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九章剿宋助周

來到登萊後,李威就好似做官一般,接連拜訪地方實力派,以及那些有名望的人士,更是“提拔”了不少人,讓他們填充幕府。

說白了,就是把地方實力派當作閒人養,拉人上馬,跟土匪一般做派,不去就抄家。

而張齊賢作爲千金買馬的重頭戲,直接擔任了部署府的孔目一職,也就是處理文案的秘書,換句話說,他不過二十來歲,就成了登萊二州的文官之首。

很快,經過一番封鎖,動作,登萊瞬間被掌握在手,青、密、淄等州,也加快滲透。

可憐,北宋的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了南方,不曾想過山東地界,竟然也能出現敵軍。

青州,乃是平盧軍的軍府所在,不過,隨着平盧軍節度使的久不到任,其藩鎮也形同廢黜,知州纔是最高的主官。

隨着朝廷調糧的舉措,整個青州瞬間就亂成了一鍋粥。

知州,全稱叫做“權知某州軍事”,顧名思義,就是暫且把人借調到某州掌管軍政,說白了,就是讓東京的官,去地方擔任主官,從而加強中央集權。

因爲知州的人事在東京,去往地方只是借調,差遣,屬於幫忙性質,所以東京就具有很大的主動性,隨意地就能調換官吏。

這是趙匡胤爲了削地方之權而做的處理,還有就是,如平盧軍節度使逝去後,不再任命節度使,從而讓其成爲朝廷的州縣。

從知府,到縣令,人人都清楚,由於乾德二年,朝廷就清楚明白地告訴他們,留足地方用度,其餘的錢糧一律調到東京。

如今,皇帝又調糧,其實就是蒐羅地方下半年的用度,反正夏稅快到了,地方用度肯定不缺。

但,這點錢糧肯定是不夠的,所以,以官吏們的猜測,很快就明白其中的深意——調義倉之糧。

義倉理論上是來調度百姓災荒的,但朝廷自己的糧食都不足,所以只能自用。

但,若是州縣存留還好,一調義倉之糧,所有人都雞飛狗跳,義倉紙面上的數字,怎做的數?

所以,爲了能有糧食,青州上下的上百號官吏,來來往往,不斷地調派裡鄉之民,加派錢糧,藉口就是爲了應付南方兵侵。

四月本就是青黃不接之時,百姓們果腹都苦難,只能挖野菜過活,甚至還有的進行借貸,但如今地方派餉,整個山東界面瞬間一亂。

胥吏們不僅要滿足上官的要求,還是滿足自己的私囊,一時間,許多州縣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在萊州,李威都能聽到餓殍遍野的消息,舉家逃竄,上山落匪者不可勝數,再加上前兩年趙匡胤篩選地方精兵入東京,這山東地界,竟然沒有幾個像樣的部隊。

“部署,快快預備糧食。”

張齊賢急匆匆地來到昔日的青州衙門,見到了正練武的李威,不由得說道。

“師亮,何事如此急促?”李威不緊不慢地說道。

“部署,整個河南道,尤其是青徐之地,已經亂作一團,民怨沸騰,盜匪並起,數十萬百姓動亂奔走,咱們的機會來了。”

張齊賢平緩了一會兒,然後說道:“宋廷調派地方之糧,胥吏爲患,夏收未至,百姓哪裡來的糧食,所以棄家逃亡者極多,以我之見,不出十來日,平盧軍定然沸反盈天,到時候只要咱們手中握有糧食,青徐手到擒來。”

“哈哈哈,你的話,甚有道理。”李威滿意地點點頭,說道:“不過,糧食卻不需要擔心,我已經派人從金山倭國採買糧食,甚至渤海、高麗,也儘量採買一二,這十來天,已經買了近三十萬石糧食,足夠大軍使用半載。”

“而百姓呢?”張齊賢迫切地說道:“青徐上百萬災民,他們可需要不少的糧食。”

李威淡定地說道:“師亮莫非忘了,我是怎麼來登萊的?”

