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海軍大艦隊進駐比斯開灣,不是當時最重要的事情。
九月二十七日,俄軍對奧匈帝國軍隊盤踞的萊姆堡發動總共,吹響了攻佔西里西亞平原的號角。
大戰爆發後,俄軍就攻入了西里西亞平原,在一個月內掃蕩了大部分地區,只是一直沒能攻佔萊姆堡。只要三十多萬奧軍還在萊姆堡堅守,俄軍就別想在西里西亞站穩腳跟,也別想取得更大的勝利。
只有攻佔萊姆堡,才能挺進喀爾巴阡山,也才能攻入奧匈帝國腹地。
雖然纔在坦能堡吃了大敗仗,但是俄國上下有着非常清楚的認識,特別是俄軍總參謀長布魯希洛夫。在坦能堡會戰還沒結束的時候,布魯希洛夫就提出,應該集中兵力攻打奧匈帝國,而不是急於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交戰。按照布魯希洛夫的部署,俄軍首先就得攻佔波蘭南面的西里西亞。
正是在布魯希洛夫的堅持下,俄軍策劃了攻佔萊姆堡的作戰行動。
在戰略上,布魯希洛夫的決策非常正確。雖然俄國號稱擁有六百萬大軍,但是基礎設施極爲糟糕,根本不足以支持這麼多部隊在前線作戰。以俄國在波蘭地區的道路與鐵路等基礎設施爲準,支持一百萬軍隊作戰都顯得有點困難。如果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死扛,俄軍佔不到半點便宜。
相對而言,奧匈帝國差得多,更容易打敗。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暫時只有這麼一個盟友,不可能見死不救。因此只要俄軍猛攻奧匈帝國,德軍就會向東線增兵。也就是說,攻打奧匈帝國,同樣能夠起到牽制德軍的作用。
正是在這個時候,英法提出,俄國應該在東線發動一場有意義的進攻。
有趣的是,九月初,在坦能堡打響的會戰就是俄國應英法的要求,在東線發動的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攻。當時,正是英法提出,俄國不能僅盯着奧匈帝國,應該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施加一些壓力。可以說,如果不是英法明確提出,俄國應該進攻德意志第二帝國,就不會有坦能堡會戰。
現在,英法卻認爲俄軍進攻東普魯士毫無意義。
這下,別說俄軍將士,連沙皇都非常氣憤。俄國在坦能堡會戰中損失了數十萬兵力,英法不但沒有表示同情,還認爲俄軍的損失毫無意義。跟這樣的盟友搭上邊,不叫人失望與氣憤纔是怪事。
只是,當前的戰局,讓沙皇與俄軍將領沒法多想。
在西線戰場上,德軍已經挺進到了離巴黎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地方,法軍仍然處於混亂之中。如果俄軍不能在東線發動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前置住德軍,那麼法國很有可能在年內戰敗。
至於隔岸觀火的英國,短期內根本沒有什麼好指望的。
顯然,壓力全部集中到了俄國身上。
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沙皇批准了布魯希洛夫提交的作戰方案,決定動用一百二十萬俄軍強攻萊姆堡。
當時,布魯希洛夫也知道,英法正策劃在西線發動一場大規模戰役。
很明顯,俄軍在萊姆堡發動的進攻,只是爲了牽制住德軍。至於能否打下來,並不是關鍵問題。
事實也確實如此。
在俄軍開始強攻萊姆堡的第四天,也就是九月的最後一天,英法聯軍在西線發動了馬恩河戰役。
這纔是真正有決定性意義的大會戰。
九月初,英法聯軍就撤退到了馬恩河以南,在巴黎到凡爾登部署了新的防線,而德軍的進攻勢頭也有所減弱。雖然這個時候,協約國內部的悲觀情緒依然非常嚴重,法國國內也極爲動盪,僅九月的前十天,就有差不多五十萬法國人逃離巴黎,但是戰場局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從某種意義上講,德軍打到這個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在戰線的最西面,馬肯森與德馬維茨的兩個軍團連續遭到削弱,就算兩位將領都極具指揮才華,也無法彌補兵力欠缺導致的問題。戰線中部,圍攻凡爾登的第四軍團與第五軍團在得到數次增強之後,依然沒有拿下這座至關重要的要塞羣。更要命的是,爲於中央的第三軍團也遭到削弱。
很明顯,德軍戰線中央出現了漏洞。
在戰線對面,法軍統帥霞飛已經組建了兩個新的軍團,兵力得到增強,而英國的遠征軍正在源源不斷的趕來。
