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八章廟堂

bookmark

數日後,射聲司又傳來消息,昭義軍節度使李繼勳統兵伐北漢,從潞州出發(古稱上黨),數千騎兵直驅遼州(今山西左權縣),天下大動。

而出乎意料的是,二月初一,北漢遼州刺史杜延韜開城迎降,李繼勳兵不血刃,就奪下了遼州,北漢上下驚恐,連忙求救與契丹人。

遼州與太原,只隔了一個隆州,不過數百里的距離,騎兵兩日就可到達。

此時,鎮守燕雲的,乃是著名的契丹將領,南院大王耶律撻烈,他坐守燕雲多次支援北漢,最有名的就是忻口之戰(954)擊敗後周符彥卿、李筠部,陣斬史彥超,使得郭榮無奈撤兵。

不過這本來就是高平一戰的後續,郭榮使得劉崇潰敗而逃,他根本就沒想打下太原,至少現在不合適。

耶律撻烈與普通的契丹人不同,他四十歲纔出仕,如今六十有五,當了十幾年的南院大王,擅於治民,以至於有富民大王之稱。

耶律撻烈得知遼州不戰而降,宋人北上的消息,不由得大吃一驚。

前幾年郭榮北上,兵臨幽州城下,他可是見識到了中原人的厲害,如今又聽聞其北上伐漢,以其強大的軍力,豈不是輕易地就能囊括河東?

“絕不能讓宋人得逞!”耶律撻烈沉聲道,他不顧自己花白的頭髮,大聲說道:“點齊三萬騎兵,讓二郎們好好準備一番,即可出兵太原!”

北漢一向是契丹人制衡中原的必要手段,讓後周北宋欲死欲仙,待後來北漢滅後,又支持西夏,建立攻守同盟。

檀淵之盟後,雖然遼宋罷兵,但只要宋人不聽話,西夏就會起兵,爲了避免兩面作戰,宋朝不得不屈服,劃地,增加歲幣,契丹人的政治極爲了得的,

況且,先有北漢,後有西夏,使得中原必須先根除這兩國,才能謀奪幽雲。

所以,守幽雲,必須衛北漢,耶律撻烈毫不遲疑地起兵西去。

這下子,整個天下都動盪了,一下子就三國混戰,李嘉想不清楚都不行。

到了這個時候,大唐必須湊個場子,不然就浪費了這般的時機。

這般的軍國大事,軍機處定然是決定不了的,其本來也不過是個總參謀部罷了,李嘉隨即召開了御前會議。

幾位宰相,轉運使司,軍機處,五六人,神色自若地聽着李淮的解說,陷入了思考。

孫釗言語,情緒激昂,提及要滅吳越,吞併這個南方僅存的富庶國度,從而讓財政大步跨越。

但朝廷吞二國還沒兩年,就已經消化不良了,如今滅吳越,豈不是得撐死,到時候中原南下,兵力反而不足了。

李嘉則搖搖頭,一錘定音:“吳越國者,錢塘江而過,杭州城雖高,但海龍軍逆流而上,一日可圍之,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早晚會取得,不急於一時!”

而首相趙誠,則比較實際,言及囊括荊襄,“襄州宋人數萬大軍,快馬加鞭,一日就可兵臨江陵城,截斷三峽夷陵,入蜀之路斷絕,到時候不僅失去的是荊南府,還有整個東川西川二府,數百萬人口!”

“只要將其山南道攻下,到時候向西就可入關中,向北可威逼東京,進可攻,退可守,萬事在我!”

此言一出,立馬就獲得了許多人的贊同。

這是老成謀國之見,李嘉聞之,也不由的點點頭。

借鑑歷史經驗,李唐皇室自唐初就形成了以關中、巴蜀、荊襄三地爲戰略核心地帶以保障關中地區的安全地緣安全體系。

山南道所領秦巴山地、荊襄地區,既是核心地帶之一,又是關中的南部門戶及巴蜀的前大門,在安全體系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就在衆人以爲可定時,突然有人發聲,引起衆人疑惑。

趙誠目光投射而去,發覺是孫光憲這個老傢伙,眉頭瞬間一皺,對於這個老道的官僚,他心中頗爲不喜。

“臣以爲,北漢不足爲慮,宋國唯一可懼的,就是契丹人!”

孫光憲作爲老官僚了,經歷過契丹亂中原的事件,大局觀極爲清晰,他一語中的,說到了重點。

“哪怕宋兵攻城拔地,但只要契丹人來了,定然會無功而返的,騎兵速度極快,或許只有幾個月就會見分曉!”

