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後繼乏力

美軍無路可退,丟掉克魯塞斯就意味着將丟掉聖克拉拉,從而失去整個古巴。

三月五日,突破口擴大到了十公里,已經有三個陸戰師越過了美軍防線,兩個陸戰師向克魯塞斯推進,另外一個陸戰師則向西運動。美軍一直在穩步退卻,但是沒有潰退,也沒有放棄克魯塞斯。

當時,在突破口東面的美軍全部往克魯塞斯撤退。

大概是佈雷德利有先見之明,在此之前就在克魯塞斯附近修建了環形防線,而且把防禦陣地擴大到了克魯塞斯郊外。雖然美軍的防禦重點在南面,而中國海軍陸戰隊的突破口在西面,但是利用前線軍隊爭取到的兩天時間,美軍完成了防禦調動,大批主力部隊轉移到了克魯塞斯西面。

在突破口西面的美軍沒有往克魯塞斯撤退,而是一步一步的退向大哈圭。

也就是說,這次突破把美軍分割成了兩個部分。

有趣的是,東面的美軍要比西面的多得多,即美軍的防禦重點依然是聖克拉拉,而不是哈瓦那。

事實上,中國海軍陸戰隊在這個時候獲得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這就是,以圍困的方式拖住克魯塞斯以東的美軍主力部隊,然後分出更多的兵力向哈瓦那進軍。只要陸戰隊行動迅速,美軍就沒有機會在哈瓦那淪陷之前派出增援部隊,也就將丟掉半個古巴。

只是,顧祝同沒有這麼做。

原因很簡單,陸戰隊向哈瓦那進軍的速度肯定快不到哪裡去。

主要就是,在取得突破之後,不管是向克魯塞斯進軍,還是向西推進,都難以得到艦隊的炮火支援。到時候,能夠爲陸戰隊提供支援的,除了航空兵之外。就只有陸戰隊自己的炮兵了。

顯然,陸戰隊的炮兵並不強大。

可以說,這也正是陸戰隊與陸軍的主要區別之一。

在陸軍中,炮兵有很高的地位。別的不說,中國陸軍將領中,有將近三分之一來自炮兵部隊。大戰打到這個時候,陸軍不但有炮兵營、炮兵團與炮兵師,還組建了炮兵軍與炮兵集團軍。

在陸戰隊中。炮兵的最高編制就是營。

一般情況下,炮兵營直接編制在陸戰師中,並且根據作戰需要配發給陸戰旅或者是陸戰團。如果遇到特殊情況,炮兵營還會被拆散成炮兵連,加強給步兵營,或者單獨用在關鍵作戰方向上。

此外,在步兵營中,也有炮兵連。只是,隸屬於營的炮兵連,一般只裝備迫擊炮與無坐力炮。在大戰初期。陸戰隊的炮兵連還裝備有一些便於野戰的山炮,只是到了大戰後期。山炮全部被淘汰了。

由此可見,陸戰隊的炮兵部隊弱小得多,編制規模也小得多。

這直接體現出,陸戰隊不是很重視炮兵。

當然,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在大洋戰場上,陸戰隊幾乎不需要炮兵,或者說陸戰隊的炮兵就是在海岸線附近活動的戰艦與火力支援艦。在攻打島嶼的作戰行動中。任何時候都有戰艦在戰場附近活動,隨時爲陸戰隊提供炮火支援。在攻打西南太平洋的時候,陸戰隊還獲得了火力支援艦。炮火支援有了更大的保證。

顯然,在這種情況下,陸戰隊完全沒有必要組建一支強大的炮兵。

當然,沒有炮兵也是不行的。

在攻打所羅門羣島的戰鬥中,陸戰隊缺乏炮兵的問題就顯現了出來,隨後在攻打新喀里多尼亞、攻打澳洲大陸的戰鬥中,這個問題再次暴露了出來。只是,得到艦隊與航空兵的全力支援,問題還不是那麼嚴重。

