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二章利慾難安(上)

待長子走後,鍾允章長嘆一聲,又呆坐着,腦海裡一片空白。

自己剛中進士後,毫無背景,於是只是一個小小的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聖旨招書,多年不遷。

索性自己文筆不錯,每被誇獎,名氣愈大,被當時皇四子看在眼裡,待其繼位後,凡誥敕、碑記和上表朝廷一切文字,多由他執筆。

如此一來,名氣一直在上漲,甚至傳到了國外,於是越來越受到皇帝的重用。

被認命爲工部郎中,知制誥。

待到先帝派他至楚國求親,求親不成,但他卻充分了解楚國的國情國勢。

楚王馬希廣新立,弟馬希萼起兵於武陵爭位,兄弟鬩牆,國將衰亡,於是就建議皇帝乘機攻楚。

先帝很信任他,聽取了這個建議,決意用兵,派招討使吳懷恩爲帥,率兵圖楚。

幾年間,先後奪取原屬楚國的賀(賀縣)、昭(昭平)、蒙(蒙山)、桂(桂林)、宜(宜山)、梧(梧州)、嚴(來賓)、富(富川)、龔(平南)、象(象州)、柳(柳州)、郴(湖南郴縣)、連(廣東連縣)13州地。

於是越來越受到重用,待他恩遇日隆,採納朝臣奏議命他爲皇太子師。

皇帝繼位,推恩舊臣,十分禮遇他,升他爲尚書右丞知政事,位列宰輔。

隨後,宦官當政,朝政一片灰暗。

這時,一位年輕人率領着幾千雜兵,打敗了禁軍,掌握了整個京城,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的做法。

逐漸的,連北方的潘將軍也被拿下,當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副都督,整個嶺南已經掌握在他的手裡,任他取捨。

徵佔城,復安南,都是他的手筆,前不久,他稱王了。

接下來,他自然知曉是什麼了,但心中一直過不去這道檻。

作爲官場人物,在這個亂世,禮義廉恥早就被識時務者爲俊傑佔據,而他不一樣,他是個讀書人,“忠君”一詞,跨越過去很難……

在這個糾結的時刻,還是讓兩個兒子先走吧!

首相的鐘允章很糾結,但作爲次相的崔泉而言,選擇卻很果斷。

待中原的消息傳來,大名鼎鼎的大周國消失了,禁軍大將趙匡胤繼位,首先在崔泉心裡響起的,不過是又一個武人登位罷了。

但,架不住聯想啊!

被封爲薛王的李都督,也是一個武人,也是功勳赫赫,挾天子以令諸侯玩極其嫺熟,又懂得分寸,曉得分權,整個嶺南隨着時間的推移,一步步地被其掌控。

兩人都是一樣,掌控了禁軍。

改朝換代,這個詞猛然的就出現在他心頭,水澆不滅。

所以,他心動了,在大勢面前,他一點也不敢反抗,只想順從大勢,從而爲自己及家人,撈上一筆。

有什麼功勞,比得上從龍之功嗎?

但,這又需要分寸,光是自己謀劃,若是人家無心,那不是白打算了?

於是,他就派遣人接觸了一下薛王府的管家李安國,隱晦的表達了自己的意圖。

李安國就見了李嘉,如實轉告。

“皇位?會不會太早了?”這種事情,李嘉也不在乎保密了,直接把王寧王判官,射聲司吳青,以及幾位禁軍中的高級將領找來,共商大事。

“中原歷經大變,周國滅,宋國興,但未曾更改的是,中原國勢日隆,兵甲日堅,嶺南一隅之地,若不能同心,遲早會被吞併!”

王寧沉着臉,對於推翻南漢並沒有直接發言,反而間接說起了天下大勢:

“天下諸國,首推中原,次爲唐,嶺南地域雖廣,但盡爲蠻荒之地,兵不過數萬,丁不過百萬,若是不變,中原俞強,諸國愈弱,難免被一一吞併,請王上三思!”

這番話,令李嘉想起了三國時期的蜀漢,諸葛亮窮兵黷武,屢屢北伐,激起了整個蜀地的反對,並非他不體恤百姓,而是若不北伐,以攻代守,以魏國半個天下之勢,和平就等於讓他回血,興復漢室就越難了。

此時的嶺南也是如此,要是想拜託困境,就只能以攻代守。

集中力量才能辦大事,嶺南只能有一個皇帝。

隨即,李嘉目光又看向了吳青。

吳青瞬間一激靈,連忙說道:

“六十州中,心向劉氏的不足一半,各州團練也換了個遍,西北邊軍也在掌控之中,未起過亂子……”

吳青作爲射聲司指揮使,負責監督地方,自然明白李都督的所想,一五一十地彙報着。

“京城安穩如樣,禁軍也未曾有事!”

