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這樣安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此地距離敵人已經不遠,一萬人一起行動,聲勢浩大,既不利於快速行軍,又容易暴露目標,讓敵人有所警覺,如此化整爲零,三路兵馬各自從一個方向進軍,對連雲堡形成包夾之勢,好處很多。
七月十三日辰時,這是三路大軍約定的匯合時間。護密國只是一個很小的國家,附屬於吐火羅,吐火羅是親唐的西域國家,居於蔥嶺西、烏滸河之南,是個男多女少、兄弟合娶一妻的國度,而護密國更是個領土小的可憐的小國,忽然看到唐軍前來,護密國王連忙親自迎接。
李躍看到這羣奇裝異服的西域人,沒有多做停留,借道穿過護密國,直接向連雲堡進發。待李躍大軍走後,護密國王急忙召集國內的臣子商談此事,大唐與吐蕃對西域的爭奪勢如水火,自從三年前,南邊的小勃律迎娶了吐蕃的公主,受吐蕃籠絡而叛唐,吐蕃大軍就可以從瓦罕走廊(護密道)出軍,切斷大唐東、西兩地的絲綢之路,這樣西域二十餘國的貿易物品都被吐蕃截留,唐朝也試過幾次攻打,都無功而返。
現在大唐的軍隊已經來到此處,護密國王又看到了大唐爭奪西域的決心,護密國雖然只是個彈丸小國,但是現在情勢發生變化,護密國王需要重新審視對吐蕃的態度,畢竟大唐的威名尚在,因爲之前吐蕃在西域佔據主動,就在瓦罕走廊的偏南處,連雲堡內就有吐蕃一萬大軍駐紮,而小勃律算是西域的“大國”,各個小國基本上都看小勃律動向選擇歸附,弱肉強食,無論是大食還是吐蕃,還
是東邊的大唐,都只不過是爲了爭奪在西域的利益罷了。
連雲堡是吐蕃的一個據點,該地南面靠山,北面依水,地勢險要,裡面駐有吐蕃一萬兵力,名義上號稱駐軍一萬,其實連雲堡中的屬於吐蕃守軍只有一千餘人,在連雲堡的城南十五里處,因山爲柵,駐紮這小勃律的士兵八九千人,遙相呼應進行聲援。
大軍按部就班,如期到達連雲堡北邊的婆勒川,七月十二日只不過婆勒水此時正值漲水,波濤滾滾,兇猛異常,突然看到這樣的變故,李躍表情凝重地站在婆勒川前,望着滾滾咆嘯而過婆勒河,沒想到今日就漲潮,然而現在已經是七月十二日。
李躍先命令大軍原地駐紮,等待其他兩路大軍的到來,河水暴漲,無法渡河,李躍認真分析眼前的情勢,認爲唐軍必須儘快度過婆勒川,否則吐蕃守軍一旦發現唐軍,勢必做好準備,那樣一來將會極大地增加唐軍攻佔連雲堡的難度。
第二天,馬遂與南霽雲兩路大軍如期與李躍匯合,看到面前暴漲的河水,馬遂等人與李躍意見一致,必須儘快跨過婆勒河,現在唐軍沒有退路,已經是孤軍深入,一旦讓敵人有了準備,形勢將會對唐軍不利。
於是李躍命令兵士每人自備三天的乾糧,準備在七月十四日凌晨渡河,這樣的命令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邊令誠就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河水如此急促,如何渡河,士兵中也有一些人認爲李躍這個決定簡直太瘋狂了。
但是李躍的態度很堅決,所有的士兵自備三日干糧,苦苦等待第二天凌晨的到來,面對手下士兵的軍心動搖,異聲連連,李躍無動於衷,只是派手下在婆勒河邊擺上祭品,殺馬祭河。
第二天清晨,婆勒河水低緩,洶涌的河水減緩了很多,潮起潮落,無人可以判定,但是這一次,天助唐軍,一萬大軍陳列在婆勒河水前,李躍一騎當前,看着身邊的將士們
迅速地度過婆勒河,而且“人不溼旗,馬不溼韉”,當看到河對岸的唐軍已經形成列隊,見此情景,李躍如釋重負,興奮地對身邊的邊令誠說道:“如果我軍在渡河途中被吐蕃發現,受到敵人的襲擊,那麼我軍敗局已定,現在我軍已經在河對岸站穩腳跟,對岸的連雲堡內的敵人就算髮現我軍至此,也已經無法阻止,這是上天註定敵人要失敗。”
世事無常,果然不假,但是這一次上天真的庇佑了唐軍,就算是邊令誠也不得不信服,昨天還洶涌澎湃的河水,一夜之間,就減緩了這麼多,只能用天意來解釋。不到兩個時辰,一萬大軍全部度過婆勒河。
唐軍大兵壓城,沒有絲毫停緩,李躍便開始組織攻城,吐蕃守軍沒有料到唐軍能夠突然到此,大爲驚駭,慌亂中只能依山居險,滾木與擂石如雨而下,唐軍組織了幾波進攻都被敵人壓下,沒有機會攀登。
連雲堡內守軍已經亂成一鍋粥,唐軍簡直就是從天而降,怎麼可能突然來到這裡,尤其是小勃律的軍隊,更是嚇得神魂顛倒,大唐過去一直是小勃律的宗主國,只是在近幾年國王選擇了吐蕃,現在大唐的軍隊前來征伐,在心理上小勃律的士兵們就已經嚇破了膽。
守將此時已經來不及求援,只能盡力讓手下憑藉山勢來阻擋唐軍的進攻,只不過在前幾波試探性的進攻之後,唐軍忽然停止了衝擊。
李躍望着面前慌亂應對的敵人,下定了滅此朝食的決心,敵軍現在的心理在唐軍面前,已經動搖了,李躍決心一鼓作氣滅掉對方,命郎將高陵、陌刀將許曄率領三千陌刀手爲先鋒,並且立下軍令狀,限中午前破城。
高陵、許曄兩人率領陌刀手避過正面的戰場,從一處峻峭的山崖邊上奮力攀登,正面戰場李躍命令陷陣營開始攻城,小勃律的軍隊此時也是被逼急了眼,看到唐軍發動了猛攻,急忙開始用擂木滾石進行還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