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九章剿宋助周

bookmark

來到登萊後,李威就好似做官一般,接連拜訪地方實力派,以及那些有名望的人士,更是“提拔”了不少人,讓他們填充幕府。

說白了,就是把地方實力派當作閒人養,拉人上馬,跟土匪一般做派,不去就抄家。

而張齊賢作爲千金買馬的重頭戲,直接擔任了部署府的孔目一職,也就是處理文案的秘書,換句話說,他不過二十來歲,就成了登萊二州的文官之首。

很快,經過一番封鎖,動作,登萊瞬間被掌握在手,青、密、淄等州,也加快滲透。

可憐,北宋的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了南方,不曾想過山東地界,竟然也能出現敵軍。

青州,乃是平盧軍的軍府所在,不過,隨着平盧軍節度使的久不到任,其藩鎮也形同廢黜,知州纔是最高的主官。

隨着朝廷調糧的舉措,整個青州瞬間就亂成了一鍋粥。

知州,全稱叫做“權知某州軍事”,顧名思義,就是暫且把人借調到某州掌管軍政,說白了,就是讓東京的官,去地方擔任主官,從而加強中央集權。

因爲知州的人事在東京,去往地方只是借調,差遣,屬於幫忙性質,所以東京就具有很大的主動性,隨意地就能調換官吏。

這是趙匡胤爲了削地方之權而做的處理,還有就是,如平盧軍節度使逝去後,不再任命節度使,從而讓其成爲朝廷的州縣。

從知府,到縣令,人人都清楚,由於乾德二年,朝廷就清楚明白地告訴他們,留足地方用度,其餘的錢糧一律調到東京。

如今,皇帝又調糧,其實就是蒐羅地方下半年的用度,反正夏稅快到了,地方用度肯定不缺。

但,這點錢糧肯定是不夠的,所以,以官吏們的猜測,很快就明白其中的深意——調義倉之糧。

義倉理論上是來調度百姓災荒的,但朝廷自己的糧食都不足,所以只能自用。

但,若是州縣存留還好,一調義倉之糧,所有人都雞飛狗跳,義倉紙面上的數字,怎做的數?

所以,爲了能有糧食,青州上下的上百號官吏,來來往往,不斷地調派裡鄉之民,加派錢糧,藉口就是爲了應付南方兵侵。

四月本就是青黃不接之時,百姓們果腹都苦難,只能挖野菜過活,甚至還有的進行借貸,但如今地方派餉,整個山東界面瞬間一亂。

胥吏們不僅要滿足上官的要求,還是滿足自己的私囊,一時間,許多州縣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在萊州,李威都能聽到餓殍遍野的消息,舉家逃竄,上山落匪者不可勝數,再加上前兩年趙匡胤篩選地方精兵入東京,這山東地界,竟然沒有幾個像樣的部隊。

“部署,快快預備糧食。”

張齊賢急匆匆地來到昔日的青州衙門,見到了正練武的李威,不由得說道。

“師亮,何事如此急促?”李威不緊不慢地說道。

“部署,整個河南道,尤其是青徐之地,已經亂作一團,民怨沸騰,盜匪並起,數十萬百姓動亂奔走,咱們的機會來了。”

張齊賢平緩了一會兒,然後說道:“宋廷調派地方之糧,胥吏爲患,夏收未至,百姓哪裡來的糧食,所以棄家逃亡者極多,以我之見,不出十來日,平盧軍定然沸反盈天,到時候只要咱們手中握有糧食,青徐手到擒來。”

“哈哈哈,你的話,甚有道理。”李威滿意地點點頭,說道:“不過,糧食卻不需要擔心,我已經派人從金山倭國採買糧食,甚至渤海、高麗,也儘量採買一二,這十來天,已經買了近三十萬石糧食,足夠大軍使用半載。”

“而百姓呢?”張齊賢迫切地說道:“青徐上百萬災民,他們可需要不少的糧食。”

李威淡定地說道:“師亮莫非忘了,我是怎麼來登萊的?”