李都督目光一掃,田忠立馬出聲說道。

“只有鐘相公有些反常,其子連夜收拾衣物回家,說是代父祭奠先祖……”

“鐘相公就不用管了,派人看管好,有人接觸立馬彙報與我!”

“這個天下,萬幾重擔,實在是非常人所能擔起,我又何嘗不想悠哉于山野之中,垂釣爲樂,但,天下萬民,歷代列祖列宗之囑託,實難拒絕,想起這些,我,寡人夜不能寐啊!”

李嘉嘆了口氣,一臉的愁緒。

“實不相瞞,寡人乃前唐睿宗之子、玄宗之弟,薛王李諱業之後,嶺南節度使李諱知柔乃寡人之曾祖,李唐皇室後裔!”

“大唐數百載江山,滅於黃、朱二賊之手,多少夜間,寡人淚溼於枕,常嘆息於懿、熹,天不絕唐,上天庇佑於我,才依稀有見大唐光復之日……”

這麼一堆話說完,其實就是表達兩個意思,自己是天命所歸,你們不要有啥負擔的,盡情的爲我效力吧!

第二個則是對第一個的強調,我是大唐後裔,這個天下以前就是我家的,如今不過是重新收回罷了,大唐光復之日不遠,你們要認真努力啊!

“臣等自當效力,爲我大唐復興披荊斬棘,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衆人也不是傻子,李嘉都如此挑明白了,他們也願意配合,重新樹立大唐這個招牌,心無旁騖地進行造反這個大業。

望着這些人,都是自己的心腹,雖說能力參次不齊,但忠心是可見的,大唐的復興也是指日可待的。

“必不忘諸卿之力!”

李嘉一臉感動地說道。

第二章不速之客第一百九十五章新渤海國第兩百零九章世家大族(求票求訂閱)第四十二章不過如此第八十七章大收人心第六十章新舊交替第一百五十六章信仰整合(下)第一百零八章地動山搖(下)第九十章水力鍛錘第三章雄心壯志第兩百零五章陰謀進行(下)太上皇李維特別編——越南第兩百九十四章商賈而至第三百九十三章皇子第一百三十章令人着迷第七十一章大爲不易第一百五十四章信仰整合(上)第一百九十章開拓進取第一百六十七章天命在我第三百六十七章見識第七十四章霍然而起第一百一十二章嶺南不安(下)第兩百七十八章皇帝大婚第三百七十九章詢問第四百一十三章靈渠第三百九十六章修路第九十三章北上之事第一百六十九章算盤誕生第一百五十一章皇城司第二十七章番禺城內第一百三十章令人着迷第三十二章夏日避暑第一百六十章衣帶詔(上)第七章赫赫李府第兩百七十一章相助平叛(修)第二章不速之客第兩百二十一章潛邸搬遷第一百七十九章曬鹽法第一百七十三章準備就緒第一百六十六章一石二鳥第三百八十九章黑水都護第四十九章占城海遇第一百二十九章宮中逸事第三百五十章贈予第三百三十章世家心思第一百六十六章一石二鳥第兩百八十七章鎮壓豪強第二十章富饒貧瘠第三百五十二章慌亂第五十七章好自爲之第兩百五十一章黑水都督府第兩百五十五章另有用處第兩百二十四章土地問題(下)(修)第一百八十二章金錢與軍隊第九十三章北上之事第三百六十二章歸程第兩百五十二章窟說島?庫頁島第三十三章飛龍軍成第三百五十七章國除第三百五十章贈予第兩百三十四章爾等配嗎第三百八十一章貪污第兩百七十八章皇帝大婚第四十七章釜底抽薪第三百五十六章處理第兩百七十二章爲之奈何(修)第一百六十三章蠱惑人心第一百二十章人至番禺(上)第十四章未雨綢繆第二十一章巡查探訪第一百六十一章衣帶詔(下)第三百八十九章黑水都護第兩百五十四章意有所指第十四章未雨綢繆第五十七章好自爲之第兩百八十六章又來不及了,先發一張待會再替補第兩百三十四章中原佈局(2)第兩百零六章洞庭水師第三百七十七章後宮第兩百七十三章諸國震動第三百七十九章詢問第兩百五十五章另有用處第兩百八十六章又來不及了,先發一張待會再替補第一百一十章嶺南不安(上)第三十七章別有企圖第三百三十九章快活第九十四章番禺見聞第四十四章登聞鼓下第兩百一十二章利慾難安(上)第一百四十六章修養生息第八十四章建言第二十三章軍中新政第兩百零七章編練水師第三十一章觀中細談第三百三十一章天意弄人第一百五十二章揚眉吐氣第二十章富饒貧瘠第一百四十八章話裡有話第兩百八十四章倭國變化第八十四章大事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