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8章 科爾辭職

第1698章 科爾辭職

“看來我這一次的訪問,真的是很有成績。”剛走出倫敦國際機場,撒切爾夫人就聽說了各國份分表態,要去柏林打卡簽到的消息,這完全可以說是她本人對歐洲的領導力在起作用。

“只能說我們把籌碼放在民主德國是對的,以地圖頭的無能,不能把希望寄託在蘇聯身上。科爾要是知難而退的話,這樣對大家都好。”艾倫威爾遜並不是在自我表功眼光準,而是感懷歐洲國家的集體意志。

阻止德國統一就是歐洲的集體意志,主力隊員就是英法意,還有東歐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前者是不希望德國有規模優勢,一旦統一就有八千萬的人口,加上明面上總是和德國吵架,暗中一直和德國打配合的奧地利,這多出來的人口對其他國家來說,會有很大的優勢。

至於東歐的兩個小夥伴,那純粹是戰後東歐驅逐日耳曼人,這兩個國家怕德國統一之後報復這兩個國家。

雖然艾倫威爾遜知道歷史上並沒有發生,但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並不知道未來怎麼樣。

長期以來聯邦德國仗着經濟優勢,在和民主德國對抗當中佔據上風是常態,但是現在不同了,誰讓科爾過早的暴露了德國統一的野心。

這麼想其實完全冤枉了科爾,是英國人一直在警惕德國統一,提早發出了警報,這是記憶中的歷史也是當前的現實,艾倫威爾遜又把這個時間提前了一年,讓撒切夫夫人有足夠的時間發揮出,英國還對德國足夠用的國力優勢。

艾倫威爾遜跟着首相去了一趟歐洲,回到白廳就表示要休息休息,女首富也剛剛回到倫敦,帶來了澳大利亞那邊的好消息。

“印尼的存在還是有好處的。”艾倫威爾遜滿是感恩的開口道,印尼作爲蘇聯陣營的一員,起到了比原本歷史上重要無數倍的作用。沒有這個紅色印尼,澳大利亞不會這麼好說話。

“不如說是馬來亞的重要性。”帕梅拉蒙巴頓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如果馬來亞早已經獨立,不在英國的手中,對印尼的南北夾擊態勢就被打破了,澳大利亞可能還是會選擇美國做自己的靠山,但馬來亞既然還存在,澳大利亞必須幫助英國維持住對印尼的夾擊態勢。

“兩個原因都有吧。不管怎麼說,這一代的戰鬥機依靠英國投入已經極爲吃力了。”

艾倫威爾遜實話實說道,“真需要一個財力足夠的國家,來幫助英國維持住當前的科研水平,不然別說原地踏步,大踏步倒退也不是不可能。”

“一個國家還能活倒退。”帕梅拉蒙巴頓臉上寫滿了不可思議,隨後點頭道,“你說的是哪個國家?”

“阿根廷。”艾倫威爾遜不鹹不淡的回答,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誰說人類總是向前發展的,難道向前發展符合客觀規律?

別說小幅度的倒退,文明都可以大幅度的倒退,就比如澳大利亞,這個女首富心中的靈魂期許之地,要是在農業時代,澳大利亞是一個比北美都要差的文明黑洞。

北美的問題不過是北冰洋冷空氣無預警南下,收割當地的農業,但北美的印第安人還是可以遊牧的,北美那幫和匈奴具有同等環境的印第安人,人口上不去被吊打。

而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是真真切切的經歷了文明倒退,南島語系的遷徙路線,是從某大國的南方因爲不可抗力,進入東南亞,雖然在不可抗力的面前有些灰頭土臉,不代表南島語系的人就沒有文明,在東南亞的遺址證明,人家該會的都會。

