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拆分湖南

拜訪遺賢,求訪良才,這是平定梅山蠻之後,李嘉所做的重要的一件事,所求的,就是爲了穩固自己的統治,

當然,吸引良材也是必要的一部分,這些人將會成爲李嘉的秘書,專門處理一些奏摺交接一類的事物,放在身邊培養。

待拜訪楊文靖後,向李嘉投信自薦的人超過三百人,一些官吏也積極舉薦自己的子弟,熱情非凡。

李嘉也是歡喜,一一許諾,將安排在廣州的太學之中,進行學習。

而且,爲了大昌湖南的文運,將在朗州、長沙、衡州,以及嶽州四地,修建學院,一應由朝廷供給,免費教學,只要通過考試即可。

所以,設學政一名,由大儒楊文靖擔任,待時機成熟之後,每州都設州學,縣設縣學,一副學風大昌的景象描述在衆人面前。

大大小小的地主、豪族、世家們自然歡喜,這可以證明,皇帝真的比較重視湖南的利益。

然後李嘉喊出了一個口號:

北上中原,還於舊都,再興大唐。

多麼響亮的口號,而如何實現大唐復興的願景?需要所有人都共同奮鬥。

“大唐之復興,撥亂反正,豈止朕一人可爲?還需要諸位賢達之共同努力!”

皇帝的話,振奮人心,但世家大族們都不是傻子,沒有確鑿的利益,就只能喊口號了,李嘉不以爲意,爲了將湖南的人才吸納入大唐的序列,他高聲說道:

“神武二年,四月初,廣州將再次舉行科舉考試,湖南之地,所有的文人,無論是寒門還是高門大族,皆可參與,不過,需要在長沙府進行府試,纔可往廣州……”

“陛下聖明!”

“此乃聖恩,我等代湖南父老謝過陛下——”

所有人都彎下腰,行禮。

科舉考試,是一個家族走上官場的必要通道,而湖南多年未曾舉辦過科舉,舉薦成爲主流,而且由於國小民寡,基本上都被國主親信佔據,要不然就是武將,世家大族都沒多少機會。

於是,這場宴席賓主盡歡,李嘉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如何穩定一個社會,最佳的辦法,就是將社會的精英吸收到朝廷之中,然後分享統治權,這是大宋帝國的統治術,效果也是極佳的。

大宋數百次的造反,真正動搖統治的沒幾個,關鍵原因就是沒有讀書人蔘與,只要有讀書人領導,效果完全不同,詳情參考朱元璋。

宋朝錄取的進士,一科數百人,比唐朝擴大數十倍,而且,沒有了唐朝的選試,直接授官,

多次落第的人,還給機會,另立名冊上報皇帝,准許他們陪同考生參加試,叫做“附試”,稱這些人爲“特奏名”,這實際上決他們參加殿試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屬於特奏名的人,在附試最初是考論一道,宋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改爲考問。特奏名的人數很多,例如宋真宗鹹平三年參加殿試的考生有八百四十人,而另外又有“特奏名”多達百餘。

所以,北宋冗官,除了蔭官制度外,還有經常且任性的科舉人數,數量龐大的官僚階級,而且特權極多,壓榨起百姓來,自然是兇狠異常,但效果卻是明顯的穩固了封建統治,老趙家享受了數百年的富貴。

既然鞏固了大小地主的心思,第二日,李嘉就準備真正放大招了——拆分湖南。

湖南並不大,人口不過五六十萬,從馬楚時的二十四州,如今卻只剩下十二州,被南漢奪走嶺南之地,從而大範圍萎縮,但對於李嘉而言,這裡依舊是龐大的地域,必須拆分。

“朕北巡楚地,已經月餘,再繼續待下去,就不像話了,所以,如何治理這龐大的湖南之地,諸位卿家,暢所欲言即可。”

“楚國雖亡,萬民歸心,但難保有賊人亂爲,分封節度使,乃是下策。”

潘崇徹被皇帝召集,一同商量國家大事,除了他之外,還有李信、李威二人,四人共處一室。

顯然,自己這些表現,皇帝已經看在眼裡,潘崇徹心中歡喜,數十年來經驗豐富,對於如何治理湖南,他激動不已,率先發言:

