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還得是法國

卡拉漢看了一眼哈羅德威爾遜,後者無所謂的聳肩,這些話?確實是不太適合一個民選的大臣說出來,雖然國際社會的底層邏輯關係就是這樣,可是在一個被世人矚目的國際會議上說出來,影響還是很大的。

現在全球經濟越發成爲一個整體,日本又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國,兩國肯定還有坐下來的機會,卡拉漢確實不能說這種話。

“事實上,歐洲和美國的團結穩定是自由世界繁榮的基礎,當然,我們並不否認日本這個國傢俱有戰略意義。但是在國際經濟體系當中的作用,還需要更加廣泛的認可,空有工業規模是不行的,還需要外交影響力,軍事能力等等。”

艾倫威爾遜就差把白人至上掛在嘴上,雖然他沒有說出來,但話裡話外都是這個意思,第一日本並不是一個正常國家,日本有軍隊麼?沒有!但聯邦德國的可是有軍隊的,兩國雖然都是戰敗國,但在地位上可不一樣,德國遠比日本重要的多。

“英國人不好承擔責任,就把內閣秘書長推出來。”基辛格對洛克菲勒低語道,“其實我們應該注意一下這位秘書長。”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妻子,不是他。”洛克菲勒面帶微笑回答,“從制度的底層邏輯來說,艾倫爵士是說的不算的,這是英國內閣的意思。”

是這樣麼?基辛格總覺得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可是他實在是沒有證據證明自己的判斷,洛克菲勒說這個內閣秘書長被推出來說政客不好說出口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邏輯上也完全說得通。

除了日本之外,各國代表其實心中都同意大放厥詞,話裡面瞧不起歐美之外國家的英國內閣秘書長。

但對日本一方來說,這確實像是一個羞辱,或者說把像去掉,這就是一個傲慢的老白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中。

要是二十一世紀的話,艾倫威爾遜就算是做不成懂王,怎麼不得撈一個深紅州的州長乾乾,可惜了,現在都說什麼團結,什麼多元化。多元化的後果所有國家當然是還沒有見到,除了英國一個不願意透漏姓名的權威人士。

“我想歐洲國家十分盼望一個更加具有建設性的國際貨幣體系,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僅僅是英國,而是歐洲所有國家都這麼認爲。”

如同兜售成功學的大師在主講臺上,就差下來的時候說一句,“聽懂,掌聲。”躊躇滿志的走下來,有一種除了騙你之外沒成功過的風範。

主權貨幣體系肯定比佈雷頓森林體系對美國更好,雖然理論上大家機會均等都可以把貨幣的主動權拿回來控制在手中,可明顯美國的國力遠遠超過在場國家的任何一個,這就等於是沒有維護成本,美國當然是開心了。

美國開心其他國家就不一定開心,不然一九四四年的時候,美國爲什麼反對英國的方案?

各國代表團的立場不同,但基本上分成了兩大陣營,分別是美國和美國的跟班日本,以及歐洲國家,雖然歐洲國家把英國推出來和美國談談,但對美元抨擊最尖銳的國家還真不是英國,希拉剋態度強硬的表示,如果這一次的體系不能讓法國滿意,歐共體或許會建立自己的金本位體系。

“美國的一票否決權不應該在存在,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希拉剋這句話,讓美國方面的出席者臉色都很不好看。

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都有一票否決權,這兩個組織理論上不會通過不利於美國的決議。

在戰後美國的經濟霸權覺醒的時間比軍事霸權早了這麼幾年,美國以世界百分之六的人口,佔據了百分之五十的財富,必須要制定一個看得過去的規則來保護這種財富。

美國人設定金融規則的理由是既能保持自己的財富地位,又能讓自己的國家免於戰爭,唯一的辦法就是制定對美國有利的規則,讓其他國家都按照規則行事。

只要在這個規則的框框之內,美國就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世界銀行和IMF的總部都在華盛頓,雖然兩個組織在全球有很多駐外代表機構,但權力的中心,毫無疑問是在華盛頓的總部,駐外機構只是輔助的信息蒐集和項目監督作用。

