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稟於幷州,孤軍糧絕,阻女真大軍八月有餘,父子皆亡

宣和七年,金兵分兩路南侵,西路軍由宗翰率領,出大同,沿朔、武直逼併州。宗翰派人向當時任河北河東宣撫使的童貫提出割讓河北河東的要求。童貫見勢不妙,有心棄城而逃,與知府張孝純、副總管王稟商議。張孝純斥曰:“身爲國家重臣,不能以身排患難,一旦棄城而逃,將以何面目見天下乎。”童貫默然,當晚帶親隨逃離幷州,星夜趕路,逃回汴京。

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逼至幷州城下。幷州城內居民不足兩萬餘人,在張孝純、王稟率領下,在幷州土城之內,築起重城,土城之外,挖掘戰壕,百姓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皆發給武器,分派地段,晝夜守城,城中存糧實行軍事管制,不分貧富,均按人頭每日供應。北宋時由潘美修築的幷州古城,周長僅十里,南北爲雲路街至後小河,東西是橋頭街抵水西門。張孝純坐鎮府中,王稟每日在城牆上督率守城。

宗翰率領金兵輪番攻城,當時攻城的雲梯、偏橋、拋石車等武器,被金兵全部用遍,汾河邊稍大點的石頭都被金兵用完,但都被幷州軍民擊退。宗翰無奈,只好將幷州城團團圍困,城外構築工事,用鹿角連營,把幷州城圍的鐵桶一般,斷絕了幷州城對外的所有通道。

靖康元年二月,宋欽宗貪生怕死,應允金人要求,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與金人,和金兵議和。並派大臣路允迪到幷州宣諭。路允迪到太原城後,宗翰讓出一條通道,送其到城下,王稟派人用吊籃將路吊入城中。在城南的開遠門上,路對太守張孝純、總管王稟及守城軍民宣讀聖旨,王稟立即仗劍而起:“國君應保國愛民,臣民應忠君守義,現幷州軍民以大宋國爲重,寧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棄子民於不顧,何顏見天下臣民,幷州軍民堅不受命,以死固守。”城上軍民皆手握兵器,振臂高呼:“我們願隨王總管堅守幷州,與城共存,決不退卻!”怒視路允迪及隨從,路羞愧滿面,縋城而下。

賊兵日滋,太原城已經被宗翰的西路軍圍困了八個月。王稟與子王荀率領軍民堅決抵抗,誓死保衛太原城。王稟身先士卒,在城牆上每日往來馳驅,凡是告急之處,王稟均親臨支援,幷州父老甚至城外金兵,都知道王總管英名。

王稟率太原軍民堅守,自春初至夏、又從夏又至秋末,金兵前後九次攻城,九次都被王稟擊退。但終不見朝廷援兵,也不見糧食接濟,城中存糧斷絕,守軍飢餓得有扶不住兵器的。城中牛馬驢騾全部食盡,後又將弓上的牛筋及盔甲上的牛皮部分用大火燉煮充飢。城中所有樹上的綠葉,糧庫中的糠皮全部被吃光,逐漸連樹皮草茭也作爲口糧(史書《靖康要錄》均有記載)。一日,王稟命部下宰殺自己戰馬爲守城軍民充飢,衛士們勸阻說:“大人每日馳驅,無坐騎,如何迎敵。”王稟仰天長嘆:“守不住幷州城,我縱有萬貫家產,又復何用。”未幾日,城中馬匹及馬鞍上的皮革都被食盡。

