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一戰而定突厥,導致草原上數十部落一併上書臣服,並且推舉大唐皇帝爲天可汗,以號令北地草原所有部落。
如此勝利如此戰果不僅是大唐立國以來最大的外戰勝利,還是百年來外戰最大的勝果。
突厥自從崛起之後便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利用北周和北齊之間的矛盾,就不斷極盡縱橫之能事,或出兵北齊謀北周,或聯合北周攻打北齊,從中漁利,干擾中原的統一進程。
他們的所作所爲不說是目光長遠之士,即便是百姓也知道突厥的險惡用心,將之視爲世仇。
隋朝的崛起,中原人揚眉吐氣了一把,但終究時日太短,因楊廣的窮兵黷武,突厥再度崛起,甚至兵圍雁門關,險些將楊廣生擒。
百年的仇恨,就如漢與匈奴一樣,就算是百姓也將彼此視爲眼中釘肉中刺。
但是這一次大唐竟然一戰滅了東突厥,將罪大惡極的突厥可汗都生擒住了,如此輝煌的大勝是所有百姓都料想不到的。
大唐字立國起也不過九年,真正一統天下更是近日之事。
對於新起的王朝,儘管制度政策都給百姓帶來了安定的生活,但真正意義上的歸屬心並不是很重。他們認可大唐的統治,卻未必會因爲大唐的榮辱而感同身受,上下一心。
要做到民心所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爲此朝堂上下對於此次輝煌的勝利風向一致,異口同聲的大勢宣揚,讓天下百姓知道自己所在國家的強大,自己所在的國家已經今非昔比。成爲能夠威震四夷的強大國度。以此來增加大唐的凝聚力,向心力。
也是因爲唐王朝的宣揚,一路上的凱旋大軍都受到了熱情的招待,熱切的圍觀。
尤其是進入朔方之後,飽受突圍危害的大唐子民更是自發的夾道迎接。都歡呼的恭迎着得勝的凱旋之師。
就在一路的歡呼聲中,羅士信跟着李靖來到了關中地界。
這一入關中,禮部尚書便來到了大軍前,着令他們就地休整待命,與他們商議接下來的禮節問題。
爲了表示唐王朝對於這一戰的重視,爲了表示王朝對功勳的嘉獎。李淵在得勝之後,已經下定決心要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出長安城迎接。
皇帝親自出城迎接,這在古代叫做降階之禮:一般只有見少數民族首領或外國重要使者時候纔會以降階之禮對待,彰顯大國禮儀風采。但是如李靖、羅士信、李世績這樣立得曠世大功的功臣,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
這皇帝親自出城迎接。自然是非同小可。
禮節什麼的需要面面俱到,不能馬虎出錯。
禮部尚書是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這一切禮節上的細節問題都是由他負責掌管制定的。
李淵那邊的流程早已經擬定好了,就等着李靖、羅士信、李世績這邊凱旋大軍的配合。
禮部尚書親自趕來,爲得便是提醒李靖、羅士信他們凱旋之後的各處要注意的禮節,以及凱旋之後的整個流程。
羅士信在一旁聽的是頭暈目眩,從最開始的城外迎接到最後的慶功宴會,中間摻雜着太廟、太社告奠天地祖先。以及獻俘儀式,整個流程幾乎要花費一整天的瞬間。
也由此可見,大唐對於此次他們取得輝煌戰果的重視。
相對羅士信對於繁雜制度的反感。三軍都對自己能夠得到李淵的親自相迎而倍感興奮,消息傳開,一個個都歡呼雀躍,充滿了莫大的榮耀與自豪。
作爲後世人,羅士信是無法體會到天子皇帝在百姓兵卒中的地位的。在他們而言,能夠得到李淵的降階相迎。那是莫大的自豪驕傲。
在重視禮節的朝代,就算羅士信不喜麻煩。卻也只能順應大流。
他們依照禮部的安排,現在長安城北十五里外安營紮寨。
拂曉時動身南行。來到長安城外正好辰時天明。
李靖一人高坐戰馬走在最前端,左右正是羅士信與李世績,他們作爲另外兩路的大總管職位要遜色李靖一些,但也相差不了多少,只是後了一個馬頭的間距:在他們的後方分別是尉遲敬德、薛萬徹、薛萬均、張公瑾、高甑生,接下來便是蘇定方、薛永、莫虎兒這類的大將。
從李靖開始算起,包括羅士信、李世績他們在內二十一員此次北伐的大將依次排列。
他們穿着明豔的鎧甲,在萬衆的期待下,出現在了長安外圍。
羅士信遠遠就看見了來迎接他們的陣容!
