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圖書館裡,妮娜讀着筆記本電腦屏幕裡的the-death-of-film-criticism,嘴巴微微的喃動。她把網頁拉上去瞥了幾眼,又看看書桌上帶着的那本《暮光之城》,眼神中透着一絲掩不住的失落。
沒有更近,只是越來越遠了。
但是…有個問題,誰可以?真的有同齡女生可以嗎?
“多麼書呆的一個傢伙。”
……
《影評之死》徹底引爆了這場口水戰,關注的媒體大衆爲之譁然,相比文章的質量更因爲其觀點,其中之一是網絡助長了大衆的傲慢愚蠢,而殺害影評和其它東西,葉惟還同意觀衆素質的倒退導致了電影的沒落這種說法,雖然他也有對“良好的商業片”等的肯定,這實在是知識分子的口吻,但viy又向來以接地氣著稱。
衆多惟黑抓着這個作爲黑點,但衆多惟密和影迷卻說看到了一個迷影英雄,那顆還沒有腐朽的真心!
媒體們稱葉惟有舊時代論戰的遺風,不過現在是寶琳-凱爾和蘇珊-桑塔格都去世了的年代,盧-拉姆尼克等人打打口水戰可以,上升到這麼嚴肅深入的程度就恕不奉陪了,談ss就談ss,談影評界生存狀況做什麼。
倒是被調侃慘了的歐文-格雷伯曼站了出來,在《紐約時報》表示:“葉惟的話是他的態度,美國的影評界擁有一個分工明確、結構穩定的系統,我相信再過十年、二十年,影評都不會死。”
格雷伯曼說的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東西,葉惟的觀點當然不是指哪天起就再也不會有影評和好影評了,而是指影評的影響力日漸衰退,這點是公認的事實,最後沒人看了,生存空間小得跟死了沒什麼分別。
《紐約時報》採訪到大衛-波德維爾這位著名學者則坦然承認:“學術界和影評界都面臨着危機,未來關於電影的對話會充滿互聯網,而電影評論早晚是會死的,到時人們只會重複背誦自己的喜好。”
波德維爾在學術界的影響力不是葉惟可比,他老人家這一發話,頓時引發學界的大動靜,而影評界又豈容他們放肆。這場口水戰就此轉變成針對影評會不會死這個問題的知識圈激戰。
但普羅大衆真的不感興趣,惟密們也不那麼關注了,因爲葉惟不再參與了,他在facebook表示:“已經說了現在想說的話,全心拍電影中!”隨着葉惟止戰,ss口水戰漸漸結束,留下的是必定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結束的爭議。
口水戰很難有勝負,葉惟取得上風卻是有目共睹,尤其當羅傑-艾伯特、安東尼-萊恩(3/4,《紐約客》)、“最平庸的影評人”理查德-科利斯(
4/5,《時代週刊》)、斯蒂芬妮-扎克拉克(3/4,《沙龍》)等一批主流影評人打了遲來的好評。就連《洛杉磯時報》另一位影評人貝琪-夏基也在網絡發了3/4分的影評,不再是“奇恥大辱”,而是“讓人苦笑中落淚。”
一些影評人雖然被葉惟調侃慘,但畢竟是職業影評人,一年中被罵被輕蔑不知多少次,搞私怨是最愚蠢的做法,葉惟今年可還有兩部電影。這樣除了與“糟糕影評人”分開,未嘗不是對葉惟的一種還擊。
勝利者葉惟卻好像失去了什麼,“viy說了”專欄關閉!
這個驚人的消息對專欄讀者們簡直是晴天霹靂,寫得好好的怎麼就?
很多粉絲在葉惟的社交網站訴說着惋惜和挽留:“我和你的專欄共度了兩年多的美好時光,不能繼續下去嗎?”、“我還記得你的《膠片之死》,那時候都還不是專欄呢。”、“這消息讓我太難受了,買不到lat的人大概不會理解在週一清晨,一邊吃早餐一邊讀報紙上偶像的專欄的感覺,那就像一週開始的儀式。”……
在這網絡時代,viy說了確實是許多年輕人還捧着報紙讀的理由。儘管“viy說了”閉欄不會對lat的總體銷量造成衝擊,但它有所下降是必然的,損失了電影版的人氣專欄的lat在官網發文表示惋慨,並感謝葉惟風雨不改的133期專欄連載。
有人歡喜有人愁,葉惟的讀者不只有一個羣體,《all-dead》的讀者們中很多就不讀他的專欄。
這部網絡連載末日小說斷斷續續的也更新26章了,緊張懸疑,人物豐滿,而且經常有同類作品難見的黑色幽默,葉惟還親手畫了一些人設和插畫,所以它有着一定的人氣。然而更新速度又慢,時間又不固定,最近葉惟還說在w’sb殺青前都不會有更新。
但現在“viy說了”關閉!他不用再每週都花時間寫一篇專欄文章了,空出來那塊時間做什麼?《all-dead》粉絲們在葉惟的社交網站打響爭奪戰般,喊出了口號:“all-time!all-dead!”
盯上葉惟的時間的不只是他們,youtube上“viy拍了”頻道的粉絲們也很着急:“什麼時候出新視頻?”上個視頻還是八月份火爆全球的“北極熊向人類的問好”,真怕他突然宣佈viy頻道也關掉。
viy最大的粉絲羣當然是電影明星那一面,留言蜂擁而至:“娛樂新聞說《週六夜現場》邀請你做一期表演嘉賓,可是你拒絕了!爲什麼?”、“影評不寫就不寫了,我期待看到你參加綜藝節目!考慮考慮《與星共舞》吧?”、“我推薦《極速前進》,第11季快開拍了!”、“有沒有勇氣錄製一屆喜劇中心吐槽大會!?”
《影評之死》怎麼樣反而沒有被在乎,知識分子惟密們一片嘆息。
不過也想看他做客脫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