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官缺

bookmark

神武元年的進士們爲即將到來的下放而奔波勞累,着實是辛苦。

說實在的,若不是沒有選擇,大部分的進士絕對願意留在長沙府,而不願意去往地方任職。

或者說,在唐朝,以及整個五代時期,大批的錢糧輸送到了京城,經濟繁華,而其他地方,也是軍閥混戰,藩鎮割據,百姓和官吏們更願意待在京城,至少安全些,繁華些。

如同東京汴梁,被劫掠了一次又一次,但由於運河的四通八達,很快就吸全國血而復甦,所以百官們情願待在京城低官,也不願去地方任高官。

北宋時,甚至有的官吏爲了留在京城,不惜殺害父母。

揚一益二,已經虛妄了。

安史之後,朝廷對於地方控制變弱,有才華的人都想留在京城或畿內爲職,稍遠點地方都不願意前去。

當官的,開始嫌貧愛富了。

時至今日,許多縣的縣令只知吃喝玩樂,亦或者由流外胥吏充當,征斂刻剝百姓,偏遠地區的更是大批缺員,導致朝廷控制力不足。

比如,南漢,好幾年才錄取十幾個進士,要麼是宰相,要麼是高官,地方官吏誰擔任?

一者爲胥吏,他們世代盤踞地方,盤根錯節,勢力極大。

二者,門蔭舉薦,高官的親朋好友,門客族人,充斥地方,有背景,有資源,他們反而是最多的。

當然,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也是有的。

罷免他們,李嘉毫不遲疑,即使讓地方停滯也在所不惜。

此時不同明清時代,科舉還不是主流。

讓通過科舉,知曉忠義,有文化的通經義的進士們,去到地方,雖然貪墨是免不了的,當然要比這羣人相對好得多,多多少少還是能做點事的。

哪怕十中有一,也是不無裨益。

縣令,自古就有百里侯之稱,他們纔是真正的親民官,進士們本就是外來者,他們行事無所顧忌,直接聽命於朝廷,對於地方而言,是一種很好的制衡。

讓進士下放地方,這還是唐以來的第一次,進士們很慌亂,這是理所應當的,觀政兩年,哪裡懂得地方?

但,不去地方,就只是紙上談兵,執政都是虛妄的。

“陛下,至九月,全國共有五百七十五縣,其中,掛印而走者,七十有八,年過五十者,一百六十九人,若是加添上轉運使衙門,判官,巡檢等,差額總數超過五百!”

新任的吏部尚書乃是曾經的右侍郎,名馮楚文,爲數不多的湖南人,也是長沙府人士,有鑑於其清廉的背景,所以被留任,是朝廷上爲數不多的湖南高官。

畢竟,大部分的大臣,都是皇帝從嶺南帶過來的。

“如此看來,這兩百進士,還不夠咯?”李嘉皺起眉頭,這倒是出乎他的所料。

“其實不然!”馮楚文輕聲道:“回稟陛下,這些年,雜色入流及門蔭子弟衆多,但由於戰亂未平,許多隻是掛職而不曾入職,若是將他們任免於州縣,可補缺額!”

“不行!”李嘉搖搖頭,直接說道:“這本就是陋習,親民官可不是閒職,不是讓他們來吃酒耍樂的。”

門蔭很好理解,門閥的殘留,唐會典中說了,一品之子則七品,二品之子則正七品下……

然後到孫一輩,再降一等。

而所謂的雜色入流,其實也是官宦特權。

文武六品以下,勳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子嗣,輪流到三品以上親貴的家中擔任侍從或繳納品子課錢,十年期滿後經兵部簡試,再送吏部考覈,合格者即可授官。

說白了,就是當官的交錢,滿十年,就可以去考覈當官了。

雜色入流選出來的官吏,基本上都是州縣等低級官,不會入中央。

這也是爲啥大唐一千五百縣,每年只錄取幾十個進士的原因所在,因爲這些進士將來都是高官宰相的預備役,地方州縣,都是其他官吏的子嗣。

“去年不是選了許多秀才、舉人嗎?”李嘉站起身子,說道:“把那些舉人們提拔一下,充任知縣,也能填補幾十個名額了!”

“其他人缺額,就給予那些縣丞、主薄,以及其他的胥吏們一個機會吧,吏部派人去地方考覈,中上者,皆可任之,偌大的天下,怎麼會缺爲官者?”

