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武器和防具
第一節 刀劍篇
劍者,人所帶兵也。
中世紀的歐洲,劍是力量的象徵,或者王權的代表。騎士的配劍是騎士精神的化身,被賦予神聖的性質和獨立的生命。如矮子丕平到查裡曼的法國國王明文規定:"騎士如被俘,不得用自己的劍當贖金。""哪怕失去人身自由,不能放棄自己的劍。"羅蘭在戰死之前所作的,就是將配劍在石塊上猛砸,不讓落進異教徒手中。
從蘇美爾發現青銅的秘密,到溫泉關的三百壯士,以及羅馬帝國裝備的還是青銅武器居多。後來實戰中使用過的劍多爲手工打製的鐵劍,也有少數鋼製的,但冶煉質量多半不過關。武俠書中什麼百鍊精鋼劍是滿口胡柴。常見的劍有下列的種類:
羅馬式短劍:這種武器的出現與羅馬軍隊的作戰思想有關。首先是遠距離投擲標槍,近距離接敵時用一人高的盾牌防護全身,排的又是摩肩接踵的密集陣,個人沒有很大的迴旋餘地。故而使用的劍很短,主要用於刺擊而不是砍削。青銅澆鑄,長度一般在30-40公分,格鬥時儘量刺入對手的要害部位,心臟或腹部(《角鬥士》拍的極爲真實。
英格蘭寬刃劍:奇幻小說中最常見的兵器,實際上,亦是中世紀歐洲軍隊最普遍的裝備。長3英尺左右,單手揮動。劍有兩刃,一擊不中,不用翻腕即可回擊。十字形把手多爲鐵或黃銅所制,劍柄末端常有一圓球,非爲裝飾。注鉛,以維持用力砍劈時手腕的平衡。自羅馬帝國湮沒後,這種兵器廣泛的出現在各個戰場上,從百年戰爭到紅白玫瑰,從《勇敢的心》到《十字軍騎士》。直到14世紀,鎖子甲取代簡易的皮甲,沉重的寬刃劍逐漸失去用武之地,退出歷史舞臺。
彎刀/馬刀:可視作彎曲的單刃劍,長3英尺左右。在高速奔馳的坐騎上,割削對手的頸部是最常見的用法。彎曲的鋒刃更容易加工,由於在馬上交錯只有一瞬,所以只要一側開鋒。刀柄早時也是十字,其後爲了保護推刺時的手腕,刀柄被鑄成籃狀或杯狀。摩爾人與阿拉伯的騎兵最多使用,看過《銃夢》的朋友對凱莉的大馬士革刃一定印象很深,被譽爲其時兵刃中最鋒利者,主要爲十字軍所用。大馬士革鋼刀鋒利、不鏽、韌性極好,可彎至直角。其冶煉的秘訣是加入鋁使晶體更小,不易折斷。以及在煅打中反覆淬鍊,大英博物館中一柄1990年出土的大馬士革刃上有15道細微的摺痕,雖埋藏數個世紀仍光亮如鏡,一如出爐時的冷豔。
短刀:小號的彎刀,長約7-10公分。主要用於近距離貼身格鬥,故劍柄用黃銅打成杯狀。爲海盜所用,偉大的時代!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後式微,淪爲裝飾。
長劍:寬刃劍的細長版,但僅有一側鋒刃!沒有大規模用於實戰的紀錄,多爲男士裝飾,或用於決鬥。手柄籃狀保護手腕不收割傷,可同時與多個對手作戰。西班牙人是用此兵器之高手,繞着圈子快速出劍挑刺,煞是美觀悅目,詳見《佐羅》。
刺劍:形狀像今天比賽用的花劍,最早出現時並不是武器。而是爲了檢驗鎧甲的質量,用劍在上戳刺看能否貫穿,因而得名。後亦成爲裝飾品,或者決鬥。蓋長劍上修飾過多分量過重,故而刺劍成了歐洲劍客的標誌。出劍更快,但殺傷力極小,避開要害,別的部位被惡狠狠捅個透明窟窿亦無礙。使用典範,參見《三個火槍手》。
花劍:最後一種歐洲劍,四兩撥千斤。碗形的護手可以卸開重武器的攻擊,其殺傷力在於良好的彈性。今天僅用於擊劍運動,在黑**剛在歐洲出現時曾經作爲火槍兵的防身武器,但沒有實戰交手的經歷。
