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染病,不能理朝,國事都交由太子李承乾料理,杜睿與褚遂良兩人幫着李承乾處理了半日政務,告辭出來,剛一出承天門,褚遂良便將杜睿給叫住了。
“杜大人!”
杜睿一怔,他雖與褚遂良同朝爲官多年,但是和這位秉性方正的老大人之間卻沒有太多的交流,見面也不過是點頭之交罷了,不過對於褚遂良的爲人,杜睿還是十分敬佩的。
褚遂良,字登善,大唐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祖籍錢塘,自幼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爲通事舍人,唐滅薛舉後,在大唐任諫議大夫,中書令等職,貞觀二十三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後因堅決反對武則天爲後,遭貶潭州都督,武后即位後,轉桂州都督,再貶愛州刺史,顯慶三年卒。
褚遂良出身於名門貴族,他的父親褚亮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當時正任散騎常侍一職,與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爲好朋友。
隋未戰亂四起,強大的唐王李淵的軍隊戰勝了一切對手,建立了唐王朝。這一年,褚遂良還在甘肅,他的父親褚亮仕隋爲東宮學士,因爲與楊玄感有舊,被貶爲西海郡司戶,薛舉在蘭州稱帝,褚亮被任命爲黃門侍郎,褚遂良則做了薛舉的通事舍人,掌管詔命及呈奏案章。
在唐朝建立之後,最初對唐發動軍事挑戰的,正是薛舉。他佔據了甘肅的大部分地區,企圖奪取京城長安。但他從西北向長安推進時,卻突然病死,他的兒子薛仁杲繼承了他的事業。隨後,當時正任秦王的太宗皇帝包圍了薛仁杲駐紮在涇州的營寨,薛仁杲的部下紛紛投降唐軍,他也不得不投降。
隨後,他被押往長安處決,而他手下的人則被收服在太宗的麾下,成爲唐王朝的臣民,褚遂良就這樣進入了李家王朝,開始了他作爲政治家的生涯。
最初,褚遂良是在秦王府那裡做鎧曹參軍,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掌管軍務的位置。從這也可以看出,太宗對褚遂良懷有好感。後來太宗曾對長孫無忌說過這樣的話:“褚遂良鯁亮,有學術,竭誠親於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太宗因戰功顯赫而名聲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並且允許他在洛陽開府,設立天策府。
雄心勃勃的太宗立即組成了一個大約五十人的隨從集團,其中許多人是來自於被他消滅的敵人營壘中的傑出人物。也就在這一年,太宗成立了自己的文學館,其中有十八名學士在做他的國事顧問,他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禮遇,以致於人們把能夠進入文學館,稱爲“登瀛洲”。
褚遂良的父親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員,主管文學。在這樣的環境中,褚遂良的學識與日俱進。尤其是書藝,在歐陽詢與虞世南的指導下,更是出類拔萃,儘管他的年齡比他們要小一輩,然而褚遂良在初唐的書名不僅不比他們差,而且具備了歐、虞二人所不具備的政治地位與社會名望,這更使他的書法藝術有如猛虎添翼,另外據《唐會要》卷六十四《史館下》的記載,弘文館的日常事務,就是由褚遂良來管理的,當時人們把他稱作“館主”,像這種尊稱,在以前是沒有的。
高祖武德九年,太宗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隨後被立爲太子,陰曆八月,太宗便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號爲“貞觀”,從此以後,“貞觀之治”馳名於世。
貞觀二年,太宗在門下省設立起居郎二人,貞觀十年,曾爲秘書郎的褚遂良在此時又出任起居郎一職,專門記載皇帝的一言一行。
《劍橋中國隋唐史》在提到太宗時,曾這樣寫道:“太宗的許多公開的舉止,與其說是似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說是想得到朝官,尤其是起居注官讚許的願望。”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褚遂良所佔的地位是極重要的,至少,他在某種意義上督促了皇帝在有所做爲時,應該考慮到會留給人們一個什麼印象。
《唐書》記載說,有一次太宗問褚遂良:“你記的那些東西,皇帝本人可以看嗎?”
褚遂良回答說:“今天所以設立起居之職,就是古時的左右史官,善惡必記,以使皇帝不犯過錯。我是沒有聽過做皇帝的自己要看這些東西。”
太宗又問:“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記下來嗎?”
褚遂良回答說:“我的職務就是這樣的,所以您的一舉一動,都是要寫下來的。”
可見褚遂良的忠貞和鯁直。
貞觀三年末,太宗下詔書,想把隋未戰亂時期的戰場改修爲廟宇,一是超度在戰爭中的亡靈,二則是紀念戰役的勝利,刻石立碑以銘記功業,並頒佈了負責其事之人的名單。名單中,除了虞世南、李百藥、顏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以外,還有年僅三十三歲的褚遂良。在太宗大敗宋金剛的晉州立慈雲寺,寺碑即由起居郎褚遂良書寫。
貞觀十二年,太宗視同師長的大書法家虞世南逝世,這使太宗感到特別的傷心。太宗曾嘆息:“虞世南死,無與論書者!”