直到攻打美國西海岸,特別是進軍聖迭戈的時候,陸戰隊缺少炮兵的問題才引起重視。

只是,這個時候再來解決問題,已經太晚了。

別忘了,爲了減少軍費開支,裁軍行動已經開始,政府肯定不會爲陸戰隊專門研製與採購火炮。

至於陸軍的火炮,並非全都適合裝備陸戰隊。

主要就是,陸軍的作戰方式與陸戰隊不大一樣,在炮兵建設上,陸軍更加註重火炮的持續作戰能力。比如,在某些大型會戰中,激烈的戰鬥往往會持續好幾天、甚至數十日,因此陸軍要求所有重炮都能持續開火數個小時,如果有完善的維護與保養,一些重炮甚至能持續開火好幾天。當然,在這種高強度的持續戰鬥中,火炮的開火速度不會快到那裡去,一般幾分鐘纔開火一次。爲了解決炮擊密度的問題,陸軍最喜歡用的辦法不是提高火炮射速,而是增加火炮的數量。比如在發起攻打烏拉爾河三角洲的會戰時,陸軍就在寬度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攻擊正面上部署了將近三萬門各種火炮,其中重炮就高達一萬二千門,平均每公里戰線上有八十門。

顯然,這種方式並不適合海軍陸戰隊。

在陸戰隊參與的戰鬥中,很少有持續數十日的大型會戰,即便有,也會分成許多個階段進行。也就是說,陸戰隊需要的火炮,並不要求具有很強的持續開火能力。相反,陸戰隊更需要在短時間內向戰場投擲足夠多的炮彈,達到火力突擊的目的,從而以最快的速度打垮對手。問題是,陸戰隊的戰場往往過於狹小,特別是在登陸初期,陸戰隊擁有的很有可能只是狹窄的海灘,因此不可能用數量取勝。很多時候,陸戰隊得用遠少與敵人的火炮去壓制敵人的炮兵。這樣一來,陸戰隊需要的就是射速高、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向敵人投擲大量炮彈的速射型火炮。

這些戰術需求上的差別,直接決定了火炮的基本特徵。

陸軍的重炮,一直以“重”著稱。當時,陸軍的一些重炮重達數十噸,需要安裝在重型坦克的底盤上,甚至得安裝在裝甲列車上。顯然,陸戰隊根本不可能看中這些重炮,陸戰隊需要的是足夠輕的火炮。

也正是如此,在陸軍大裁軍,軍備嚴重過剩的情況下,陸戰隊沒有向陸軍伸手討要。

到了攻打古巴的時候,陸戰隊依然沒有獲得理想的火炮。

事實上,直到大戰結束,陸戰隊都沒能擁有一種真正適合陸戰隊的重炮。在戰後,爲了減少軍費開支,陸戰隊被迫接受了一些陸軍淘汰下來的重炮。當然,這些重炮沒有獲得在戰場上證明自身價值的機會。直到七零年代,陸戰隊才獲得撥款,採購了第一種專門爲陸戰隊研製的重炮。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陸戰隊缺乏重炮,使得向內陸推進變得極爲困難。說白了,離開了艦炮的支援範圍,陸戰隊就很難突破美軍的防線。

這樣一來,顧祝同就不可能把重點放在哈瓦那這邊。

以當時的情況,他的唯一選擇就是讓陸戰隊強攻克魯塞斯,拔除這課釘在西恩富戈斯北面的釘子。雖然接下來攻打聖克拉拉,戰艦上的艦炮依然發揮不了作用,但是陸戰隊至少能夠獲得更大的活動空間,有更多的地方用來部署炮兵。如果有必要,顧祝同也必須讓陸軍的參戰,當然僅僅是陸軍的炮兵。

事實上,當時顧祝同已經請求魯志剛派幾支炮兵部隊過來。

雖然馮承乾依然沒有批准讓陸軍參戰,在加勒比海與拉丁美洲戰區司令部裡面甚至沒有陸軍的將領,但是魯志剛不是馮承乾,而且做爲戰區司令,有直接指揮權,並不受制於海軍司令。

