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需要救火也就算了,國內也不省心。這倒不是蘇聯民衆出現了羣體性事件這種事,這種事總書記留在莫斯科的幾個肅反幹部出身的委員,任何一個跳出來都能平息。
而是高層出現了矛盾,兩個城市,兩個地區的矛盾。其實是三個,關於莫斯科、列寧格勒和蘇維埃格勒三個城市的關係,這還涉及到了地域矛盾。誰說領導層就不會有地域矛盾?地球上大到世界格局變換,小到蔬菜漲價,都有對噴的理由。人和人的相處不是青澀網站,做不到人人都喜歡。
“是羅曼諾夫和格里申的矛盾,其中還有哈拉佐夫的立場。”坐在飛機上的謝洛夫用手掐着自己有些僵硬的脖子,看着謝爾比茨基道,“如果這裡面再加上你,那就熱鬧了。”
“我是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不是基輔市委第一書記。”謝爾比茨基打着哈欠道,“老了,你們莫斯科的事情,我不會摻和,蘇聯需要我自然盡力,可我不會摻和到利益之爭當中。”
什麼叫你們莫斯科?謝洛夫對這種態度不是很滿意,可現在不是撕逼的時候,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矛盾來源已久,從帝俄到蘇聯、一直到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聯邦。
列寧格勒原來的名字叫做聖彼得堡,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一直都是帝俄的首都。莫斯科在列寧格勒面前底氣,還沒有帝都和魔都那樣平等。魔都在帝都面前不過是後起之秀,可蘇聯現在的政治中心莫斯科,除了是現在的首都之外,什麼經濟、文化、歷史通通都處在下風,這就很尷尬了。
列寧格勒的重要意義,導致了列寧格勒集團的產生。截止到目前,已經出現過三次。斯大林的親密戰友基洛夫、二戰之後日丹諾夫領導的列寧格勒集團,現在的羅曼諾夫。
如果說烏克蘭集團衝擊蘇聯領導層總是成功的話,那列寧格勒集團總是扮演最接近成功的失敗者。三次衝擊最高領導層全部失敗,比克格勃的安全乾部的失敗還要多。從貝利亞到謝列平,蘇聯安全乾部也纔不過失敗兩次。
列寧格勒領導人屢屢失敗,其中莫斯科的作用功不可沒。莫斯科歷代領導人,都以狙擊列寧格勒領導人成爲蘇聯最高領導人爲第一任務。多年以來,謝洛夫見到兩個城市最和睦的時候,是謝列平叱吒風雲的那幾年,因爲兩個城市的市委第一書記,都是謝列平做共青團第一書記時候的團中央書記。
就這麼幾年,葉戈雷切夫兩人被換掉後,兩個城市的關係又回到了正軌中。莫斯科人充滿優越感,總是有點居高臨下地對待所有的外地人,包括彼得堡人。而彼得堡人則把莫斯科稱作“大鄉村”、……他們認爲自己是豐富的文化和歷史遺產的擁有者,更有學問和教養。
“讓哈拉佐夫同志來一趟。”謝洛夫下了飛機直接回克里姆林宮,哈拉佐夫就是原來的立陶宛共產黨第二書記,目前謝列平如果還有什麼朋友沒有被勃列日涅夫幹掉的話,除了謝洛夫之外,哈拉佐夫就是唯一一個。
一般情況下莫斯科都能把列寧格勒的不滿壓下去,畢竟政治中心還有有利條件。不過變化來自於另外一個城市,俄羅斯歷史上從來沒有控制過的君士坦丁堡,現在叫蘇維埃格勒。
蘇維埃格勒起到了另外一個作用,這座併入蘇聯還不到二十年的城市,和列寧格勒的環境差不多。只不過一個南邊,一個在北邊,這次共同對莫斯科發難。這就讓格里申有些招架不住,蘇維埃格勒的發展得到了全蘇聯的支持,現在已經和列寧格勒並駕齊驅。面對莫斯科的一些條條框框,同樣十分不滿。
“地域矛盾還是這麼令人撓頭,你們蘇維埃格勒摻和進來,就更加複雜了。”謝洛夫讓小瓦莉婭弄來一杯紅茶,他自己喝水,懶洋洋的道,“相信格里申現在的心情一定不好。”
“總書記,你也知道以列寧格勒和蘇維埃格勒的地理位置,後來居上是正常的。”哈拉佐夫和謝洛夫認識很久,所以溝通起來直言不諱。
“我理解,但是從政治上,我必須站在格里申的一邊。”謝洛夫聳聳肩道,“我們不是一個完全的歐洲國家,是西伯利亞給了我們和美國對抗的資源。歐亞主義和東羅馬帝國的文化是相容的,雙頭鷹的意義相信你作爲蘇維埃格勒的第一書記,能明白其中的內涵。”