魏徵適時的將褚遂良推薦給了太宗,太宗即刻命他爲“侍書”。
太宗即皇帝位後,曾不遺餘力地廣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天下人爭着獻上領賞。如何鑑別真僞?褚遂良對王羲之的書法是最爲熟悉的,他可以絲毫不差的鑑別出王羲之書法的真僞,使得沒有人再敢將贗品送來邀功。
褚遂良的這一舉動得到了太宗的極大歡心與信任,於是便將他提爲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每有大事,幾乎都要向褚遂良諮詢。同時,褚遂良也確實具有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太宗想親自去征討遼東,此事就遭到了褚遂良的堅決反對,但是太宗強硬的態度卻使褚遂良感到恐懼,他沒有再堅持,並跟隨唐太宗遠征遼東,但是後來事態的發展,證實了褚遂良的話是對的。
貞觀十八年,作爲黃門侍郎的褚遂良開始參預朝政。隨後,他被太宗派往全國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涉官吏。正在此時,他父親褚亮死了,他不得不暫時辭去黃門侍郎之職。
其後房玄齡病故,經由杜睿的推薦,褚遂良才被起復,一躍成爲了尚書令,或許褚遂良的政治敏銳度,照比杜睿要差很多,但是褚遂良的爲人,他的耿直,確實杜睿都要自嘆不如的,這樣一個人擔任宰相的職位,可以起到規勸君主,統馭百官的職司。
在原本的歷史上,當太宗在病重,彌留之際,將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召入臥室,對二人說:“卿等忠烈,簡在朕心。昔漢武寄霍光,劉備託諸葛,朕之後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須盡誠輔佐,永保宗社。”
他又對當時任太子的李治說:“無忌、遂良在,國家之事,汝無憂矣。”
於是命令褚遂良起草詔書。
八年後,被黜的褚遂良寫給高宗的信中曾提到:“當受遺詔,獨臣與無忌二人在,陛下方草土號慟,臣即奏請即位大行柩前。當時陛下手抱臣頸,臣及無忌請即還京,發於大告,內外寧謐。”事實也確是如此,高宗登上皇位,褚遂良功莫大焉!
貞觀二十三年陰曆六月,李治繼皇帝位,年僅二十一歲。高宗即位後,就封褚遂良爲河南縣公,次年,又升爲河南郡公。
但是在實際上,李治可能並不喜歡褚遂良這位託孤大臣,所以後來藉故把他貶爲同州刺史,可三年後,高宗又把他召回身邊,徵拜爲吏部尚書,同時監修國史,加光祿大夫,又兼爲太子賓客。隨後又升爲尚書右僕射,執掌朝政大權。
在高宗統治初期,李治刻意效仿太宗的所做所爲,褚遂良他們確實取得了一些可觀的成就。但是,不久,他和膽小懦弱的高宗皇帝一起,正面對着一個更爲強大、機敏和肆無忌憚的對手武媚娘,在這場權力鬥爭中,他們都成了失敗者。
在公元640年,只有十幾歲的武媚娘進入後宮,成爲太宗的“才人”。她的美貌與才情不僅得到了年老的太宗的喜愛,似乎在同時也得到了年輕的太子的愛情。太宗死後,公元654年左右,曾經一度削髮爲尼的武媚娘成爲李治的妃嬪,並被封爲“昭儀”,得到高宗的寵信,也得到一些大臣的支持。
在是否立武昭儀爲皇后的鬥爭中,褚遂良與另一位元老重臣長孫無忌強烈反對任何廢黜王皇后的企圖。
根據新、舊《唐書?褚遂良傳》的記載,高宗召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績、尚書左僕射于志寧以及褚遂良進官商議廢后立後之事。
褚遂良發了一通議論,給皇帝潑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種不要命的態度,將官笏放在臺階上,同時也把官帽摘下,叩頭以致於流血,更使皇帝大爲惱火,讓士兵把他強行拉了出去。
而坐在皇帝后邊的武媚娘則恨不得立刻將他處死。在關鍵的時候,善於迎合旨意的李績卻說了一句話:“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
這一來既改變了唐王朝的命運,也將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劇的深淵。
這場鬥爭,在中國歷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關係。根據後世陳寅恪的研究,對立的兩派,分別代表了不同地區的貴族利益集團。
李唐家族從興起之時,就與集中於中國西北地區的許多大家族建立婚姻紐帶,形成所謂“關隴集團”,而他們自西魏以來,就已在北方形成統治階級的核心。
像反對廢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等人,便是關隴集團中的成員。而支持武則天的那一幫人,卻出身於其他地區,或是商人,或通過科舉制度而進入官場,他們是被稱之爲“山東集團”的成員。
這樣,武則天與王皇后之間的爭鬥,就不僅僅是宮廷內部的簡單爭鬥,而是反映了兩個政治集團之間爭奪最高政治權力之間的鬥爭。
此後,武媚娘終於還是被冊封爲皇后,褚遂良也被新皇后趕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第二年元旦,武后的兒子李弘被立爲太子。
