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形勢,下城
大軍過陽山江,對面巡邏的府兵都嚇得撒腿逃跑。
他們不知道趙檉給大理降旨的事情,理宋邊境從來就沒開過戰,這麼多年,宋軍甚至都沒越界過一步。
所以即便之前大宋在陽山江對岸陳兵,他們也只是疑惑謹慎,並未太過害怕,可此刻卻不同,從來沒有過界的宋軍竟殺來了,而且不知多少萬人馬,浩浩蕩蕩,望不見盡頭。
趙檉派人抓過來兩個府兵,都不用嚴刑烤打,就問什麼說什麼,將這會川府之事賣了底兒掉。
大理這個地方和中原王朝不同,與一些別的國家也不太相同,是蠻部土司土王的制度,大抵繼續往南,往東南的一些地方,此刻也都是這種制度。
地方有土王,又有官員,官員很多時候是管不了土王的,而有的大土王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擁有絕對權威,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殺誰就殺誰,想搶哪家女子就搶哪家女子,就算是朝廷也沒辦法干涉,或者說干涉不了。
因爲土王許多都是世襲,多少年來積累下巨大威聲,還有的族人就在朝上任職,且都是大官,可以左右大理朝堂政事。
大理的朝堂,除了最初的幾個皇帝外,剩下的都自家說了不全算數,甚至有幾個時期,完全就是被架空,連話都說不上。
所以,大理皇帝其實很多時候奈不得大土王如何。
就拿昭慶公主段思嫣的駙馬高量成來說。
高量成是當今大理皇后高氏的侄子,“大中”國主高升泰的曾孫,就是曾經篡位,又還國於段氏的高家那人,前國相高泰明之孫,楚雄領主高明量之子。
這個楚雄領主就是大土王了,而此刻,高明量已死,高量成接任了楚雄領主的世襲位置。
這種形制的土王,大理皇帝是幾乎奈何不得的,甚至還得拉攏討好。
高量成後來因平定烏蠻三十七部的叛亂有功,被人送綽號“護法公”,接任了大理國相位,在位數年後又讓位於侄子高壽貞。
乃是接任,後又讓位,也就是說大理國的丞相任命,皇帝說了根本不算,高家才說了算。
趙檉這時在大軍行進途中陣陣深思,大理的格局其實就是這樣,一盤散沙般,事實上若真論戰力,未必強於東南邊稍小一些的交趾李朝。
交趾李朝如今不是第四任皇帝就是第五任,趙檉有些拿捏不準,雖然交趾李朝和大理不同,很早就是番屬關係,但礙於路途實在太過遙遠,地理環境又惡劣,所以通信很緩慢不易。
在趙檉的記憶中,這個時候李朝的第四任皇帝李乾德應該已經去世了,可若去世了,那麼繼任的小皇帝李陽煥理該上書大秦朝廷,請封號纔對。
這是規矩,正常來講番屬國換帝,都會請上國賜封,而封號基本不會變,就是上一個番屬國主封什麼,那繼任這個也封什麼,以示正統。
而上國如果高興的情況下,還會給一些亂七八糟的充號,就比如道君皇帝時候,大理終於成爲宋的番屬國,那麼道君皇帝除了封段和譽正常的大理國王之外,另給了些什麼金紫光祿大夫,某某節度使之類一堆,這些個就是充號。
而上國一般是不管番屬國自家內部戰爭的,打贏打輸與上國無關,番屬國內部換主,只要還尊上國,那麼往往也會和上國繼續請封。
這個時候雖然番屬國換主,但是上國往往依舊賜下封號,誰當家還不是當家呢,只要繼續尊崇天朝上國就行。
但如果外部遇見什麼是非,番屬國求救,這個於情於理天朝上國是要出手幫一把的。
趙檉計算時間,覺得交趾李朝第四任皇帝李乾德應去世了,可又沒接到順位繼承的小皇帝李陽煥的請封,未免心中納悶,估計可能是剛去世時間不長,沒來得及上書請封呢。
但這些在他心裡都不重要,這次好不容易過來,便打算一路平推下去,那些小的番邦部落不說,只講大的番國,滅完大理滅景曨,滅完景曨滅交趾,滅完交趾滅暹羅,直到把這天南的地界全打服,全收入大秦囊中爲止!
