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李府家規

bookmark

唐宮歲除過後的元正日,也就是大年初一,朝廷會有一個“大朝會”和“大陳設”.

在大朝會上,皇帝要頭戴垂着十二串白珠的袞冕,接受臣僚們的拜賀,而滿堂文武也是正襟躬立,手持笏板。除此之外,還有各地前來彙報工作的“朝集使”,以及各國使者的禮儀活動,李世民會接受他們的進貢,包括各方出現祥瑞的彙報。

所謂“大陳設”,是將“歷代寶玉、輿輅”以及“宮縣之樂”等象徵着國家最高級別的禮器陳設出來,以彰顯大唐帝國的國體。儀式舉行時,皇帝、朝廷官員與各地朝集使、皇室宗親都要身着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服裝,並且依照等級次序上前拜賀,然後由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將地方各州的賀表上奏宣讀,接下來是門下省的黃門侍郎上奏各地的祥瑞情況,而後由戶部尚書上奏各州的進貢物品名單、禮部尚書上奏周邊各國的進貢情況,太史局的太史令彙報天象。

所有這一切程序完成後,由門下省長官侍中宣佈儀式結束。這時,中書令要帶領中書、門下兩省的中高級官員一起上前向皇帝拜賀,一時“萬歲”之聲不絕於耳,莊嚴肅穆的大陳設始告完成。

唐宮大朝會熱鬧非凡,其後還有皇帝賞賜的饕殄盛宴,而寧遠將軍府的午飯,則顯得寒酸得多了,簡直寒酸得不能再寒酸了。

六碗白飯,六枚鹹鴨蛋,一碗醃黃瓜,擺在飯堂的餐桌上。桌前圍坐着六人,李承訓和無憂談笑風生,邊吃邊聊,而以老管家爲首的四名僕人全都黑着臉,端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在吃過了一碗白飯後,李承訓正要起身盛飯,卻被小翠眼疾手快地搶過空碗。他笑笑,沒有阻攔,轉頭對老管家道:“這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你們若是肯聽,便聽,不聽,也隨你。”他說話間依然是笑意盎然。

原來,這元正之日,李承訓也給全府家丁來了個“大朝會”,交代了幾條他定下的家規。只是這幾條家規太過荒唐,絕對是天下奇聞,使得四個僕人完全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可是主人說了,他們又不得不從,可是若然從了,一旦說講出去,他們的名聲可就臭了,遺臭萬年的臭。

寧遠將軍府的家規這樣說:

第一條,所有人不許稱呼李承訓爲將軍,要稱呼李老爺,稱呼無憂爲夫人。

第二條,由於資財緊張,闔府開銷縮減,以後每日府裡開兩頓飯,晌午爲米飯鹹菜,晚飯爲饅頭鹹菜。

第三條,僕人們每日飯食都必須與主人同桌而食,並同時彙報當日府內大小事情,如無特例,不再另設彙報時間。

第四條,包括管家在內的四位僕人,不必時時守候在府內,可以隨時出入府門,但須有一人留守即可。

這其中任何一條家規,都令人難受,可他們又不得不從,否則顯得不遵從主人。因此,只得硬着頭皮與李承訓坐在一處,卻實在無法在主人面前大吃大喝,當真是如坐鍼氈。

再有,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元正大餐竟是這般摸樣,這還是主人網開一面,因爲過節而每人給加了一個鹹鴨蛋。

李承訓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眼見這四人脣紅齒白,雖是僕人也定不是那受苦之人。相反,他和無憂倒是顛沛流離的日子過慣了的,能吃上頓飽飯都屬不易,根本不在乎飯食是什麼。

他這也是一種無形的示威,是對他們的一種打擊,告訴他們,他李承訓並不是那麼隨便好欺負的,最好與他和平相處。而他之所以敢擺出這麼一點兒老爺的威勢,是因爲他抓住了這幾人是受皇命而來,不敢對他太過不敬的心理。

這種表面示弱,而內裡強硬的表現果然把這四人打了個手足無措,那老者語重心長地道:“將軍,您這樣安排,咱們作爲下人,顏面何在啊?”