正是如此,二月底的時候,魯志剛就安排兩個炮兵師登船。

這是兩個正宗的陸軍炮兵師。在陸軍的編制中,炮兵師直接隸屬於集團軍,因此以重炮爲主。正常情況下,一個炮兵師配備有五百多門火炮,其中口徑在一百毫米以上的重炮在三百四十門以上。

因爲這兩個炮兵師原本打算派往美國西海岸,所以都是野戰炮兵師。

這就意味着,其裝備的大多是自行火炮與突擊炮,具有極強的野戰能力,能夠在野外伴隨裝甲部隊作戰。

當然,自行火炮與突擊炮也算得上是裝甲裝備。

顯然,這兩個炮兵師正是陸戰隊欠缺的東西。

難能可貴的是,雖然陸軍與陸戰隊對裝備性能的要求不盡相同,但是爲了減輕後勤保障負擔、陸軍與陸戰隊採用了相同的口徑標準,從手槍到重炮,口徑尺寸全部相同,也就能夠通用彈藥。

只是,這兩個炮兵師,最快也要到三月下旬才能到達。

雖然這不會影響到圍攻克魯塞斯的作戰行動,但是在此之後,最快也要拖到三月底才能向聖克拉拉進發。

當然,這也許不是什麼大問題。

在當時,連顧祝同都認爲,陸戰隊不可能在三月底攻下克魯塞斯,因此進軍聖克拉拉的行動要到四月初纔會開始。

圍攻克魯塞斯的戰鬥在三月八日開始,準確的說不是圍攻,即陸戰隊還沒有包圍克魯塞斯,只控制了南面與西面,東面與北面的道路依然在美軍掌握之中,而執行迂迴包抄任務的突擊部隊還在行進途中呢。

這場戰鬥,從一開始打得就很艱難。

第18章 輕重有別第549章 糧草先行第496章 準備就緒第19章 送上門來第179章 突擊第440章 前進的動力第223章 集中攻擊第609章 國防部第370章 適得其反第69章 謊言與真相第626章 厚積薄發第194章 主動攔截第118章 勝券在握第74章 僥倖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614章 戰略優勢第491章 得不償失第589章 人才第一第611章 肢解俄國第485章 加勒比海第403章 沉着冷靜第440章 前進的動力第305章 戰鬥隊列第166章 日落大洋第6章 坐收漁利第269章 經典之戰第388章 一擊得手第37章 出發第44章 你追我趕第592章 佔領軍第40章 列強幹涉第233章 不倫不類第31章 技術投入第555章 從艦到岸第133章 不期而遇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40章 列強幹涉第156章 撤退第70章 目標出現第131章 抱陳守舊第27章 底牌第593章 寄生經濟第11章 主動出擊第129章 據點第623章 核試驗第116章 追擊第223章 跟隨戰略第382章 坐以待斃第405章 犧牲第567章 默默無聞第71章 恐慌第332章 進軍悉尼第381章 震驚之餘第316章 放慢步伐第379章 戰列第162章 巔峰對決第189章 撤退與追擊第37章 後遺症第607章 放權第509章 守將第593章 寄生經濟第67章 雷霆萬鈞第103章 大獲全勝第552章 提前部署第98章 伏擊圈第100章 堅持第522章 精確轟炸第357章 過分要求第510章 左右爲難第223章 集中攻擊第120章 困獸猶鬥第116章 主動出擊第103章 激戰第34章 戰爭之門第434章 攻擊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65章 攻擊開始第4章 風起雲涌第630章 霸權第5章 明爭暗鬥第13章 戰端第91章 棟樑之才第547章 民族的裂縫第116章 目的地第111章 戰略失誤第24章 帝國第一艦第160章 營救行動第189章 撤退與追擊第106章 積極應對第275章 空頭支票第95章 參戰陰謀第43章 大型化第188章 復出第27章 冷眼旁觀第71章 替死鬼第151章 醒悟太遲第190章 收手第91章 棟樑之才第515章 苦戰的收穫第5章 八國侵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