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核裁軍

赫岑道夫訪華,主要目的就是緩解緊張的冷戰局面。

問題是,赫岑道夫的對手不再是沒有軍隊北京的郭明善,而是在一九八五年成爲總統的顧祝同。

這個大背景,註定了赫岑道夫要想獲得完成改革所需的時間就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

有趣的是,雖然赫岑道夫不是第一個道訪北京的帝國首相,卻是大戰後第一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的帝國首相。

在他之前的三十五年裡,沒有一位帝國首相正式訪問過中國。

僅此一點就可以被新聞媒體大肆炒作了。

問題是,在北京,赫岑道夫除了受到熱情款待之外,要想獲得其他好處,就必須拿出誠意來。

當然,赫岑道夫的目的也是緩解緊張的軍備競賽。

在訪華期間,赫岑道夫正式向顧祝同提出“大規模削減戰略核武器”的想法,即從削減核武器着手來促成全面裁軍。

對赫岑道夫的提議,顧祝同表示了歡迎,卻沒有做出太大的讓步。

當時,赫岑道夫提出等比例削減核武器,而顧祝同則堅持應該等量削減核武器,而這兩種方式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前面已經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國通過立法,把核武器的總量限制在一萬四千件以內,而中國卻沒有類似的立法。在赫岑道夫訪華的時候,中國擁有二萬六千件核武器,幾乎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兩倍。

也就是說。如果等比例削減的話,那麼中國需要銷燬更多的核武器。

相反,如果等量削減的話,中國能夠保留更多的核武器。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要想維持有效的戰略威脅力量,就必須擁有足夠的核武器,而且這是一個相對數量。而不是絕對數量。

原因就是,核威脅理論本身就是相對的,而且與核戰略有很大的關係。

核武器剛剛誕生的時候。其主要打擊對象是敵對國的大城市,特別是工業城市,即核武器被當做一種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使用。隨着核武器的數量增加。以及運載工具的投擲精度提高,核武器的應用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七零年代末,中德的核戰略中,打擊對方城市成爲次要任務,核武器的頭號任務是打擊對方的核武器,即以摧毀對方的戰略反擊力量爲主要目的。

在這方面,中國的核戰略體現得最爲明顯。

顧祝同擔任國防部長期間,中國的核武器投擲工具得到了大發展,一大批精度極高的運載與投擲工具相繼問世。比如在一九八三年定型的“捍衛者”型洲際彈道導彈,不但具備公路與鐵路機動發射能力。能夠同時運載十枚當量可達五十萬噸的核彈頭,以及高達一萬一千公里的最大射程,還擁有五十米的命中精度。又比如,在一九八四年開始量產的“神針”型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其最大射程達到一萬二千公里。最多能夠運載十二枚當量可達二十萬噸的核彈頭,其命中精度在九十米左右。

這些先進的運載與投擲工具的問世,把中國的核威脅能力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上。

說得直接一些,如果中德爆發全面戰爭,那麼承擔首次打擊重任的肯定是“捍衛者”與“神針”導彈,而且這兩種導彈的打擊目標肯定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導彈發射基地、轟炸機基地、戰略潛艇基地。以及處於公路部署狀態的戰略彈道導彈、已經出海巡邏的戰略核潛艇。

極高的命中精度,賦予了這兩種彈道導彈極強的摧毀能力。

按照中國軍方的估計,在達到了額定採購數量之後,“捍衛者”與“神針”能夠在首輪打擊中摧毀德意志第二帝國百分之九十的核力量。

如此一來,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要想保持足夠的威懾能力,即具備在遭到突然打擊之後發起致命反擊的能力,就必須保留足夠多的核彈頭,確保僅用其中的十分之一就能夠給予中國毀滅性打擊。

當然,奉行反擊戰略的核威脅政策,其反擊目標肯定是大城市。

如果以人口二十萬爲基本打擊標準,對人口規模達到一百萬的城市使用三枚核彈頭,對人口規模達到五百萬的城市使用五枚核彈頭,對人口規模在一千萬以上的城市使用八枚核彈頭,那麼在一九八六年,德意志第二帝國至少需要用三百枚核彈頭髮起反擊。把核彈頭的可靠性算上,則需要準備三百五十到四百枚核彈頭。如果以人口十萬爲打擊標準,德意志第二帝國則需要用五百枚核彈頭髮起反擊。

這個數量,決定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核武庫規模。

也就是說,即便進行核裁軍,德意志第二帝國都需要保留三千到五千枚核彈頭。

再少的話,德意志第二帝國所擁有的反擊能力就不足以對中國構成致命威脅,也就無法遏制中國發動戰爭的企圖。

顯然,如果按照顧祝同提出的等量裁減方法來削減核武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處境就相當不利了。這就是,如果雙方同時削減一萬一千枚核彈頭,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保留的核武器就無法對中國構成致命威脅,而中國保留下來的一萬五千枚核彈頭則足夠把德意志第二帝國摧毀數次。

事實上,即便是等比例裁減,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這就是,只要裁減比例高於百分之七十,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核力量就會動搖,而中國受到的影響卻不夠明顯。