有趣的是,英法聯軍沒有盯住德軍的要害。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英法聯軍在九月二十日左右,在戰線中部投入兩個剛剛成立的法國集團軍,並且動用部分英國遠征軍在西面牽制住德軍的兩個集團軍,就很有可能把德軍攔腰斬斷,徹底瓦解德軍的攻勢。
錯過了一次機會,英法聯軍沒有錯過第二次機會。
因爲追擊潰退的法國第五集團軍,德馬維茲的第二軍團偏離了原定的進攻路線,與第一軍團之間出現了一處不大不小的缺口,迫使馬肯森提前向左迴旋,並且從原本就不多的兵力中抽調部分去填補漏洞。
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就出現了。
按照原計劃,馬肯森的第一軍團應該從巴黎西面通過,與德馬維茲的第二軍團共同包圍巴黎。馬肯森被迫提前回旋,等於是從巴黎東面通過。暫且不說能不能包圍巴黎,最大問題是,馬肯森的右翼暴露在了英法聯軍面前。更要命的是,在馬肯森前方,正是英法聯軍防區的結合部。
也就是說,馬肯森即將一頭撞上英法聯軍的主力部隊。
當時,霞飛看到的,也正是這一點,因此決定集中兵力攻打德軍右翼,爭取圍殲馬肯森的第一軍團。
事實上,霞飛有更好的選擇,只是他本人並沒察覺到。
當時,如果用英軍牽制住馬肯森的第一軍團與德馬維茲的第二軍團,法軍完全有能力在戰線的正中央打一場漂亮的反擊戰。只要突破了德軍的中央防線,就算無法包圍與殲滅最外圍的兩個軍團,也能挫敗德軍的戰略進攻。
只是,即便按照霞飛的部署打,德軍也有大麻煩。
在施利芬元帥制訂的大回旋進攻戰略中,位於最外圍的兩個軍團至關重要。說得形象一點,進行大回旋進攻的德軍就像一把大鐵錘,而第一軍團與第二軍團就是錘頭,能夠一舉砸碎目標,就得看這兩個軍團能否順利完成目標,而位於內側的三個軍團,只是起到支撐作用的錘柄。
小毛奇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就是削弱錘頭,去加強錘柄。
顯然,霞飛也犯了同樣的錯誤。讓英法聯軍直接進攻馬肯森的第一軍團,無異於與德軍硬碰硬的正面交鋒。
當時,德軍並非沒有扭轉局面的機會。
如果及時向馬肯森提供支援,德軍完全有能力在馬恩河站住腳跟,甚至在這裡擊潰英法聯軍。可惜的是,小毛奇依然堅持應該把重點放在凡爾登地區。他的理由是,佔領了凡爾登就打開了通往巴黎的大門。此外,俄軍在萊姆堡發動進攻,也對德軍產生了影響,比如迫使魯登道夫在東線策劃一場反擊。
馬恩河會戰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馮承乾非常清楚。
如果小毛奇依然一意孤行,那麼德軍的戰略進攻將到此爲止。
只是,馮承乾是海軍軍官,即便已經被德皇破格提拔爲海軍上校,還獲得了象徵着帝國軍人最高榮譽的藍色馬克斯勳章,他也只能提出建議,即儘量加強第一軍團,在馬恩河南面頂住英法聯軍。
當時,馮承乾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策劃下一次海上作戰行動。
這不是馮承乾的意思,而是德皇的授意。
在馮承乾看來,還沒有必要急着策劃海上作戰行動,更應該關心一下那幾艘還在外面活動的襲擊艦,特別是斯佩伯爵的遠東艦隊。關鍵不是帝國海軍不能打,而是英國皇家海軍會不會出來打。可是在德皇看來,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才能最大限度的減輕德軍在地面戰場上的壓力。
必須承認,德皇的觀點也有一些道理。
設得蘭海戰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在北海上的主動權大大減弱。僅在九月分,從英國運往法國的軍隊與物資就比原定計劃減少了百分之五十,主要就是英國當局擔心帝國海軍會封鎖英吉利海峽。當然,這也與德軍在地面戰場上的作戰行動有關,即在九月中旬攻佔了比利時的安特衛普。
很明顯,如果帝國海軍表現得更加積極一些,英法聯軍的處境就將變得更加艱難。
問題是,馮承乾暫時還沒有能力組織發動一場大規模海上戰役。一是英國皇家海軍不見得肯出來決戰,二是帝國海軍也需要時間整頓。別的不說,在設得蘭海戰中遭到重創的兩艘戰列巡洋艦就需要三個月才能修復。
那麼,讓戰列艦出去打一場?
反覆考慮之後,馮承乾還是決定把發動進攻的時間延遲到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等到艦隊實力得到充實之後,再做考慮。
當時,最需要馮承乾關注的,正是還在太平洋上活動的斯佩艦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