然後這些人就進入了澳大利亞,這個看起來廣袤的大陸,一口氣從農業社會退化到了原始人,帶來的種子根本不長,還不如到處攆袋鼠填飽肚子。

和澳大利亞那些都倒退成了原始人的原住民相比,北美的印第安人最多隻是被北冰洋冷空氣收割的無法進步,但人家也沒有退步。澳大利亞原住民是真正從農業社會退化成原始人的。

“阿諾德怎麼樣。”帕梅拉蒙巴頓聽完了丈夫的高論,還是覺得問點實際的問題比較好,作爲一個母親,她很關心自己的兒子,現在生活的如何。

“他好極了,民主德國的私有化成功,可以打開他的知名度。未來的進步也會更加順利。”

艾倫威爾遜痛快的回答,“其實現在德國統一也沒用了,民主德國的產業和英國聯營已經成爲定局,西邊的資本已經搶不到了。”

總是有漏網之魚的,比如說龍騎兵姐妹,但聯邦德國的大部分資本,這一次除了看着之外,什麼都做不了。

“這樣我就放心了,孩子不在身邊,我也想念。”帕梅拉蒙巴頓很是感懷,露出了母性的一面。

無上權威輕拍着妻子的後背安慰着,男子漢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豈能鬱郁久居人下?好像不太吉利?就當是對阿列克謝耶夫說的。

在之後的時間,團結的歐洲讓全世界都感到了震驚,葡萄牙、意大利、法國、瑞士、彷彿現在不去一趟柏林,就沒有資格成爲歐洲的政治家。

在不讓德國統一這件事上,整個歐洲都表現出來了空前的團結。

這些歐洲各國的首腦,開口就是聯合國憲章,閉嘴就是柏林是德國真正的首都,反正撒切爾夫人都已經說過,柏林牆就是一個慣常的邊境防護體系,大家也就不謙虛了,直接把柏林牆當成了打卡聖地,不在柏林牆下強調歷史意義,就顯得格格不入。

經典名句層出不窮,就差把聯邦德國稱之爲僞政權了,這個說民主德國保持了更好的傳統,那個說民主德國公民具有更多的優良品質。爭先恐後的傷害着聯邦德國公民的感情。

聯邦德國現在終於知道,由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戴起來的這股風潮,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聯邦德國公民也明白了,歐洲國家對自己的國家到底是什麼樣的態度,態度是很明顯的,因爲葡萄牙總統專門送給了駐德蘇軍一批日用品做禮物。

德國人可以說葡萄牙總統這麼幹是英國受益的,但英國肯定不會承認,就算是兩國有長達七百年的盟友歷史,這就說明和英國有關了麼?

而外部輸給來聯邦德國的能源,還在以種種理由不到賬,內部能源價格高企,壓力全部在總理科爾的身上,大企業眼看着民主德國已經被英國拿到手,現在也搶不到利益,自然對統一的事情已經不熱心了。

科爾已經失去了國內資本的支持,科赫漢斯兩兄弟決定找各大企業好好談一談,向總理訴說當前德國產業的困境。

辦法又不是沒有,只需要科爾負起責任,以一個愛國之心做出表率,犧牲自己保全德國。

葡萄牙不但在英國之後第一個對德國進行訪問,還呼籲把民主德國吸收進入歐共體當中,從各國曖昧的態度來看,這不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科爾之前只是不被歐洲國家支持,現在則是遭到歐洲國家的反對,而這正是撒切爾夫人一年來環德外交的成果。

三月底,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正式宣佈,因爲身體原因辭去總理的職務,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對抗病魔上面,科爾的辭職標誌着這一次德國統一的努力已經明面上被扼殺,就在同一天,挪威方面放出消息,天然氣管道的維修已經接近尾聲。

科爾以自己的引咎辭職結束了這一次的德國統一風波,和西邊的兄弟相比,民主德國光是在一個月的打卡時間,就得到了允諾的貸款有二十億以上,可謂是賺的盆滿鉢滿,而轉播科爾辭職新聞的電視機面前,不管是聯邦德國還是民主德國,有無數人都在暗暗嘆息。

“我們不能相信德國人,不管科爾的繼任者是誰,十條綱領必須有一個說法。”艾倫威爾遜在內閣會議上,代表白廳提出自己的建議,“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是就是國家和國家的關係,這是兩個國家,不可改變。”

