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九年,三月初八,豔陽高照晴,汝南公主與安平郡主同時下嫁給壯武將軍。李承訓,天下大脯三日。
漢代以後,儒術深入天下民心,凡事重禮,依禮,這皇帝嫁女更是繁文縟節不斷,及至大婚正日,更是馬虎不得。
依禮,天初剛亮昏,李承訓便需着盛服,與家長到祠堂,向祖宗跪拜祭酒,告知今日要迎娶新娘,不敢忘記祖宗的恩德。
可李承訓已是無父、無母、無無祖宗的人,因此這一禮節卻是免了,但他卻並不能立刻去迎親,因爲汝南公主那邊卻是雙親俱在,有祖宗保佑,她是要太廟敬祖的。
自有禮儀官在掐算時間,估摸着時候已到,李承訓這才跨上高頭大馬,命儀仗隊、鼓樂隊在前,自己與兩個十六人擡的雕龍刻鳳的鑾轎居中,再後是大批的禮品,再由迎親的人員四周相隨,浩浩蕩蕩地向宮門行去。
爲了凸顯排場,迎親隊伍有百人之巨,再加上隨時跟在後面看熱鬧的百姓,這隊伍簡直是從東市一直到排到了皇城口兒。
皇帝因爲公主大婚,全國放假三日,百姓們自是樂意,因爲皇帝放假的同時,會有賞賜相隨,讓百姓同蘸雨露恩澤,古時稱之爲大脯。
那些一路相隨,或者圍觀的百姓,個個笑逐顏開,歡天喜地,全都仰視着這大馬上的英俊青年,自然也有一些七姑八姨在指指點點,或者一些文人武夫在談論他的英雄事蹟,當然也少不了那在人羣中躥來躥去,時而衝到馬前的小孩子。
總之,是萬民歡騰,熱烈空前,坐在馬上的李承訓,被這氣氛所感染,越發地精神抖擻,熱血沸騰,但他心裡卻是極其複雜,充斥着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有些歡喜,有些好奇,有些忐忑,還有些懼怕。
駙馬府到宮門的距離不遠,可由於百姓的觀瞻,卻走了好久,直到入了皇城纔好些,但皇城內也有不少無事的侍衛、宮女在遠處看着這迎親隊伍,自也少不了評頭論足,一片豔羨。
未嫁的公主通常是在自己母后的宮中居住,汝南公主卻是母親早逝,因此現在居住的宮中,只她一人。皇帝考慮到公主出嫁,沒有母親在側,總覺得於禮有差,便令汝南公主來立政殿暫住,待出嫁之時,自己與皇后與她做主。
離老遠,李承訓便見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站在立政殿門口,連忙下馬,牽馬來到近前,參見父皇。
快,駙馬請進!李世民滿面喜色,出言招呼,並引李承訓入到門內。
李承訓來到大殿廳堂,向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叩拜過後,便令迪喜把隨行帶來大雁,放在地上。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拱手算是答禮,而後命人把大雁收好。
這時,李承訓再次叩拜,而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卻沒有還禮,而是命公主的乳母把公主引了出來。
所有這些都是儀式的一部分,是規定的程序,叫做奠雁之禮。
之所以選擇用大雁做信物,完成這個禮儀,原因有二:
一是因爲雁是候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古人認爲,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爲禮,象徵一對男女的陰陽和順,也象徵婚姻的忠貞專一。
二是大雁飛的時候排着行列遵守上下的規矩,前面飛的大雁叫出聲後面的大雁也會迴應,表示尊重禮儀。
後來因雁越來越難得,人們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鵝、鴨、雞三種活禽代替行奠雁禮,以定婚姻的和順。
時至今日,堂堂中國禮儀之邦,已經沒了這種風俗,而曾經以唐爲師的朝鮮,韓國等國,卻依然在也襲用。
奠雁之禮結束時,李承訓面色滾燙,他曾着實爲此頭疼來着,衆所周知這大雁象徵從一而終的堅貞,可他這可是同時取兩個女人啊?是否要送兩隻大雁呢?
李世民聞之他的想法後,哈哈大笑,說他庸人自擾,禮節不可少,還是一隻大雁吧,他吃點虧,送他兩個公主便是。
他通紅的面色還未褪去,心中扔在不停得打着鼓,不知道應對接下來的局面,是否還有出現差頭,他真的十分擔心。
公主出來了,但不是一個,而是兩個,兩個一模一樣的公主。
無憂是長孫皇后的乾女兒,被封爲安平郡主,身份比公主低了半格,因此無論是從服飾還是彩禮陪嫁上,都應該低上一個檔次。
長孫皇后準備依禮辦事,卻被李世民給阻攔住了,他見汝南公主身體豐碩,無憂也是健碩豐滿,二人身材倒是不遑多讓,便想借機捉弄一下李承訓,因此決定給她們穿同樣的服飾,只是在陪嫁上分別有差便好。
皇帝的臨時起意,可讓李承訓傻了眼,這,這,誰是誰啊?