“所以,朝廷要是乘虛而入,定然要好好思量了!”

“哦?”李嘉來了興致,忙問道:“卿家之前主政荊南,想必對於山南道很瞭解咯?”

“老臣不敢稱瞭解,但卻知曉,山南道初設時,其東接荊楚,西抵隴蜀,南控大江,北距商華之山,可謂是戰略要地,但高氏據荊南以來,數十年不得寸進!”

孫光憲面對衆人的尖銳目光,淡淡一笑,胸有成竹地說道:

“這是爲何?無它,山南道,本就是形勝之地,因“山川形便”而設,山地極多,光是襄州,臣就聽聞,邊光範就任後,多加修繕,城高已達四丈,又廢苛政,民心多歸附。”

“若是朝廷取之,哪怕有火炮之屬,拋石車之遠,至少也需要十萬大軍,數月之圍!”

“東京距襄州,不過數百里之遠,禁軍疾馳,數日可至,到時候北漢之戰,恐怕早就結束了,朝廷白白辛苦了一場!”

聞言,其他人想反駁,卻找不出理由,只能作罷。

“相公所言,其就是於興元府吧!”這時,李淮則微微一笑,打破了沉寂。

“沒錯!”孫光憲點頭,笑道:“大學士見識長遠!”

“啓稟陛下!”孫光憲看着皇帝,認真地說道:“朝廷用兵,無外乎三處,但唯有興元府,最爲妥當!”

“其一,興元府本就是蜀地門戶,宋國殘兵據之,可以隨時南下,席捲蜀地,以至於潘爵爺擁兵八萬以守之,而我國奪之,纔可北上關中,復我舊都!”

嘩啦啦——

復舊都這話一出,大家瞬間就激動起來,這政治意味太深遠了,佔據長安,等若是宣告天下:咱大唐又回來了——

正統之位牢不可破。

第七百七十三章密摺制度第七百三十三章第九百八十七章驚慌第1125章唐末六朝傳第1336章鼓動第五百五十章離去第四百七十章黨爭第七百七十七章第1193章借住第兩百五十三章佛儒遠揚第1392章復立安西第七百一十八章農田第三百五十八章收穫第九百四十七章兵來第七百三十八章氣急第八百九十一章三面第四百九十章第九百二十四章高懷德第五百四十一章安民第1172章準備第八百八十六章溫末第五百七十九章蓮峰居士第六百一十章致仕第1396章神武三十年第1118章親臨第五百六十章劃分第1372章重甲步兵第六百零六章吏治第一百五十九章以夷制夷第1223章第一千零六十章大朝第三百三十二章胸有成竹第1228章子嗣第五百七十五章不爲人子第1199章立足第三百八十五章生計(上)第九百八十七章驚慌第五百八十一章高繼衝第一千零九十五章雁門關第兩百八十六章又來不及了,先發一張待會再替補第1286章分封第八百九十六章軍糧第兩百五十章努力剋制第1161章勝之第1324章氣惱第九十七章北上,北上第一千零三十二章離京第六百四十八章朝會第七百三十二章心疼第一百七十六章悠哉悠哉第五百九十七章條件第六十六章儋州府衙(下)第一千零三十六章東海馬第八百一十三章第1318章澎湖縣第一千零二十章第五百三十九章悍勇第1351章折騰第六十章新舊交替第五百三十五章雨花臺第八百三十一章踏腳石第1361章東去第八百四十一章御營第四十四章登聞鼓下第一百三十三章隨手安排第六百五十八章錢糧第1180章豐州第四百九十二章戰事第1390章治河第六百六十一章破例第1169章第八百三十六章告廟第五百一十二章虎頭蛇尾第一百八十二章金錢與軍隊第八百二十六章戰事頻繁第1299章西域戰略第七百八十一章歪主意第九百六十章效力第三十三章飛龍軍成第九百三十八章大勝第五百九十三章落荒而逃第四百三十八章試射第1337章第一千零二十九章橫切與豎切第九百二十章白重贊第五百七十一章非夷狄作禽獸事第一百八十一章財政總結第八十五章精神振奮第二十五章白麻桂布第六百七十二章丁部領第三十二章夏日避暑第1182章第一千零六十三章軍銜第九百八十二章第四百二十四章無題第1203章羣議第九百一十九章剿宋助周第六百四十九章修史第1311章威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