在世界銀行和IMF建立之初,美國與歐洲國家對兩個組織的領導人選達成了默契,IMF的總裁由歐洲國家提名,世界銀行行長由美國提名。

“法國人要刨了美國人的總統山麼?”艾倫威爾遜聽到希拉剋的主張,覺得自己攻擊一下日本還是比較柔和的,至少沒有法國人這麼無所畏懼。

艾倫威爾遜的話在不好聽,也沒上來就對着美國的一票否決權衝鋒,雖然他很想要這麼做。

但是考慮到了實力地位差距,英國還是把目標定的很現實,一票否決權美國是不會讓的,爲歐洲國家爭取總份額以及投票權的比重,要現實得多。

尤其是投票權,世界銀行和IMF的投票權美國總要讓出來一個,不然的話,那還談什麼?石油危機和經濟危機是什麼引起的,各國心裡心知肚明,因爲美元超發問題,可以說世界各國都已經爲美元超發買單了,這不是美國當沒這回事的理由。

“美國要能正視法國人的意見就好了。”卡拉漢其實心裡也希望希拉剋的建議,或者說是抨擊成爲現實,這樣歐洲的自主權將會擴大不少。

這個時候英國又想起來自己是歐洲的一員了,在平時英國人從來不會想起來自己是歐洲的一部分。

“還是不太可能。不過相信美國還是不好發作。法國還是有相當實力的。”艾倫威爾遜開口,當然了,整個阿爾及利亞和法國本土加在一起,怎麼可能沒實力呢,老牌帝國主義嘛。

要不是非洲那些法語國家支撐,法國憑藉本土的力量,能夠建立獨立國防體系麼?那怎麼可能。不過要以此撼動美國,還是不太夠的。

除非剎那天地寬,自由世界只是整個世界當中的半個世界,雖然可能是相對更大一些的那個,但還有另外半個世界是不受美國影響的。

如果有一天另外半個世界能夠被納入麾下,說不定可以改觀,現在還是把目標定義的現實一些比較好。

和希拉剋的言論相比,英國那些什麼英鎊區、什麼投票權,什麼日元沒有資格增加份額的話,都顯得合情合理了。

IMF和世界銀行都採用加權投票制。什麼是加權投票制度?

就如同股份制公司中同股不同權的制度,兩人同樣佔有百分之十的股份,其中的一股只有一票,即擁有百分之十的投票權;另外個的一股有三票,即擁有百分之三十的投票權。這在聯合國也不是沒出現過,蘇聯不就是一國三票的典型麼。

在IMF和世界銀行中,明確規定了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的“份額”,份額的多少就決定了投票權的多少,擁有份額較多的國家就擁有了更多的決策權,就有了超越其他國家的投票力量。

在IMF中,每個成員國的投票權利分爲兩部分:基本投票權和份額投票權,英國要爭取的就是IMF當中的份額投票權。

此時的歐洲國家,大有今天要選不出來讓我們滿意的大總統,否則誰也別想走的架勢。

英國的主張雖然讓美國肉痛,但好歹還是比法國人強一些的,法國人可是要廢掉美國的一票否決權。要不是現在蘇聯虎視眈眈,美國都想要讓法國人感受到一下蘇聯在世界上的待遇。

“讓英國同意黃金非貨幣化,只能美國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讓步。”卡拉漢在和基辛格溝通的時候,闡述了歐洲國家的基本立場。

修訂特別提款權的有關條款,以使特別提款權逐步取代黃金和美元而成爲國際貨幣制度的主要儲備資協議規定各會員國之間可以自由進行SDRs交易,而不必徵得IMF的同意。

IMF與會員國之間的交易以SDRs代替黃金,IMF一般賬戶中所持有的資產一律以SDRs表示。在IMF二般業務交易中擴大SDRs的使用範圍,並且儘量擴大SDRs的其他業務使用範圍。

