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衡也超級鬱悶,哪個大王一天天沒日沒夜地往工部試驗場跑?
雖然說上午大王和洛大人說的那一番話,是挺讓自己感動的,這樣一個重視手藝的大王上哪去找?
但是也不能一天好幾回地跑吧?
本來以爲大王走了,今天能提前下班,回去陪陪自己的小媳婦,結果自己剛到家歇息一會兒,就說洛相來府上拜謁。
趕緊換身體面的衣裳迎客吧。
聊了沒幾句,突然工部衙門的手下來報,說是大王和校事府的徐大人一塊又去了試驗地。
大王看起來很着急,和徐大人倆人一道上用輕功趕路,翻牆進來的。
聽得劉衡嘴角一抽一抽的,自家這大王,怎麼這麼沒溜兒呢!
“劉大人,怎麼了?”洛瑾看劉衡面相不對,連忙問道。
“哎,”劉衡嘆口氣,“洛相實在抱歉,方纔有人來報,大王和校事府的徐大人一齊去了試驗場,下官不好不去露個臉,還望洛相多多擔待。”
洛瑾一聽,得了,今天估計是問不到什麼了。告辭道,“劉大人前往伴駕方爲大事,瑾改日再登門拜訪。”
洛瑾走了,劉衡趕緊換衣裳吧,前往伴駕得換上官服啊。
一天換好幾回。
試驗場,唐煜把黑火藥給徐奕演示一遍,告訴他,這個可以用拋石機將它拋出,到時候正好用那些江湖人士來試驗一下這黑火藥的威力。
徐奕大喜,如此一來,便可以十拿九穩。
看到徐奕很快就接受了黑火藥,唐煜想了想,便釋然了,畢竟是軍隊出身,不像那些酸儒,墨守常規,或許對他們來說,一件大威力的武器比起聖賢書要實用得多。
徐奕是從清河郡快馬加鞭穿過整個蘭臺郡才趕到鎮武城,當天休息一晚,第二日,隨唐煜去校場點兵。這一批人馬隸屬於陸寧的親軍都衛府,也是第一批經受過黑火藥使用訓練的士兵。
帶隊的正是指揮使同知,王震。
第三日,徐奕隨大軍一同出發,穿越錦安郡。校事府人員,加上史萬峰的五千騎兵即可從清河郡北上。
兩隊人馬在燕雲郡劍冢山匯合,與藏劍山莊的人展開最後的決戰。
再說劉衡。一聽說大王駕臨工部衙門,身爲工部尚書,怎麼能不趕緊前去伴駕呢?
這邊劉衡剛跑到半道兒呢,工部衙門又來人了,說大王又翻牆走了,大人可以回家了。
惹得劉衡好一陣凌亂。
得了,也甭回家了,剛纔把人家洛相趕走了,總不能真等着人家明日登門拜訪吧?
走吧,去右相府。
洛瑾把劉衡引到會客廳,分賓主落座。
劉衡就說了,“洛大人,着實抱歉,只結因,適方纔我工部衙門有官吏來報,說大王和徐將軍翻牆而入,去往試驗場測試新武器。
下官身爲工部主官,理當見駕,怠慢了大人,還望恕罪。”
“哎。”洛瑾擺擺手,“不妨事,劉大人見駕是應該的,只是爲何如此迅速啊?”
“嗐,”劉衡嘆了口氣,“下官剛走到一半,又有官吏來報,說是大王又翻牆走了。”
洛瑾:……
半晌,洛瑾才訕訕地說道,“大王一向如此,不拘小節,劉大人慢慢就會習慣的。”
也沒法不習慣吶,誰讓你攤上這麼個玩意兒呢?
久聞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聖人有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王不拘於小節,故而能唯纔是舉,察納雅言,實乃大堯中興之兆。洛瑾在心裡默默安慰自己。
“劉大人,方纔登門拜訪,還是有一事相求。”
“相爺言重了,下官毫末之才,哪裡當得起相爺請教。”劉衡連忙謙虛。
“今日大王給我出了個題,讓我回去想一下,什麼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五日之後的大朝會上,要當衆問我,大王說,若有不懂之處,可以詢問劉大人,故而前去拜訪。”
“還請劉大人教我。”說着,就要行弟子之禮。
劉衡哪裡能受洛瑾這一拜?趕忙上前攙扶,“哎呀呀,相爺言重了,這也並不是什麼不傳之秘,相爺莫要行禮。”
應該說這個時代雖然沒有知識產權,但是大家對知識的保護卻是一等一的嚴密。
大貴族壟斷學問,以成爲家學,只有本家之人才能學習,嚴禁外傳。
劉衡把洛瑾扶回主位,思慮片刻,才說道,“相爺,剛纔大王總結的那一句甚是精闢。不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大王之智,堪比韓,荀。(韓,韓良。荀,荀丹。兩人都是開派立宗的聖賢)依下官這幾月隨大王的學習來看,此言甚妙。
首先,科技之解,乃爲科學技術。所謂科學,便是以往我等所認爲的天地至理。所謂天道有常,天地運行之理,是有跡可循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規律,就可以加以利用。
下官曾聽聞民間有一俗語,叫做: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說,如果早上起來看到天邊有朝霞的話,那麼今天的天氣就會不好,如果傍晚看到有晚霞的話,那麼明天就是一個好天氣。
這便是天地運行的規律之一,只要我等加以利用,就能大致判斷出天氣如何。
那麼至於爲什麼會出現‘朝霞不出門’的情況,它出現的原因又是什麼,那就是大王口中的科學。
再說技術,所謂技術包含的方面更加廣闊,簡單來說,工匠的製作工具的方法就叫做技術。
下官平日喜好擺弄些榫卯木匠的夥計,如何讓榫卯堅固而能夠承受重量,這也是技術。”
洛瑾聽後皺着眉頭問,“那麼這些科學和技術是如何同生產力聯繫的呢?那個大王口中的生產力又是什麼?”
劉衡繼續回答道:“相爺,下官微末之時,髮妻曾居家紡布,以貼補家用,只是可惜紡車只有一個紡錘,整日下來,身心疲憊,一個月紡不了一匹布。
後來,下官嘗試稍稍改進,換爲五個紡錘,效率大大增加。
大王看過下官的作品後,又將手搖紡車增加了踏板,用腳踏紡布,更爲省力。
衆人合力,一個月能紡出四五匹布。
大王還有一樣農具,喚作曲轅犁,耕地之時,哪怕髮鬚斑白的老農也能夠一個人輕鬆犁地,而不需藉助畜力。
下官斗膽猜測,大王所說的生產力,就是一個百姓通過勞動所能夠生產的物品,無論是織布還是耕種。
大王利用科技,改進工具,讓百姓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穫,這就是大王說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