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軍工事業

完了新軍各部的編整計劃,與會衆人初覺有些愕然,過來,讚不絕口道:“果然需如此。”

衆人正等着王士珍將經費一節隨後托出,誰料王總長話鋒一轉,話題轉到了軍工生產之上。

“諸位,軍無械不利,兵無槍不行,方纔講了20個師,50精兵的安排,倘若沒有得力軍械的配合,無非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罷了。故而,本部在擬定國防建設計劃時,極其注重對軍械的配合,甚至軍械之重要尤在兵力之上。”王士珍掃視了衆人一眼,“以中國之大,人口至多,挑些人當兵總是不成問題,可如果軍械得不到保證,這麻煩可就大了。兵召之即來、揮之能去,這械卻沒有如此方便。”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械之落後已是人所共知之事實,這個世界上最早發明了火藥的文明古國在長達千年的歷史中在槍炮上取得的成就微不足道,乃至於國門洞開時那種被動挨打的局面無比難堪。洋務肇興以來,最高統治者着眼於軍械的國產,興建了一大批兵工企業,仿製西洋兵器,在軍械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蹣跚地行走着——方向大體正確,但取得的成效與付出的代價和時間似乎不成比例。乃至於過了半個世紀,新軍的軍械泰半仍然需要進口,仍然需要耗費不菲的白銀去換取。

“數十年來,各地勵精圖治。也陸陸續續興建了一批軍工廠,有的規模宏大,能出槍炮,有地規模較小,能成子藥。但本總長今日可以說句實話,這些年的辛勞用八個字概括就可以。”

哪八個字呢?王士珍緩緩說道:“靡費甚巨,成效不顯。國防部曾考察過日本的軍火工業,起步晚於我國。投入一開始也少於我國。但發展之勢頭和成效卻遠勝於我國。到今日。不但自己有餘,而且還能向我國出口;不但仿製絕無問題,就是自主研製之械在列國中亦有一席之地。我帝國如果不奮起直追,今後只會越來越差,越來越弱。”

王士珍評論雖然有些令人沮喪,但卻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中日兩國在軍火工業上差距的形成並不在於日本人有多少聰明或者投入巨大,最根本的是軍工企業的體制與經營。

洋務派興建的軍工企業。一直是作爲行政體制的附庸而存在,非但其最高主事官員是對技術毫無所知地官僚,而且其管理體系和工作作風亦是高度官僚化地。在這樣地體制下,有限的資源要經過三重浪費:第一重,上下其手,貪污舞弊所帶來的浪費;第二重,外行指導內行,長官決策。胡亂上馬的浪費;第三重。調撥取用,完全不考慮投入產出、不考慮成本利潤的浪費。

這三重浪費中,尤其以第三重浪費最爲驚人。因爲前兩者都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惡行,即便彼此心照不宣,也不至於獲得合法化的地位。但第三重浪費卻是官辦機構落後地根源所在——要造什麼兵器,要購買什麼原材料,兵工廠打一紙文書便要求撥款,造出來的東西好壞姑且不論,花費的銀子卻不在少數,而在取用時,用械單位同樣是一紙文書要求調用,從來不考慮用資金購買。

在這種不考慮盈虧的經營環境中,作爲生產者一方的兵工廠怎麼會有動力去改進生產技術、加快製造流程、提高產品質量呢?所以造成了根深蒂固的落後。同樣生產一杆步槍,國造的質量低劣,價格比進口貨還貴,怎麼能讓部隊提得起興致採購?即便動用國家力量採購,也只能是將有限的資源用於無限地黑洞,自個和自個過不去罷了。縱然有個別天才靈光一現,他地才能與靈感通常也會隱沒在無能的運行體制中。

歷數了軍工製造的種種不盡如人意之處後,王士珍接着闡述了對軍工生產加以調整地原則性思路。

“國防部通過前期的調查,特別是在德國籍軍事顧問的參議之下,對各廠弊病逐漸清晰,爲扭轉此不利局面,特制定本綱要。”王士珍掏出《帝國兵工企業三年調整方案》宣讀起來:“第一條,汰劣留優,集中力量。洋務以來,各地紛紛興建兵工廠,前後累計不下十餘家,大小不一,能力強弱

差地別。國防部認爲,以目前形勢爲基礎開展整頓,一律收歸國防部興辦並嚴禁地方再辦。今後陸軍軍工將着重辦好三廠一局,三廠者,謂漢陽兵工廠、德州兵工廠、歸綏兵工廠,一局者,即江南製造局。”

歸綏兵工廠?衆人滿臉狐疑

漢陽兵工廠:年經400兩,專職製造、維修步槍,輕重機槍;將火炮製造能力轉移至江南製造局,包括五生七山炮、七生五野炮、

江南製造局,吸收合併金陵機器局

德州兵工廠吸收合併原北洋機器局,專職製造彈藥,包括88委員會式,毛瑟98槍彈,和各類炮彈,

年經費200兩,要求生產槍彈1億

說完了新軍各部的編整計劃,與會衆人初覺有些愕然,隨即又領悟過來,讚不絕口道:“果然需如此。”