另外,IMF應隨時對SDRs制度進行監督,適時修改或增減有關規定。

“當然了,包括英法德在內的歐洲投票權,應該要超過總投票權的一半,這樣歐美關係會更加公平。這也是歐洲國家特別主張的條款。”卡拉漢對着基辛格比比叨,“之前美國的貨幣超發,給歐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法國在歐洲散佈攻擊美元的言論。”

基辛格一副你在想屁吃的表情開口道,“歐洲國家佔據投票權的百分之五十五?虧你能想得出來。”

“其實比較法國人要廢掉美國一票否決權的主張,我覺得現在對話的想法還不是這麼過分。”卡拉漢不爲所動的反問道,“可能這一次會議,是拿不出來什麼共識了,暫時舊的國際貨幣體系繼續使用也沒辦法。”

。頂點

。wap.

第五百七十三章 毫無武士道精神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馬科斯家族第六百一十六章 蒸汽彈射器上馬第1616章 有理有據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親切友好的談判第一百三十八章 戰勝國待遇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英法調停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廉政建設第九百五十三章 這很雅各賓第四十九章 溫和的外交官第五百七十章 吉隆坡會議成果第二百五十七章 美國客人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朕的錢!第八百七十六章 進階駙馬第三百四十八章 成功進步第一千零九十章 共識政治解決移民第五十五章 這是蘇聯的問題第五百七十九章 籤個條約熱熱身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 向女王請願第八百八十五章 亞丁會議第七百零三章 斯大林葬禮第1545章 靈活的價值觀第五百九十三章 靜坐請願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新臺風第九百一十八章 至暗時刻第三百八十二章 計劃沒有變化快第一千五百零三章 尼加拉瓜局勢第1760章 五傑和鑽石再就業第十五章 蒙巴頓第四百八十一章 葛羅米柯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獨立浪潮第二百零九章 這是政績第五百六十章 佔領區合併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港督的不滿第四百零六章 紐芬蘭總督第三百四十七章 撤軍計劃第四百七十八章 多米諾骨牌效應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戰後重建第一百六十八章 紳士的國度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 扶持泰國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真正的大事第1714章 英國人不安好心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準備和磨合第二百三十八章 透明政府第五百零六章 無上之權威第一百八十三章 聖誕晚宴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鑽石同志第一百七十六章 一起學習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撒切爾訪美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基辛格訪英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英澳安全協議第六百九十二章 母女平安第二百一十二章 大臣大意了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 合縱長第九百九十六章 後座議員撒切爾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求援第六百四十九章 感覺良好的公主第七百八十九章 愛國者惺惺相惜第二百五十七章 救火隊員第五百九十二章 負重前行第九百八十二章 借力打力第九百四十五章 交接工作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沙皇核彈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政治資產第五十三章 指一條明路第二百二十四章 授勳電報第二百四十五章 星光璀璨第二百九十章 工具人的交流第二百四十三章 蒙巴頓總督第二百四十四章 凱瑟琳赫本第六百一十章 一拍即合第八百六十九章 城建經驗共享第七百一十九章 好事都想着美國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履行諾言第八十五章 波茨坦會議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馬來亞決不投降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美國力挺德國第一百八十二章 集中力量辦大事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東西方橋樑第一百九十九章 巴倫的教導第八百五十四章 統治者會議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 阿富汗政變第1610章 教育一下美國第五百八十四章 艾德禮訪美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匆匆一年半第七百一十八章 運河歸屬談判第三百五十四章 他應該做大臣第一百九十二章 兩翼齊飛計劃第三百四十八章 成功進步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德西亞第九百四十四章 新的征途第三百九十二章 老大哥在看着我第三百零三章 總督降臨新德里第六百六十八章 DC-3客機失蹤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英法調停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首相連任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權力執念第一百六十章 霧都倫敦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 王妃第九百六十一章 窺視神器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