新冊封的皇后,不失時機地向反對她的人進行打擊報復。王皇后與蕭淑妃被殘忍地害死了。褚遂良被調到離京師極遠的今廣西的一個州去任都督。而同年晚些時候,武媚娘則與許敬宗、李義府一起,誣告中書令來濟、門下侍中韓緩與在廣西的褚遂良共謀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貶,這一次是被貶到中國本土以外的越南河內西南一帶,褚遂良在絕望之中,寫了一封信給高宗,向他求情訴說自己曾長期爲高祖與太宗效勞,最堅決的支持高宗繼位等等,結果仍是無濟於事。
公元659年,禇遂良在流放之中孤獨地死去,時年六十三歲,在他死後的兩年多時間裡,武媚娘等人還沒有放過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孫後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
直到神龍元年,褚遂良死後四十六年,他纔得到了平反,天寶六年,他作爲功臣,得以配祀於高宗廟中,德宗貞元五年,皇帝下詔,將褚遂良等人畫於凌煙閣之上,以示他與唐初的開國英雄們有同樣的功勞。
杜睿欣賞褚遂良這個人,但是卻並不欣賞褚遂良在政.治.鬥爭當中的表現,只會一味的強硬,而事實證明,無論是太宗,還是原本歷史上應該即位稱帝的李治,他們都不喜歡這一類的臣子。
其實讓杜睿記住褚遂良這個人,究其原因,還是因爲褚遂良的書法造詣,前世杜睿就十分喜歡褚遂良的字體,還時常臨摹,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甚至有一次,他臨摹的一副褚遂良的作品,被人偷了去,還在香港拍賣行上,被一個美國人以一千三百萬美金的價格,當成寶貝一樣,捧了回去。
褚遂良的書法,初學歐陽詢,繼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融會漢隸,其特點是,正書豐豔,自成一家,行草婉暢多姿,變化多端。當時與歐、虞齊名,學者甚多,唐代中期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亦受其影響。
《唐人書評》稱褚書“字裡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傳世碑刻有《同州三藏聖教序碑》、《伊闋佛龕記》、《孟法師碑》等。
褚遂良在唐初書家四巨頭中,褚遂良算是晚輩了,其書體學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體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歐筆法融爲一體,方圓兼備,波勢自如,比前輩更顯舒展,深得太宗的賞識。太宗以內府所藏王羲之墨跡示褚,讓他鑑別真僞,他無一誤斷,足見他對王的書法研習之精熟。
由於繼傳統而能創格,《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爲“字裡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連宋代不以唐書爲意的大書畫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詞句稱頌他:“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體結構有着強烈的個性魅力。
從漢代到唐代的六百餘年間,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偉大的書法家。在晉代,被後人尊爲書聖的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留下了他們情馳神縱、超逸優遊的作品。隨後,宋、齊、粱、陳的書家,依然繼續着他們的遺風。而此時的北部中國,卻在一種宗教意識的推動下,獨創了一種與文人書法相對的,即與玄妙的、簡約的、清淡的、平和的書風相對的那種雄渾、博大、壯碩、樸拙的書風。南北朝分裂局面的結束,隋朝的建立特別是唐朝的建立,使書法藝術南北相峙的風格,亦合流在一起。
唐王朝建立,隨着政治、文化與經濟的復興,書法藝術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在漢魏,藝術風格過於質樸,在兩晉,又太變幻莫測,宋人書法藝術風格又以老成爲傾向,而元、明、清的書法,似乎每況愈下。只有唐代,纔在書法中表現出那典雅、華貴、豐滿和情韻的成熟的美。
杜睿前世,每當面對唐人書法作品時,都不禁要驚詫於唐人書法的完整性與典型性。在衆多大書法家當中,褚遂良顯然要佔據着異常重要的位置,從某方面來說,他對後世的影響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貢獻都要大。
當然書法只是小道,娛情裕興即可,褚遂良能爬到現在尚書令的位子上,顯然也不是因爲書法得到了太宗的賞識,他本身在政治上還是有一定真知灼見的。
如果杜睿自詡爲能臣的話,那麼褚遂良就是一個耿臣,歷朝歷代,每一位皇帝的朝堂之上,總不會缺少這麼以爲耿耿正直的倔老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