張齊賢瞬間一怔,然後恍然大悟,笑道:“也對,南方富庶,怎麼可能缺糧。”

想到這裡,他心氣越發得足了,既然上了賊船,那就只能一往無前了,到時候若果真改朝換代,自己也算是元勳了。

他看着李威,冷靜地分析道:“部署,只要糧草充足,那麼青徐上千裡之地,就可輕易拿下。”

“咱們還得感謝趙官家,平盧一分爲三,淄青節度使,天平節度使二者皆無,唯有數百里之外,兗州的泰寧節度使存在。”

“泰寧軍節度使,我若是沒有記錯的話,乃是白重贊吧!”李威回憶道。

“沒錯,正是這位老將。”張齊賢點頭道:“其已經五十七,雖當初乃是猛將,但其功勳,卻是治理黃河,其年歲又大,兵卒無多,想來其並無戰心。”

時任義成軍節度使的白重贊親自率領役夫堵塞大程、六合兩大堤的決口,至九月份,成功堵塞黃河,得到郭威的頒詔褒獎。

這位猛將,倒是能文能武。

雖然是沙陀人。

“趙官家對其忌憚頗深,數年來,移鎮兩次,不敢輕動。”

李威恍然。

“其,在周太祖郭威黃袍加身之時,具有擁立之功,性格固執,部署可以說服一二。”

張齊賢輕聲道。

李威點點頭,果然有內應,就是好,不過,他又搖搖頭,感嘆道:“宋國猛將何其多也,像白重贊這般的猛將,竟然也被閒置,忌憚,真是太可惜了。”

李威一點也不忌諱其是沙陀人,反而對於其勇猛頗爲羨慕,恨不得招攬到名下,不過,他也知曉,趙匡胤的天下來的容易,其根基也淺薄。

前朝的藩鎮將領不敢輕易削奪,只能移鎮,忌憚,若是天下無事,倒是可以讓他一一剪除,但,如今南北大戰,還能與他這般機會嗎?

那些隱忍多年的藩鎮,突然有了第二條路,怎能不做出選擇?

“還是聖人明見萬里,各國破滅,達官貴人盡遷移入長沙,省卻了不少的事。”

李威聲音洪亮,笑道:“如今,時機已然成熟,告訴兄弟們,三日後,咱們打出替天行道,剿宋助周的旗號。”

第兩百四十一章欣喜萬分第兩百一十章仿製回回炮第七百零九章第七百零四章糊弄第兩百二十三章宮闈之事第九百五十四章震動第一百七十一章行動起來第1124章討論第兩百三十四章大興科舉(下)第九百章第1199章立足第1185章王庭第兩百零七章大興科舉(中)第三百二十章艱難任務第七百四十九章逃離第八百六十六章第一百一十三章風波不平(上)第三百三十二章胸有成竹第五百二十七章驚雷第兩百四十三章收穫不定第六十七章人力缺乏第1352章第一百三十二章西北軍中第九百一十四章對轟第九十五章倔強彈劾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塔爾第1361章東去第一百二十章人至番禺(上)第二十二章隨軍學堂第九百九十七章勝之重發的那章,晚上我會重新填充的第八百八十七章第兩百零九章陳橋兵變(下)第五百三十六章心神不定第兩百二十七章不出所料第六十五章儋州府衙(上)第1122章于闐第九百四十九章軍心第八百三十四章再起第八百六十二章交州第八百零八章宗廟第八百五十五章影響第五百八十三章成氣候第九百七十八章無題第四百七十五章大肚子病第1205章首相之缺第1398章喜憂第五百六十八章蜀國大動亂第一千零一十四章第四百一十九章輿論第三百七十章愉悅第1227章家宴第七百章第一百六十章衣帶詔(上)第一百五十二章揚眉吐氣第1401章入祀第六百六十一章破例第五百七十四安江南第四十八章整裝出海第一千零九十五章雁門關第1348章第一百四十三章政治佈局(續)第十九章另尋他處第兩百六十三章神武通寶第四百五十四章受爵第一千零一十六章第一千零一章宿命第1259章改任第1246章主考第1407章禪讓第一百二十九章宮中逸事第1268章總兵第1245章無題第三百三十四章軍心第五百二十四章意外(求票求訂閱)第八百二十三章石嶺關第九百五十六章第1290章軟肋第五百七十六章交戰(求票,求訂閱)第九十六章國之幹臣第五百零八章蜀奸第四百五十六章探望第五百九十八章終究還是和親第一百九十七章攻心爲上第1240章興復隴右第1277章第五百五十二章朝議第一千零六十二章房地產第三百五十章贈予第八百二十八章潰敗第八百九十一章三面第1160章幽州營第1177章走了第五百四十九章動作第六百五十六章郭氏第一千零九十三章歸降第1287章第五百一十八章戰略第1196章第一百九十六章出此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