內閣秘書長的意思很簡單,在德國統一的問題上,英國還不能放鬆警惕,誰知道德國人是不是玩暗箱操作的把戲。

顯然,廣受尊敬的衆位內閣大臣,也都認可這種懷疑,表示還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防備德國上面,雖然蘇聯駐軍在東邊,但從公開消息看出來,地圖頭領導下的蘇聯撤軍是玩真的,甚至都超出了自由世界的預料。

“不過,科爾的辭職可以視爲一個階段性勝利,也不是不能高興一下。”撒切爾夫人笑着爲這個消息定下了基調,會議室頓時充滿了歡聲笑語。

這件事當然值得高興,別管這一次英國親自下場針對德國,過程是多麼曲折,吃相是多麼難看,但只要結果是好的,這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德國人不高興,那又能怎麼樣呢?

艾倫威爾遜欣慰的嘀咕,“還好,到底沒有鬧到非要用軍事來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軍援以色列第二百二十九章 趁火打劫的機會第五百一十五章 我深表同情第一百一十九章 前任內閣秘書第八百五十章 鐵棒加粗第七百零九章 任何人都有價格第五百一十二章 原則上都同意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信息自由運動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扶弟魔的弟第一百八十一章 災害不會連續兩年第六百五十四章 新航母完工第八百九十章 首次馴服大臣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只有印度受傷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活學活用第八百八十七章 敵人的洲際導彈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和罪惡不同戴天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印度鐵娘子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談了又沒完全談第八百八十三章 武裝直升機試飛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不屈鬥士卡斯特羅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失去的勝利第四百六十一章親蘇大本營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沒禮貌的蘇聯人第五百一十二章 原則上都同意第八百五十五章 上層路線第八百二十一章 石油和糧食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開條件第六百六十五章 泛非主義者末日第四百七十八章 多米諾骨牌效應第六百七十八章 蘇伊士運河問題第1653章 劇變前夜第1632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571章 不似人君第七百五十九章 暗箱和暗戰第1626章 文化沙皇的期待第五百九十九章 蒙巴頓的催婚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爸爸的背刺第三百零七章 偉大的前首相第七百六十六章 到達西貢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印度進攻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工黨回來了第三百五十三章 抵達倫敦第九百七十二章 甚至是法國第1742章 駐德蘇軍第三百四十五章 開門見喜第1570章 勃列日涅夫病故第1761章 逼宮第七百一十七章 龍騎兵自由了第四百二十五章 提醒美國(蘇聯)人第二百七十六章 艾中堂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秣兵歷馬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美人計第五百三十八章 帕梅拉女王第八百五十六章 梟雄之姿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美國後院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美人計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權力執念第八百三十八章 好辦法第八百五十四章 統治者會議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石油禁運第1729章 投降輸一半第三百四十一章 甘地是叛徒第八百三十三章 馬來亞二五計劃第四百零九章 帕梅拉的效率第三百六十四章 社民黨大會第1714章 英國人不安好心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間諜交換第八百九十二章 捲起來了第四百八十九章 一石二鳥第七百章 赫本回來了第1693章 緊跟美國腳步第七百三十四章 強硬的菲律賓第二百二十五章 繼續轉移矛盾第1723章 維爾紐斯事件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六百六十一章 除掉他第六十六章 勝利勳章第四十三章 巴爾幹拯救者第六百六十九章 抵達波斯灣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幫我殺個大臣第八百六十三章 先談軍售第1650章 資深德粉第五百七十八章 離岸平衡之地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養寇自重第1656章 利用團結工會第1677章 奧迪爭奪戰第二百三十五章 噴氣式時代第六百零八章 鳩山家族第1700章 要調轉槍口?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 入主白廳第四百五十二章 看望赫本第七百七十一章 保大帝第1539章 美國病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英國的戰略定力第十一章 朱納加德土邦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美國想談談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極盡昇華第七百三十九章 當然是原諒她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肯尼迪訪英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談了又沒完全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