這時小趙諍跟在他身邊,沈飛、高寵、元纓三個弟子也在。
小趙諍自然是他帶過來見識的,作爲長子,趙檉對他期望極高,雖然這個兒子因爲出身的緣故,無法繼承大秦皇位,不過這沒有關係,畢竟西方還有大片的土地,他倘若真有本事,那西方再西方的無垠土地,足夠他馳騁縱橫了。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把能教的東西,全都交給這個兒子,畢竟這個兒子不能長久陪在自己身邊,自己要傾盡所能,讓他學到更多的本領。
不管文韜武略,還是文才武藝,填鴨似的也要填進去,而眼下帶他過來,就是要叫他知道怎麼打仗,什麼是打仗,從書面到實踐,知行合一。
還有就是要讓他看到戰爭的殘酷,戰場上的殘忍,若是這個兒子一直呆在自己身邊,呆在中原,那麼他不會這麼早叫他見到這些。
而這個兒子是要往西方去的,去鎮守、去鎮壓、去征服,那麼這種事情越早經歷越好,沒有什麼願不願意,沒有什麼公與不公,這就是你的使命,是你身爲我趙檉長子,大秦皇帝之子的職責!
而三個弟子同樣是帶來見識的,沈飛和元纓不說,兩人對戰場還算熟稔,而高寵卻知之甚少,除了金兵圍城東京時看過戰爭激烈,就再對戰場沒有了什麼概念。
不是他不想看,實在是趙檉不讓,北伐時他哭着喊着要跟去,可是趙檉卻說什麼也不帶他走,還封了他個都虞侯,叫他管東京夜間城內巡邏,將他栓住。
趙檉是覺得他性子有些太莽了,就得多壓着,多憋着,將那股魯莽氣給淬磨沒了,不然以這麼副性子從軍打仗,不是闖禍,就是吃虧。
倘若他本領小些也就罷了,怕就怕他本領大,這種性子是有多大的本領闖多大的禍事,吃多大的虧。 高寵天生神力,又有家傳槍法拳腳,再得他傳授各種武藝,馬上長兵對陣已經罕逢對手。
他屬於那種馬上宗師,馬下小宗師的稀罕存在。
一般本領高的人,都是步戰要強過馬戰,他正好相反,馬戰強過步戰。
而馬上的武藝境界劃分就是宗師到頂,沒有什麼半步大宗師、大宗師、天人之類,宗師就到頭了,因爲有馬匹限制身體下半部分不好動彈,不能跳躍騰挪,所以用不出特殊的手段對陣,便被前人定在了宗師境界最高。
而馬上的宗師相遇,便是拼一個誰力量更大,誰馬匹更急罷了,高寵天生神力,在地上可能還存在打不到對方,對方可以躲閃跑掉,可在馬上不存在這種情況。
馬上看的是坐騎靈不靈活,可不全靠人來扭腰彎身閃避。
所以馬上交手,絕對會出現搪擋之類的兵器相碰,那他的神力便佔了最大便宜,是以才能這般年輕歲數,便達到馬上宗師。
這次趙檉瞅他莽性火急磨練下去不少,便叫元纓和他打過一場,他的神力步下根本沒起到太大作用,因爲步下可不比馬上,人身選擇變化的空間極大,說碰不到對方可就真碰不到一點。
高寵雖然會神行百變身法,但是元纓也會,甚至比他用的更好,所以這一仗高寵沒有贏,不但沒有贏,還差一點輸了。
兩個都用槍,高寵是真正使這一樣兵器,專心致志,可元纓卻哪裡是,一心念念不忘寶貝劍法,居然將八口劍全部帶在身上,打着打着就抽一口出來,一驚一乍嚇得高寵汗毛直豎,暗道這小師妹本領端得可怕高強。
經這一戰,再消去些躁意自大,趙檉方纔帶他出來。
此刻師兄妹三個在一起,倒頗爲親近,一路討論的都是拳腳武藝,沈飛年長,自不與他們相爭,兩個卻彼此不服,但不用武鬥,改做文鬥,言語出招拆招,也興高采烈,其樂融融。
這時大軍往會川城而去,沿途山水相連,地勢起伏,鳥語花香,風光一時秀美無雙。