衆人正等着王士珍將經費一節隨後托出,誰料王總長話鋒一轉,話題轉到了軍工生產之上。

“諸位,軍無械不利,兵無槍不行,方纔講了20個師,50精兵的安排,倘若沒有得力軍械的配合,無非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罷了。故而,本部在擬定國防建設計劃時,極其注重對軍械的配合,甚至軍械之重要尤在兵力之上。”王士珍掃視了衆人一眼,“以中國之大,人口至多,挑些人當兵總是不成問題,可如果軍械得不到保證,這麻煩可就大了。兵召之即來、揮之能去,這械卻沒有如此方便。”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械之落後已是人所共知之事實,這個世界上最早發明了火藥的文明古國在長達千年的歷史中在槍炮上取得的成就微不足道,乃至於國門洞開時那種被動挨打的局面無比難堪。洋務肇興以來,最高統治者着眼於軍械的國產,興建了一大批兵工企業,仿製西洋兵器,在軍械近代化的道路上步履蹣跚地行走着——方向大體正確,但取得的成效與付出的代價和時間似乎不成比例。乃至於過了半個世紀,新軍的軍械泰半仍然需要進口,仍然需要耗費不菲的白銀去換取。

“數十年來,各地勵精圖治,也陸陸續續興建了一批軍工廠,有的規模宏大,能出槍炮,有的規模較小,能成子藥。但本總長今日可以說句實話,這些年的辛勞用八個字概括就可以。”

哪八個字呢?王士珍緩緩說道:“靡費甚巨,成效不顯。國防部曾考察過日本的軍火工業,起步晚於我國,投入一開始也少於我國,但發展之勢頭和成效卻遠勝於我國。到今日,不但自己有餘,而且還能向我國出口;不但仿製絕無問題,就是自主研製之械在列國中亦有一席之地。我帝國如果不奮起直追,今後只會越來越差,越來越弱。”

王士珍評論雖然有些令人沮喪,但卻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中日兩國在軍火工業上差距的形成並不在於日本人有多少聰明或者投入巨大,最根本的是軍工企業的體制與經營。

洋務派興建的軍工企業,一直是作爲行政體制的附庸而存在,非但其最高主事官員是對技術毫無所知的官僚,而且其管理體系和工作作風亦是高度官僚化的。在這樣的體制下,有限的資源要經過三重浪費:第一重,上下其手,貪污舞弊所帶來的浪費;第二重,外行指導內行,長官決策,胡亂上馬的浪費;第三重,調撥取用,完全不考慮投入產出、不考慮成本利潤的浪費。

這三重浪費中,尤其以第三重浪費最爲驚人,因爲前兩者都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惡行,即便彼此心照不宣,也不至於獲得合法化的地位。但第三重浪費卻是官辦機構落後的根源所在——要造什麼兵器,要購買什麼原材料,兵工廠打一紙文書便要求撥款,造出來的東西好壞姑且不論,花費的銀子卻不在少數,在——要造什麼兵器,要購買什麼原材料,兵工廠打一紙文書便要求撥款,造出來的東西好壞姑且不論,花費的銀子卻不在少數,。(

第95章 循序漸進第26章 徹底解決第10章 驚天鉅變第32章 不速之客第62章 悲情訴說第44章 顛撲不破第18章 職官考試第83章 煞費苦心第6章 暗潮將起第79章 逃之夭夭第68章 規劃編成第47章 過於輕敵第62章 悲情訴說第61章 近代要素第22章 勢在必然卷首語第53章 帝國國會第17章 蓋棺論定第95章 循序漸進第73章 革新兵器第71章 利益交換第54章 驚弓之鳥第51章 積極穩妥第23章 商討對策第70章 臺前幕後第73章 革新兵器第21章 另闢蹊徑卷首語第2章 試點湖北第65章 財政預算第27章 外交折衝第91章 強力彈壓第23章 內外有別第31章 半推半就第11章 雷霆萬鈞第30章 原來如此第8章 海雷神威第64章 痛下決心第85章 事有反覆第62章 悲情訴說第22章 方寸大亂第2章 浴雷重生第55章 首日議程第77章 暗雲飛舞第12章 脣槍舌劍第45章 不虛此行第57章 推心置腹第25章 因勢利導第27章 暗度陳倉第14章 謀定後動第95章 制度改良第55章 左右爲難第32章 不速之客第14章 否極泰來第6章 折戟炮戰第56章 弄巧成拙第37章 狗急跳牆第70章 臺前幕後第23章 深明大義第22章 怒不可遏第54章 國會大廈第79章 逃之夭夭第69章 蓋棺論定第60章 五權制衡第1章 獨闢蹊徑第55章 左右爲難第35章 虛虛實實第29章 高深莫測第84章 利器準備第26章 徹底解決第40章 雷霆震怒第69章 軍工事業第31章 果有天書第29章 左右爲難第26章 冠冕堂皇第5章 建章立制第17章 戰術轉型第40章 最後時刻第44章 各有所第18章 防禦殲敵第32章 官制改革第53章 帝國國會第97章 圖窮匕見過渡內閣時期帝國主要中央機構及人員第46章 置身事外第21章 另闢蹊徑第56章 中外同理第34章 排除干擾第29章 左右爲難第52章 維新重寶第90章 鐵的手腕第3章 慈禧歸西第16章 離鄉情怯第84章 利器準備第14章 各懷鬼胎第36章 大義凜然第15章 步步進逼第61章 明察暗訪第85章 軍歌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