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鬥爭之情形雖從古至今一直都在上演,早已司空見字真要予以學理化解釋卻是極難。因爲政治有無數種解釋與定義,鬥爭也有無數種說法和評價,兩者結合起來更是難上加難。但素來大難之詞通常又有極易的解釋法——“打倒敵人,保全自己”八個字雖然粗淺,卻也鮮明地概括了政治鬥爭的實質。
這其中,“打倒敵人”是手段,“保全自己”便是目的。岑春煊經過丁末大參案的洗禮,得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答案——只有目的得到保全,手段的實施與否才具有意義。倘若目的沒有達到,手段即使一時得逞不過是虛幻一場罷了。丁末政潮中,他太執著於打倒對手這個手段,忽略了相應目的,現在想來那時被貶出京當真是一點都不冤枉。若不是皇帝聖明,哪有重新啓用的可能?
是故他對這事一直耿耿於懷,即便表面上偃旗息鼓,絕口不提舊事如何,心底的那份宿怨卻從未消退,只有日甚一日的積累與孕育,更何況皇帝雖未曾明言,但心思卻已昭然若揭,慶王系終究要全面打倒,所謀者無非是一個時機,他岑春煊也等待着——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林廣宇用來進行政治鬥爭的辦法,卻是最簡便的辦法——拉一派打一派。維新元年以來,皇帝先以載澤、盛宣懷爲倚仗,以津浦鐵路案和直隸財政清查案爲突破口打倒楊家兄弟集團;再以那桐、鄭觀應爲勝負手,利用招商局案和滬寧鐵路案打倒盛宣懷集團;現在大事平息,地方束手。鬥爭矛頭自然又要轉回朝堂而來。
當日王商利用岑春煊的兩份彈劾條陳硬讓那桐和載洵兩人出了10萬銀子的血。可那只是小懲,更多地是穩定人心、避免朝堂傾軋地障眼法,皇帝現在地位鞏固。大政迭次推行,其地位與威信早已不如剛親政時一般戰戰兢兢,其手法也就沒那麼簡單了。
林廣宇的箇中用意岑春煊看得十分明白,重新起復也好,專掌監察大權也罷,都是皇帝用於駕馭臣下、執掌朝政。分化、瓦解、平衡的手段之一,所謂帝王之術大抵就是如此。可即便熟知,他亦甘心爲上位者所用,“臣岑春煊就是皇上跟前地一條狗,讓我咬誰我便咬誰”的言語雖然粗鄙,卻也鮮明地點出了實質。現在皇帝既有倒慶之意流露,豈能不“春江水暖鴨先知”?
——倒慶必先倒那!這是岑春煊擬定的鬥爭方針,重新起復以來。他一直隱忍不發,甚至還專程上門賠罪,解釋“誤會”,但暗地裡絲毫不曾放鬆。一有空閒便準備各項材料,準備予以雷霆一擊。
奕劻樹大根深。急切間難以動搖,他擬先從外圍開始動手。陳璧一倒,不惟奕劻的心腹手下少了一個,連帶着衆人對於奕劻的指望也減弱了七、八分——試想,陳璧爲大佬鞍前馬後許多年,下臺之際大佬不但沒有力保,反輕易將其當成棄子打發,純以那桐繼任爲滿足。
表面上看慶王陣營並未損失,無非是去一不中用之人,位置反倒留了下來,但卻寒了所有邊緣黨羽之心——大佬今日能如此對待陳璧,輕易捨棄,將來自己萬一有事,也難以指望援手。除了那些執迷不悟、鐵心要跟着奕劻走的,其餘邊緣人物自覺不自覺地開始與之保持距離。這種微妙地時機與氣氛,真是倒那的好時機。
更何況那桐不僅有把柄在岑春煊手上,而且在朝臣中亦成爲衆矢之的。出任郵傳部尚書不過短短几月,那桐非但沒有汲取陳璧的教訓,反而絲毫不知收斂,愈發得意忘形、恣意妄爲。總以爲自己倒盛有功,現在天下第一肥缺在手,路、輪、電、郵四大權在握,銀錢儘可滾滾而來,早將謹慎小心四字丟到爪哇國去。大肆受賄納贓,連表面上的掩飾都乾脆不做了,平日辦公只知道聽取樑士的意見,連一點主意都拿捏不定,一有空暇便與一班京劇票友鬼混,辦事能力與盛宣懷差得老遠,其腐朽程度比起盛來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郵傳部內部早已議論紛紛,只是礙於樑士等人的面子,只敢私底下搖頭而已。
