅是歷史上廣負盛名的石見銀山、佐渡金山、富士金山就有三個,其它規模小一些的金銀礦則無法計算。

登陸倭島的漢軍用時一年才逐漸摸清楚九州島的沿岸地形,隨着對一個大型天然港口(現代佐世保港)的發現,漢軍也運來了工程隊正在建造港口。除開必須的港口建設,漢軍也已經在深入內陸,他們在這個還充滿了原始風味的大島上四處探索,發現有別於大陸架上的新奇物種不少,人口的發現也隨着越是深入內陸發現越多。

事實上倭列島上的人口並不少,原始土著大多是居住在山林之內,沿海和平原地段則是舶來人口。

漢軍登陸九州島時,於沿海發現的村落都具有一個明顯特點,居住在倭列島的人口大多是來自於大陸架,他們是更加遠古之前從中原或是遼東以北漂洋過海而來的“舶來人”。

登陸漢軍發現的一些村落中,具有華夏文明氣息的村落超過十四個,他們是來自於上古的越人居多,其中又有部分是齊人和楚人,這些是屬於華夏血緣體系,大多是居住在九州島的西南區域。

九州島的西北區域和正北區域,登陸漢軍在那邊發現的村落則是遼東以北那邊的人種,其實就是盤踞在東北深山老林的狩獵民族扶余人、濊貊、挹婁、沃沮。

因爲海航並不是熟練,可用於海航的船隻也有限,登陸倭島的漢軍和工程隊總數量並不超過五千,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用於基地守護和建設上面,僅有不到五百人是作爲探索隊,他們在遭遇倭島上的住民時並沒有展現出兇猛的侵略性,目前與那些原本居住在倭島上的住民主要也是採取溫和接觸爲主。

呂哲最想發現的菲律賓衆島卻是依然沒有取得成果,不過他相信在未來的某個時期,絕對會發現那個傳說中整個島嶼都是坐落在巨大銅礦上的大島。

列國合併帝國的時間表越來越臨近,經濟體系上的分配和改革不管願不願意都會發生,那麼沒有比什麼時間段更適合於建立起金、銀、銅三遞進貨幣體系了。而想要建立金、銀、銅三進位體系的前提是擁有足夠的金、銀、銅儲備量,擁有大量金銀地下儲備的倭島已經找到,金、銀、銅三進位體系中最爲重要的銅儲備卻是顯得不足,找到現代菲律賓島也就顯得迫切……

第292章 項羽的不懂第408章 事或成第607章 戰匈奴(十一)第332章 家業第95章 困難重重第458章 變味了第467章 鐵器時代第599章 龐然大物的誕生(下)第95章 困難重重第60章 下位者鄙第542章 歷史性的一刻(上)第934章 意義第930章 西域這麼塊地方第196章 權變之謀第894章 極度的渴望第728章 漠南(十四)第1028章 信心的底蘊第479章 另類的震懾(上)第1002章 野望第612章 時光如梭(二)第514章 不得不防第206章 安撫豪族第588章 艱難的呼吸(下)第934章 意義第62章 飢腸轆轆第219章 佈局與援軍第412章 制衡(上)第623章 彼之仇寇,吾之英雄(中)第196章 權變之謀第805章 凡事要有由頭第981章 帝國的態度第百八五十九章 帝國勳貴第948章 處處有筆跡第616章 時光如梭(六)第1092章 顏色很重要第880章 開啓新時代第691章 餘音(十二)第832章 演什麼戲第1087章 羅馬?哪個旮旯的?第452章 快劍第575章 即將到來的亂世重典時代(一)第645章 歡迎來到新時代(一)第78章 趙府夜宴(下)第465章 一驚一乍(下)第809章 事關千百年第1010章 張良的無奈第801章 普天之下皆鼓聲第898章 遍地是寶第296章 作孽第37章 始皇北巡第299章 中計了?第970章 蠻夷之邦第258章 猶如兒戲第319章 根基第866章 十塊令牌第310章 怎麼個敗法?第337章 未來的沛縣系第1004章 長江啊,長江第556章 是誰親征?(上)第959章 劉邦的膽子第895章 凱旋與獻俘第1054章 都已經註定了?第35章 絢麗奪目第344章 三個軍團第942章 兄弟兩(下)第1066章 劉邦的新盤算第1065章 誰掌控暴力,誰就……第829章 怎麼權衡?第398章 急緩之爭(下)第436章 我叫譯籲宋(下)第895章 凱旋與獻俘第967章 這是要開戰嗎?!第237章 相續登場(下)第881章 南、北洋艦隊第201章 殘酷的事實第582章 不幸中的萬幸(下)第442章 走向名將之路第922章 機會難得第265章 鬆了口氣?第740章 第一次(中)第378章 假象(上)第567章 除非有神罰!第797章 妻女子嗣第268章 以安其心第228章 第三天(下)第592章 某種聯繫第314章 變局(上)第48章 大功告成第574章 即將發黃騰達的陳平?第668章 在路上(上)第923章 不光彩第38章 天堂地獄第323章 悽慘不過吳芮第122章 自投羅網第243章 劍拔弩張第500章 勝利、成功、偉大的大會?(上)第529章 開始分陣營了?第556章 是誰親征?(上)第189章 心裡發怵第64章 徐氏押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