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回 收西海河間王中箭,翻雪山國舅爺歸天

薛萬均、薛萬徹率兵衝出青蒿之間,襲營的大將吐納哪裡想到蒿草之中冒出一彪騎兵,前面又被火弩阻擊,自顧不暇,三萬鐵騎被三千騎兵衝的七零八散,陣腳大亂。

薛氏二子正與吐納的騎兵混戰,薛世雄早已歷歷在目,趁着吐谷渾騎兵大亂,下令擊鼓出兵,吐納這邊正在酣戰之中,又見正面殺來隋軍,心中大驚。

此時已無衝勁的吐谷渾騎兵哪裡還有心戀戰,已被隋軍打的七零八散,只得丟棄戰馬、甲仗無數,大敗而逃。

隋軍連戰連捷,吐谷渾損兵折將不敢出戰,死守在伏埃城中。三日之後,河間王楊弘傳令各路兵馬將伏埃城下列陣,展開決戰。

吐谷渾大王慕容伏允登上城頭,遙望二十萬隋軍,回想自己屢遭失利,心中早無決戰之心,吩咐下人準備逃走,這時大將吐納言道:“河間王楊弘親自督戰,漢人常說擒賊擒王,末將願與老楊弘決戰。”

慕容伏允急得驚慌失色,問道:“將軍能有幾分把握?”

吐納道:“末將願破釜沉舟,拼死一戰。”

慕容伏云爲難的點點頭,言道:“就依將軍,伏埃城能否守住,賴此一戰。”吐納手提大斧,跨馬出城。

只見伏埃城吊橋放下,城門大開,大將軍吐納城下列陣。河間王楊弘懷抱雙戟,端坐馬上,左邊是慕容三藏、周法尚、劉仁恩、薛世雄、右邊是屈突通、屈突蓋、麥鐵杖、段文振、趙修羅。而隋主楊廣、皇后蕭珺、蕭琮、宇文述等率兵在遠處高坡,督陣觀戰。

兩軍陣前,吐納喝道:“楊弘老兒聽着,久聞你是大隋朝的擎天得力柱,架海紫金樑。今日遭遇,可敢決戰否?”

趙修羅言道:“凡夫俗子,竟敢冒犯千歲,待我擒他!”

趙修羅催馬出戰,吐納揮舞相迎,二人大戰七八個回合,吐納大斧劈頭而來,砍斷了趙修羅手中大槍,趙修羅哪是吐納對手,躲閃不及,被砍落馬下,一名嗚呼。

吐納先勝一陣,高傲不已,喝道:“楊弘老兒,你已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麥鐵杖聞聽大怒,對楊弘言道:“吐納目中無人,末將願打頭陣,替老千歲出氣!”

楊弘把手一擺,說道:“賊子欺孤王年老,孤王豈能陣前受辱,待孤王親自出戰。”言罷,楊弘雙戟分左右,催馬出戰。

吐納揮舞大斧正迫不及待,一通鼓畢,二將陣前交鋒。河間王雙戟紛飛,吐納大斧橫掃,二人不分勝負,大戰十幾個回合。吐納是有些支持不住,河間王楊弘真可謂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在城頭觀戰的慕容伏允是焦急萬分,命人拿來弓箭,欲暗箭相助。伏允剛搭弓上箭,只見吐納已被楊弘一戟打下戰馬,情急之下,慕容伏允一箭射出,這纔是:

陣前決戰西海邊,半百老將非等閒。

兩朝老臣更忠勇,暗器傷人生死間。

慕容伏允暗箭傷人,這一箭正中河間王楊弘的肩膀。楊弘不知何處暗箭,強忍劇痛,拋出一戟,飛向吐納,插中胸口,要了吐納性命。

衆人見楊弘中箭,屈突通、屈突蓋、麥鐵杖、段文振一起衝出,趕忙救駕,慕容三藏一聲令下,其他衆將催馬殺出,衝向吐谷渾兵陣。吐谷渾將士見主將戰死,戰心消極,一通激戰,被隋軍打的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吐谷渾兵士紛紛退回城中,此時屈突通、屈突蓋帶領攻城將士,高搭雲梯,推動撞車,開始攻城。

