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的不好,多多包涵...如果不喜歡,在此道個歉,寫小說真的太累了!)
第二天一早,李戰的孃親悅娘早早的就起來了,沒有辦法,家中突然多了一百多口,悅娘要早早的起來做飯了,好在人多了,人手也就是多了,累也並不是特別的累。
不過,李家四合院的早晨開始變得鬧哄哄的了,再也沒有往昔寧靜的感覺了。
還有就是因爲多了一百多人,在冰場上班的人感覺到了不安,擔心這些人會分他們一杯羹,就在昨晚,已經有人來找李大福和張大茂了。
李戰知道,自己的鹽場要快點,不然,這會造成恐慌,要知道恐慌可不是李戰想要的。
這邊李戰家已經起來了,而在長安城中,還有比李戰家起的更早的,那就是皇家。
天還沒有亮的時候,李世民,李承乾,李泰,李恪...就已經早早的起來了,和他們一起起來的還有文武百官,因爲每天上朝的時間到了。
唐朝人上朝不是用下跪禮...所謂的三跪九叩這個禮節出現的時間很晚,有說是到了清朝才見記載。
我感覺這是清朝人爲了擡高自己的身價,然後奴化漢人所做的制定,是很侮辱人的一種禮節。
唐朝的時候,人與人之間行禮,跪禮是基本沒有的,其中有個原因是唐朝即使是首都和皇宮裡,硬化的路面也很少,絕大部分室外道路都是黃土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種情況下,如果兩個熟人在大街上遇見了,要求雙方必須下跪叩頭打招呼,那真是對衣服的摧殘啊!
所以從實際需要出發,在室外要求士人行跪拜禮的情況就不太多。
您正常騎着馬出了家門,在路上遇見個平輩或者晚輩的熟人,如果您急着去辦事,不想耽誤太多時間,那麼在馬上抱拳拱拱手,問個好擦身過去,這也算是打過招呼了。不過這種方式是最簡便輕慢的禮節,如果對方是個很計較的人,那麼很可能會因此對您心生不滿,覺得您看不起他。
有教養有禮貌的士人,哪怕是面對晚輩,也應該停住馬,至少做個要下馬的姿態(對方這時候一般會上來扶住您不讓下來),再客氣一點兒就真下了馬,站着跟對方拱個手,或者更親熱地拉着他的手,說上幾句客氣話,再上馬各自走開,這是比較穩妥的禮節。
再恭敬一點兒,比如遇見了長輩,那麼不但要趕緊下馬,還要“長揖”。站着雙手高舉過頭交握,深深地彎腰撅屁股,握在一起的手儘量接近地面,腰也彎成至少九十度,低頭看地,聽到對方發話再直起腰站好。“長揖”比“拱手抱拳”的分量重多了。
要是在室內,您跪坐着聽尊長說話,那好辦,並腿跪地,屁股壓在小腿上“正襟危坐”,雙手放在自己大腿上,挺直腰,這就是一種很標準很有禮貌的日常姿態。如果尊長正在很生氣地罵您,或者您要表達自己戰戰兢兢謙卑待罪的心情,那麼往前一拱,雙手撐地,彎腰低頭成跪姿,時不時再叩個頭表示謝罪,這也就可以了。
唐朝朝堂之上跪拜也有,不過,那是一年一次,還是因爲新春的原因,而且唐朝上次不用跪着回話,唐朝上次都是有位置給你坐的。
不過,爲了禮貌,你要起身站着回皇上的話。
............................
“陛下...,”
長孫無忌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躬身道:“今年我關中地區大旱...正值小麥夏種,多地府縣已經上了加急奏表,向朝廷求援。”
李世民聽完之後,微微皺眉道:“各位臣工,大旱又至,不知道各位臣工有何對錯。”
“父皇...兒臣有策...!”
李世民說完之後,李恪和李泰一起出聲,跟着爭先恐後的站了出來,明眼人一看,這兩個傢伙是出來在李世民面前賣好了,要知道兩人一個是英果類我,一個是最寵嫡子,針鋒相對是常有的事情。
以前的李承乾被這兩個人可是比慘了,也不是李承乾笨,而是兩人的幕僚太厲害了。
李泰就不用說了,李世民允許李泰在府邸設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他的幕僚可以說海了去了。
再說另一個李恪,雖然他沒有文學館,但是卻有一個人的效忠,這人就是岑文本。
此時的岑文本乃是李世民的中書侍郎,專門掌管機密文件。這樣的一位有着光輝前途的人,其實不應該倒戈任何一位皇子,因爲不倒戈明哲保身,纔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岑文本卻不一樣,他不但倒戈了李恪,還對李恪忠心耿耿,很多人都會詫異,爲什麼這位岑文本對李恪會如此的忠心。
那就要說說李恪這個人,歷史上李恪是一個失敗者,最後被長孫無忌給冤殺了。
事實上,還是因爲李恪也是很受李世民寵的,武德三年六月,時年兩歲,以皇孫身份,封長沙郡王;武德八年,改封漢中郡王。
貞觀元年,以皇子的身份,從漢中郡王(從一品)晉封爲漢王。
貞觀二年,年僅十歲,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的要職,督益綿簡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諸軍事(治今四川成都市),並都並督巂、南寧、會都督府共計三十六州。以年紀幼小爲由,沒有赴任。
貞觀五年,拜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治今甘肅天水),未赴;貞觀七年,授都督齊淄青莒萊密七州諸軍事、齊州刺史(治今山東濟南),赴任一年;貞觀八年,拜益州大都督,開親王遙領大都督的先例。
李世民對李恪的評價就是:“吳王恪英果類我。”
這是很高很高的評價,一個帝王是自己的兒子像自己,那可是不得了的評價,還有一個人,給了李恪一個評價,那就是:“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這個人就是偉人,偉人認可的人,那絕對是有道理的,所以很有可能岑文本就是看到了李恪內在的東西,纔會被岑文本如此的忠心。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岑文本很可能折服在李恪的高貴血統之下。
李恪父系:曾曾祖父是西魏開國功勳、八大柱國之一的太尉、唐國公李虎,曾祖父是北周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唐國公李昞,其祖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其父是一代聖主唐太宗皇帝李世民。
母系:外曾曾祖父是西魏開國功勳、十二大將軍之一的隨國公李楊忠,外曾祖父是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其外祖父是隋煬帝楊廣;
其曾祖母與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大司馬、衛國公、三朝國丈獨孤信之女,曾祖母系獨孤信第四女,外曾祖母系獨孤信第七女隋朝文獻皇后獨孤伽羅;
故李恪與其胞弟李愔乃融楊隋、李唐和獨孤氏三豪門之血脈,身兼兩個大一統皇朝且血緣親近、淵源深厚的帝族,在中華歷史中可謂難得一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