雙刃大砍刀:蘇格蘭人用的雙手兵器,長達1.2-1.5米,鋒刃蜷曲。凱文·科斯特納主演的《羅賓漢》中有這麼猛大一把,由那位摩爾老爹使用。端的是厲害非常,最適合獨自衝進大羣敵人中左劈右斬。在下一直不解爲什麼要開兩刃,歷史上僅爲蘇格蘭的高地民族使用。作爲身份級別的象徵,只有部落首領方可使用,代代相傳。
匕首:加長的小刀,近距離混戰時專抹對手的脖子,有多種形狀和別稱,目的相同。最特別的當屬14世紀英軍裝備的一種稱爲Misericord,長度兩掌,彈性好。可以輕易的插進胸甲的接縫中,刺進心臟就結果一名騎兵。阿金庫爾戰役這種武器解決了大量重騎兵,現僅見於博物館中。
太刀:日本武士的招牌。微彎的刀刃長度米許,材質是高碳鋼,硬度高但脆。刀面經過拋光,常看到武士有事沒事拿着白絹在拂拭,長刀如雪,實則乃其含碳量高,不擦若受潮會變黑。冶煉時淬鍊30次以上,截面中的晶層多達百萬。最後一次經火時以粘土包裹以便減緩刀的冷卻速度,這樣的鋒刃極硬,刀背更具彈性與韌性。太刀是刀劍鑄造的頂峰之作,歐洲未有同樣鋒利者。
腰刀:與太刀成一對,長度略減,約爲70-80公分。材質相同,常用於宗教禮儀,比方剖腹……
第二節 弓弩篇
劍寒花不落,弓曉月逾明。
弓者,揉木而弦之以發矢。最簡單的曲射武器,常用於射程較短,精度要求高的場合。弓非到用時,不可輕開,否則弓弦會失去張力。一般也不能遇水,下雨天要將弦取下。合成弓除外,水會使得弓體易折,弓弦變鬆。對於身披鎧甲的對手而言,弓箭構不成大的威脅,除非長弓或十字弓。平時弓箭只是用於射獵,戰時常由爲數衆多的弓箭手齊射方能成爲戰鬥力。克雷西戰役後有個名詞被廣泛的使用,"冰雹般的箭雨”。弓箭手通常身着輕裝,沒有盾,但有簡易的自衛武器,如匕首或者短劍。弓箭手常列成橫隊,陣地前埋設木樁,用以阻止騎兵的突擊。當箭射完,他們就撤退。弓常有以下幾種:
普通弓:侵徹力與射程一般的弓,最常被使用。射程常在50-80米左右,弓體用紫杉木或岑木彎曲烘製。輕裝的弓箭手較多使用這種弓,因爲成本低廉。射箭時朝天開火,等箭自然落下。因爲正面多有盾牌的防護,從天而降的箭雨不易躲過,且落體中增加了速度。箭保存在箭壺中,戰鬥後撿回。每壺弓箭通常是12支,一般的戰鬥齊射3、4輪後騎步就開始突擊,基本不會有箭射完這種情況出現。
長弓:用的同樣是紫杉木或者岑木,但弓體常達1.8-2.2米。使用者要求相當的身高,1279年要成爲長弓手的要求是身高175公分以上;還要較強的臂力,開弓時的張力高達170磅。長弓的箭亦是特製,箭頭鐵鑄,可以輕易貫穿騎兵的胸甲。當然,更常用的戰術是射擊坐騎,掉下馬的騎兵基本不能再發揮作用。長弓的射程高達300米以上,但弓箭手平時要保持更多的訓練以保證在遠距離上的射擊精度。從1346年的克雷西戰役,到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英國的長弓導致了重騎兵與十字弓的淘汰。最優秀的長弓手來自蘇格蘭,他們最早使用這種武器射擊野狼保護自己的牲畜。
