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2章事件

bookmark

十一月初,洛陽已經進入了初冬,整個京城一片銀裝素裹,但卻改不了往日的熱鬧。

終究,來自全國各地的養料,纔剛剛入庫。

在前世,李嘉最討厭的,就是集全省養一城,全國養一都的這種模式,對於明清那種大運河抽血模式,分外的不滿。

但,來到如今這個時代才深切地瞭解到,養活一個都城是多麼不容易,不抽全國血,就得餓死。

而同樣,抽全國血,也是某種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地方的財政能力過強,很容易脫離掌控。

政治上與經濟的需求,讓抽血模式難以中斷。

這也是爲何,一旦國都崩潰,天下就四分五裂了。

而這天,皇帝品味着來自於淮江府的茶葉,一邊抱着軟乎乎的周英兒,暢快地聊着天。

雖然已經過了蘿莉時期了,但少女的嬌憨未有減少,李嘉反而品嚐到了另一種美妙。

“陛下——”這時,有宦官打擾了逐漸升溫的氣氛。

“怎麼?”皇帝壓抑住怒意。

“洛陽知府急報,今日清晨,一位舉人凍死與屋中……”

“什麼?”李嘉詫異。

這完全出乎了他的所料。

舉人功名,可以擔任官吏的存在,怎麼可能會被凍死?

哪個當官的能被餓死?即使清如海瑞,也能偶爾買幾斤肉,納個妾?

“去發文與洛陽府,讓他們仔細地查——”

皇帝厲聲道。

洛陽府尹李懷恩也急了,顧不得寒冷,就親自去調查,忙活兩日,才上報——貧病交加而死。

說白了,就是這位舉子今年落榜,心裡委屈,就留在京城準備過兩年再考。

結果,盤纏不夠,又得了病,只能一命嗚呼了。

年僅三十五六。

看到這,李嘉也不由得感嘆人之脆弱,魏仁浦六十一,而這位舉子三十六,相比之,已經算是高壽了。

不過,皇帝擺擺手過去,但這件事在洛陽卻掀起了波瀾。

落榜舉子洛陽有很多,他們感同身受,呼籲給這位舉子湊錢回家安葬。

甚至,朝堂上的高官以及中下層官吏,也忍不住捐款資助。

一時間,氣氛格外的熱烈。

這時,突然有人呼籲,各府應該建立自己的會館,如同商賈一般,讓本府的讀書人考進士時有所住處,而且還能給落榜生提供暫住。

勾連鄉情,保護舉子,資助讀書人,可謂是一舉多得,對於名聲的獲取極爲有利。

這般舉措,甚至驚擾到了洛陽府尹李懷恩,他立馬在城南的偏僻處,劃出大量的空地,免費允許建造會館。

他還帶頭,以自己湖北府的戶籍,捐贈了一百貫,來興建會館。

這樣一搞,高官們坐不住了。

孫釗是嶺南人,他捐贈兩百貫與嶺東府,鄧斌則一百五十貫……

即使是武勳們,也毫不示弱,如李威,就捐贈了兩百貫。

一時間,整個冬日的洛陽,熱火朝天,興建會館的熱情大爆發,不只是官吏,就連商賈,旅人,都伸出援助之手,出人出力。

最先修好的嶺南館,承天府廣州,嶺東府,嶺西府,以及安南府,所以規模最大,也是財力最雄厚的。

畢竟是高官貴族,大都出自嶺南。

如西涼府,隴右府,陝西府,長安府,同屬於西北,又都比較貧窮,所以共建了西北會館。

而富庶的江西,江寧,則自建會館,財大氣粗。

由此,截止到了神武十二年的夏天,耗時半年,洛陽立起來了十座會館。

無論是土木材料,還是工匠吃食,洛陽城商賈們吃了一波紅利,如果後面大量的士子入住,那帶動經濟的能力,就非常強了。

說句實在話,在古代,一百個普通人死了,都不及一個讀書人死去來的影響大。

無他,一個普通的讀書人,最起碼也是個中等之家,寒門出身,他們的家庭本來就影響大,自然而然,讓讀書人的身價倍增。

像隋唐時期的科舉,培養一名讀書人,名師費就算了,哪怕最起碼的書本費,每年就得耗費數十貫。

而且,這東西,就跟中彩票一樣,全國成千上萬人,也僅僅每次只有數十人中榜,許多人屬於通賠,盈利的算是少數人。

所以,唐朝的孟郊,四十六歲中進士,有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也是如此,唐宋時期的讀書人雖然多,但依舊顯得稀少,識字率普及最高的,還是明朝。

而,原因爲何?