當然,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等比例裁減肯定要比等量裁減更有利。

在赫岑道夫訪華期間,中德雙方的領導人只在核裁軍上達成了一致意見,並沒有談論裁軍的細節問題。

只不過,如果沒雙方最高領導人的支持,核裁軍肯定無法啓動。

此後,中德就核裁軍進行了十多次談判。

到一九九二年,在經過了六年的艱苦談判之後,雙方簽署了第一份核裁軍協議,而這也是冷戰期間的第一份核裁軍條約。

按照該條約規定,中國將在條約生效之後的五年之內,銷燬所有“捍衛者”型戰略彈道導彈,僅保留三百五十枚“義勇兵”型戰略彈道導彈,而且每一枚導彈攜帶的核彈頭數量不得超過三個;在條約生效後的十年之內,中國將削減除十六艘“遼寧”級之外的所有戰略核潛艇,潛射彈道導彈的數量減少到三百八十四枚,且每枚潛射彈道導彈的彈頭數量不得超過十個;在條約生效後的五年之內,中國將銷燬所有攜帶核彈頭的陸基巡航導彈,以及射程超過三千公里的空射巡航導彈;在條約生效後的十年之內,中國將把可用於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轟炸機削減到一百二十架,且由轟炸機攜帶的核彈頭數量不得超過一千二百枚;條約中規定銷燬的核彈頭與運載工具,都得在雙方的共同監管下徹底銷燬,且裁軍委員會將不定期的進行覈查。

按照這份條約,在十年之後,中國保留的核彈頭數量將削減到七千枚以內,其中六千零九十枚爲戰略核彈頭,另外近千枚爲戰術核彈頭。也就是說,中國的核武庫規模將在十年之內減小百分之七十。

顯然,這絕對不是中國的單方面讓步。

條約中明確規定,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十年之後擁有的核彈頭將減少到三千五百枚,其中三千枚爲戰略核彈頭,分別是戰略彈道導彈上的一千六百枚、潛射彈道導彈上的九百枚與戰略轟炸機上的五百枚。也就是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核彈頭削減規模更大,超過了百分之七十,僅保留最低限度的核威脅。

此外,條約還明確限定了核彈頭的爆炸當量。

這就是,戰略彈道導彈所配備的彈頭的爆炸當量不得超過五十萬噸,潛射彈道導彈不得超過二十五萬噸,空射彈頭則不得超過十五萬噸。

從整個人類的角度來看,中德在一九九二年簽署的《削減核武器條約》可以說是文明的一大進步。

只是,這並不表示中德冷戰已經宣告結束。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次核裁軍,反而加劇了中德在常規武器領域、以及國家防禦力量上的對抗強度。

原因就是,在覈武器的數量減少之後,中德雙方必須更加重視常規武器,以及更有理由來提高國家的戰略防禦能力。

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這兩個問題顯得格外突出。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國僅保留了最低限度的戰略威脅能力,其國家安全降到了冷戰時期的最低點。爲了提高國家安全,德意志第二帝國不但需要更加先進的常規武器,以及有效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還需要提高核武器的作戰效率,特別是核彈頭的突防能力,以抵消中國的在覈武器上的數量優勢。

從這個角度來看,赫岑道夫沒能通過核裁軍來達到目的。

別忘了,赫岑道夫主動提出核裁軍,關鍵目的是削減高昂的軍費開支,以獲得足夠的資金來推動國內經濟改革。

問題是,核裁軍節約的軍費沒有用到經濟建設上,而是用來發展其他軍備項目。(未完待續。。)

第76章 將星登場第51章 正面交戰第156章 戰略偵察機第122章 雷霆之怒第519章 市區混戰第482章 前進基地第66章 主考官第232章 隱身時代第232章 陌生的對手第51章 中立第373章 決戰在即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183章 雨季攻勢第191章 輪替作戰第234章 強大的外表第573章 出其不意第469章 勉力爲之第86章 相互妥協第487章 四道防線第190章 狂熱時代第363章 質量缺陷第494章 出其不意第426章 穩步推進第45章 選擇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201章 有得有失第465章 喧賓奪主第171章 遠去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130章 間接影響第157章 最後任務第220章 致命缺陷第149章 感情與職責第568章 登陸成功第164章 簡單戰術第373章 決戰在即第344章 問題依舊第74章 僥倖第324章 尖端技術第69章 謊言與真相第63章 火藥桶第410章 引狼入室第12章 追蹤第98章 游擊隊員第133章 生死關頭第566章 報廢的港口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460章 特種作戰第387章 預備隊第114章 小道消息第566章 報廢的港口第573章 出其不意第232章 陌生的對手第93章 各有千秋第67章 雷霆萬鈞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37章 看熱鬧第66章 走向戰爭第437章 快節奏第30章 偷襲第108章 備戰第178章 參謀的戰爭第44章 你追我趕第341章 進攻開始第17章 主動與被動第52章 同盟軸心第63章 火藥桶第51章 中立第166章 日落大洋第415章 垮塌的帝國第14章 戰鬥力第348章 非常戰術第454章 南下第97章 秘密潛入第496章 準備就緒第161章 交代第101章 遠戰第91章 棟樑之才第203章 開闢新戰場第207章 冒險第226章 越俎代庖第129章 據點第76章 將星登場第568章 登陸成功第54章 責任與機會第34章 戰爭之門第69章 恩仇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40章 擴軍第527章 繼續前進第9章 被妞泡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艦隊第39章 義無返顧第204章 中東戰爭第108章 手段與目的第120章 困獸猶鬥第30章 以質爲本第306章 最後的決定第285章 目的第160章 營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