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約翰-克勞利遺憾錯過了那個項目,但對你的試鏡或者表演留下了深刻印象,現在接手全新項目,腦海裡浮現的第一人選依舊是你,所以兜兜轉轉之間,角色還是來到了你的手中。”
撇開經紀公司的力量之外,藍禮給出了另外一種猜測。
魯妮認真思索了片刻,嘴角的弧線上揚起來,眨了眨眼睛,“這是對我的稱讚,看來,下次見面的時候,我必須好好感謝一下約翰的賞識了。”而後,魯妮還傲嬌地擡起了下巴,輕輕搖晃了一下腦袋,表示得意。
藍禮嘴角的笑容也輕盈地上揚了起來。
“那麼,你覺得我應該選擇哪個項目呢?”魯妮低頭開始翻閱起手中的劇本來,嘴巴上卻開始詢問藍禮的意見。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剛剛藍禮介紹給魯妮的第一個項目是“卡羅爾”。
這是2015年最受讚譽最受肯定也最受追捧的作品之一,作品改編自著名犯罪小說作者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Highsmith)的原著小說,這位撰寫出“火車怪客”、“天才雷普利”等作品的女性作者,根據自己的經歷,別出心裁地嘗試了一個全新題材作品,講述了五十年代發生在兩位女性之間的愛情故事,真正地還原出了愛情本來的樣子。
電影在籌備階段遭遇到了諸多阻擾和無視,始終沒有辦法得到更多肯定,從2011年立項,從美國到英國,又從英國回到美國,最後轉了一圈再次回到英國,在多個製片公司手裡轉悠,始終沒有能夠找到投資者。
原定導演約翰-克勞利是一名英國小衆電影的獨立藝術創作者,2007年,他與安德魯-加菲爾德合作的作品“男孩A”,成爲了後者的成名之作,首次出現在了大衆視線之中;而導演自己則始終在獨立電影領域裡遊蕩,前後創作了兩部作品,遺憾沒有能夠引發更多反響,原本他以爲“卡羅爾”能夠成行,卻在苦苦等候之後沒有得到任何迴應,最終心灰意冷地退出項目。
在等待“卡羅爾”的期間,約翰-克勞利先後錯過了多個項目,再次出來之後,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項目,於是前往小屏幕,執導了兩集“真探”——這套劇集因爲馬修-麥康納和伍迪-哈里森的出色演出而成爲了2014年開年之後口碑最出色的作品,名揚四海。
結束“真探”的工作之後,約翰-克勞利又迴歸了電影領域,接手了“布魯克林”。
與此同時,“卡羅爾”兜兜轉轉了大半圈,還是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投資者,錯過了魯妮、錯過了約翰,女主角的角色暫時確定爲米婭-華希科沃斯卡(Mia-Wasikowska),這位憑藉着”愛麗絲夢遊仙境“而進入大衆視線的年輕演員,卻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正式拍板下來,後來米婭選擇加盟了吉姆-賈木許(Jim-Jarmush)的新作“猩紅山峰”,而“卡羅爾”依舊沒有能夠開拍,現在則來到了藍禮的手上。
其實,“卡羅爾”和“醉鄉民謠”有些相似,不是說題材或者內容,而是代表着一類作品:
它們具備着一定潛力,如果遇到合適的導演和正確的卡司,就可以煥發出全新生命力,可以拍攝成爲小衆狂歡的藝術作品,也可以拍攝成爲頒獎季的種子選手;但其中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尤其是劇本本身充滿了文藝氣息,與兩個緊身衣的常規標準相去甚遠,投資需要一些勇氣。於是,作品就陷入了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處境,似乎也不見得沒有任何機會,卻也沒有辦法立刻拍板。
包括“布魯克林”也是同一類型。
“卡羅爾”瞄準了最爲簡單也最爲純粹的愛情,而“布魯克林”則講述了鄉愁的無處安放。它們和“醉鄉民謠”一樣,都是紐約格林威治村裡滋生出來的藝術嫩苗,生根發芽,卻很少很少人願意冒險給予它們一個成長的機會。
按照上一世的軌跡,“卡羅爾”的導演確定爲託德-海因斯(Todd-Hayness),這位導演先後拍攝出了“遠離天堂”、“我不在這兒”、“天鵝絨金礦”等作品,他和大衛-芬奇有些類似,才華橫溢、特立獨行,拍攝作品從來都是堅持自己的藝術想法,不爲了市場也不爲了頒獎季,卻能夠通過自己的視角賦予作品獨特的色彩。
偶爾有些作品,機緣巧合地在頒獎季之中贏得了肯定;但更多作品卻是遊離在主流之外的個性創作。