不少人本來就對那桐奪取郵傳部尚書之位很不滿意,現在見他這副醜態,更是不齒,偏偏他還頤指氣使,以爲自己是大部尚書又兼大學士,在官制改革中盛氣凌人,對其他部橫挑鼻子豎挑眼,不過短短几月,竟然樹敵若干,引得無數人反感。此時,岑春煊才明白林廣宇當時爲什麼力排衆議,堅持讓那桐出任郵傳部尚書,而且說“不要急,等等看”兩句話的“良苦用心”——這分明就是將那桐放到火上炙烤。到現在關口,時機已然成熟,只等猝然發動,這也是爲什麼他在書房中繕寫彈劾摺子地緣由。
說來也巧,他原本並未設計這一出,只不過看到端方失魂落魄而來,態度又極爲謙恭,瞬間便明白了全部,故意露個破綻給對方——他哪裡是肚子疼,分明是藉故溜到旁邊優哉遊哉,而眼神片刻不離書房,端方的一舉一動都在他的眼底。
果然不出所料,病急亂投醫的端方上鉤了。
對“打倒敵人,保全自己”地鬥爭哲學端方其實也心領神會的。但事情總有例外,萬一地萬一,沒有敵人可供打倒怎麼辦?或者說敵人異常強大打不倒怎麼辦?那樣該如何保全自己?以張勳一案爲例,他的敵人便是整個言官和皇帝,這絕不是他能打倒的對象,於是便只能另想他法。
捅破了這層窗戶紙,他和岑春煊的談話便異乎尋常的順利:
“岑中堂,這份摺子持論甚正,立意甚高。某極欽佩。極欲回去瞻仰一番。”
“午橋兄,這份摺子論則論矣,證據卻嫌不足。”
“無妨。直隸財政清查有一份結交檔案,卻是北洋歷年饋贈京城大員的明細表,某細細看來,定有所得。”
“既如此,倒是叨擾了。”
“您看這樣可好,兩日後我將補充意見連摺子再奉還府上。”
“好極。好極。”岑春捻着鬍鬚提醒道,“到時候別忘了上疏辯解張勳一案。”
“那是自然,言語文字肯定還要中堂大人仔細把關。”
“不敢當,不敢當,午橋兄客氣了。”
表面上看,兩個當朝大員彷彿在爲文章地遣詞用字而斤斤計較,實際上分明就達成了一樁交易——岑春煊急欲倒那,端方便負責提供“黑材料”。以此求得對方在張勳一案上地諒解,最終保自己安然過關。
關鍵時刻,端方使出了鬥爭哲學的最後一招,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打倒盟友。
論起親疏遠近。他和袁世凱是兒女親家,與奕劻等關係較爲密切。排起來該是大佬一黨,但這些年他一直在兩江任職,時空稍有距離,不似原先慶-那-袁鐵三角一般牢固,
是鐵三角同盟的外圍成員。但他對這個鐵三角卻有三角中袁世凱既有作爲、又有心機,可謂核心,可惜一把火上了西天;那桐心比天高,卻是志大才疏之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典型的紈絝子弟;大佬雖然位高權重,但太后已逝,靠山不在,又有貪財好寶的惡名,頹勢早已顯現。雖明着看徐世昌也是鐵三角的重要成員,但此人號稱“水晶狐狸”,滑頭是慣常的了,哪裡肯爲大佬出死力。慶王系雖然紅極一時,丁末年也有打得岑春煊-瞿鴻畿同盟大敗的優良記錄,但時移則事變,現在根基卻是不穩。
多年以來,慶記公司名揚天下,端方亦鄙之,認爲早晚要翻船,何況還有岑春煊這樣地人物時刻盯着,風險着實太高。當然,他也有其他選擇,那便是將消息通報給那桐,換取慶王系的諒解然後反戈一擊,但一想起今日白天在奕劻府上受的醃臢氣,他就不願再回頭,更何況岑春現在極得帝寵,他既然敢把這份摺子交給自己,也就不怕自己告訴那桐。倘若因爲站錯立場而開罪了他,說不定連兩江的新賬老賬一起算,那才永世不得翻身,他可沒那麼傻。
他只需思考兩個問題:
—
第一,那桐該打麼?
該打!
第二,如果不打會怎麼樣?
我端方必定首先倒黴,他們兩派則彼此相安無事。
有這兩個答案便足夠了。他已被張勳造反的輿論風聲給搞蒙了,壓根考慮不了那麼多可能如果。奕劻想的是在查辦後再爲其出頭,不想爲他得罪岑春煊,但端方作爲當事人不會這麼理解,也不想這麼被動,他只知道自保,爲了自保,反噬一口也是尋常,何況那桐與他並無恩情呢……
表面的冠冕堂皇之下摻雜了無數其餘因素,林廣宇要刷新吏治、要盪滌腐敗,靠一紙詔書解決不了問題,靠岑春煊一人也殺不了那麼貪官,只有拉一派打一派纔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所以政治鬥爭四字又極爲複雜。
張勳伏誅之後,宮內同樣惶惶,小德張地日子眼看也要到頭了……
原本他還想着隆裕能給他說情,待大肚子的隆裕剛剛開口,林廣宇便笑而言道:“皇后,小德張的性命值不值100兩銀子?”
