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七章宗法

bookmark

如今宗室分內李外李,相較於外李的數十支,上千人,而內李卻不過兩支,一個爲帝系,一個爲宣王系。

加在一起,成年的男丁也不過五六人,其餘的幾十個都是未成年,可謂是單薄的很。

說句實在話,若是大唐滅亡了,那些外李屬於五服以外,不見得會出事,但內李肯定會全部人頭落地,勝利的一方絕對不會放過一個人。

所以,李淮出任軍機處大臣,作爲軍事顧問後,李嘉連忙讓堂兄李郜,出任長沙府尹,掌管京畿之地。

當然,譚州刺史和長沙縣令肯定是他的親信之人,作爲制衡手段,但其中的信任,依舊難以言表。

宣王李駿作爲庶子,年歲比太上皇李維小個五六歲,雖然只是兄弟二人,但實際上前頭夭折五六人,到頭來纔算兩個。

其年齡雖小一些,但子嗣卻更早得,而且子女更是領先一大段太上皇李維在世時,頗爲羨慕,不乏嫉妒之言語:莫不是咱上戰場,損了身子,定不亞於他。

毛髮上只有點點白跡,臉冒紅光,富態的很,精神抖擻,看上去就康健有力,聽聞近些時候還又納了一房妻妾,老當益壯。

他一見禮,李嘉立馬讓人賜坐,尊老傳統,從皇帝做起。

其身後,則跟着八九個兒女,還有兩三個婚配的女兒女婿,呼啦啦一大羣,大的二十七八歲,小的也不過五六歲,顯然快活的很。

“見過陛下——”

作爲長子,李郜如今二十七八歲,嘴上留着鬍鬚,成熟的很,模樣倒是儒雅的很,一舉一動都是大方得體,身上的官僚氣息也不重,根據李嘉的消息,其平日將政務交給幕僚手下,自己遊樂吟詩,這倒是不假。

“平身吧!”李嘉笑着說道:“都是一家人,快些坐下,平日裡君臣有別,難得聚在一起,如今這般日子,就不要拘束了!”

話雖然是這樣說,但在座的各位哪有當真的,這要是不小心惱了皇帝,可是吃不了兜着走,老李家可是一向親愛有加,從來不骨肉相殘。

宣王一家人,身披綾羅綢緞,臉冒紅光,雍容華貴,僅僅從賣相來看,就完全屬於皇室,李嘉見之,也僅僅一笑。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也不外乎如是了。

出嫁的幾個堂姐妹,其夫婿也是高官子弟,最次的也是個翰林。

封侯的堂弟們,則儀表堂堂,雖然無有官職在身,但平日裡走雞逗狗,好不痛快,甚至還有一兩個近日裡着迷於蹴鞠的,動作麻利,比後世的國足還厲害。

雖然不曾見到這些人,但這些消息,卻通過皇城司源源不斷地冒出來,射聲司不敢,也不能監視,皇城司則沒這個顧忌,宣王府服侍的宦官,也不知多少是皇城司的眼線。

爺雖然不見你們,但對於你們一清二楚。

宣王年歲大,掌管宗正寺,李嘉也就與他談論一些族學的事,後者則一本正經地言語道,好似邀功一般:

“老臣親自在宗正寺盯着,內李外李,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孩童,都被咱親自要來,一律在族學中讀書,許多人不許,咱還理他不成,直接拿正卿身份壓着,其還不敢多言語,哈哈哈哈!”

“都是咱們老李家的子嗣,陛下又萬分重視,咱從翰林院請來了幾個師傅,還親自考究了學問,人品學問都是極好的,教得也用心,孩兒們個個將來都能考進士咧!”

“叔父辛苦了!”李嘉搖搖頭,看着衆人,笑道:“我也是不要他們非得成進士翰林,就是不想讓他們嬌慣,成爲所謂的五陵少年,吃喝玩樂樣樣都會,學問才能一個全無!”

五陵原之名,起於西漢,是都城長安北邊的長陵邑、安陵邑、陽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之合稱,西漢遷徙天下郡縣的豪右入陵,使之成爲西漢最繁華的地界。

所以,五陵少年,也借指紈絝子弟。

“要知道,前唐亡後,李氏死傷殆盡,憲宗之後子嗣盡不見蹤影,其中的辛勞,難以言表,只有文景皇帝苟且與嶺南,才讓咱們這一支與亂世,極其不易,萬不可是放縱的時候!”

