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厚積薄發

日俄戰爭的禍根已經埋下,卻不會立即爆發。

雖然沒能如願以償的佔領遼東半島與臺灣,但是日本依然在甲午戰爭中獲益良多,需要時間消化戰爭紅利。俄國是一個更加強大的對手,不但有強大的陸軍,還有名列世界第二的海軍。日本要想挑戰俄國,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準備,更需要爭取像英國、美國這樣的潛在盟友。

對俄國來說,也是一樣。

雖然包括沙皇在內的俄國統治階層中,沒有一個人瞧得起日本,俄國的軍事實力也足夠強大,但是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修通之前,俄國欠缺在遠東地區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基礎,也就沒有足夠的把握擊敗日本。

在很多人看來,這場戰爭要到一九零五年之後纔會爆發。

原因很簡單,西伯利亞大鐵路預計在一九零五年通車。

按照很多人的判斷,日本沒有膽量主動挑戰俄國,將由俄國在適當的時候發動戰爭,因此俄國會選擇在西伯利亞大鐵路通車之後,也就是能夠便捷的向遠東地區派遣軍隊之後,再出手收拾日本。

顯然,馮承乾並不這麼看。

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主動挑起戰爭的不是俄國,而是日本,而且日本把發動戰爭的時間選擇在了西伯利亞大鐵路通車之前。

關鍵在於,日本有沒有主動挑戰俄國的膽量。

馮承乾非常清楚,被軍國主義思想控制了的日本人,沒有什麼事情不敢做。別說腐朽的沙俄,就算是如日中天的美國,也敢前去挑釁。

在馮承乾看來,這纔是真正的機會。

年底,馮承乾向德皇提交了經過修改的帝國海軍造艦計劃。

此時,帝國宰相俾斯麥已經過世,腓特烈三世親自操辦了俾斯麥的葬禮,還追認俾斯麥爲帝國元勳,授予俾斯麥的子嗣世襲爵位。只是腓特烈三世沒有立即任命新的宰相,而是虛位以待。

馮承乾沒有接受腓特烈三世的任命,繼續擔任帝國海軍戰爭大臣。

在俾斯麥之後,腓特烈三世任命奧托-馮-卡普里維爲帝國代首相,暫行首相職權,主管帝國大小政務。

這個任命非常明智。

雖然卡普里維也是軍人出身,還是退役陸軍少將,但是與俾斯麥相比,卡普里維更加溫和,更善於解決國內矛盾。腓特烈三世讓卡普里維執掌大權,就是希望由他來解決日益突出的內部矛盾,特別是傳統實力與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維護帝國的內部穩定,增強發展勢頭。

更重要的是,卡普里維的影響力遠不及俾斯麥。

說得直接一點,由卡普里維擔任代首相,等於讓腓特烈三世有了更多的發言權,能夠更加直接的掌管政務。

要知道,俾斯麥在的時候,腓特烈三世很少干預政務。

對馮承乾來說,這也是好事,因爲卡普里維不會像俾斯麥那樣反對海軍建設,最多隻是發發牢騷。

結果就是,馮承乾在年底提出的海軍造艦修改計劃,根本沒有遭到反對。

按照馮承乾的規劃,帝國海軍將在未來五年之內,以每年一點五艘的速度建造新式主力艦,到一九零三年底,實現十艘主力艦在役、六艘主力艦在造的目標,並且同步擴大輔助戰艦的規模。

如果該計劃得到落實,帝國海軍將在一九零五年左右超越俄國,成爲全球第二。

當然,第二不是馮承乾的目標。

爲了避免觸怒英國,馮承乾公開宣稱,帝國增強海軍實力完全是爲了應對波羅的海方向上的新威脅,即沙皇已經決定擴大海軍規模,把波羅的海艦隊增加一點五倍,從而對帝國海軍構成壓倒性優勢。

有趣的是,這個說辭根本不過關。

原因很簡單,沙皇決定擴充海軍的根源不是增強波羅的海艦隊,而是應對遠東地區出現的威脅。

不管怎麼說,馮承乾爲帝國海軍擴充艦隊規模找到了一個較爲充分的理由。

拿到錢是一回事,怎麼花掉錢是另外一回事。

順利獲得撥款後,馮承乾花了一個月,專心處理海軍的技術問題,詳細規劃計劃建造的新式主力艦。

十多年下來,馮承乾對帝國的技術實力也算了如指掌。

相對而言,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火炮、特種鋼材等方面有較爲明顯的優勢。比如甲午戰爭的海戰就已證明,帝國製造的大口徑火炮的性能超過了英國火炮,甚至比口徑更大的英國火炮都有優勢,而帝國製造的裝甲鋼也更加優秀。可是在一些較爲傳統的領域,比如動力系統上,帝國就沒有任何優勢了。

可以說,戰艦的動力系統是帝國最大的軟肋。

在規劃新式主力艦的時候,馮承乾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即再過五年,帝國也不一定能夠製造出可用的蒸汽輪機,而英國在兩到三年之內就有能力製造出實用的蒸汽輪機,在動力系統上保持優勢。

沒有更好的選擇,馮承乾只能採用原來的套路,即在開發新技術的同時,在戰艦上採用成熟的動力系統,並且留下足夠的餘量,以便在將來通過更換的方式進行改裝,延長戰艦的服役期限。

當然,帝國的造艦能力也絕非一無是處。

得益於先進的火炮技術,帝國戰艦可以採用口徑較小的火炮,獲得與英國海軍同類戰艦相當的火力。只是在設計上,爲了便於今後進行改裝,馮承乾堅持採用三聯裝炮塔,而不是更容易接受的雙聯裝炮塔。