“可是……”馮楚文遲疑道:“主薄、縣丞提拔還有所根據,但胥吏一向貪婪無度,若是爲官,怕是不妥,豈不是更欺於民?”

“這胥吏,有好有壞,不能一語蔽之,只要能做事,就提拔,朝廷正是用人之時,無需吝嗇!”

李嘉搖搖頭,對於這些高官的固化思維很無奈,地方上治理,不就是靠着這些世襲的胥吏嗎?貪腐不論,人家的能力,可以說超越了朝堂上大半的朝官,只是眼界狹隘了些罷了。

“至於貪墨等問題,不是有御史嗎?如今更準備設有黜陟使,這就是他們的事了!”

皇帝也懶得幫他扭轉這種固化思維了,這不是一時一刻能反轉的,還需要時間來轉變。

他又看了看這些名單,掛印而去的州縣,江寧、江西二府很少,福州十縣,大半都走了,泰半空缺卻在西川。

畢竟亂兵以及宋兵的劫掠,驚擾了不少人,爲了官位搭上性命可不值。

而因年邁而去的州縣,大半又集中在江西、江寧二府,南唐的境內,立國三十載,南唐進士沒多少,但卻接受了不少的前吳官吏,再加上篡位的恩賞,以及重文的思維,六七十還趴在官位的人很多。

罵一句尸位素餐,毫不爲過。

朝堂中,蜀國和南唐也是如此,老臣舊臣一大堆,死賴着不去致仕,就知道佔位置,阻礙了官場的上下流動。

“那些蜀國、江南的朝臣,過了六十的,無需顧忌,都與我致仕,閒職也別給,省點錢,近千人的朝臣,我哪裡來的位置讓他們站立?”

初唐時,中央才六七百人,盛唐也不過千人,而他這倒好,天下還未一半,朝臣就接近盛唐了,關鍵是,三省六部,許多降臣重複,太浪費財政了。

用着不放心,更不能放去地方,那就只能致仕退休了。

李嘉寧願支付一半的致仕俸祿。

第1158章仇恨第兩百九十九章蠻兵悍勇第一百八十二章金錢與軍隊第四百九十二章戰事第1171章第1236章僧人第兩百六十七章心癢難耐第六百六十五配種第四百三十八章試射第1198章烏樑素海第1348章第1120章哭泣第六百三十三章觀政結束第九百二十八章阻糧第七百三十二章心疼第六百二十一章第七百零四章糊弄第一百二十八章坐鎮番禺(下)第三百三十三章軍隊第八百一十三章第一百八十二章金錢與軍隊第七百七十四章嫁衣第五百八十六章折氏第一百零二章啓程耽羅第八百七十一章村上天皇第1331章威逼第六百六十六章渤海國第1377章使臣第1203章羣議第兩百五十五章另有用處第五百六十章及時第1243章錢塘自古繁華第七百三十章弊端第七百七十七章第八百六十八章北海利益第七百四十章第四百二十八章大理第1223章第1127章八議第1226章取暖第1403章教子第四百一十二章半年第三百五十一章轟炸第二十章富饒貧瘠第1109章謀求第八百五十七章六經第九百六十六章親征第九百二十三章第一千零八十一章應對第五十八章欽州血案第三百五十四章城破第一百七十二章意外意外第九百八十二章第八百六十二章交州第八百五十三章無名第一千零三章崩第八十八章宿鐵刀第六十四章揚帆起航第六百七十一章張苗第三百五十四章誘惑第兩百八十四章倭國變化第八十八章宿鐵刀第八百一十八章廟堂第1203章羣議第1184章第兩百零九章陳橋兵變(下)第1308章諸王第1364章第五百章無言第兩百三十四章爾等配嗎第1279章城下之盟第八百六十一章與民同樂第一百五十七章安南特使第1381章紕漏第三百四十五章爲難第八百五十二章第七百八十六章第七百九十章第六百三十三章觀政結束第一百七十三章準備就緒第八百零六章公主第1396章神武三十年第1124章討論第1402章宗藩第五百八十二章第一百八十三章獎賞之制第一千零一十四章第一千零七十三章喪事第八十章以糧爲綱第兩百六十九章一朝勃發第1211章第1103章捷報第八百六十九章僭越第一百一十四章番禺李氏第八百五十一章人心第1311章威逼第1274章伴當被屏蔽了一章,明天應該能解禁第一百五十四章信仰整合(上)第1103章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