“歐洲人一直認爲我們不是歐洲的一部分,只有近幾年才承認,這和我們的國力有關係。西歐那些老牌帝國主義求我們時候,才能想起來歐洲團結。”謝洛夫冷哼道,“我們不需要去求他們,蘇聯是歐洲國家同樣也是亞洲國家,整個歐亞大陸上的事,我們都要管。”
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能代替莫斯科的地位,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列寧格勒是帝俄的首都,還是親西方派的發源地,蘇維埃格勒就更不用說了,蘇聯一直反感宗教。
時間不長,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格里申,還有列寧格勒的領導人羅曼諾夫都來到了克里姆林宮。總書記首先怒斥了羅曼諾夫和哈拉佐夫,毫不猶豫的站在格里申一邊。他是蘇聯共產黨的總書記,必須維護對蘇聯最有利的方案。
怒斥了之後還是要回到正式問題,就是兩個城市對莫斯科的限制,“你們想要移民的話,俄羅斯沒有,可以去中亞的加盟共和國想想辦法。”
不放開政策限制,只能把這種不滿延後,等到列寧格勒和蘇維埃格勒羽翼豐滿了,以後還會向莫斯科發難。這根本無法避免,美國的洛杉磯和紐約、中國的魔都和帝都都有這種管系,蘇聯能通過行政力量永遠的把這種不滿壓下去?根本不可能。
“蘇聯就是蘇聯,我們站在地球上,不需要想我們是歐洲人還是亞洲人這種無聊問題。歐洲和亞洲都在蘇聯的考慮範圍之內。”第二天的共青團真理報標題,也算是給幾個大城市的撕逼澆了一盆冷水。
蘇聯代表團剛剛離開法國,里根的法國之行也即將開始。里根此次將對英法德三國進行訪問,謝洛夫在法國的時候,里根正在倫敦給予撒切爾夫人支持。謝洛夫回國救火後,里根在開始對法國的訪問。
“對於冷戰的策略是,我們贏,他們輸。”在離開倫敦之前,里根對撒切爾夫人說道。
不過里根在到達法國後,迎接他的是衆多的抗議浪潮,因爲里根想要把中子彈部署在歐洲,用來應對蘇聯的坦克大軍,法國對此堅決反對。多年來法國一直扯北約的後腿,禁止任何加強歐洲緊張局勢的部署,蘇聯不聽的話就警告美國。
美國剛剛露出想要部署中子彈的意思,法國立刻表示堅決反對,煽動和法國關係不錯的國家一起反對,整個西歐都蔓延着鋪天蓋地的抗議浪潮。
在這件事上聯邦德國和法國是一致的,還沒等里根到達德國,聯邦德國的抗議者已經上街了,德國人的想法也很簡單,他們寧可被蘇聯的坦克威脅,也不願意被蘇聯的核導彈威脅。
蘇聯已經幾次聲明,美國部署中子彈不過是在嘗試突破核武器的使用限制,不管美國說的多好聽,蘇聯都會用核彈來回應,不會理會美國狡辯核武器和常規武器的適用範圍。
“在這件事上,一定要拉上法國,我們寧可被法國的核武器威脅,也要讓美國的中子彈離我們遠點。”謝洛夫對着外交部長葛羅米柯道,“里根走到哪,我們就抗議到哪。”
事實就是這麼清楚,蘇聯寧可忍受法國的威脅,也不能讓美國威脅自己,蘇聯的態度清楚的被法國總統密特朗接收,這次法國成了美國最大的絆腳石。
里根訪問法國的幾天裡,就像是蘇聯認爲的那樣,走到哪裡被抗議到哪裡。所謂的個人魅力,演講能力都發揮不出來。首先法國人聽不懂英語,再者法國媒體沒有包裝里根。在沒有包裝的情況下,里根有個人魅力也發揮不出來。
沒有媒體的包裝,什麼偉大領袖,里根還沒有剛剛離開法國的大特務頭子有魅力。至少謝洛夫訪問的時候,法國媒體統一口徑認爲,法國和蘇聯的友好將是世界和平的基石。
在一片抗議浪潮之中,里根到達聯邦德國,仍然能看到人山人海的抗議者,抗議里根試圖在聯邦德國部署中子彈的想法。
“給我架上高音喇叭,圍着西柏林,里根敢來西柏林,我讓他一場演講都進去不下去。”通過某個斯塔西資深特工,蘇聯立刻做出針對性部署。美國總統一碰到什麼難題的時候,往往會跑到西柏林刷存在感,表現自己的英勇無畏。里根是演員出身,想到這招一點都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