幷州城軍民堅守至靖康元年九月,已達二百五十餘天,幷州糧斷、絕援,城中軍民已傷亡十之八九。九月十三日,王稟率衆在城南城牆上巡邏,金兵不斷增援,北城已被攻破,一路衝殺入城中。信號傳來,王稟率兵急赴城北支援。中途又有人報信,張知府被俘,王稟率僅百人的隊伍向知府衙門奔去。金兵已衝殺而來,與王稟率領的守軍正面相逢,王稟率衆與金兵展開巷戰。幾十人互相支援,互相攙扶,身上破舊的衣袍被血幾乎染紅,有的掉了一隻胳臂,有的斷了一條腿,仍用兵器撐着,隨王稟在街巷裡一步步的與金兵拚搏……衛士見金兵援軍麇集,退敵無望,苦勸王稟火速退走,王稟斥曰:“幷州軍民全無貪生怕死之輩,我爲幷州總管,豈能棄父老鄉親而去。”這支疲憊的決死之軍,從城中一直殺到了城南的開遠門。王稟身中刀槍數十處,仍揮劍率衆苦戰。

宗翰調集的精兵從城外馳入開遠門,將王稟衆人團團圍住。宗翰在陣中,派通事(翻譯)對王稟喊話,勸其投降。王稟看看身邊數十名血跡滿身的軍民,慢慢說道:“我爲國已盡忠,爲民已盡義,大丈夫一生復有何求。“於是轉身站立,撩起滿是鮮血的戰袍,擦了擦已有些捲刃的劍後舉起直指宗翰大呼:“粘罕(當時他還不知道對方漢名叫“宗翰“)蠻狗,你若敢屠我太原百姓,我死後變厲鬼也要索你性命。“隨後把寶劍橫於項上,猛力一抹……數十名隨王稟苦戰的太原軍民,有的自刎,有的互刺,全部自盡於陣前,無一人偷生。宗翰驚呆之餘,惱羞成怒,拍馬踐踏王稟屍身,並命令士兵將其剁成肉泥,其手段之殘暴,令人髮指。

歷史上對王稟的死還有一種說法:他率領飢餓的士兵進行巷戰,身中數十槍,最後揹負着供奉於太原祠廟中的宋太宗趙光義的畫像和他的兒子王荀投汾河而死。總之,英雄死得很壯烈。當夜,王稟屍身被太原軍民盜出城外,金兵發覺後追來,太原軍民忙將王稟屍身藏匿於城南一小村中,數日後,將其就地安葬。藏匿王稟屍身的小村,後人稱爲王村。

時靖康元年(1126)九月十三日,馬帥王稟終年五十九歲;先鋒王荀時年僅三十五歲。時王稟之孫王沆尚年幼,幸賴王府忠厚老僕從山東青州銅川撫孤乞討南下,棲居於臨安鹽官縣長平鄉,結草爲廬(今海寧市伊橋“草舍裡”),苦耕勤讀,刻苦自勵。高宗趙構遷都臨安(今杭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嘉其忠節,追封王稟爲安化郡王,諡忠壯;子王荀勅贈右武大夫、恩州剌史;召其孫王沆襲封安化郡王,賜第鹽官(今海寧市鹽官鎮安化坊)。王沆襲封安化郡王后,由伊橋草所移居鹽官,爲海寧安化王氏始祖。傳至南遷十四世王信於明代成化年間自三官墩遷硤石。近代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是王沆的二十九世孫。

老祝再補充幾句:

王稟困守太原,种師中也率軍奔往太原解圍,三路援軍,唯有種師中去救太原,其餘兩路皆是不戰而逃。种師中一路援軍,面對無數金兵,五戰三勝,依舊無人來助。种師中最近只離太原十里,最後在山西壽陽兵敗,身邊只餘一百多人,身受四處重傷,奮戰而亡。種家名將,可敬!

