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低俗小說”橫空出世之後,獨立電影就真正地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爲電影產業裡不容忽視的一股重要勢力。
在大型製片廠套路化越來越嚴重、缺乏創新進取精神的當下,獨立電影的銳意進取和大膽紮實,逐漸成爲了推動電影不斷前進的背後力量,從“美國美人”到“斷背山”再到“老無所依”,獨立電影受到的矚目正在持續升溫,幾乎每一年都可以發現一批質量出衆的獨立作品,引發學院和評論界的讚歎,比如說,去年的”拆彈部隊“。
“活埋”就是這樣一部典型的獨立電影。
電影的故事十分簡單,講述了一個來自美國的建築承包商,在伊拉克工作過程中遭遇了襲擊,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身處在一口棺材裡,慘遭活埋,他到底應該如何逃出生天呢?
電影最大膽的部分就在於,整部作品都在一口棺材裡完成拍攝,全然沒有涉及任何其他畫面,從棺材開始,以棺材結束,棺材之外的世界以及人物關係完全依靠臺詞來勾勒完成,將所有的重量都壓在了演員身上。
這不僅對劇本臺詞提出了近乎嚴苛的超高要求——在精簡的空間裡填滿信息,棺材內外同步發生的事情如何展現,進入棺材前後的故事又如何表現,危急狀況之下如何還原人物關係的本來背景,這都是難題;而且還對演員的表演提出了難以置信的考驗,在極度困境的情況下,慌亂、恐懼和絕望之中,求生是唯一的本/能,可是演員又必須展現出整個情緒的起伏變化,將觀衆的思緒帶入封閉式的密閉空間裡,避免長時間單一的場景所導致的枯燥乏味,也避免有限的鏡頭調度所導致的無聊重複。
事實上,以獨角戲來講述故事的作品並不少,但真正像“活埋”這樣通篇都只有男主角一個人出鏡的,卻鳳毛麟角。這無疑是一項艱鉅的挑戰,難度之大簡直難以想象。
類似的題材“127小時”同樣也是獨角戲,但表現手法就有些投機取巧了,這部由丹尼-鮑爾(danny-boyle)執導的作品將視線聚焦在險死還生的阿倫-羅斯頓(aron-ralston)身上。阿倫在徒步旅行過程中,因爲在一個偏僻的山谷裡失足掉落,結果被巨石壓住了手臂而無法動彈,孤獨地被困在了原地五天,足足一百二十七個小時,最終阿倫切斷了自己的手臂,成功地逃出生天。
不過,丹尼在電影篇幅裡增加了前因後果,不僅講述了阿倫出發前的準備,徒步過程中巧遇小夥伴的享樂,而且還講述了最終實現自我救贖之後的救援和希望,並且以閃回的方式回顧了阿倫的生活羈絆。
可以說,這的確是一場獨角戲,卻是一場有許多人蔘與的獨角戲。
相較而言,像“活埋”這樣通篇所有場景都發生在一個棺材之內的,實驗性更強,獨立氣息更重,難度更大,這恰恰也是電影最難能可貴的部分。
在拍攝“127小時”時,丹尼可謂是功成名就的導演,不僅拍攝出了“猜火車”這樣名垂青史的獨立電影,而且還憑藉“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小金人,可即使如此,丹尼依舊不敢輕易嘗試通篇只有一個場景的方式,因爲任何人都知道,這樣的方式很容易太過枯燥、太過單調、太過無聊,一不小心就會被觀衆和影評人罵得狗血淋頭。
“活埋”卻做到了。
電影的導演和編劇都是粉嫩的新人,導演羅德里格-科特斯(rodrigo-cortes)在此之前主要活躍在短片領域,巧妙的構思贏得了不少好評,但短片和長片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體系,就好像短跑選手不見得能夠在長跑中發揮出色一樣,“活埋”僅僅是他的第二部長片。
編劇克里斯-斯帕林(chris-sparling)更是一個籍籍無名的新人,“活埋”纔是他的正式劇本處女作而已。
這兩位沒有太多經驗的新人,卻在有限的空間裡,拍攝出了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彩作品!電影牢牢地抓住了觀衆的注意力,讓人們跟隨着劇情的推進,對人物的命運感同身受,真正地感受到人類情緒的錯雜和起伏:痛苦、驚恐、慌亂、平靜、自我否認、暴力、恐懼、希望、悲傷、痛苦、憤怒、疲勞、自嘲……以及最後的絕望。這一切都使得觀影過程成爲一種煎熬,也成爲一種享受。
相較而言,“127小時”全方位地展現出了一個角色的立體性,歌頌的是生死極限之下人類永不言棄的精神,這不僅勵志,而且展現出了阿倫的家庭羈絆和動力,這無疑進一步挖掘了電影的內核深度;“活埋”則集中展現出了死亡邊緣的掙扎和痛苦,強調的是封閉空間之下被放大到極致的情緒細節,驚悚和恐懼貫穿始終,這對於實驗電影來說無疑是一大突破,但在思想的縱深方面就略遜一籌了。
可以這樣理解,“127小時”是爲頒獎季拍攝的作品,而“活埋”則是導演爲了探索全新領域拍攝的作品。曾幾何時,丹尼-鮑爾在“猜火車”之中展現出了犀利和凌厲,卻已經逐漸消失殆盡,從獨立走向了主流;而“活埋”則真正展現了獨立電影的銳利和大膽。
