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多用途

九月二十二日,顧祝同率領的第六艦隊首次攻擊了波多黎各。

只是,這次出動的全是艦載戰鬥機。準確的說,當時四支戰鬥艦隊裡的十二艘艦隊航母上搭載的全是戰鬥機!

這是顧祝同特意做的安排,爲此還讓魯志剛不得不從第三艦隊抽調了近七百架戰鬥機給第六艦隊。

全部搭載戰鬥機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好處,即不再需要爲攻擊機羣提供護航掩護了。

當然,前提是所有的戰鬥機、至少是半數以上的戰鬥機具備對地攻擊能力,能夠攜帶炸彈、火箭彈等彈藥攻擊地面目標。

顯然,對中國海軍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

“海鷹”本身就是一種相當不錯的多用途戰鬥機,除了具有極佳的空戰能力之外,還能攜帶五百公斤級炸彈執行轟炸任務。其後期改進型,還在機翼下增加了八個掛架,總共可以掛八枚大型火箭彈或者是十六具火箭發射筒。如果用來攻擊裝甲目標,這些火箭彈有非常好的效果。

當然,“海鷹”的續航力也非常突出。其後期改進型,在攜帶一枚五百公斤級炸彈與八枚火箭彈的情況下,執行對地打擊任務的作戰半徑達到了六百公里,如果中途扔掉炸彈與火箭彈執行空戰任務,作戰半徑還超過了六百公里。顯然,這已經不比當時大部分的艦載轟炸機差了。

取代“海鷹”的“海雕”,也是一種出色的多用途戰鬥機。

事實上,在研製“海雕”的時候,海軍就提出,希望這種戰鬥機的最大載彈量能夠達到一千公斤,即與F4U相當,能夠在攜帶一枚五百公斤的同時攜帶八枚以上的火箭彈,或者是在機腹掛架上掛一具大型副油箱。在翼根掛架上各掛一枚二百五十公斤級炸彈,在機翼掛架下則掛八枚以上的火箭彈。

顯然,這種掛載配製就是爲了執行對地打擊任務。

更重要的是,“海雕”的續航力比“海鷹”還要出色。

在以最大載彈量起飛的情況下,即便不掛副油箱,其對地打擊的作戰半徑都超過了八百公里,而在掛上一具副油箱的情況下能夠超過一千公里。而在掛上大型副油箱執行護航任務的時候,更是接近了一千五百公里。

當然。絕大部分時候,要不了這麼遠的作戰半徑。

在第六艦隊裡面,“海鷹”與“海雕”各佔了一半。

不是顧祝同不想要更多的“海雕”,而是裝不下那麼多。

主要就是,爲了獲得突出的性能,“海雕”比“海鷹”大了一整圈,不但因此配備了輸出功率高達二千四百千瓦的二十六缸星型風冷發動機。還導致佔用了更大的面積,也就使得航母的搭載數量大幅度降低。即便摺疊主翼,“海雕”佔用的甲板面積也比“海鷹”搞出了將近百分之五十。雖然工程師想出了很多減少佔用面積的辦法,比如主翼的摺疊方式就是旋轉九十度之後向後摺疊,與機身保持平行,但是仍然顯得過於龐大,使得“白起”級最多隻能搭載八十架這樣的戰鬥機。這還是極限,而不是正常搭載水準。也就是說,在搭載了八十架“海雕”的時候,“白起”級艦隊航母的甲板作業效率將低於正常水平。使得艦載機的出動速度受到影響。

也正是如此,顧祝同只能讓“海雕”與“海鷹”混搭。

當然,這也與“海雕”的產量有關。

過於龐大的機體,加上採用大量先進設備,“海雕”的造價幾乎是“海鷹”的三倍,昂貴得讓海軍差點買不起。

要知道,早在一九四五年底,“海雕”就開始進行海軍的驗收測試。而在以往,這最多隻需要三個月,然後就會正式量產。結果。“海雕”的測試進行了大半年,直到一九四六年的第四個季度。海軍才下達了量產訂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雕”過於昂貴,讓海軍在買與不買之間猶豫了很久。

迫使海軍決定採購“海雕”的主要原因不是價格降了下來,而是實戰中,中國海軍遭遇了性能先進的美軍戰鬥機,特別是P51D,讓“海鷹”在空戰中很難佔到便宜,因此海軍需要更先進的艦載戰鬥機。

也正是如此,“海雕”的採購量並不大。

主要就是,在實戰中,美軍P51D機羣的表現並不出色。憑藉着飛行員素質優勢,中國海軍依然能夠用“海鷹”掌握制空權。

事實上,艦載航空兵部隊對“海雕”的認同度也不是很高。

雖然“海鷹”是中國海軍在大戰期間量產最多的艦載戰鬥機,從美國參戰開始,就一直是主力艦載戰鬥機,而且進行了好幾次大規模改進,在一九四五年生產的“海鷹”與四年前生產的已經截然不同了,零備件的通用率還不到百分之五十,連發動機都更換了三次。這些改動,給後勤保障製造了很多麻煩。比如在很多時候,快速戰鬥支援艦就得帶上好幾種不同批次“海鷹”的零備件,而且在提供補給的時候,還得搞清楚各艘艦隊航母上搭載的是哪種型號的“海鷹”。如果一艘艦隊航母上有兩種不同型號的“海鷹”,航空勤務人員就得在維護的時候萬分謹慎。主要就是,有些零備件的差異非常小,甚至無法用肉眼分辨出來,只要裝錯了就肯定會出大問題,甚至會導致機毀人亡的惡性事故。但是對飛行員來說,這些差異跟他們基本上沒有關係,因爲維護工作與他們無關,而各個型號的“海鷹”的基本操作特性並沒有明顯區別。

