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4——再興

景定二十七年,洛陽傳來噩耗,景定皇帝自焚於洛陽,太子出奔。

七月,邊防大警,自東以西,景國、定國、平國,寧國,皆縞素,三月不得婚慶。

八月,景王以勤王爲口號,號召北面親藩會盟。

鄭國、荊國、沈國,這三大犯邊之國,也終於消停,七國會盟於河套,也就是寧國。

因定王乃度宗嫡次子之後,輩分、地位最高,所以居首。

其餘各王,以年歲輩分排序,各自落坐。

豐城城外,匯聚十萬鐵騎,七王會盟聲勢浩大。

定王凝望一會兒飄散的唐旗,好一會兒,才說道:“這好好的,大唐怎麼就亡了?”

“七百年大唐,世祖皇帝再興的大唐,怎麼可能會亡國?”

鄭王身材魁梧,臨近幽州,所以國家富庶,實力雄厚,他言語道:“朱重貴,我聽聞,就是江南民亂而起,然後沿着運河一路西去,突襲拿下的洛陽,若真論起來,不過些許蝦兵蟹將,哪裡是御營的對手。”

“江南不是一向富庶嗎?怎麼會有民亂?”

荊國地處漠北,與重要隔好幾千裡,消息閉塞,不由得問道。

“黃河決堤了!”

平王嘆了口氣,說道:“齊藩作亂,黃河大潰,久治難安,景定年間,就沒有太平的時候,奪淮入海,淮南一片狼藉。”

“不對!”寧王搖頭道:“主要是江南豪右,貪圖財富,不斷的私自禁錮佃戶,就爲了種棉種桑,我都向朝廷要好久,竟然無派一人遷徙。”

“佃戶受苦於豪右?難以外遷?”

“沒錯,戶籍無人而盡在莊園,官商勾結,地方大壞,近百年了,諸藩,都沒遷徙丁口了。”

此話一出,衆人緘默。

無論如何,洛陽被攻克,大唐中央朝廷,自然就亡了,他們諸藩,就是所謂僞徐的下一個目標。

“太子南奔,咱們應當選出個盟主,一齊復唐。”

定王看着衆人,再次說道。

“沒錯,諸藩中,以我實力最後,應當爲盟主。”鄭王擡起頭,昂首挺胸的說道。

“憑什麼?”景王不服,說道:“這天下,是世祖、成祖的天下,應當是我們的。”

於是,七國盟軍,陷入了爭吵中。

以景、定、平、寧四國,爲成祖系,成爲一派,但各自有貌合神離,都想爭先。

鄭、荊、沈三國,則爲更久遠的世祖系,以世祖老藩自稱,言語趙藩兩百多年氣數已盡,而且還敗壞了世祖留下的江山,理所應當,退位讓賢。

但三國,卻又血緣疏遠,都想當趙藩第二,再興大唐,所以面合神離。

就這樣爭爭吵吵,直到了十月,七國大軍分毫未動。

於是,就來到了冬季。

今年的冬天,越發的嚴寒,雪近三尺厚,謂之爲白災。

這樣一來,漠北的荊國,不得不退兵歸國,七國同盟被迫解散。

受到影響的,還有鄭國,臨近幽州,他第一個出兵,直接佔據幽州,拔得頭籌。

一旁的定國,哪裡忍得住,連忙佔據遼東府。

而景、平、沈三國,則處於東北平原,距離太遠,啥都沒撈到。

位於河套地區寧國,直接出兵寧夏府,之後又下陝西、長安府,再西進納入西涼,一時間,聲勢大震,乃北面第一藩。

於是,時間來到了宣武二年。

朱重貴稱帝后,第一時間就平定了河南府,旋即,又派兵陸續平定江南各府,實力大增。

得知北面諸藩大動後,他神色凝重,心中頗有些焦急。

此時,大徐王朝,北爲唐各藩,南有景定太子李怡璟,可謂是腹背受敵。

而,他手底下,卻只有二十餘萬人,南下與北上,必須選一個。

真是難以思量。

一個不好就前功盡棄。

“咱本淮右布衣,天下與我何加焉?”

登樓而望,洛陽坊市分明,燈火輝煌,比之江南,有多了幾分豪放,不愧是天下中心,大唐舊都。

朱重貴感慨萬千。

“陛下,劉御史求見。”

“讓他進來!”

朱皇帝點頭道。

“臣,劉基,參見陛下!”

一箇中年男人,儒雅隨和,笑着拱手道。

“哦?你劉伯溫,休沐日,有何事找我?”

“陛下,臣爲解陛下北進、南進困惑而來。”

劉基笑道。

“好你個劉伯溫,有話就快說,別憋着。”

朱皇帝大喜,拍着他的肩膀,豪邁的說道。

“陛下!”劉基沉聲道:“朝廷兵馬不多,只能盡其一路,而依臣所見,只能南進。”

“北面可是好幾個實力雄厚的藩國,這可比李怡璟難對付多了。”

朱皇帝饒有興致地問道。

“哈哈哈!”劉基笑了,說道:“正因爲藩國太多,他們自己人心不齊,個個都想當趙藩第二,所以,必然會相互忌憚,不敢輕易出手。”

“而,咱們,北守南攻。”

“李怡璟,景定太子也,大唐天然繼承人,大唐七百年,一旦讓他站穩腳跟,實力難以估量。”

“而咱們追趕堵截其人,北方諸藩,不但不會阻止,反而樂見其成,都想等太子被殺,然後合法的佔據天下,入住中原。”

“所以。”朱皇帝大笑道:“咱們追太子,順道來收整個南方,嶺南三府,富庶的很呢!”