“陛下聖明,強調以文治楚,此乃良策。”

“天下紛紛,已亂數十年,爲禍者,正是地方的節度使,他們擁兵自重,不服朝廷,搖擺不定,且心思不正,雖說有一些忠臣,但也是極少的,所以,中原糜爛至今……”

“臣請陛下,罷黜藩鎮,治理百姓,由文人擔任,而我等武人,用於戰事,方可復興大唐,還於舊都。”

“澧陵伯所言極是,兵爲將有,損朝廷而富藩鎮,此等惡政,理所應當被廢除纔是!”李信端坐着,沉聲說道:

“當先罷黜的,應是武平軍節度使楊師璠,此乃周楚重臣,難免心思不定,而且具有將才,不能放過,或拘禁,或殺之!”

李信眼眸中寒光閃爍,顯然,他認爲斬草除根纔是王道。

瞧着這二人的發言,李嘉知曉,對於藩鎮的厭惡,已經在成爲了共識,也就是所謂的民心思定,上百年的動亂,天下百姓已經被戰爭折磨的痛苦不堪。

將領被也不想過這種朝不保夕的生活了,文官們更是如何,他們是和平的倡導者,亂世文人不如草,自當厭惡非凡。

“要知道,湖南至關重要,乃是復興大唐的關鍵所在,安穩纔是第一,我的意思,就是讓湖南成爲糧倉,成爲北上的前站。”

“爲了安穩起見,湖南將分爲四部!”

第八百一十一章播州楊氏第七百二十三章第八百零四章邀名第三百二十三章土地問題第兩百九十八章戰事不休第兩百三十六章大興科舉(續)第五百零三章宣戰第1279章城下之盟第兩百零一章以功封王第八百八十章第三十二章夏日避暑第一千零零章東進第六百五十六章郭氏第一千零九十五章雁門關第六百二十八章部署第七百四十二章人心第1262章陽妃谷第兩百零六章洞庭水師第一百七十四章徵收夏稅第1202章錢糧耗費第六百五十二章林小娘子第四百零四章如意第八百一十六章決定第七百二十一章悚然第七百一十六章第八百六十章萬壽節第1287章第兩百五十二章窟說島?庫頁島第1241章裁撤邊鎮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心思第五百六十一章流傳第1365章野女真第七百一十六章第一千零八十九章拋石第五百五十七章安撫第七百零八章方略第九百一十五章大火第兩百零三章梅山之亂(上)第九百四十九章軍心第七百一十三章上書房第九百一十四章對轟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定難軍第四百九十三章商議第四百四十五章頭重腳輕第一百三十五章番禺戰慄(2)第兩百九十八章戰事不休第四百零四章如意第七百二十章探討第一百一十七章暗流不止(中)第一百一十九章暗流不止(下)第二更第七百二十三章第三百七十九章詢問第五百零九章擇將第六百五十章千里馬第兩百三十四章中原佈局(2)第1207章獻土第一百五十二章揚眉吐氣第一千零五十三章第一百一十三章風波不平(上)第六百五十六章郭氏第兩百七十五章不得安寧第九百四十章孟昶死了第一百六十二章錢賦多少第三百零一章盡皆歡喜第1296章南詔第五百九十九章借錢第1259章改任第九百一十四章對轟第1290章軟肋第1316章第1349章小子第七百九十七章恐懼第三百三十七章板蕩第三百二十九章全軍大比第1364章第1316章第1410章危機第七十九章活計第七百二十二章分州第五百六十二章有我無敵第四百四十二章影響第一百一十章嶺南不安(中)第一百九十三章目光聚焦第1265章死戰第一百四十六章修養生息第1153章第1398章喜憂第一千零九十六章第六百五十三章第1222章樂不思契丹第七百五十二章第一千零六十八章熱鬧第五百四十二章警惕第1142章第五章意外之人第一千零三章崩第七百零四章糊弄第五百五十三章細作第八十九章工坊第一千零八十九章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