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的眼神在衆人的身上緩緩掃過,說道:“其實根本沒必要製造出氧氣這東西,你們應該也發現,其實有很多人去吐蕃並未受影響,那是因爲這些人長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區,所以能很快適應,特別是蜀中一帶……”
“因此,我們只要選拔一些人前往這些地區訓練一段時間就能適應,亦或者兵源從蜀中一帶徵招,這樣就能解決高原反應的問題。”
李二陛下聞言,看向楊帆的眼神有些陰晴不定。
雖然沒有經過驗證,其實心裡已經相信了楊帆的說法,因爲李世民知道楊帆並不會無的放矢。
李世民緊盯着楊帆看了一會兒,問道:“剛剛如此魯莽,汝就不怕被朕砍了腦袋?”
楊帆沉默少許,而後一臉決絕,正色道:“爲大唐的利益,爲了唐人的脊樑,死又何懼;微臣以爲,氣節這種東西,一旦丟了,怕是很難再找得回來,所以和親一事,請陛下三思而後行!”
意思很明顯:你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名聲和野心,卻將大唐的氣節毀於一旦。
畢竟楊帆與李二陛下站的立場不同,楊帆更看重的是這個國家利益,而不是一個人的名譽。
不過,畢竟這個時代是封建社會,講究君權至上,帝王一言可決萬千人生死。
可以說,皇帝就是陽間的閻王,他讓誰死,誰就得死,楊帆當然也害怕。
但是有些話總得有人說出來!
楊帆可以無視李世民的威嚴,甚至可以無視自己的錦繡前程,但是他不能無視這個時代。
歸根揭底,這個時代有着屬於漢人的歸屬感,更有讓漢人引以爲傲的詞——唐人。
即使是千百年後,這個詞也是漢人的驕傲,在大洋彼岸,也不由讓人暗暗豎起大拇指。
哪怕神州沉淪,哪怕帝國湮滅,哪怕被列強隨意欺辱,哪怕無數漢人沉淪在外族的機槍大炮之下苟延殘喘。
可這些都壓不垮漢人的意志。
因爲漢人心裡有那麼一絲驕傲,那是深埋在血脈和骨髓裡的盛世榮光,正是這種氣節在支撐着漢人的脊樑。
這就是唐朝爲後世漢人留下來的無上瑰寶。
作爲漢人,
楊帆當然不允許唐人骨子裡的這種氣節因爲某種原因而失去。
也不容許受到絲毫的玷污。
在他心中有一種歷史使命感,也是他認爲穿越來到這時代的意義。
除了能夠讓自己活的好一點,就是希望讓這個時代更加輝煌、更加偉大。
шшш◆ttκa n◆¢O
甚至讓這個時代成爲超越原歷史,成爲後世人人敬仰和嚮往的夢之國度。
所以有些話、有些事楊帆不得不做,也不敢不做,這是一種歷史使命感。
楊帆的話讓李二陛下不由有些動容,氣也消了大半,雖然心中已經開始動搖,但爲了面子還是堅持道:
“氣節自在人心,豈是說丟就能丟得了的?若是這般容易便能丟掉,那又要之有何用?”
楊帆心中暗暗一嘆,說道:“微臣怕的就是這個,如果陛下和親的先河一開,後世子孫一旦遇到困難也必定會以此爲鑑,甚至會高喊着遵循祖制以掩其行,實則卻是貪生怕死、貪圖享樂,只知用女人作爲擋箭牌,卻不去勵精圖治,不讓軍士奮勇征戰殺敵,那堂堂天朝之威,豈不崩於不孝子孫之手?那時還有何氣節而言?”
楊帆作爲穿越者,有着穿透歷史的眼光,他深深知道上行下仿的歷史貫性。
而且原歷史也確實是如此,李二陛下將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後,從此拉開唐朝公主和親政策的序幕,有唐一朝,和親的公主多達幾十位。
和親大唐不僅失去的是顏面,更多的是送去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和文化,爲中原內鬥消耗國力埋下了伏筆。
李二陛下悖然大怒,心中最後一絲防線崩塌,嘴上怒不可揭:“如果朕的那些不孝子孫敢貪圖享樂,朕做鬼也不會放過他們……”
“再說,和親真有那麼不堪麼,此次和親不過是緩兵之策,堂堂公主下嫁,身份高貴,有公主在其間緩和、安定蠻夷,邊境起碼可得二十年太平,而朕可趁此期間歷兵秣馬,到時一決而滅!”
楊帆不由想起了後世網上的一些說法,不由自主咬牙切齒說了出來:“蠻夷乃未開化之人,住的也是未開化之地,講究的是弱肉強食,過的是刀口舔血的日子,其狼子野心昭彰若見,他們只服強者,只有真正的打痛他們,才能讓他們敬服;”
“和親實乃恥辱,爲下下策,咱們送去女人、錢財、技術……,可這些人卻拿着我們的技術武裝自己,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陛下又何必天下如一侍之?陛下若是賜予胡虜蠻夷農學之工藝,與養虎爲患何異?”
李二陛下豁然驚醒:“難道和親真的錯了嗎?”心中瞬間默然了,甚至有些發苦,喃喃自語。
同意和親並不完全是爲了自己的名聲,其實也是有萬般無奈。
畢竟他也是爲了大唐千秋萬代着想,爲了大唐安定繁榮着想,更是爲了千千萬萬的大唐百姓的家庭完整着想。
一旦開戰,兵災禍災,剛剛有些眉目的貞觀盛世可能會毀於當前?
一旦開戰又有多少家庭妻離子散?
李二陛下的反應,讓楊帆現在總算是看明白了。
李世民之所以一心想要通過和親穩住吐蕃,無非就是想通過這樣一個姿態向各國傳遞一個信號。
讓他們體會到唐朝的善意,吐蕃則是一個示範。
通過和親以後的聯姻關係,以達到穩定邊防的政治目的。
因爲在李二陛下心裡,吐蕃這些國家,反正是無所謂的苦寒之地。
可以說如雞肋一般的存在,丟之可惜食之無味。
大唐與吐蕃平素也是打打和和,能安撫則安撫。
所以李二陛下最心心念唸的便是要讓後方安定,爲東征高句麗讓路。
只有征服高句麗,才能讓他的威名超越歷代帝王,甚至成爲千古一帝。
雖然李二陛下也算是少有的名君,但卻被名聲所累。
不知道養虎爲患的道理,看不透和親的利弊得失,甚至還在天真的對蠻夷報以幻想。
可笑、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