“100兩?”隆裕有些吃驚,半晌沒猜透是什麼意思,只好喃喃地說,“這奴才決然不值,不過皇上何出此言?”
“李蓮英臨終前曾交給小德張一張100兩的莊票,言稱用於贊助朝廷新政花費,讓小德張轉交與朕,不過麼……”
“當真?”隆裕柳眉倒豎,“這狗奴才膽敢私吞?”
“不但私吞了這一票,太后駕崩之後,小德張權勢極旺,銀錢過手不計其數,朕原本還想着究竟怎樣辦他,沒想到這廝居然如此膽大,竟敢勾結張勳謀反!”
“勾結張勳謀反”云云隆裕照例是不信地,因爲保薦張勳出任毅軍統領她不但知情而且是首肯的,但現在皇帝既已將所有責任都傾倒在小德張頭上,她也沒有傻到要將這堆屎攬過來地程度,只是聽到這銀子,她眼睛都瞪圓了——這天殺的狗奴才竟然敢私吞皇家銀子,居然還是100兩?
少頃,內務府總管、號稱“世閻王“的世續被召進了養心殿。
“去吧,小德張做了大半年內廷主管,摟得的銀子也極其可觀了,你便幫他一個忙,和王商一塊兒去幫他清點一下,免得他數不了數,日夜擔驚受怕。”林廣宇口氣極爲平淡,言語間卻令人不寒而慄。
“奴才領旨。”世閻王便和王商領着宮廷禁衛軍殺氣騰騰地趕過去了。
原本不可一世的小德張得知張勳一事,這幾天早已有大禍臨頭之感,現在兩人既然同時出現,臉上表情一臉肅殺,自然魂不附體,磕頭如搗蒜:“世大人,王公公,饒我一命啊。”
“饒命?你貪贓枉法之時想過有今日沒有?皇上三令五申,你就是不聽,怨誰呢?”
“捆綁起來,然後再去抄家。”禁衛軍殺氣騰騰趕到之後,猝不及防,所有家當全部落網。一番清點之後,居然現銀積累到300萬兩銀子,另有一大批珠寶玉器、古董字畫,全是朝廷內外大臣新近孝敬的,裝滿了整整5大箱子。
“端的是要錢不要命。”王商一邊嘆息,一邊命令小蘇拉們造冊後搬運回宮。
搜查間,禁衛軍查抄出一本冊子,上面如實記載着何人何時送何物求辦何時的條條信息,王商如獲至寶——咱們岑中堂又有的忙了。
當日晚間,紫禁城的槐樹下面又多了一堆貪贓枉法的人肥。
三天後恰逢五日一次的上朝時分,小蘇拉忽然奏報:“直隸總督端方求見。”
“宣。”
“他來幹什麼?”京官們議論紛紛,交頭接耳。
“臣端方叩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端方,你不在天津好好處理公務,跑來京師做什麼,有什麼事情不能上條陳麼?”
“臣有極其重大之事需要稟告,非親自進京不可。”端方言語間頗爲激動,階下衆人都是交頭接耳,所幸上朝制度已迭經改革,參與人數並不多,聲音也並不太響。
“說吧。”
“臣檢舉協辦大學士、現郵傳部尚書那桐貪贓枉法,行爲不端……”
什麼?衆人全都傻眼,那桐急得直跳腳,奕劻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前幾日還見端方來求饒的,原以爲他只是說這話自辯,何曾料想僅僅只過一天,便變臉如此,這人心……
形勢急轉之下。
連帶林廣宇也是愣住了,半晌才道:“端方,檢舉大臣是要有真憑實據的,若是道聽途說之語,恐怕你得承擔誣告之責。”
“皇上,休聽端方胡言亂語,他純屬血口噴人。”那桐不明白端方爲什麼要咬他一口,只是條件反射般地予以反駁。
端方揚起頭,梗起脖子,一字一頓地說道:“臣所有的證據全在這份條陳裡。”
“呈上來。”
林廣宇一邊看,一邊眉頭打起了結。
半晌後才問:“樑士,端方在奏摺中說那桐大肆受賄納贓,全然不理公事,你是郵傳部侍郎,你給朕說說有無此事?”
聽到這裡,原本冷汗直冒的那桐稍微平靜了一些,樑士是自己一手力保的心腹,皇上如此問,想必是不相信端方的“信口開河”,只要他稍微說幾句好話,這事大有轉的餘地。
然而,樑士出列奏對之語讓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第三次機遇??第二卷??席捲大江南北??第九十二章??鬥爭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