兩位公主都是身着點綴黑邊的紅色宮裝,寬大的裙幅逶迤身後,由於蓋着蓋頭,看不清她的面目,一樣腰肢豐滿,身板挺直,氣質高昂。
在李承訓呆立之時,兩位公主已被身旁的姆娘送到他的面前。
李承訓先向兩位公主分別作了個揖,兩位公主在姆孃的示意下,同時向他回了個禮。
望着兩位亭亭玉立,舉止端莊的新娘,李承訓那被糾結得像花骨朵一樣心,竟好似突然間綻放了,強烈喜悅感產生的同時,一種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這一下娶兩個媳婦,還是高貴的公主,這在現代根本是難以想象的事兒,但卻在現實中變爲了可能。男人的骨子裡向來都有一種大男子主義情節,特別是在古代夫道爲重的年代,更見優勢。
李承訓還在鋪排自己雜亂無章的心思,便接到姆孃的示意,可以迎接兩位公主上轎了。
鑾轎停放在院中,他快步來到轎門旁,輕輕掀起轎簾,兩位姆娘辭讓一番,便引着兩位公主登車入內。
李承訓再次拜謝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然後命人起轎,帶着迎親隊伍迴轉駙馬府,至此,時至正午,算完成了迎親的程序。
駙馬府雖沒有立政殿闊達,卻是比那裡要熱鬧許多,庭院中張燈結綵,人聲鼎沸,不僅是當朝官員,還是街坊鄰居,許多都是不請自來,一是要粘粘皇朝的喜氣,二來是看看公主排場,三來,聽說是同日迎娶兩個公主,不知會是何等模樣?
李承訓一馬當先,先進到院裡,而後翻身下馬,在門口等待兩駕鑾轎進來。
兩挺鸞轎前後魚貫而入,分別停在前院闊場之上,李承訓按照引讚的要求,長身佇立於轎前。
這時,一旁有通贊高聲唱喏:啓轎,新人起。
這是新娘出轎儀式的開始,兩位姆娘來到各自守護的公主轎門旁,輕挑轎簾,引出公主。
引贊:新郎搭躬
李承訓聽喝,連忙拱手作揖,延請新娘,可是兩位公主同時而出,他只得左邊延請,忙又右邊延請。
觀禮的人羣中不知誰帶的頭,哄地一聲笑,而這笑聲中充滿了真誠和善意。
引贊: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李承訓居中,左右一邊一個公主被姆娘引着來到花堂前。他此刻方知皇帝的良苦用心,如此把新娘裝扮成一般模樣,倒是省得他有厚此薄彼的尷尬,如今可好,他也不知誰是誰。
引贊:新郎新娘就位。
因爲這三人同時舉辦婚禮,因此事前已經專門商討過行禮時的站位,李承訓同時面對二位公主。
通贊:行禮!
李承訓看着面前依然紅蓋遮頭的新娘,心中很暖,苦盡甘來,才知道幸福的不容易,何況是兩個公主同時相伴,且不論婚後的情感如何,這皇帝的愛心卻是厚比天高。
通贊:一叩首,拜天地。
三人同時面朝門外,向乾坤叩拜。
通贊:二叩首,拜高堂。
李承訓沒有父母,但禮數不能少,因此座上的是兩塊靈牌,上書隱字。
通贊:三叩首,夫妻對拜。
新郎新娘互相對拜,這是婚禮最有趣味的場面,由於事先安排好的,李承訓有條不紊地先與左邊公主對拜,後又與右邊公主對拜。
通贊:禮成,入洞房。
兩位公主新娘被姆娘引着去洞房,等待關於洞房內的禮儀,李承訓則留在堂外招呼賓客。
至此,如果說李承訓一直遊走於朝廷邊緣,身份黯淡,不受信賴,那此刻可以說是一躍龍門,完成了從草民到皇親的轉換,深得皇帝恩寵,滿朝文武未有能及者。
酒席分別擺在前庭和後院,使男賓和女眷分開來用餐,而中堂則是支起了爐竈,作爲廚房,在期間妥爲指揮的是宋管家。
宋管家聽說李承訓大婚,身子未好利索便過來幫忙,而幫襯他的是嫣紅和童錢,有他們在,紛亂的婚禮宴席變得有條不紊。
夏雪兒本是大家閨秀,該是藏頭露尾,可她卻以女管家的身份招呼前來賀禮的一應女眷,輔助她的是小翠和小梅兩個侍婢,可以說也是忙得不亦樂乎。
有這些人幫襯,李承訓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從前庭寒暄到後院,又從後院喝到前庭,這酒自是沒少喝。
擺的是流水席,因此來賀親的人究竟有多少,不好說,總之唱禮的家丁喊得口乾舌燥,引賓的太監焦頭爛額,收禮的侍衛暈頭轉向,單是禮物便整整放滿了兩間空出的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