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陽光透過宮牆照進了大殿。更多精彩小說請訪問
可卻帶着一絲冷風。
大殿上的羣臣對柳味提出的科舉改革制度議論紛紛。
“鎖院制度不錯,以前只是讓出題的考官幽禁起來,可主考官對於考題也是知曉的,將主考官、副主考官也幽禁起來,這樣考題纔不會泄露。”
有大臣表示對鎖院制度的贊同,而主考官沈義倫也沒有反對,這些天來他被那些書生弄的寢食難安,如果幽禁在貢院之中,倒少了這些麻煩。
只是對於彌封制度,很多大臣都是不贊成的。
朝中很多大臣誰每個親戚朋友的晚輩要參加科舉考試啊,誰沒有幾個得意門生啊,他們身在朝堂,就算不是考官,可有這一層關係在,他們的晚輩、門生就能夠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可如果彌封起來了,誰知道誰是誰?
如此一來,他們僅有的一點特權也沒有了,所以他們反對。
“聖上,鎖院制度我等是贊成的,可這彌封制度絕對不行,科舉考試是爲朝廷選拔人才,可也要看一人之品行,如果一個考生平日裡的品行很差,可考試成績卻很好,我們是否要錄取他呢?糊名之後,我們那裡知道那個是他的文章,若真錄取了這樣的考生,於我大宋怕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吧?”
“沒錯,這樣的考生若是入了朝堂,指不定又是一奸臣、讒臣,這樣的人,如何爲朝廷效力?”
薛居正最先站起來反對,而他站出來後,魏王的一些人便也紛紛出列附和,魏王要靠這次春試爲自己積蓄力量,如果糊名的話,那一切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而此時的魏王對薛居正的話很滿意,如果一個人品性很差,你能錄取他,讓他當官嗎?在地方他有可能欺壓百姓,在朝堂他有可能妨礙國事,這樣的人,你錄取還是不錄取?
除去魏王的人外,朝堂上一些其他大臣也是反對的,而他們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他們不信自己的門生、晚輩因爲彌封制度而名落孫山,只有知道誰的卷子是誰的,他們才安心。
可晉王的人卻沒有一個開口。
不管怎麼說,自從蘇另看那一番話後,晉王已是將局面看開,只要有利於大宋今後的發展,哪怕是犧牲自己的利益他也要支持科舉改革,而在晉王看來,彌封制度對於科舉、對於考生來說是最爲公平的,一切全憑本事。
如果一個人只是因爲身份而入了朝堂,要他有何用,只有有本事的人,才能夠入朝堂,才能夠爲國家出謀劃策。
彌封制度一出,誰想進士及第,都必須靠自己的本事。
趙匡胤坐在龍椅上有些猶豫,他的心思跟晉王一樣,是支持彌封制度的,可他也清楚,彌封制度讓很多官員的門生失去了憑仗,如果沒有人能夠說出好的理由來反駁,他這個皇帝要支持彌封制度也是困難的。
所以在朝臣議論紛紛表示反對的時候,趙匡胤將目光投向了柳味。
“柳駙馬,此制度是你提出的,你可有好的理由?”
柳味頷首,道:“回聖上,剛纔薛大人所言不無道理,一個人爲官,除了能夠明察秋毫外,品性也很重要,一個人的品性很差,又怎麼能當好官?”
衆人一愣,帶着三分欣喜和三分不解,他們不明白柳味怎麼突然支持起薛居正來了?既然支持,又何必提出彌封制度?
而就在衆臣不解的時候,柳味繼續說道:“只是薛大人說的又沒有道理,靠以前不彌封的考試考上進士的書生,就沒有品性差的嗎?人性是複雜的,有的人更善於隱藏,但更多時候,人最容易受環境影響,也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人之品性是很難斷的,若早知一人品性很差,就算用了彌封制度,那人也難在朝堂爲官,難道聖上明知那人品性很差,還會用他嗎?所以薛大人剛纔所言品性的問題,其實是多慮的。”
柳味的話說的有些繞,以至於他說完很久後朝堂上的人才終於明白是什麼意思。
如果一個人的品性是早被人知道的,那麼他考上進士也不會讓他當官,剝奪他進士的資格也是一句話的事情,如此一來,薛居正的擔憂也就成了空。
而就在衆臣明白柳味剛纔那句話的意思後,柳味又繼續說道:“人的品性是可以改變的,好人有時也可能變成壞人,可壞人也有可能做好事,只要朝堂的風氣正,那些品性本來差的也難有作爲,也可能因此有所改變也不一定,拿品性這種模糊的東西來反對彌封制度,臣下是覺得不妥的。彌封制度最主要的就是公平,他讓天下寒士的心中有了希望。”
柳味一番話罷,整個朝堂都安靜了下來,而那一句讓天下寒士都有了希望,更讓他們震撼。
在他們沒有入朝堂的時候,有不少也是寒門子弟吧,他們能當官,很多都是因爲五代之亂的緣故,如果是昇平之世,他們能當上官嗎?
