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進軍印度洋

訂下進軍印度的戰略方案並不難,難在如何實施。

雖然吳鐵生提出,在掃‘蕩’中亞之後,首先攻佔由英國控制的阿富汗,再從阿富汗南下進攻印度,但是連吳鐵生自己都認爲,這只是輔助進攻線路,根本不可能指望從中亞南下的軍隊能夠佔領整個印度。

攻佔印度全境需要投入數百萬兵力,而爲這些部隊提供保障,就是最大的難題。

顯然,只有海運才能解決這個難題。

爲此,首先就得奪取印度洋的制海權,打通海上航線,然後還得組織一支規模足夠大的運輸船隊。

相對而言,奪取制海權是最爲簡單的工作。

英國皇家海軍在印度只部署了一支近海艦隊,主力是幾艘在一戰期間建造的內河炮艦與一些輕巡洋艦,數量最多的則是排水量在一千噸以內的小型驅逐艦與護衛艦,此外還有一些快艇與魚雷艇。

顯然,這根本算不上是艦隊。

此外,在蘇伊士運河被德意聯軍攻佔後,從英國本土到印度的航線受阻,船隊只能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運輸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英國皇家海軍的印度艦隊再也沒有獲得足夠的補給,一直處於半癱瘓狀態。

對中國海軍來說,擊敗一支這樣的艦隊,根本沒有任何挑戰‘性’可言。

當時,馮承乾認爲,最多隻需要出動一艘艦隊航母,再加上一些巡洋艦,就能奪取印度洋的制海權。隨後,李向龍提出了建議,考慮到英國部署在印度的岸基戰鬥機,把艦隊航母增加到兩艘。

事實上,這也沒有多大影響。

雖然在倫內爾島海戰中,第一戰鬥艦隊有兩艘艦隊航母受創,而且“秦始皇”號的損傷情況較爲嚴重,但是剩下的三艘艦隊航母,足以控制住西南太平洋,沒有必要繼續向西南太平洋增派艦隊航母。

別忘了,已經有三艘“唐太宗”級建成,而且肯定能在幾個月內加入戰鬥序列。

也就是說,再過幾個月,中國海軍就能增加三艘艦隊航母,到時候“秦始皇”號與“魏武帝”號都將修復,也就有五艘艦隊航母可供分配。即便美國海軍的“企業”號在這個時候歸隊,也只需要向西南太平洋戰區增派一艘、最多兩艘艦隊航母,因此另外的艦隊航母可以用來開闢印度洋戰場。

可以說,在兵力上,中國海軍是相當充足的。

別說出動兩艘艦隊航母,即便是安排三艘也沒有多大問題。這樣一來,在一九四二年之內,即便美國海軍也向印度洋派遣艦隊,而且動用全部艦隊航母,也不見得能夠擊敗中國海軍。

奪取制海權,基本上不會太大的問題。

關鍵,在於如何獲得足夠多的運輸船隻。

事實上,欠缺運輸船隻,一直是中國海軍的大難題,而且直到大戰結束,這個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主要就是,中國並不是一個依靠海運立國的國家。

前面已經提到,中國是一個大陸型國家,本土就有足夠多的資源,而且幾乎所有戰略資源都能做到自給自足,對海運的依存度非常低,即便海運航線全被封死,中國的戰爭實力也不會出現明顯下降。

此外,在大戰爆發前,中國海軍根本算不上強大,或者說沒有強大到可以蔑視一切敵人的地步。要知道,當時日本海軍的實力就超過了中國海軍,而在太平洋對岸,還有更加強大的美國海軍。

由此,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

這就是,在大戰爆發前,中國的經濟建設、特別是涉及到戰爭的工業佈局、資源生產等等,都以面向國內爲主,即做好了在戰爭期間遭到封鎖,無法獲取外來資源、只能依靠國內資源的準備工作。

結果就是,中國並不重視海運。

大戰爆發的時候,懸掛中國國旗、排水量在五千噸以上的大型運輸船隻總共還不到一千艘。

這是個什麼概念?

如果以運輸船的載重噸爲標準,中國的海運能力在全球排名第五,在美國、英國、日本與荷蘭之後。

問題是,大戰爆發後,中國當局也同樣不太重視海運。

當然,不是中國當局沒有認識到海運的重要‘性’。事實上,在擊敗日本海軍,進攻日本本土的時候,中國當局就認識到了海運的重要‘性’,而且知道戰前對海運的忽視,已經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只是,中國沒有能力建造太多的運輸船隻。

主要就是,戰爭期間,首先得保證建造出足夠多的戰艦,即首先得滿足海軍對作戰艦艇的需求,然後纔是建造運輸船隻。事實上,直到大戰結束,中國海軍的需求都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滿足,即戰艦的建造規模一直偏低。結果就是,在整個大戰期間,中國建造運輸船隻的規模都不是很大。到了大戰後期,中國當局甚至開始向盟國訂購運輸船隻。在大戰的最後一年,中國海軍甚至讓日本的神戶造船廠、長崎造船廠、大阪造船廠與江戶造船廠復工,並且聘用日本工人,建造運輸船隻。

在決定進軍印度洋的時候,中國海軍直接管理的運輸船隻不到兩千艘,而且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萬噸級貨輪,大部分都是載重噸在五千噸左右的中型貨輪,還有不少是載重噸在兩千噸以內的小型貨輪。