以李淵爲首,在他身後的皇太子李世民、首相裴寂、次相蕭瑀、陳叔達、宇文士及還有三省六部的官員一個個都站在身後。
如此規模的迎接,在大唐當屬首次。
即便是當初李世民一戰擒二王,虎步河南,所向披靡的時候,也未能獲得如此盛大的歡迎儀式。
來到距離李淵規定距離之外,李靖、羅士信、李世績與他們身後的戰將先後翻身下馬,步行到李淵近處見禮。
“末將李靖……”
“羅士信……”
“李世績……”
“率領麾下將士兵卒拜見陛下,願陛下萬歲、萬歲、萬歲。”
這個時代並沒有跪禮也沒有“萬歲萬歲萬萬歲”的習慣,據說萬歲萬歲萬萬歲是從武則天開始的,在唐初還是沿用隋朝流傳下來三稱萬歲的叫法。這三稱萬歲也是沿用於傳說漢武帝山呼萬歲的因由。這個時代“萬歲”是一種慶賀語,並非規定是對皇帝的稱呼,就算是遇到李世民遇到救命恩人稱萬歲表示感激欣喜也是可以的。
在以李靖、羅士信、李世績爲首的三大將的率領下,身後的所有兵卒將士一併三呼萬歲的拜見。
李靖、羅士信、李世績等人要見李淵不難,但是尋常將領兵卒要見皇帝一面何其困難,在封建時代的影響下皇帝的地位之高無上,能夠見皇帝一面是莫大的榮耀,一個個呼喊的格外賣力。
“諸位我大唐的功臣平身免禮!”李淵臉上充滿了難以掩蓋的笑容,高聲應對着,感慨萬千的看着一位位爲大唐取得至高榮耀的將領兵卒,高聲道:“諸位爲我大唐拋頭顱灑熱血,萬里出征,一舉將威脅我大唐的宿敵突厥殲滅,爲我大唐立下了不朽的功績,是我大唐的英雄。前段時間神醫告誡朕說,朕年事已高,應當戒酒禁口。朕想看着大唐在諸位的出力下,更加的強大,也特地戒了飲酒。但是今日,爲了慶祝你們所立下的功績,朕破例飲上一杯……敬諸位英雄。”
李淵激昂的說着,就算是作秀,他也將這個秀做的異常高明,令人感動感激。
身旁侍從早已備好器械,將盛滿酒的酒盅遞給李淵。
緊接着同行來的數萬兵卒將領都挨個分配到了一杯酒。
“來,我們同飲這喜慶之酒!”在李淵的引導下,數以萬計的人將杯中美酒一飲而盡。
羅士信品味着口中我最愛的中山冬釀的味道,回憶起在草原上所喝的馬奶酒,感覺那就是馬尿一樣,這酒還是中山冬釀的過癮,瞧者政客氣息十足的李淵,想着如果在李淵的帶領下,所有人都酒盅丟在地上摔個四分五裂,那種場面才叫一個壯觀。
不過這明顯是不可能的事情,這酒盅大多都是各地籌集起來的,用了還要還回去。
這個時候的唐王朝窮的要死,哪會幹那麼奢侈的事情。
李淵着重嘉獎了李靖、羅士信、李世績三人,領着他們一併進入長安城。
寬闊的長安城的朱雀大街左右聚集滿了爲官看熱鬧的百姓,在李淵領着凱旋之師出現的那一刻,歡呼聲登時如同山呼海嘯一般的響起來。
羅士信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在他的記憶裡有過兩次這種情況:第一次是李世民滅劉黑闥,第二次是他率兵攻克漁陽,逼退十萬突厥兵,凱旋迴朝的時候都得到了盛大的迎接:但是這一次給羅士信的感覺明顯不同了……
前兩次更像是作秀,百姓在看熱鬧而真正歡呼雀躍的都是那些有權有勢,生活滋潤的大富之家。
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周邊的百姓也跟着舞動着鮮花,帶着嘶聲裂肺的呼喊,似乎發泄着自己的喜悅:他這離開了兩年半,似乎變化很大!
確實如他察覺的一樣,李世民在他離開的了兩年裡,幾乎成爲了大唐的皇帝,在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幫助下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治理天下:他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重視百姓的生活,選賢任能留心吏治,以防止貪官污吏。在政策上以農爲本,以商輔之,厲行節約,還完善科舉制度。
這大亂之後,本來就是民心思定的時候,李世民採用的制度又極其合理,堅固百姓生活,大大的加強了唐朝的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作爲國都的長安,受到的好處是首當其衝的,人均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國都百姓歸心。
對於大唐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他們與有榮焉,不在是看熱鬧的心態,將自己視爲大唐子民,由衷的歡喜。
貞觀之治的風貌已經初步體現在這國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