張齊賢瞬間一怔,然後恍然大悟,笑道:“也對,南方富庶,怎麼可能缺糧。”

想到這裡,他心氣越發得足了,既然上了賊船,那就只能一往無前了,到時候若果真改朝換代,自己也算是元勳了。

他看着李威,冷靜地分析道:“部署,只要糧草充足,那麼青徐上千裡之地,就可輕易拿下。”

“咱們還得感謝趙官家,平盧一分爲三,淄青節度使,天平節度使二者皆無,唯有數百里之外,兗州的泰寧節度使存在。”

“泰寧軍節度使,我若是沒有記錯的話,乃是白重贊吧!”李威回憶道。

“沒錯,正是這位老將。”張齊賢點頭道:“其已經五十七,雖當初乃是猛將,但其功勳,卻是治理黃河,其年歲又大,兵卒無多,想來其並無戰心。”

時任義成軍節度使的白重贊親自率領役夫堵塞大程、六合兩大堤的決口,至九月份,成功堵塞黃河,得到郭威的頒詔褒獎。

這位猛將,倒是能文能武。

雖然是沙陀人。

“趙官家對其忌憚頗深,數年來,移鎮兩次,不敢輕動。”

李威恍然。

“其,在周太祖郭威黃袍加身之時,具有擁立之功,性格固執,部署可以說服一二。”

張齊賢輕聲道。

李威點點頭,果然有內應,就是好,不過,他又搖搖頭,感嘆道:“宋國猛將何其多也,像白重贊這般的猛將,竟然也被閒置,忌憚,真是太可惜了。”

李威一點也不忌諱其是沙陀人,反而對於其勇猛頗爲羨慕,恨不得招攬到名下,不過,他也知曉,趙匡胤的天下來的容易,其根基也淺薄。

前朝的藩鎮將領不敢輕易削奪,只能移鎮,忌憚,若是天下無事,倒是可以讓他一一剪除,但,如今南北大戰,還能與他這般機會嗎?

那些隱忍多年的藩鎮,突然有了第二條路,怎能不做出選擇?

“還是聖人明見萬里,各國破滅,達官貴人盡遷移入長沙,省卻了不少的事。”

李威聲音洪亮,笑道:“如今,時機已然成熟,告訴兄弟們,三日後,咱們打出替天行道,剿宋助周的旗號。”

第兩百九十一章一場家宴第1217章不一樣的涼州第七百六十五章第六百六十四章女牆第八百八十九章圖謀第1186章第一千零六十七章戲碼第七百一十二章第二十四章山水田園第一百八十五章占城改造第七百四十章第九百四十章孟昶死了第一百六十九章算盤誕生第九百三十九章所得第1215章阿斯蘭汗第九百四十二章第一千零四十章第一百零七章地動山搖(上)第七百八十八章第1303章清明第五百三十一章兵臨城下第六百三十五章官缺第九百九十四章出動第八百三十一章踏腳石第六百二十八章部署第四百九十二章戰事第兩百四十章榜下捉婿第1177章走了第九百零三章《大唐討僞宋北伐檄文》第三百三十七章板蕩第1113章藏污納垢第六百七十八章淫祠第三百四十九章紛亂第一百九十六章出此下策第七百八十八章第七百一十四章第四十七章釜底抽薪第一百六十三章蠱惑人心第三百八十三章自首第一百六十二章錢賦多少第五百八十一章高繼衝第七十四章霍然而起第四百八十六章汀州第七百三十三章第六百六十四章渤海人第九百九十九章洛陽第八百三十一章踏腳石第1342章驚喜第五百二十三章謀劃第一百五十二章揚眉吐氣第兩百二十二章登基爲帝第八百五十三章無名第三章雄心壯志第1298章規格第五百四十八章孟昶心太慌第七百七十二章都司第1392章復立安西第七百七十一章不得不打第1269章漠北第七十八章喪盡天良。第兩百九十九章蠻兵悍勇第五百三十九章悍勇第1126章刑統第兩百二十六章戰爭隨起第四百零一章凝重第一百八十六章北伐消息第六百三十七章恩典第一千零二十章第1187章哼,女人第六百二十一章第六百七十一章張苗第兩百六十九章一朝勃發第二十三章軍中新政第四百零六章考場第1380章第一百章自由貿易第九百七十七章膽顫第1206章覬覦第一千零一十五章李繼勳第五百六十章及時第四十五章繪製信仰第四百零一章凝重第1386章就藩第九百九十七章勝之第八十三章熙熙攘攘第一千零二十三章藩鎮入京第七百八十七章府庫充盈第1121章沙州第七百四十五章朝貢第1333章收買第三百四十七章匪徒第一百五十八章攻伐目標第1283章談心第四百八十四章漳泉(4)第五百八十六章折氏第九百零五章郭守文(月末,求票求訂閱)第兩百一十三章利慾難安(下)第五百二十章舍小圖大第九百二十九章第九百二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