因爲技術進步迅速,所以在主力艦的建造方式上,馮承乾依然採用了小步快跑的方法。

按照他的安排,在未來五年之內,帝國將分成五個級別,總共建造八艘主力艦,其中三個級別兩艘,兩個級別只造一艘。

只是,爲了節省設計費用,馮承乾提出了一個非常超前的概念“標準艦型”。

可以說,這也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即幾個級別的戰艦採用相似的艦體設計,只是根據需求、技術、建造能力等因素,調整各項性能指標,採用不同的配製,從而最大限度的降低設計費用。

雖然這個概念很超前,但是很快就被帝國的艦船工程師採納了。

一八九九年,威廉港造船廠向帝國海軍部提交了新式戰艦的設計規劃。因爲多次與馮承乾合作,所以威廉造船廠的工程師非常清楚海軍戰爭大臣的喜好,在設計的時候充分照顧了馮承乾的需要。經過一個月的審議之後,馮承乾正式批准了該型戰艦的建造計劃,並且由威廉皇儲命名爲“拿騷”級。

與馮承乾熟知的“拿騷”級不同,這種採用十二臺燃煤鍋爐、三臺三脹往復式蒸汽機的戰艦隻有一根菸囪,三座三聯裝炮塔以二前一後的方式集中佈置在戰艦的縱軸上,八座雙聯裝一百五十毫米副炮炮塔則佈置在前後艦橋兩側。得益於此,“拿騷”級能在側舷方向上發揮出百分之百的主炮、與百分之五十的副炮火力,最大限度的縮短了主裝甲帶的長度,有效提升了防護強度。

相對而言,“拿騷”級最大的問題,在於二號炮塔的位置偏高,導致戰艦重心上移,航行穩定性不夠理想。

當然,這算不上大問題。

在後期改進的時候,“拿騷”級取消了艦首與艦尾的輔助裝甲,在主裝甲帶外面增加了輔助裝甲,還提高了水平裝甲的厚度,使吃水深度增加了零點四米,在降低了幹舷高度的同時提高了航行穩定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拿騷”級是第一艘“無畏艦”。

雖然受技術限制,“拿騷”級沒有采用蒸汽輪機,使用的仍然是高速持續航行能力欠佳的三脹往復式蒸汽機,但是在其他方面,“拿騷”級與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無畏艦”已無明顯區別。

“拿騷”級的出現,對英國皇家海軍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衝擊。

只是,馮承乾非常重視保密。

直到兩年之後,也就是一九零一年,“拿騷”號下水開始舾裝,英國皇家海軍才發現這是一艘劃時代的戰艦。在此之前,英國皇家海軍沒有把費希爾的警告聽進去,仍然在按部就班的建造着“前無畏艦”。等到英國皇家海軍回過神來,兩艘“拿騷”級,即“拿騷”號與“威斯特法蘭”號已經完成了舾裝。直到一九零二年底,英國皇家海軍纔開始建造“無畏”號戰列艦。

這個時候,看清端倪的人沒有幾個。

雖然在艦隊規模上,德意志第二帝國仍然遠不及英國,哪怕到一九零三年,把在建的戰艦全部算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海軍規模也僅有英國皇家海軍的三成左右,但是帝國海軍的積累能力遠超過了英國皇家海軍,特別是馮承乾親自主導設計的幾種戰艦,都能繼續服役十年、甚至二十年,而英國皇家海軍在“無畏”號之前建造的絕大部分戰艦,都將在十年之內淘汰。

那麼,十年之後,英國皇家海軍還有優勢嗎?

;

第14章 戰鬥力第158章 野心家第288章 水落石出第5章 明爭暗鬥第358章 雪中送炭第78章 鬥智第135章 出路第102章 反客爲主第492章 多用途第156章 歐戰烽煙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116章 主動出擊第70章 戰火第164章 簡單戰術第25章 再接再厲第78章 鬥智第214章 革命第390章 最後的炮擊第138章 深入大洋第142章 深入敵後第182章 傳統戰術第149章 主要目的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186章 太空競賽第107章 不速之客第512章 強攻第226章 越俎代庖第168章 拋磚引玉第107章 妥協第164章 圍殲殘敵第223章 跟隨戰略第218章 劍拔弩張第386章 血戰到底第86章 圍攻第11章 最高效益第147章 最後機會第37章 出發第27章 底牌第629章 反睦成仇第70章 目標出現第334章 進軍東南第170章 報道第586章 服軟第452章 直取要害第159章 反擊第447章 備戰第199章 輕敵大意第323章 海峽之戰第26章 只進不退第413章 出征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242章 一舉超越第11章 主動出擊第125章 特殊任務第613章 反差第194章 軍事航天第158章 野心家第392章 繼續前進第101章 初生牛犢第89章 借刀殺人第85章 陰差陽錯第176章 生或死第95章 參戰陰謀第333章 結局已定第527章 繼續前進第7章 重工業第326章 炮擊戰術第30章 偷襲第44章 新興強國第130章 間接影響第117章 戰鬥開始第185章 夜間惡戰第89章 聯合進攻第212章 出動第620章 現代海軍之父第60章 幸運兒第621章 核時代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327章 死戰到底第359章 灰心絕望第325章 好運壞運第1章 當務之急第168章 創造機會第106章 積極應對第21章 特工的本色第323章 海峽之戰第539章 硬碰硬第424章 時間緊迫第14章 海軍之父第102章 反客爲主第179章 突擊第548章 獨木難支第218章 劍拔弩張第457章 天降神兵第225章 撤與戰第395章 爭取第159章 反擊第136章 曲線救國第59章 深謀遠慮第134章 首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