從後來兩部電影在年末頒獎典禮收到的待遇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了,“活埋”幾乎慘遭無視,沒有贏得任何提名,更不要說得獎了;“127小時”卻備受讚譽,更是一舉在奧斯卡上收穫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等多項提名。
當然,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也是來自於“活埋”的男主角瑞安-雷諾茲(ryan-reynolds)。
這位加拿大帥哥演員更多時候還是因爲他俊朗的外貌而廣爲人們所知,“假結婚”、“綠燈俠”、“死侍”等作品讓他在好萊塢佔據了一席之地,由於外貌太過搶眼,以至於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忽略他在表演上付出的努力,甚至許多人都認爲他就是面癱。
其實,瑞安在演員生涯前期時卻是憑藉着自己的表演贏得了不少口碑,“九度空間”、“血色孤語”等作品裡都可以看到他的精彩演出,有些賣萌、有些惡搞、有些性/感,但同時卻又不缺乏隱藏在眼神裡的瘋狂和脆弱,那種包裹在外衣之下的敏感往往能夠打動人心。也許他不是一個頂級的演員,但遇到合適的角色,他確實是有兩把刷子的。
“活埋”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瑞安在“活埋”之中,真實地展現出了人類在絕境之下所滋生出來的錯亂、掙扎和痛苦,複雜而脆弱的情緒牢牢地抓住了觀衆的心神,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同身受。必須承認,瑞安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任務,成爲了“活埋”拼圖上最重要的一塊。
但瑞安的工作卻遠遠不能稱得上是驚豔,如果把他的表演放在“127小時”裡,那麼也許足夠了,因爲”127小時“塞入了大量的閃回和片段進行輔助,以劇情資料來填補人物的形象,觀衆對於角色的立體感會有更加直接的體驗;可是“活埋”之中卻沒有這些部分,這就導致了瑞安的表演情緒足夠到位,卻缺少了延伸的部分。
可以這樣理解,瑞安展現出了一部驚悚電影所需要的情緒,卻沒有完成一部劇情電影所需要的故事。比如說,電影裡他給妻子打電話時,兩個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他給同事打電話時,對方的態度在暗示着他平時的爲人有問題;他向政/府官方求助時,前後態度沒有太多的變化,心理的起伏不夠明確;最後危急時刻,他的臨終遺言又蘊含着什麼樣的內容?
“127小時”通過回憶來完成這些拼圖;“活埋”裡則需要瑞安的表演來完成,當他沒有能夠達到這一目標時,這也影響了電影整體質量的昇華。
其實在藍禮看來,“活埋”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密閉空間的驚悚電影,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深入挖掘,一個是美國中產階級的家庭危機,男主角與妻子之間的矛盾,男主角選擇前往伊拉克工作的契機,男主角在發生意外之前自己爲面臨的中年危機,這些細節都在影響着他後來的求救,尤其是在絕望環境之下所折射的反應。
另外一個則是對資本主義官僚主義的譴責,一方面是男主角就職公司的虛僞奸詐和推諉責任,比起人命來說,他們更加在乎的是自己不需要支付更多的賠償;一方面是政/府相關部門的不斷推諉和碌碌無爲,“永遠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公民生命”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實際行動卻讓人寒心,利益至上的核心思想影射的是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真實目的。
這部電影的內涵遠遠比想象中要更加具有挖掘性和可看性。不過,與“127小時”相比,“活埋”的導演和編劇都缺乏經驗,只能把所有重擔都壓到演員身上,一旦瑞安的表演沒有能夠足夠的高度和深度,作品的整體質量也就只能隨之下滑。
其實,這也是獨立電影的典型特徵之一,實驗性質特別強勁的情況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但這對於藍禮來說,無疑是完美的契合,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表演機會:一次真正全身心投入表演的機會,一次真正挑戰自我極限的機會,一次真正試探自己天賦底線的機會,一次真正酣暢淋漓詮釋演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