就比如說丞相趙普,他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美譽,可若真說起來,還是因爲他讀書少的緣故,在他沒有投靠趙匡胤之前,他也是個寒的不能再寒的寒士。
他們都能明白寒士想要成功想要入朝堂的艱辛。
趙匡胤在柳味說完這一番話後,便決定採取彌封制度。
採取彌封制度後,謄錄制度也就順理成章的得到了支持,而別試大家也沒有意見,因爲大家都很清楚,雖然明裡看來,官宦子弟比普通考生要多考一場以示公正,可只要將官宦子弟的卷子放在了一起,那些考官還不能給個優待?
本來彌封制度是對官宦子弟很不利的,可再加個別試,就對他們又有利了,雖然不知道那些卷子都誰是誰的,可只要知道他們是官宦子弟就行了,只要不是差的很離譜,這功名是跑不了的。
科舉制度改革的事情比想象中的順利,至少在柳味的解釋下,朝中反對的人成了少數,而反對的人少,這些改革也就可以實施下去了。
-------------------------------------------------------------
科舉改革的內容很快傳遍了京城,並且在傳遍京城的時候,朝廷派人傳之各州縣,以後不管是鄉試還是縣試,皆要按照新的科舉制度來實行。
當京城的書生都清楚明白新的科舉制度後,那些寒士、有學識的書生皆是歡喜,本來他們擔心自己雖有才情可卻沒有關係而名落孫山,如今實行彌封制度,名字什麼的都要糊起來,那麼只要文章寫的好,要進士及第想來是很容易的。
而這些寒士、書生得知科舉制度的改革是柳味提出來的時候,他們對柳味又生出一些敬佩之情來,本來他們就敬佩柳味才情,如今柳味讓他們對科舉有了信心和希望,這敬佩都快成爲崇拜了。
當然,除了敬佩柳味的人外,也有痛恨柳味的。
本來有不少書生都是找好了關係的,只要他們的文章不是太差,功名是跑步了的,可如今柳味這麼一弄,那些可以參加別試的官宦子弟還好,可他們就慘了,以前做的努力,送的禮全廢了。
而這一切,都是柳味搞出來的。
柳味是個聰明人,自然清楚那些書生對他的敬佩和怨恨,這世上的事情,從來都是兩面性的,而有時利益就是如此,有了你的,就難免要損害他的。
不過柳味並不以爲意,他做事但求無愧於心、對己有利,如今他將科舉制度這麼一改革,雖然像吳生這樣已是確定依附自己的人要靠自己的本事來謀取功名,可那天下寒士卻是皆要心服於他的,以後每個靠自己本事獲得功名的人,都會念他柳味的好吧?
有了這樣的名聲和好處,柳味覺得被一些人記恨也是沒有關係的。
而當此事傳開之後,柳味還得到了意外的驚喜,那便是呂蒙正和李沆二人對於科舉改革很欣賞,他們兩人才情不俗,而且也已得到了晉王的認可,只是他們兩人總的來說是屬於寒士的,若非他們二人偶然與柴鳳結識,偶然被帶到了開封府品評詩詞,那麼他們兩人對於前途也是很渺茫的。
如今新的科舉制度一出,他們就算沒有了晉王的庇護,可對於考取功名卻更有信心了。
這件事情,讓柳味與呂蒙正、李沆他們的關係更近了一步,因爲若非他們在上元節那天晚上一同猜燈謎,一同遇到了那個賣考題的男子,又怎麼可能會有這樣一番科舉制度的改革呢?
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拉近,就那麼的奇怪,有時是志趣相投,有時是共同經歷過某些事情,有時可能只是因爲一句話。
而就在這種情況下,一月悄然而去,二月來時春風似剪刀,剪的柳綠新芽,剪得春意融融。
在一個春風徐徐,陽光靜好的一天,大宋朝最受人關注的科舉考試終於開始了。科舉考試開始的時候,柳味正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