遍佈全國的私塾?還是官辦的社學?

洪武二年,朱元璋要求全國建立官辦學校,中央是國子監,府爲府學,州爲州學,縣爲縣學,一次性遍佈全國的官學超過了兩千所,每年在讀的讀書人,規模達到了三萬六千人。

但這,也只是推進罷了。

真正的催化劑,其實是秀才、舉人、進士,三級科考制度的產生。

何來?

這讓讀書盈利率,極大的提升。

如果說,以前是萬分之一,秀才試的產生,那就是百分之一。

再不濟,還可以文學大昌,可以辦私塾,養家活口,脫離勞工階級。

所以,讀書的盈利,其實比經商,務農,工匠,還是高。

朱元璋,纔是真正開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

就好比,以前是清華北大畢業才能分配工作,如今本科畢業就能吃上官糧了,怎麼不算善政?

有鑑於舉人之死這件事,李嘉冬日,也忙活起來,走訪高官,安撫讀書人,就成了他的秀場。

除此以外,大辦社學,也成了他施政的新舉措。

不過,縣、州、府三學早已經建立,甚至還有專門的學官,這些自然不用他來操心。

他如今準備關注的,乃是縣之下的村鎮,鄉村之學。

吳青提前讓射聲司調查了一番,彙報道:“以洛陽府爲例,偃師縣共有七千餘戶,口三萬餘人,但私塾卻只有三個,就讀之學童,不足百人。”

“爲何這般少有?”

李嘉頗有些驚訝,秀才舉人試都來了,私塾和讀書人竟然這樣少?不科學啊!

“陛下,各豪大家,都有族學教育子弟,絕不外傳,藏書萬卷者,竟有十幾家,秀才舉人,大多出自這些豪大家之中。”

第八百六十二章交州第九百三十二章拼殺第八百二十三章石嶺關第一千零七十六章暗流第一百五十三章北伐暢談第一百四十二章政治佈局(下)第1293章自己第三百八十章紕漏第七百七十六章開府第八百九十九章人心第一百六十六章一石二鳥第1193章借住第四百零六章考場第七百三十一章廢除土貢第八百五十二章第四百章捉拿第十九章另尋他處第七百一十八章農田第兩百六十七章心癢難耐第九百四十二章第一百二十章人至番禺(上)第1386章就藩第五百五十七章安撫第七百五十三章江華灣第一百二十五章歷史新篇(下)第五百五十六章勃然大怒第1339章第1224炭火第六十七章人力缺乏第1350章第兩百二十九章露布報捷第九百一十八章攻心第九百四十一章靈月庵第1269章漠北第一千零三十五章第一百四十三章政治佈局(續)第兩百七十章殺意盎然第四十三章登聞鼓上第七百五十八章大勝第五百一十四章舟山島第一千零八十四章第五百四十章金陵破第1180章豐州第兩百三十三章中原佈局(1)第1268章總兵第四百五十一章長沙府第1336章鼓動第六百六十三章閬州城下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定難軍第1287章第兩百零五章文人抱怨第五百四十六章波瀾第1221章第兩百一十三章利慾難安(下)第1341章第四百八十九章皇甫繼勳第兩百七十五章不得安寧第1340章落下第四百五十九章倖進第四百一十四章價值第一百二十三章歷史新篇(上)第兩百零九章陳橋兵變(下)第四百八十九章皇甫繼勳第一百一十三章風波不平(上)第1405章神武四十年第1201章唐旗第五十四章南海歸程第五章意外之人第兩百五十六章宗室問題第七百一十八章農田第一百九十七章攻心爲上第一千零三十一章公侯貴戚第六百六十三章第五百六十五章老辣第四百零六章考場第一百八十四章獎賞之制(下)第一百七十九章曬鹽法第六百六十二章嘗試第1156章民心第一千零七十二章第六十章新舊交替第七百一十五章熱鬧第七百三十二章心疼第九百零九章疲軍第1409章崩第一百八十五章占城改造第六百五十七章答問第1178章高麗來使第四百六十五章面見第兩百四十九章金山之城第五百九十三章落荒而逃第兩百六十七章心癢難耐第六十三章選擇題第六百四十三章新戶(下)番外1——承昌二十年、暗流涌動第一千零四十九章第兩百六十章湘江洶涌(中)第1210章夏王第四十八章整裝出海第1216章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