就在經過一處山谷之時,前方忽然小校來報,說是先鋒軍派探馬送信,遇見一支埋伏。
趙檉想了想,此番出征,他並未帶之前北伐那麼多將領,畢竟西方和北方都需要人鎮壓,那些有功的西軍年輕將領都被他任命到沿邊各路去經略了,也算是給他們的賞賜,畢竟經略安撫一路,品格極高,級別極高。
這次南征主要帶的是梁山人馬,還有自己的嫡系班底,李彥仙、岳飛、張憲、史進等人都來,呂將倒是沒過來,平完蒙兀部之後,趙檉叫他坐鎮燕京,協助東北都護府鎮壓草原地帶。
隨着大軍前行,探馬不時回報,此番先鋒官是魯達與郭盛,足足帶了一萬兵,遇見埋伏不假,但是禁不住秦軍兵將威猛,竹甲又人人配備,哪怕小卒也身上披着,便奮起反殺,只是一個衝撞,居然就把埋伏的大理軍衝散,又追殺出極遠。
趙檉得到消息並不覺得意外,大理國曆史上最鼎盛的時期也不過才十萬兵力,這已經是能達到的極致了,畢竟面積在那裡放着,也就等於大秦的一個大些的路地。
而大理達到十萬兵力還是在南詔滅亡之後,處於亂世之時,那時的大理也和中原五代十國一般,城頭變換大王旗,各方勢力總經兵力加在一起,達到了十萬數。
這個時候“大長和國”、“大天興國”、“大義寧國”幾個政權頻繁更迭,殺戮不斷,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到處抓壯丁,強徵兵,纔到這個數量。
後來段思平起兵滅大義寧國,建造大理,這個時候兵力已經有些夠不上十萬了,畢竟徵殺了這麼多年,死去的人口無數,其實只剩下八萬多兵,這還是整合各方勢力才達到的數量。
而段思平死後,大理與宋,與交趾都和平相處,少有外戰,頂多打打內仗,彼此攻訐,兵便是打得愈發少了,常年不過維持在五六萬的樣子,個別還有三萬多的時候。
而趙檉此番帶了二十萬軍,這些人倘若對上當年的契丹、女真,倒是說不得佔據什麼優勢,但對上大理這樣的國家,其實已足夠碾壓。
大理本身勝在地勢,憑藉地勢倒可扳回些兵力上的劣處,但趙檉早便考慮到這些,在出發之前,就將詳細的大理地圖分發下去。
這大理的地圖可是珍貴無比的東西,大宋原本是沒有的,前些年道君皇帝同意了大理番屬,這才隨着對方書表一起奉上來一幅簡略圖形。
但也只是簡略的地圖,畢竟詳細大理地圖乃是重器,一國之圖,又稱爲山河社稷圖,豈可輕易給人?否則大理不變成了無門之戶,隨便他人進攻佔領?
趙檉就是依據這幅簡略的地圖,再結合自家腦中的記憶,繪畫成了現在的大理地圖。
他對大理這塊地方很熟悉,後世曾經往來多次,對這片地方的山河格局,地理特徵,很是熟絡,又參考那簡略地圖,便畫了個八九不離十,然後拓印下去,給衆將分發。
衆將看地圖心中有數,尤其先鋒隊伍,遇到地圖上的地勢險惡,有可能會打埋伏之處,就加倍小心,又派探馬專門前去探查。
這樣一來,對方的地理優勢便起不到太大作用,哪怕埋伏,但在秦軍的謹慎探查,又小心戒備之下,往往達不到偷襲的效果,最後反而被碾壓追殺。
大軍就這樣呈勢如破竹之勢,往南殺去,路上取了幾鎮和兩座縣城,並不擾民,但遇到有反抗之意的土王之類,便直接滅族,斬草除根,就這樣沒過幾天,已經距離會川城不遠了。
接着,又遭遇了兩次埋伏,依舊反殺回去,然後大軍抵達會川城下。
這城一開始還做守勢抵抗,但是在牀子弩與飛砲輪番進攻後,城牆都塌下去半邊,城內守官經受不住,便打開城門,直接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