文景皇帝,指的是李知柔,李嘉追封的。

李嘉登基後,按照慣例是要追封四代的,但在唐朝之前,只是追封兩代就夠了。

唐初依然遵循這個規定,追封到李淵的祖父李虎爲止,然而唐高宗就喜歡搞事,就跟諡號一樣,他看不過眼,非要戳事,多封了兩代,所以追封四代從慣例了。

當然歷史上還有一個例外,就是金朝,他們一下子把所有能找到的全部算上,一下子追封了十代。

如,李嘉之父李維,追封爲宣武皇帝,祖父李尉,追封爲元德皇帝,李知柔,追封爲文景皇帝,李知柔之父李耽,追封爲穆安皇帝。

也就是說,這四代祖先的子嗣,直接算是宗室,當然是遠支,與其他的李唐宗室一樣,屬於外李。

追封這件事,可不是兒戲。

比如,孫權追封其父孫堅爲吳始祖,追封孫策爲長沙桓王,有人說孫權忘恩負義,但孫權的確是計較和好心在這。

其中的道理就是,若是把孫策追封爲帝,那麼孫策的子嗣,也是帝系,也擁有繼承權,而將孫策追封爲王,那麼就天然的將其子嗣排除繼承序列,避免江東的內鬥,也間接的保存了其安全。

宗法制,就是要那麼嚴謹。

聞言,李郜也連連點頭,作爲文官,他特別認可,對於皇帝的言語,極爲讚賞。

說着,他又談起了街坊官奴的事,眉飛色舞地言語道:“政令一下,長沙府衙數十號胥吏,人皆歡喜,口乎萬歲,一時間鞭炮聲不絕於耳,婚娶的請帖,也連綿不絕,整個衙門的精氣神,瞬間高一大截,臘月封衙之前,所有的事情已然安排的井井有條!”

“陛下此舉,不亞於石破天驚,廟堂地道,受利之人,數以萬計,確確實實福澤萬民啊!”

第六百一十七章大勢已定第兩百九十章爲謀光景第三百五十六章處理第一千零七十五章恩怨第七百六十九章第1182章第一千零七章伯爵第六百六十三章閬州城下第1338章諸王第六百七十八章淫祠第1309章就藩第一千零七章伯爵第1381章紕漏第四百八十八章攻伐第三百一十九章揚州危矣第九百八十四章猶豫第七百八十五章商稅第1180章豐州第五百八十六章折氏番外2——觸目驚心第六百七十五章朝貢第1345章第九百三十二章殺——第五百三十五章雨花臺第四百三十六章榨油第兩百二十章穩定朝政第六百八十三章張天師府第一百九十五章新渤海國第五百二十五章施九龍(龍套角色出場)第一百六十章衣帶詔(上)第1315章水師第五百六十九章夔州第兩百四十一章欣喜萬分第八百九十章官媒第一百四十四章遊街誇耀第三百九十七章苦修內功第八百一十八章廟堂第九百九十二章大決戰(上)第二十二章隨軍學堂第兩百一十三章勉強受禪第八百一十章大朝會第兩百四十七章中原戰起第八十章以糧爲綱第九百一十一章牙癢癢第九百九十八章暗流第八百五十八章誠懇第六百八十一章爭奪第一百三十五章番禺戰慄(2)第六百九十三章第兩百五十五章另有用處第一百五十一章皇城司第八百七十八章吳越第九百七十二章棺材(下)第八百二十一章應對第一百一十三章風波不平(上)第五百三十五章雨花臺第1362章第四十四章登聞鼓下第九百九十九章洛陽第六百一十章致仕第一千零七十章第三百七十一章拜會第1297章正旦之事第兩百三十四章中原佈局(2)第一百七十章無題第三百三十一章天意弄人第一千零五十九章第六百七十八章淫祠第九百一十九章剿宋助周第1347章巡查國子監第一百九十七章攻心爲上第1221章第一千零三十六章東海馬第十二章雜事繁多(下)第一千零一十五章李繼勳第九百零九章疲軍第四百八十三章漳泉(3)求票求訂閱第八百二十五章第六百七十七章淫祠(上)第1385章分以四國第一千零五十五章第六百三十二章第三百六十三章長沙第九百三十七章決戰(結)第五百一十四章舟山島第六百九十五章第六百一十八章一語中的番外2——觸目驚心第1229章戰略第六百五十五章岳陽樓第三百一十四章野有遺賢第八百八十六章溫末第1199章立足第1310章甘州回鶻第1357章人選第六百一十五章計策(求票求訂閱)第九十二章阿卜杜勒第1295章門檻第兩百零九章陳橋兵變(下)第一百二十四章歷史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