比如大衛-芬奇,“社交網絡”無疑是他在頒獎季裡的巔峰,而“搏擊俱樂部”、“七宗罪”這樣名垂青史的作品卻慘遭無視;再比如託德-海因斯,“天鵝絨金礦”是他最受讚譽的作品,在頒獎季裡卻顆粒無收,而“卡羅爾”則是他的“社交網絡”。
他們同樣才華橫溢,拒絕爲頒獎季而生,卻總是在不經意間,以自己的驚豔才華打動奧斯卡的學院評委們,意外登上了奧斯卡舞臺,卻顆粒無收,而後又重新回到自己勤勤懇懇的藝術創作道路之上,似乎與主流觀衆漸行漸遠,卻在小衆觀衆之中擁有着自己的聲望和擁簇。
其實,大衛-林奇、斯坦利-庫布裡克、約翰-克勞利也都是這樣的導演,他們纔是整個北美電影市場裡藝術創作領域最爲重要的組成部分。
最終由凱特-布蘭切特和魯妮-瑪拉聯合主演的“卡羅爾”,在那一年頒獎季斬獲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等六項奧斯卡提名,甚至距離最佳導演提名也只是一步之遙,卻因爲託德-海因斯不願意配合學院公關而倒在了門檻之前。
“布魯克林”也是如此。
這部作品改編自愛爾蘭當代作家科爾姆-託賓(Colm-Toibin)的原著小說,這位小說家最擅長的就是撰寫當代愛爾蘭社會以及移民他鄉的愛爾蘭人生活;同時,負責改編劇本的尼克-霍恩比(Nick-Hornby)也是一名作家,“單親插班生”、“失戀排行榜”等輕喜劇都是他的作品,另外,他還擔任了“成長教育”的編劇。
故事講述了五十年代的紐約,一名愛爾蘭姑娘來到這裡追逐夢想,卻忍不住開始想念自己在故鄉的生活,然後在這裡遇到了一個意大利男孩,墜入愛河,她突然發現,自己需要作出決策,她是否應該留在紐約和男孩建立一個家庭,然後永遠地生活在這裡,那麼……她的故鄉呢?
和“卡羅爾”一樣,“布魯克林”把故事背景放在了五十年代的紐約,並且同樣聚焦於一個女孩的情感經歷,鄉愁和愛情是整部電影的着力點。以細膩的筆觸來展現那些溫柔情感最真實也最真摯的模樣。
“布魯克林”的女主角最終由愛爾蘭演員西爾莎-羅南(Saoirise-Ronan)出演,2007年憑藉着“贖罪”一戰成名之後,她也經歷了一番動盪,從童星轉型成爲成年演員,從藝術電影起步進而探索商業作品的可能,卻始終不太順遂,最後終於遇到了“布魯克林”。
在那一年的頒獎季之中,“布魯克林”贏得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等三項重要提名。
“卡羅爾”和“布魯克林”都是2015年的作品,並且雙雙在當年以黑馬姿態殺出了一條血路,輕盈而小巧的作品分量有點“愛瘋了”的意思,最終贏得的矚目也遠遠超出了期待。
那麼,藍禮應該推薦魯妮出演哪一部作品呢?
上一世,魯妮最終出演了“卡羅爾”,這是契合歷史軌跡的選擇。
事實上,魯妮也確實完成了無比精彩的演出,這爲她成功贏得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但進入頒獎季之後,考慮到凱特-布蘭切特的聲望和人脈具備更多潛力,本來一直是雙女主衝刺學院公關的作品,哈維-韋恩斯坦果斷地拍板,把凱特推上了女主角位置、而魯妮則成爲了女配角。
按照歷史,“卡羅爾”的北美髮行權最終落入了韋恩斯坦影業手中。
現在,“卡羅爾”項目依舊在藍禮手中,卻不知道哈維是不是也正在考量這部作品,還是說等待電影製作出來之後——亦或者是等卡司陣容敲定之後,哈維才注意到了這部作品。
似乎在無形之中,藍禮和哈維又一次針對上了,不過,在北美獨立電影的發行市場裡,想要避開哈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沒有“卡羅爾”,西西弗斯影業和韋恩斯坦影業的正面交鋒也是命中註定的。比起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來說,韋恩斯坦影業的難纏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相較而言,由福克斯探照燈購買了發行權的“布魯克林”則沒有如此“幸福的煩惱”,他們成功地爲西爾莎贏得了第二次奧斯卡提名、也是首次奧斯卡影后提名,真正地讓西爾莎闖出了一片天地。
此刻面臨魯妮的問題,藍禮暫時把上一世的固定觀念拋卻,認認真真地思考了一番,從角色和劇本的角度出發,站在魯妮的角度來重新看待故事的脈絡和輪廓,最後鄭重其事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卡羅爾’。”
與哈維無關,與魯妮有關,一切都只是關於表演、關於故事、關於角色,藍禮給出了自己的專業意見。他正在試圖從演員的視角給出製片人的意見,這也是一個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