合成弓:顧名思義有多種材料製成,通常核心還是岑木等柔韌性好的材料,也有用角質;外面捆綁較硬的木片如椐木,用荊棘的內層粘合;最外包以牛筋。製作工藝要求極高,工序複雜。筋腱和角質具有正反兩面相等的彈性,故製成的弓柔韌性極好,不易折斷,兩端可以彎到一處。這種弓有兩種型號尺寸:一是尺寸較小,張弓後寬度只有50公分左右,弓弦繃得極緊,配用的箭約45公分,稱爲斯基泰弓。7世紀的匈奴、12世紀的蒙古遊騎兵使用這種武器。射出的箭在近距離內能穿透一頭野牛,煞是驚人。有效射程爲60-80米,最遠處可達200米;另一種尺寸較大,張弓後約寬1米,弓弦繃緊程度稍次,配用的箭長70公分,11世紀亞述人的弓和波斯人的弓屬這類。值得一提的是,亞述與波斯的騎兵都善於在高速疾馳的坐騎上回身返射,給對手來個措手不及。
竹弓:聽上去比較簡陋,確實也是。日本的武士使用過,箭頭鐵製或者角制。從高速奔馳的戰馬上射出,射程可達30英尺左右(遜呀遜)。
十字弓:通常分兩種,便於攜帶的被稱爲輕型十字弓;重型十字弓裝置在城樓上,分量可達70磅,如亞歷山大的攻城弩,中國的牀弩。輕型十字弓彌補了普通弓箭殺傷力與射程的不足,可達350米。不需要什麼訓練,隨便一個躲在灌木從中的農民就可以結果一個貴族,所以在15世紀,十字弓在歐洲是禁用的。"最低賤卑怯的手可以奪走最英勇高貴的生命。"重型十字弓弦則由彈簧鋼製成,要用絞盤上緊。中國的牀弩上有個機匣,可以安放七八支弩箭,自動上膛,類似於冷兵器中的機槍,但射速低,不利於攜帶。
箭:最後來說說箭,箭分兩種,一種是Quarrel,就是通常所說的弓箭,另一種叫Bolt,打暗黑的朋友會很疑惑,爲什麼鐵匠那裡賣兩種箭。區別在於,Arrow的箭頭方形或三角形,Bolt的箭頭爲圓形。前者的精度高,後者加工簡易。箭頭的材質最早爲砍削打磨過的燧石或黑曜石,後爲鑄鐵,也有少量的鋼製。箭頭狹長尖利者,用於穿甲;扁平帶側鋒者,用於射獵。
其他遠程武器:
矛:最基本簡易的投擲刺擊兵器,通常1.8-2.5米長。是人類最早學會使用的武器。一般來講,使用矛直接刺擊投矛對手的場合極少,多爲對方已受傷,再上去補一傢伙。如西班牙鬥牛士上場前先要給牛放血,就用矛遠遠的刺。
標槍:製作時更要注意平衡性,務求符合空氣動力學。阿客流斯與赫克託耳在特羅伊城下用標槍互擲決鬥(致敬),實際上,希臘人的時代過去後這種武器基本不再使用。造成的傷害與矛類似,但投擲時更加精確,有時還在後部加上尾羽以幫助飛行平穩筆直。
短標槍:這種投擲武器杆體較短,但末端有一球狀把手,用於維持在空中的重心平衡。比較難使用,準確性也差。使用的例子僅在弓箭發明以前,部落中的武士才用這種粗陋的裝備。
投石器:可以很方便的將圓石甩出較遠的距離,通常100-200米。結構簡單:兩條相同長度的皮帶中間系一皮囊,囊中放置投石。抓住皮帶末端在頭頂飛速揮舞旋轉,第四五圈時當速度達到最大時,放開一條帶子,皮囊中的石塊就順着切線的方向投出。這種裝備被用作武器時,作用亦不明顯,除非是上百人規模的齊射。使用的投石也經過加工,打磨光滑,蓋圓的石塊飛行路線更筆直穩定。最後在實戰中出現是羅馬共和國早期(參見《高盧戰記》),但最初只是羅馬貴族們的遊戲,他們在圍獵中使用投石器射擊小型野獸。
重投石器:構造原理與投石器基本相同,用粗皮索代替皮帶,使用時將石塊從肩後甩出,而不是在頭頂回旋加速。亦爲羅馬軍的裝備之一,但精度更差,射程更近,約80米之內。
標槍投擲器:骨制或木製,卡住標槍頂端,助跑後用力甩出,能把標槍投出100多米遠。差不多與投石器同時出現,後由羅馬人加以改進,多了一條皮帶彈射,射程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