伏埃城城池矮小不像中原城池,再看攻城器具,讓吐谷渾大王慕容伏允更是心驚膽顫,見軍無戰心,氣勢低迷,伏允自知大勢已去,慌忙派人打開南門,帶着親眷親兵逃離伏埃城。真可謂:

所向披靡總逼人,咄咄氣勢壓城門。

威風常伴河間王,雙戟威震吐谷渾。

大業江山有青海,隋主豪情吞乾坤。

萬里版圖今再看,遙知當年亂紛紛。

大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七月,吐谷渾王慕容伏允大敗而逃,向南逃竄,隋軍攻陷伏埃城,西海(今青海省)各部盟紛紛向隋主臣服。

隋煬帝命屈突通、屈突蓋率領五萬兵馬,繼續追擊清剿吐谷渾殘部,而隋煬帝自己統率大軍十五萬,開始前往河西走廊。

大軍集結已畢,唯有河間王楊弘箭傷不見好轉,連日躺在寢帳修養。皇帝楊廣與皇后蕭珺來到河間王病榻跟前看望,煬帝言道:“皇叔年邁今又負傷,朕實不忍再帶皇叔翻越祁連山。”

楊弘言道:“一處箭傷有何懼哉?老夫定要隨陛下翻越祁連山。”

蕭皇后也道:“昨日臣妾和皇上商量了,欲請皇叔另赴他職,還望皇叔萬勿推辭。”

“哦……皇上儘管差遣。”

隋煬帝道:“嶺南水師造船也有大半年了,江東水師也操練一年多了。朕欲請皇叔前往江東督戰,代朕監軍,明年開春時節,踏平東海。”

“是呀,西海天寒地凍,風沙難擋。皇叔返回淮南,既可養病療傷,氣候也養人。”蕭皇后道。

皇上皇后一番體恤,讓河間王楊弘感激涕零,自然答應。隋煬帝又問道:“但凡朕出兵,多是皇叔督領兵馬,不知皇叔走後,何人可領兵西進?”

“劉仁恩將軍有勇有謀,老將知兵,可掌兵事;國舅蕭琮滿腹經綸,仁厚之士,可沿途招撫;有此二人,老夫無憂矣。”

聽了楊弘叮囑,楊廣、蕭珺心中大喜,莒國公蕭琮身爲國舅、當朝首輔,自不必說;那劉仁恩好歹當年也是討伐陳國的八路統帥之一,理應器重。

隋煬帝命楊弘長子楊慶、洞主那牙,帶領一支人馬護送河間王前往淮南,籌辦討伐琉求國之事。叔侄就此道別,隋煬帝則按照行程,率軍北上祁連山去往河西走廊。

十五萬隋軍人馬一路長途跋涉,行至祁連山山脈南麓。負責嚮導翻山的是第七道兵馬都督、玉門行軍總管薛世雄。

薛世雄來到觀風行殿,隋煬帝和蕭皇后在隔窗觀山,薛世雄奏道:“啓奏陛下,祁連山脈終年積雪,無論大路小路,恐怕觀風行殿都難以通過。”

“嗯。”隋煬帝道:“反正行殿也過不去,乾脆就安排一支人馬,把觀風行殿送回京師,朕換乘車輦便是。”

薛世雄道:“那末將立刻命將士往大路行進。”

“不。”隋煬帝道:“既然已經不用觀風行殿了,朕就要走走小路。”

“皇上…….這……”

薛世雄一驚,蕭皇后也十分納悶,蕭珺問道:“隨行的隊伍裡,用不少宮女和皇親,走小路未免太艱難了吧。”

隋煬帝道:“如今祁連山也是朕的了,如果不走最難的路,朕只能算是收復西海,而不能征服祁連山。自古君王榮登九五,而朕要征服祁連山,古往今來,唯朕一人!”

薛世雄作揖道:“皇上志比天高,令末將望而興嘆,就怕小路過於艱險,萬一……”

隋煬帝高傲的撩起龍袍,坐在御椅上,志得意滿的說道:“朕北抗突厥,南征陳國,越五嶺,入西海,朕幾時想過‘萬一’,朕都不懼,薛將軍有何懼哉?”