王稟孤軍於太原苦戰,之後宋廷爲議和,已然把太原割讓給了女真。派欽差去太原幫助女真人勸降王稟,王稟依舊不降,整個大宋再無一人談論太原之事。坐看王稟孤戰致死。

這些故事,可歌可泣,太悲哀。

第二百五十八章 老相公有福第二百九十四章第五百七十七章 天子問計,不敢不言第二百四十九章 差得遠了些第六百七十三章 陛下此法,興許可行第二百八十八章 武二薄禮,不成敬意.第四百七十五章 勤王之師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夜魚龍舞第一百二十六章 退到哪裡去?第五百六十六章 不可守,守不住第三百八十一章 我...我有何不敢!第四百八十七章 跪在地上爬過來說第四百二十二章 下嫁於屠戶之門第四百五十七章童貫,可有此事?第二百六十六章 青州秦明第五百五十六章 興許能止戈不戰第二百四十一章 鄭智殺豬第五章 一夜醉夢前後事第三百七十一章 你是誰的老子?第二十二章 你這強人頭子可知罪否?第三百二十八章 陛下節哀第六百四十三章 魏武第一百一十六章 馬蹄狂奔往前第八十七章 孫勝超要鬥鄭智第五百五十四章 一言爲定第六百九十六章 後事難盡,一一道來第四百一十六章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第四百三十八章 軍法伺候,脊杖三十第五十八章 鄭智午後追陸謙第四百一十六章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第六百三十四章 下獄,舒爽,陷城,止兵第二百二十四章 李綱到滄州第五百一十九章高麗人惡了相公第六百七十二章 一戰江山,一戰生死第一百四十八章 大封西北第四百七十二章 禽獸不如第一百章 你可知西軍的厲害第四百八十三章 不共戴天第一百四十五章 雨打浮萍西北種家第四百一十二章 豈能讓家餘慶這狗賊得意忘形第二百三十二章 武二大鬧聚義堂 二第五百四十四章 哥哥,大不了就...第四十六章看看小種經略有何奇招第五百一十五章 誓爲相公效死第二百九十一章 你長大了第三百三十九章 聖公第六百三十二章第一百八十六章 河北玉麒麟第六百七十七章 心有反覆,想留青山第二百五十四章 海上之盟與鄭屠第二百七十一章 何人可以成事?第六百八十九章 張良計與過牆體第五百五十章我那兄弟最是義氣 四千第五百三十章 事已就緒第三百五十三章 明日就走第六十一章 也不看看自己什麼身份第三百八十七章 你敢殺我?指雲笑天道新書《東晉北府一丘八》第九章 官人,我有眼不識泰山第六百四十六章 竊國之賊第六百六十二章 十萬火急,大同大同第三百零五章 專業到極致的手段第五百九十三章 孃的,聒噪!第十八章 二爺雅間裡的熱鬧第十章 鄭屠變成鄭兄弟昨晚因爲債務的事情一夜未眠,下午起牀碼字,萬字最少.抱歉!第五百八十六章 燕王開府封賞第七十六章 華陰縣的麻煩第一百二十二章 有朝一日經略一方第八十一章 新年新氣象第三百九十五章 哪裡來的這般死士第一百四十九 末將....第八章 東西之道,女真之悲第四百二十二章 下嫁於屠戶之門第二百零三章 想不想騎馬?第二百七十九章 無毒不丈夫第三百九十五章 哪裡來的這般死士第二百四十八章 祝三,小心啊第四百零九章 神宗皇帝與司馬光第十章 鄭屠變成鄭兄弟第三百八十八章 快快帶兵去追第九十三章 鄭將軍實乃當世第一猛將第二百九十八章 廷議第二百九十章 拜謝主人賞賜第五百七十五章 奸佞當道,國之將亡第六百七十一章 人心,危機第一百八十八章 滄州柴家莊第四百五十三章 婦道長舌,瞎說甚麼第三百五十一章 魯達,你可別把人打死了第九十三章 鄭將軍實乃當世第一猛將第五百一十八章 高麗攻略之始第四百九十四章 周夫子講學第六百七十二章 一戰江山,一戰生死第一百九十三章 軍法當斬第六百一十章 把長槍撿起來,上馬第二百零七章 好,就讓他們把人劫走第一百一十五章 來戰吧!第六百零八章 朕恕你無罪第四百一十五章 他失了餘杭,便是該死第三百六十章 南方起大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