李承訓嚥下一口白飯,又吃了口鹹菜,才慢悠悠地道:“老管家,我是這一家之主,便想這樣安排,若是您覺得不妥,那也不用照做,當我沒說便了,我李無名發誓,絕對不會干涉你們的作爲。”他思來想去,以後還是用李無名自稱,免得落下口實給這幾個人添油加醋的報到皇帝那裡。

老者眼中厲芒一閃,隨即恢復成和藹之態,“吃,老爺如此節儉刻苦,咱們做下人的,豈能落後。”說罷,他當先端起桌上白飯,也不吃鹹菜,大口吃嚼起來。

其餘三人以他馬首是瞻,自然也是有樣學樣。

李承訓心情不錯,一連吃了四碗白飯,唬得一旁的無憂緊着勸他慢些。

聽得無憂的軟聲細語,他轉臉看去,見她臉若桃花,似昨日之後,更增加了無限嫵媚與風情,不禁心癢難耐。

“咳!”他咳嗽了一聲,“吃飽了,你們也不用隨時候者,我這也不出門,沒什麼事兒,”說着,他已然起身拉着無憂的手,“哦,對了,等我想到賺錢的門路,有了銀子,自然會改善伙食,你們跟着我,不會總讓你們吃虧的!”

他覺得給了他們一個大棒子,還得給個甜棗,畢竟還得依仗這四人辦事,雖然礙着皇帝的面子,他們不能拿自己如何,但與人爲善,終究沒有害處。

無憂見李承訓在衆目睽睽之下,便拉着她的手,想要掙脫,可是甩脫幾下,反倒被他牽扯得身形倒歪,再不敢妄動,卻發現他正拉着自己向臥房走去,心中已明就理,不由得羞成了大紅臉。

“宋叔,怎麼這麼難伺候啊!”那個叫做嫣紅的少婦見他們走遠,頗爲不滿地道。

宋管家慨然笑道:“有意思,有點意思。”

叫童錢的少年問道:“我們怎麼與他們相處?

“這人精明的狠,咱們小看他了,也是,按常理來論,誰都知道皇帝不會把不相干的人放到這個府裡,咱們也不用再做那些無謂的掩飾,至於怎麼做呢?”

說着,他掃視了一下幾人,“還按照咱們的路子辦,小童錢,你只要無時無刻跟住老爺,小翠,你盯住夫人,嫣紅管好飯食,注意警戒,至於我嘛,設法取其信任吧!”

“宋叔,”小翠怯怯地問道,“就是他們要咱們怎麼做?就怎麼做嗎?”

宋管家雙眉微抖,半晌開眼道:“皇帝吩咐一則保護他們安全,二則照顧他們飲居,咱們作爲僕人,也只能按老爺的意思辦,若是實在爲難的事情,過來問我便是。”

幾人正說話間,見有一名侍衛向餐堂走來,宋管家遙問道:“何事?”

那人走到跟前,抱拳道:“門外有人求見將軍!”

李承訓身份特殊,皇帝態度不明,這個時候朝臣是不會有人來蹚這渾水的,會是誰呢?

“好,帶老夫去看看!”宋管家隨侍衛來到門首,見“桃符”下面站着個錦衣華服,眉清目秀的年輕公子。

唐朝時的新年還沒有貼春聯的習俗,當時只是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個名字,掛在門首,稱爲“仙木”或“桃符”。

傳說神荼、鬱壘是兄弟倆,他們“性能執鬼”,居住在桃樹下。直到五代時,後蜀的孟昶在桃符上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是第一副春聯。以後,“桃符”就成爲了春聯的別名。

這年輕公子正是夏承,他見老者出來,猜測便是管家,很謙遜的拱手作禮,“在下是寧遠將軍的朋友,勞煩老人家代爲通傳。”

“今日天色已晚,明日再來吧。”宋管家之所以拒絕,倒不是因爲皇帝不許,而是心知自己的主人此刻在做什麼,他怎好去打擾?