顯然,轉飛“海雕”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要知道,“海雕”的飛行特性與“海鷹”有很大的差別,即便是飛行時間超過一萬小時的飛行員,也很難迅速掌握“海雕”。這樣一來,就需要在換裝的時候,給飛行員足夠多的適應時間。

問題是,艦載航空兵的任務繁重,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新式戰鬥機。

結果就是,只能讓飛行員在戰場上去掌握新式戰鬥機,而由此導致了一個嚴重問題,即“海鷹”在服役初期的作戰表現並不理想,損失率比“海鷹”高得多,飛行事故也要比“海鷹”高得多。

這些問題,產生了一個奇妙的結果。

這就是,在艦載航空兵中,“海鷹”依然是主力戰鬥機,特別是後期型號,其性能並不比美軍的P51D差多少,有足夠的能力與之對抗,而且由王牌飛行員駕駛的話,還能佔到不少的便宜。這樣一來,“海雕”就成了貨真價實的多用途戰鬥機,其主要任務就是攻擊地面目標。

當然,攻擊戰艦還輪不到“海雕”。

在第六艦隊裡,十二支艦載航空兵聯隊都各有四個中隊,裝備“海鷹”與“海雕”戰鬥機的各兩個中隊。

只是,並不是所有聯隊的戰鬥機數量都一樣。

只有第61艦隊達到了滿編狀態,即每個中隊都有二十架戰鬥機與一架備用戰鬥機,而另外三支航空戰鬥艦隊裡都是“唐太宗”級與“秦始皇”級艦隊航母,因此“海雕”中隊的數量減少到了十六架。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這兩種艦隊航母根本搭載不了多少“海雕”。

當然,這也足夠了,因爲這意味着第六艦隊擁有四百八十架“海鷹”與四百零八架“海雕”。

必要的時候,這些戰鬥機都可以執行防空任務。

同樣的道理,只要沒有空中威脅,這些戰鬥機都能掛上炸彈執行轟炸任務。

顯然,多用途戰鬥機增強了艦載航空兵的戰鬥力,至少在打擊地面目標的時候,多用途戰鬥機是一種較爲理想的選擇。

也正是如此,從此之後,中國海軍一直堅持發展多用途艦載戰鬥機。

雖然在進入噴氣時代之後,中國海軍的這一發展方式遇到了不少的麻煩,甚至遭遇過嚴重挫折,比如在整個六零年代,中國海軍就因爲過於注重艦載戰鬥機的多用途能力,從而沒能獲得一種性能出色的艦載戰鬥機。到了七零年代,中國海軍不得不回到老路上,分別研製了專用的艦載戰鬥機與艦載攻擊機。但是隨着技術進步,多用途戰鬥機最終在海軍航空兵中取代了其他所有艦載機。在大戰結束後半個世紀,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中,除了像預警機這類非作戰性飛機之外,剩下的就只有多用途艦載戰鬥機了。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強大的多用途艦載戰鬥機,給了顧祝同更多的戰術選擇餘地,讓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發動進攻。

說白了,就是增強了艦隊的作戰靈活性。

二十二日這天,顧祝同就用一次漂亮的襲擊,證明了多用途艦載戰鬥機的重要性,以及其強大的戰場適應能力。

這就是,他根本沒有嚴格區分攻擊機與戰鬥機。

對美軍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爲美軍的防空戰鬥機要在交戰之後,才能確定攔截的是護航戰鬥機還是攻擊機。

第106章 鬼鎮第156章 撤退第122章 決戰在即第483章 最佳選擇第5章 元勳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67章 雷霆萬鈞第110章 敵明我暗第152章 正面決戰第66章 滅頂之災第196章 新式武器第149章 主要目的第85章 陣營第110章 關鍵時刻第381章 震驚之餘第106章 虛假的和平第516章 轉向西進第166章 所羅門海第169章 輕敵的後果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133章 戰略決策第122章 雷霆之怒第87章 不戰而勝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74章 各打各的第303章 水下利器第127章 大陸戰爭第303章 水下利器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595章 洗心革面第130章 開打第60章 幸運兒第402章 外強中乾第469章 勉力爲之第3章 鐵打的軍營第603章 先入爲主第548章 獨木難支第218章 劍拔弩張第275章 空頭支票第84章 見好就收第85章 陰差陽錯第93章 挑戰書第451章 登陸前第112章 找事做第238章 錯失良機第197章 戰亂之地第85章 陰差陽錯第241章 將錯就錯第168章 拋磚引玉第620章 現代海軍之父第402章 外強中乾第287章 關鍵建議第154章 致命缺陷第89章 和平的希望第320章 前出偵察第15章 熱身第117章 戰鬥開始第79章 偷襲第241章 將錯就錯第98章 游擊隊員第62章 勝負未定第103章 激戰第366章 雞肋第159章 復仇第92章 等待機會第393章 避實就虛第388章 一擊得手第554章 預言城鎮第110章 關鍵時刻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71章 替死鬼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228章 新戰場第201章 有得有失第287章 關鍵建議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187章 優勢第68章 再接再厲第193章 偷襲計劃第102章 搶先一步第235章 中流砥柱第126章 得手第317章 大膽行動第111章 戰略失誤第509章 守將第70章 目標出現第435章 亂中出錯第11章 最高效益第211章 貓捉耗子第158章 野心家第323章 海峽之戰第203章 勢在必行第354章 知難而退第209章 和平的代價第281章 潛艇警戒線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151章 箭已離弦第224章 險象環生第13章 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