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袒露上身,盤腳坐在草蓆上,頭上頂着一塊溼毛巾,以此消熱。蒼蠅在他的身邊飛來飛去,空氣中陣陣刺鼻難聞的氣味被悶熱的夏風颳進來。
當他把自己向蒙巴頓提出的方案亮出來請大家討論時,國大黨的領袖們無不瞠目結舌,甚至喘不過氣來。在他們看來,這方案不僅是怪誕,而且簡直是無稽之談。
他們根本不敢相信,他們擁戴和崇拜的聖雄怎麼會出此下策。英國人已經答應離開,勝利果實怎麼能輕易交給對手?幾乎沒有一人表示理解年邁的聖雄方案。
甘地一再勸說這些乘坐豪華汽車來到此地的領袖。告訴他們,如果不這樣,蒙巴頓就會答應分治。而一旦分治,就會爆發出規模更大的流血事件,使印度再次面臨滅頂之災。他希望大家冷靜地思考一下,的確從國家人民的利益來認真考慮,不要放棄印度完整的一線希望。
帕特爾的激烈反對其實是在甘地的預料當中,但是尼赫魯同樣沒有給予支持,哪怕甘地一直在培養尼赫魯做國大黨的領袖。
把未來的印度交給真納,不管是出於印度教徒的感情,還是出於國大黨的追求都是說不過去的,這不是甘地的威望就能解決的問題。
有生以來甘地第一次,面對着如此衆多的反對聲音,在一天前這些人還如此的尊重他。
國大黨的領導人並不一定看不出來甘地主張背後的因素,先把英國人趕走,英國離開之後,剩下就是國大黨和穆盟的問題,沒有英國人這個因素,事情就好解決很多。
事實上甘地確實在國大黨的會議上說了這件事,“就算一定要分治,那也是我們和穆盟之間的事情,等到英國人離開之後一樣可以分治。”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可是勝利曙光出現之前,所有人都希望求穩。甘地認爲英國人走了,說不定可以迫使穆盟就範,這個想法是很好的。
但不代表就沒有問題,國大黨從英屬印度的衆多黨派當中脫穎而出,也不過是三十年的事情,現在在印度教徒當中,國大黨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可一旦國大黨的象徵甘地,對穆盟的真納低頭了,印度教徒還會支持國大黨麼?
在做的國大黨高層可以理解甘地,但無數用宗教信仰凝聚起來的印度教徒,可不一定能理解國大黨。如果他們支持甘地的主張,在印度教徒眼中國大黨都可能被拋棄。
在這種黎明前的黑暗中,眼看着幾十年的奮鬥到了收穫的時候,誰敢做出理性的選擇?
誠然,穆盟是一個難纏的對手,但是穆盟不會分走國大黨的支持者,而其他印度教的黨派就不一定,這些目前簇擁在國大黨周圍的勢力,纔是真正的敵人,他們是能夠毀掉國大黨根基的。
不管是尼赫魯代表的開明派,還是帕特爾代表的保守派的意見都是一致的。在這種問題上也沒什麼開明派,一開明國大黨就沒了。
如此整齊劃一,通過不同角度的反對聲音,最終讓甘地心灰意冷,原來他真的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讓英屬印度完整。
英屬印度的完整性是也只是在真納身上,從來就不在國大黨的任何一個人身上。可惜的是當年那個國大黨的重要領導人阿里真納,維護整個印度團結的阿里真納已經死了二十年了,現在的阿里真納絕對不會在這個問題上鬆口。
真納也曾是出類拔萃的律師,身高兩米,風度翩翩。他曾說過,非暴力抵抗僅僅是那些愚昧無知、目不識丁的人蔘加的運動。真納與甘地不同,他出巡時,是喜歡組織隆重的儀仗,以全身披金掛銀的大象爲先導,軍樂隊高奏《保佑吾皇》樂章。
尼赫魯在阿里真納眼中,不過是一個誇誇其談的教授,甘地的評價更高一點,如同一隻狡猾的狐狸。
從甘地這裡得到了問題鑰匙的尼赫魯,本來還想要和真納談談,但是早已經從艾倫威爾遜這裡得到消息的阿里真納,以生病爲由表示談是可以的,但要等一段時間。
“我們邀請了尼赫魯一起和總督,嘗試解決一下羅興亞人的問題。”艾倫威爾遜拿着巴倫爵士伊斯梅秘書長,經過丘吉爾議員認可的行程,來到蒙巴頓總督的面前轉交,“羅興亞人問題,本質上是緬甸和印度的衝突,從意義上來說,其實和同意還是分治的印度問題差不多,只是更加微小一些,如果這件事成功了,說不定對英屬印度的問題解決會有啓發。”
“丘吉爾議員也這麼覺得?”本想要拒絕,等着阿里真納迴音的蒙巴頓,一聽到丘吉爾也是這個意思,拒絕的話就沒有說出口。
蒙巴頓從年齡上來說也不過四十七歲,丘吉爾其實對他來說是上一個時代的政治家,是和他的父親同時代的人物。
兩人的關係非常好,蒙巴頓上大學的時候,已經是國防大臣的丘吉爾還幫助他進行辯論,幾乎就是忘年交的關係。自然而然丘吉爾要是這麼認爲,蒙巴頓就不能不同意了,他不能傷了這個老人家的心。
更何況在戰爭時期,作爲首相的丘吉爾誰蒙巴頓多有照顧,不能因爲丘吉爾現在不是首相了,他就對對方不尊重。
“緬甸那邊的本地領導人是昂山吧?”關鍵時刻,作爲東南亞盟軍總司令的經歷,還是讓蒙巴頓想起來了緬甸的事情,“他也能做緬甸人的領袖?”