皇帝只是不讓李承訓出去,但卻允許他人進來,李世民正要看看李承訓接觸的都是何許人物。

“老人家,你只說夏承來看他,他必不會怪罪於你”夏承見老頭兒要走,急忙出言。

“你回去吧,不差這一夜。”說完,宋管家頭也未回的進到門內,大門轟然關閉。

“大哥,我是夏承!”夏承有滿腹委屈要見李承訓,如今知道他就在裡面,哪能忍受到明天再來。

誰知,他剛喊得幾聲,便有兩把彎刀向自己脖頸間伸來。

夏承雙拳緊握,本能的想要撤身,可想到這是天子腳下,又是有求於人,便只是愣了一下,就不敢再動,任由兩柄彎道架在了脖子上。

“兩位軍爺,容在下多呼喊兩聲便好。”他僵着身子,從袖中吞出兩個銀元寶,分遞與二人,“快滾!”軍士怒目圓睜,並不受他這一套。

就在此時,李承訓房裡的燭燈亮了,“讓他進來!”

宋管家正準備回屋,聽到主人發話,只得掉頭來到門房,咣噹一聲打開房門,“跟我來吧!”

“多謝,多謝!”夏承連連抱拳,隨着宋管家來到客廳。

又候了有一會兒,才見李承訓姍姍來遲,夏承急步迎上前去,“大哥”眼中淚水奪眶而出。

“三弟!”李承訓也是極其激動,每一次的危難都能夠讓他體會到兄弟的重要。

第24章 三奇陣第79章 日照教甘娘第101章 龍睛白頭虎第65章 酷刑逼供第111章 卜獵人的苦楚第11章 受阻雷星陣第106章 服衆第93章 再戰第57章 忍者師父第112章 談判鋒芒第38章 死人谷的少年第7章 逼供第118章 冰洞活屍第104章 太白山下太白村第17章 出塞第57章 少年和壯漢第24章 瘦猴之死第65章 酷刑逼供第64章 思緒萬千第109章 夏雪兒出走第9章 道家秘事第58章 假鬼冢第30章 周公廟探墓第117章 劫後餘生第68章 守株待兔第128章 洞房第47章 神秘禮物第30章 揭秘第47章 箭在弦上第44章 誰是內鬼?第52章 離猿啼峽中第27章 小魔女傳說第84章 逆轉第30章 七日極限第99章 美人心計第35章 白眉狼王第33章 前代恩怨第14章 販酒人第45章 一家三口第2章 七美聚京都第86章 舌戰羣美第5章 護送第57章 二女爭鋒第77章 舌尖鬥將第9章 地牢幽會第121章 九嶺迷洞第80章 按兵不動的援兵第25章 紙醉金迷第53章 迫讓大青山第32章 紅毛猴子第44章 誰是內鬼?第110章 萬鼠之王第34章 神功初成第60章 欲擒故縱鎖銀環第11章 安排後事第75章 欲擒故縱第29章 心不在焉的婚禮第39章 藏經閣第56章 兩方籌謀第78章 黑衣人第28章 醫佛第116章 跳崖第50章 剝了皮的鄖國公第39章 以死相脅第25章 紙醉金迷第67章 越獄第100章 龍尾火馬陣第37章 法場第76章 天山武林大會第59章 收兵四百第20章 俗家弟子第100章 龍尾火馬陣第104章 再拜三兄弟第42章 出山第5章 十二皇道陣第20章 自絕於生路第76章 玉淑坊內小桃紅第83章 大破子母劍陣第56章 嚴刑逼供第83章 午間休戰第36章 皇帝康復第111章 孤軍入敵營第64章 皇帝是大黃雀第101章 別離美人谷第89章 密會第87章 人體蜈蚣第16章 最後一搏第71章 秘密合作第85章 意亂情迷第76章 兩軍對壘第100章 死間與反間第81章 被困囚籠第29章 盡破八門陣第33章 阿卡莎第123章 塞外之國第4章 密洞療傷第94章 壓服紅刀頭第71章 疏忽萬變第85章 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