劉基一楞,隨即笑道:“陛下聖明。”

隨即,宣武皇帝派遣使臣求和,言語願意承認其藩國,只要納貢,就不起衝突。

諸藩或橫眉冷對,或沉默,但就是不發兵。

朱皇帝瞭然,立馬組建大軍二十萬,直下長沙。

剛在長沙不到半年,李怡璟被迫南下,狼狽不堪。

不久,退居廣州。

李怡璟發佈聖旨,要求諸藩勤王。

但,北面諸藩無動於衷。

隨即,他不得已,被追至閩南府,然後又迫不得已到達琉球藩國暫居。

招兵買馬一年多,去至占城。

這個時候,勤王詔書遍佈天下,西洋諸藩,諸藩半島的藩國,或者出錢,出人,紛紛匯聚於占城。

李怡璟實力大增,擁兵十萬,甲冑俱全,去往諒山禦敵。

而,受封於雲南的滕國,也終於反應過來,聯手對敵,終於讓徐國兵馬潰敗,打破了徐兵戰無不勝的神話。

而宣武皇帝見李怡璟去了琉球,就再次改變戰略,進行北伐。

首先,他宣佈李怡璟被殺。

於是,北方諸藩亂動。

趁此機會,他舉兵十萬,破潼關,入關中,大敗寧國,收精騎五萬。

寧王退守河套,難敵,不得已西狩,佔據安西都護府,再次擁兵十萬自守。

隨即,徐朝又出兵河北、山東,山西,望風而降。

而鄭國、定國,幽州與遼東接壤,摩擦甚多,對於寧藩,反而不顧。

少一個競爭對手嘛!

宣武五年,佔據幽州的鄭國,不敵徐軍,被迫退回草原。

遼東府的定國,也潰敗,逃至朝鮮府,鴨綠江邊駐大軍。

到了宣武六年,北方諸藩畏懼徐軍,不敢力敵,只能騷擾,

中原腹地,全部淪喪。

在之後的十年間,徐軍三次出塞。

草原三國,鄭、平、沈,皆被打的土崩瓦解,不得不退入景國,依靠黑龍江自守。

最北邊的荊國,逃過一劫,不得不安分守己,坐等良機。

而,宣武二十九年,皇帝崩,太子繼位,改元永樂。

爲了去除唐藩殘餘,永樂皇帝派遣大軍,蕩平交州,設都護府。

李怡璟之後,被迫遷徙占城。

永樂七年,組建西洋水師,兵馬十萬,自寧波而下,歷經三年,滅國十三,降國二十六。

唐藩不得不臣服徐朝,稱臣納貢。

仍舊打唐旗者,只有十餘國。

而隨後的十年間,西洋水師數次南下,藩國順從,屈服,仍舊唐旗的,僅餘三國。

隨後兩百年,大徐實力漸消,東北女真亂起,鎮壓不力。

景國乘機而下,拿下渤海舊地,隨即又拿下遼東,擁兵二十萬,打出再復大唐的旗號,威逼幽州。

徐國慌亂,去兵三十萬對陣。

歷經二十載,景國破幽州,時任景王李昌翼,在幽州稱帝,復國號爲唐,改元天運。

天運三年,十萬鐵騎入洛陽,徐王自縊而亡。

大唐三興。

第兩百四十八章利益動人第1111章三門峽第一百八十一章財政總結第1203章羣議第三百八十九章黑水都護第一百七十二章意外意外第九百九十九章洛陽第五章意外之人第兩百三十七章大興科舉(續)第九十二章阿卜杜勒第1316章第六百三十一章演武堂第1177章走了第八百一十章大朝會第一百八十章相守相思第1359章後勤第兩百一十章仿製回回炮第七百五十八章大勝第兩百九十九章蠻兵悍勇第九百七十三章下城第六十五章儋州府衙(上)第1282章羈糜?第一百九十章開拓進取第九百零五章郭守文(月末,求票求訂閱)第兩百二十九章露布報捷第一千零四十二章鹽場第七百八十九章威逼第八百零九章頑固第1350章第1341章第三百二十三章土地問題第兩百一十七章一夜無話第七百三十一章廢除土貢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御前會議第七百五十一章密謀出兵第1372章重甲步兵第兩百二十九章露布報捷第一百九十章開拓進取第九百六十九章鑾駕第1184章第1252章無題第四百一十九章輿論第九百四十九章軍心第八百九十二章謀劃第六百九十四章議論第一百四十二章政治佈局(下)第四百八十八章攻伐第七百六十五章第六百零五章憤怒第五百一十章西行第六百六十六章渤海國第七百一十六章第兩百零三章賤業變樣第一千零八十章第五百一十三章準備第五百五十七章安撫第1217章不一樣的涼州第五十章難以形容第九百二十一章孔府第一千零八十章第兩百八十五章處置安排第八十四章大事不好第五百五十四章打探第一百九十二章菱刈金礦第四百八十八章攻伐第六百三十八章彭城公主第五十五章陣法與邕布第1267章第1407章禪讓第四百二十七章冰塊第五百九十七章條件第四百七十六章湘西府(百萬字了,訂閱票票來一波)第八百八十二章仁政第一百九十七章攻心爲上第三百九十七章苦修內功第四百五十二章大動作第七百三十六章錢糧第六百四十七章陰謀第七十五章你來我往第四百二十三章杯酒釋兵權第九百五十五章藩鎮第三百八十一章貪污第六百三十七章恩典第八百八十章第九百二十四章高懷德第一百三十四章番禺戰慄(1)第八百三十一章踏腳石第四百五十二章大動作第五百四十九章動作第九百六十三章民心第七百四十六章第八十二章膽大包天第兩百四十三章收穫不定第五百一十四章舟山島第兩百一十六章論功行賞第五百九十章驚美第三百九十章懷孕第九百一十一章牙癢癢第八百零三章動靜第1181章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