僅從數量上看,這已經不少了。

要知道,即便在世界上最繁忙的北大西洋航線上,美國與英國投入的運輸船隻總共也就只有兩千多艘。

問題是,中國的這兩千多艘運輸船,得照顧到所有戰場。

此外,美國與英國擁有的運輸船隻總量接近一萬艘,用在北大西洋航線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當時,爲了維持駐日軍隊,就至少需要三百艘萬噸級貨輪。爲了向西南太平洋戰區運送兵力與物資,大概需要八百艘萬噸級貨輪。此外,在南洋航線上,還需要大約四百艘萬噸級貨輪。如果把中型與小型貨輪以噸位折算的話,那麼中國的海運力量非常緊張,能派往印度洋的貨輪非常有限。

根據海軍提供的統計數據,當時能派往印度洋的貨輪,最多隻能爲三十萬地面部隊提供後勤保障。

顯然,攻佔印度全境,三十萬地面部隊遠遠不夠。

按照吳鐵生的估計,如果要佔領印度全境,至少需要三百萬軍隊。

當然,補給三十萬地面部隊,還有一個附加條件,即這些部隊都在以港口爲中心的沿海地區活動。如果深入到印度腹地,則海運發揮不了作用,因此由海運提供的補給能力也將大大降低。

這下,問題來了。

如果按照海運能力計算,陸軍就得縮小作戰範圍,至少在海運能力增強之前,把重點放在沿海地區,以奪取港口爲主要目的。只有在等待海運實力增強之後,才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隊,向印度腹地進軍。

按照海軍的規劃,最快也要到一九四四年,才能建造出足夠多的運輸船隻。

問題是,陸軍不可能等到一九四四年。

用吳鐵生的話來說,如果紅俄在一九四三年戰敗,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有很大的把握在一九四四年之前擊敗英國,或者使英國變得無足輕重。到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肯定會進軍中東與海灣地區。如果中國陸軍不能趕在此之前攻佔印度,並且以印度爲跳板向西推進,那就將失去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爭奪中東與海灣地區的機會。

中東與海灣地區有多麼重要,馮承乾心裡非常有數。

雖然此時中國的資源還足夠多,能夠滿足戰爭需要,但是誰也不能保證十年、二十年之後,中國的資源依然足夠。事實上,就馮承乾熟知的歷史,僅僅二十年之後,中國的資源就不夠用了。到時候,中國最缺的就是能源,而海灣是石油儲備最豐富的地區,也是世界的能源中心。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戰後的世界裡,誰控制了中東與海灣,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吳鐵生想要借印度進軍中東,馮承乾也有類似的想法。

這樣一來,在兵力投送能力、或者說是維持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就只能在用兵上做文章了。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如何使用好這三十萬地面部隊。

馮承乾在這個時候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即這批部隊不但要爲進軍中東與海灣地區打下基礎,還得爲今後控制印度全境做好準備,因此不能集中在某一個地方,而是應該儘可能的擴大佔領範圍。

照此,陸軍提出了詳細的作戰方案。

首先需要控制的,就是印度河與恆河河口附近的大型港口,其次是阿拉伯海沿岸地區控制幾座主要港口、以及可以用來駐軍的前進基地。如果還有富餘兵力,則應該集中使用在‘波’斯灣方向上,比如佔領‘波’斯灣附近的某座港口。至於向中東與海灣地區進軍,還得看海運能力能否支持。

對此,馮承乾沒有提出異議。

事實上,這也是當時可以唯一具有可行‘性’的作戰方案,而且不會對海軍與陸軍造成太大的負擔。

只是,戰爭是互動的,並非中國軍方想怎麼打就能怎麼打。

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348章 非常戰術第483章 最佳選擇第54章 責任與機會第201章 禮貌的外衣第480章 鉤心鬥角第169章 轉移第127章 不支第23章 士氣歸零第156章 戰略偵察機第87章 絕地反擊第122章 雷霆之怒第107章 不速之客第346章 無理要求第110章 敵明我暗第318章 主動攻擊第453章 次優選擇第77章 創造機會第614章 戰略優勢第361章 強行出征第12章 危機浮現第435章 亂中出錯第157章 最後任務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278章 勢均力敵第396章 一再推遲第427章 不再後退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20章 致命打擊第464章 老友相見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410章 引狼入室第15章 熱身第529章 東進通道第51章 中立第529章 東進通道第176章 生或死第510章 左右爲難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565章 遭遇戰第28章 叔侄第21章 撲空第550章 鉤心鬥角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146章 主動權易手第191章 輪替作戰第200章 大都市第81章 內訌第80章 全速北上第25章 能打就打第66章 滅頂之災第584章 死衚衕第552章 提前部署第78章 鬥智第51章 中立第113章 大好局勢第120章 緊要關頭第171章 振作第70章 目標出現第205章 戰爭需求第354章 知難而退第206章 出奇制勝第290章 嚴重誤判第3章 帝國之路第268章 臆測第56章 代言人第109章 充分準備第80章 全速北上第108章 手段與目的第151章 醒悟太遲第145章 傾斜的天平第49章 職責與責任第214章 臨機應變第19章 事在人爲第151章 醒悟太遲第171章 振作第119章 賭注第129章 據點第228章 新戰場第230章 進軍印度洋第149章 感情與職責第68章 倒計時第58章 急流勇退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326章 炮擊戰術第45章 厚積薄發第31章 外交家第50章 誰去誰留第530章 避重就輕第82章 拷問訓練第164章 簡單戰術第190章 狂熱時代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444章 減負第274章 取捨兩難第209章 和平的代價第253章 進軍澳洲第216章 爭分奪秒第108章 備戰第59章 深謀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