隋煬帝慷慨陳詞,薛世雄趕忙答道:“末將明白,這就傳令向小路行軍。”

碩大的觀風行殿被安排一路人馬,折行送回京師,不做多說。十五萬將士拉成一字長蛇陣,從祁連山小路行軍,開始漫長的翻越之旅。

所有人萬沒想到祁連山山勢險峻,雨雪交加,步履維艱。皇后蕭珺和後宮的丫鬟,在衆太監攙扶之下,蹣跚而進。

山脈越走越高,等隋軍行至大拔鬥谷,海拔足有近四千米之多,路途艱險,人畜交困。漫天的風雪交錯,令人寸步難行。

蕭皇后的鳳輦正在崎嶇中挪動,這時一個校尉踉踉蹌蹌走來,對皇后蕭珺言道:“啓稟娘娘,國舅爺看樣子快撐不下去了。”

蕭皇后珺心中一驚,言道:“快帶哀家去見。”

自從進了山中,一些身子弱的有不少人都頂不住惡寒,相繼病倒,甚至有的腳下不慎,墜谷身亡,其中莒國公蕭琮也難逃此劫,病倒途中。

蕭皇后在兩個太監的攙扶之下,來到莒國公蕭琮跟前,只見蕭琮病臥擔架之上,身上的被褥已經覆蓋了一層薄薄的雪花,臉色慘白,雙脣發青。蕭皇后看到此景此情,問道:“太醫何在?”

旁邊醫官言道:“微臣死罪,大拔鬥谷路途阻塞,缺少藥物,恐怕無以爲濟。”

病痛中的蕭琮看着自己的妹妹,微微說道:“娘娘算了吧,微臣知命了,看來是走不過這祁連山了。”

蕭珺兩眼含淚,撲在擔架跟前,握住蕭琮雙手:“兄長萬莫堅持,只要到了張掖,便可尋醫問藥。”

蕭琮雙眼中透出一絲無助與絕望,他搖了搖頭。未過多時,病情突然發作,喪命祁連山。莒國公蕭琮雖是文官,但素來關愛將士,爲人寬厚,飽受讚譽。隨行將士無不落淚涕零。

高山之上,不到晚間,夜色便早早來臨,杳無氣息的蕭琮,屍體已無半點溫度,將士們拆散了一架牛車,爲蕭琮打造了一幅棺槨,只能帶着棺槨前往河西走廊。這纔是:

四十年前樑國君,入隋退位歸順心。

秉承遺詔促統一,棄武仁愛勝萬金。

功輔良弼賢能著,寬治厚德從政勤。

皚皚白雪莫相忘,願留遺韻再爲民。

十幾萬人奔波雪山險谷,雨雪阻路,行軍萬難,經過多日,纔出大拔鬥谷。此時荊州節度使、上柱國劉仁恩水土不服,又生重病。

前些日子蕭琮病故,隋煬帝就心懷愧疚,如今劉仁恩又重病不起,讓隋煬帝更是擔憂,畢竟河間王臨行之時,最器重的便是這二人。

隋煬帝命人打造木車一輛,承載病人。但是距離張掖尚遠,草藥不全,難以維濟,已經奄奄一息。楊廣、蕭珺來至車前看望,劉仁恩眼神絕望,氣息微弱,言道:“末將打不動了,恐怕要找國舅爺去了。”

隋煬帝道:“劉愛卿是伐陳老將,朕豈能做事不管?”遂命左右太醫,沿途伺候劉仁恩。

大軍出了大拔鬥谷,前方已經山路依舊艱辛難行,連帶衆多糧草輜重,更是步履維艱,艱難走了一個月的山路,隋煬帝帶領十五萬大軍陸續翻越雪谷靠近河西走廊。

一路前行,將至張掖。此時的張掖太守正是陰世師,陰世師早已先行勘察河西走廊地勢,得知隋煬帝的十五萬大軍已過祁連山,便親率兵馬,由張掖往南,出城迎駕。

陰世師拜見了皇上、皇后,隋煬帝問道:“張掖可有名醫?”