“是緬甸人的選擇。”艾倫威爾遜聳聳肩,昂山本人在戰爭期間有和日本人合作的經歷,這是衆所周知的事實。
不過麼,大多數東南亞的國家其實對日本沒有惡感,本身就是歐洲各國的殖民地,連自己的國家都沒有,自然也就不是反侵略戰爭了,和中國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甚至因爲中國是同盟國的盟軍,東南亞當地華人也作爲引進制衡本地土著的族羣存在,很多東南亞國家都很討厭華人,這是事實,沒什麼可避諱的。
“好吧,那我就和尼赫魯看看能不能把這件事解決,讓仰光那邊說一聲,能不能讓昂山過來一趟。”蒙巴頓最終同意了,不過主動去緬甸是不可能的,他可是印度總督,能調解就已經是天大的恩典了,還主動去仰光?
“我馬上給伯吉斯發電報。”艾倫威爾遜點頭答應,只要總督同意就好,至於羅興亞人的問題能不能解決,管他呢?誰要解決問題了,只不過是給總督找點事情做。
同樣艾倫威爾遜也有自己的事情,同樣和英屬印度的未來有關,同樣非常的重要。
涉及到的是未來印度的經濟版圖,很簡單,印度獨立了,現在大英帝國的一切就都歸印度人所有,當然私產印度政府可能不會沒收,但是重要產業呢?
誰能保證尼赫魯不會想方設法的耍陰謀,用手段把英國人寶貴的財富弄到手?
所以這件事應該避免,要交到信得過的人手中,一方面是套現,一方面是和印度目前的富豪階層形成利益關係,增加一層保護傘。
如果尼赫魯最終下手,受損的首先是這些印度本地的鉅富,然後纔是英國。如果不下手更好,總之怎麼算都不算太虧。
比爾拉家族就是艾倫威爾遜選擇的目標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比爾拉家族靠經營黃麻、棉花等商品的出口和鴉片貿易,財產由兩百萬盧比增至一千萬盧比。戰後向黃麻棉紡工業投資,三十年代向製糖、造紙等工業投資,形成財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比爾拉家族又向機械、煤礦等部門投資。現在資產已經到達兩億盧比。
按照匯率來計算,比爾拉家族其實比總督還要有錢,更不要提塔塔家族。
塔塔家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塔塔贏得鉅額利潤,戰後在發電、化工、機械、油脂、水泥以及金融等行業中相繼建立一批企業。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塔塔父子公司通過其經理行已控制二十二家公司,壟斷性財團業已形成。
比爾拉家族和塔塔家族,以及遍佈次大陸,處在各行各業中的印度富豪,都接到了巴倫爵士的邀請,準備來到新德里,看看英國人到底要做什麼。
印度短暫的冬天又過去了,短暫的幾乎艾倫威爾遜都沒認爲他來過,公寓天花板上一架電風扇正在轉動,但卻慢得如在夢幻之中。
窗上安着金屬框紗窗,紗窗外是一個熱帶花園,數條小徑縱橫其間。種滿了歐洲莢竹桃,棕桐樹。寂靜異常。花園中沒有一絲風,屋內十分陰暗。
空闊,寬敞,仿金製品。一架鋼琴。吊燈關着。擺設着各種花草。除了那架風扇夢幻般地象徵性地轉動外,一切都死一般的靜。
羅興亞人問題也就是圖一樂,讓總督和尼赫魯和昂山見面,不過是爲了替自己和買辦們的談話打掩護,爲此他必須做足充足的準備,讓這些已經成長的印度富豪把錢交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