“陛下莫非有何不適?”

“非是朕龍體有恙,而是此番過祁連山,國舅病故,劉仁恩又病危,急需名醫草藥。”

“陛下放心,臣即刻安排良醫良藥。”

陰世師這裡話音還未落,只見有個校尉匆匆跑來,粗喘兩口,跪倒奏道:“啓稟皇上、娘娘,劉仁恩大人嚥氣了。”這纔是:

國舅命終拔鬥谷,良將飲恨張掖府。

翻越冰山難躊志,遺恨未能清狄胡。

空盼揚威西域日,怎知雄心換喪服。

但看萬里山河壯,方知前世英雄苦。

第189回 翻舊案追罪裴虔通,鎮漠北遣使蕭嗣業第156回 成象殿進諫述志賦 瓊花池吟詩獻歲宴第141回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蕭皇后重逢楊伯醜第143回 破卑沙挑殺尹靖直,求議和遣返斛斯政第22回 送行宴色賊戲王妃,竹舍茶術士說富貴第79回 兄弟相煎越公定計,讒言惑主蜀王幽禁第144回 王伏寶誤闖高雞泊,竇建德刺駕馬到崮第136回 魚俱羅殺宮起異志,樊子蓋斬將立威名第92回 宣文殿請旨斬楊諒,斟茗樓品茶邀尚書第69回 晉王求賢四請智顗,蕭妃追佛五請高僧第146回 隋煬帝兵困兩界溝,蕭皇后喬裝突厥營第70回 來護兒奇襲錢塘江,晉王妃祭掃同泰寺第189回 翻舊案追罪裴虔通,鎮漠北遣使蕭嗣業第68回 重興佛院三請智顗,木舍訪賢潘徽獻計第162回 刺行營三將中伏兵,離間計女主擒元兇第70回 來護兒奇襲錢塘江,晉王妃祭掃同泰寺第124回 斬小王踏平臺窩寨,收舊部重回陀螺洞第71回 離揚州蕭妃探朝政,聚汜水宇文邀賢才第41回 調虎離山蕭瓛奪權,金蟬脫殼隋使搬兵第143回 破卑沙挑殺尹靖直,求議和遣返斛斯政第113回 河間王義釋張鎮周,隋煬帝開挖永濟渠第23回 衆皇親赴宴寧安殿,太子妃嫉生秀春園第50回 桃葉山楊廣起三軍,秦淮河陳主醉新春第83回 隋煬帝即位登至尊,雲定興滅親求仕途第105回 乾陽殿賢才對詩篇,雲霄堂太子命歸天第171回 萬春宮使臣說密事,武強縣文武鬧分歧第98回 大黃山縱火驅毒蛇,闍黎江深坑陷戰象第52回 賀若弼潛兵擒黃恪,陳後主迂腐失戰機第90回 戰高壁趙子開喪師,據幷州皇甫誕舉義第131回 諸葛穎再諫怒龍顏,來護兒中計折水軍第58回 宣文殿羣賞有功臣,御書房同議南征帥第159回 午朝門縛殺來護兒,成象殿縊死隋煬帝第97回 橫渡南海討伐林邑,盤鬥蛇寨兩戰隋師第123回 討西域奇兵降伊吾,伐東夷戰船攻琉求第30回 起譁變趙修羅降隋,薦賢能司天監舉才第53回 德教殿淫詞戲臣妻,白土崗放煙阻頑敵第130回 長城賦詩一徵高麗,勇渡遼河血戰強敵第107回 奉國書觸怒隋煬帝,跨東海詔安琉求國第71回 離揚州蕭妃探朝政,聚汜水宇文邀賢才第65回 返建康蕭妃招侍女,巡江東僧侶遇劫難第129回 黨爭重起張衡入獄,百萬徵兵舉國從役第111回 高句麗擴疆驚隋主,河間王回京求戰船第176回 聚漢民蕭珺走定襄,御唐兵突厥掠晉陽第31回 攀林澗太子邀神算,寧安殿蕭妃二進宮第99回 送急章皇后探宣華,斬妖僧隋軍收交趾第177回 李仲文獻城投唐軍,劉武周異志謀汗王第177回 李仲文獻城投唐軍,劉武周異志謀汗王第31回 攀林澗太子邀神算,寧安殿蕭妃二進宮第79回 兄弟相煎越公定計,讒言惑主蜀王幽禁第167回 討叛軍王薄走聊城,哄賊子家僕探蕭後第29回 屈突蓋陣前刺先鋒,盧昌期獻計棄黃龍第7回 崔弘度過江說聯姻,韋超盛占卜測生辰第140回 元務本命喪章丘縣,榮國公大破長槍陣第172回 齊善行巧計助佳緣,蕭美娘三封皇貴妃第154回 涑水河暴雨退隋兵,風陵渡單騎戰唐軍第3回 東平王臨終送孤女,西樑國降旨平凶宅第65回 返建康蕭妃招侍女,巡江東僧侶遇劫難第87回 皇甫誕孤身諫漢王,越國公點將御叛軍第59回 封帥位楊廣再復職,赴家宴陳主重團圓第106回 探東海何蠻返洛陽,遊揚州一下江都宮第97回 橫渡南海討伐林邑,盤鬥蛇寨兩戰隋師第96回 衛文升易服返寧陵,隋煬帝賞梅遊東園第86回 屈突通遞送假遺詔,慕容遐急傳真檄文第110回 出塞北揚威會部盟,巡長城密議修馳道第72回 修宮宇暴政掠民夫,送綢緞泄密說要案第45回 伐陳國三軍進淮南,謀換帥密奏入關中第125回 訪漢儒火燒花草陣,吞琉求收復夷州島第58回 宣文殿羣賞有功臣,御書房同議南征帥第61回 諸葛穎反間懸咒詩,鄱陽王自戕圍帥帳第176回 聚漢民蕭珺走定襄,御唐兵突厥掠晉陽第22回 送行宴色賊戲王妃,竹舍茶術士說富貴第103回 病美人香殉樂府歌,虞世基驚鴻講武賦第156回 成象殿進諫述志賦 瓊花池吟詩獻歲宴第31回 攀林澗太子邀神算,寧安殿蕭妃二進宮第63回 送犀杖兩拒隋使臣,入番州三訪冼夫人第70回 來護兒奇襲錢塘江,晉王妃祭掃同泰寺第181回 連環計牛羊燒雁門,折勇將突厥圍馬邑第58回 宣文殿羣賞有功臣,御書房同議南征帥第41回 調虎離山蕭瓛奪權,金蟬脫殼隋使搬兵第127回 打通南洋加冕天朝,萬國稱臣祭祀秦皇第181回 連環計牛羊燒雁門,折勇將突厥圍馬邑第113回 河間王義釋張鎮周,隋煬帝開挖永濟渠第187回 回關內萬民隨女主,望長城老臣逝歸途第140回 元務本命喪章丘縣,榮國公大破長槍陣第139回 蕭皇后巧諫乾陽殿,六公子威震伏牛山第63回 送犀杖兩拒隋使臣,入番州三訪冼夫人第90回 戰高壁趙子開喪師,據幷州皇甫誕舉義第93回 御書房賦詩勵楊廣,平陽宮狐錦贈宣華第163回 詐降策老臣投汜水,緩兵謀義軍調童山第53回 德教殿淫詞戲臣妻,白土崗放煙阻頑敵第102回 蕭皇后贈笛逼饞臣,越國公求死做遺詩第88回 裴文安急諫渡黃河,麥鐵杖惡戰蒲津關第54回 送金求生任忠叛降,二士爭功收復建康第126回 匿罪行宇文述嫁禍,賦俏詩薛道衡獲罪第62回 梅嘴山梟首吳世華,橫浦關計收麥鐵杖第117回 鬥猛牛隗不羣揚威,遣御馬諸葛穎獻計第15回 宋嬤嬤戒尺興家法,宇文述獻策請北伐第56回 河間王姑蘇擒樊猛,東海兵吳縣斬蕭瓛第155回 屈突通卸甲哭節義,蕭皇后妙筆寫風華第30回 起譁變趙修羅降隋,薦賢能司天監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