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正德元年,正月十八,天子駕臨奉天殿,升殿早朝。

文武百官分列兩班,先行拜禮,再進朝議。

禮部尚書上天子大婚儀注,言欽天監已測定吉日。

“遵先皇遺詔,陛下垂統萬民,當擇吉日大婚,承續綿嗣,以固國本。”

朱厚照登基時,虛歲十五,尚沒娶太子妃。

依傳統觀點,即便萬春、長春兩宮已有數名才人采女,少年天子依舊是“單身”。

遵弘治帝生前旨意,鳳印送回尚寶監,後-宮大小事由吳太妃掌管。王太皇太后不插手,張太后也只能眼睜睜看着,手中沒有任何權利。

然而,由前朝太妃掌管宮務,終非長久之計。

爲承續宗廟,鞏固國本,於情於理,天子都當早日婚配。內宮之事交皇后,吳太妃功成身退,既不負先皇囑託,也可專心養病。

禮部進上的儀注,天子大婚與封后大典並舉,款章條列均遵照洪武朝舊制,清楚明白,無一疏漏。

大婚第二日,各品階命婦大妝,入坤寧宮恭賀,方纔禮成。

“遵天子旨意,典禮章程均依聖祖朝規制,避繁就簡,不費奢靡。”

“可。”

禮部尚書話音落下,朱厚照即點頭首肯。

“大婚之日,京城百官朝賀,京外官員、各地鎮守於府衙三拜即可。不可進獻方物奇寶,不得借大典擾民斂財。敢違命者,嚴懲不貸!”

“陛下聖明!”

大婚之事告一段落,殿中寂靜片刻,文官隊列中忽行出一人,身穿青色鸂鶒補服,手持朝笏,腰配朝參牙牌。

“陛下,臣有奏!”

該人面容剛正,長眉入鬢,三縷長髯垂胸,鼻直口闊,聲如洪鐘,正是刑科都給事中鄒文盛。

看到言官出列,朱厚照下意識皺眉。

奈何人已經站出來,不能無緣無故攆回去,只能壓下驟起的煩躁,冷聲道:“卿有何事稟奏?”

如果是挑自己毛病……朱厚照握緊拳頭,磨了磨後槽牙,爲日後耳根清淨,不理他就是。

吃過幾回教訓,朱厚照已然明白,和言官爭論,無異於自找麻煩,自找罪受。

不理他,冷着他,等他說完,矇混過去便是。

混不過去便拖着。拖上十天半個月,新事壓着舊事,一件疊着一件,戰鬥-熱-情必會冷卻不少。

做好心理準備,朱厚照嚴陣以待。

未料想,鄒給諫不是給天子挑毛病,而是要彈劾同爲言官,任職都察院的巡按御史劉玉!

“御史者,服獬豸,監察百官,當立身持正,鐵骨剛直,不欺地下,爲強項骨鯁。”

鄒文盛平舉朝笏,聲音在殿中迴響。

“劉玉表忠實奸,貌清實濁。巡按北直隸期間,大肆收受-賄-賂,排除異己。凡與之不睦,定謠諑誣謗,鍛鍊羅織。隕雹飛霜者不知凡幾。”

說到這裡,鄒文盛陡然提高聲音。

“其誹謗同僚,萋菲貝錦,構陷真定府通判兩人,保定府治中一人,皆下獄問罪。妄造罪名,致真定府儒學教授、訓導蒙冤。”

“兩人蒙不白之冤歸鄉,清名不存。百姓不明真相,謂其貪瀆法,蜚語惡言,讒口嗷嗷。”

“本爲清正之人,竟遭此冤屈,鬱憤之下,錢訓導成詩於牆,懸頸樑上!其子爲父伸冤,被劉玉得悉,遣家人中途攔截,險斷其雙腿!”

“幸得遇醫士路過,方保住一條性命。”

鄒文盛說話時,文武兩班俱保持沉默,奉天殿中落針可聞。

“其誣陷同僚,誹謗良善,惡行難恕。乞嚴懲其罪,以匡正氣,以正朝綱!”

尾音落下,鄒文盛跪地叩首。

劉玉面色蒼白,氣得渾身發抖。

爲官十數載,能得今日地位,鬥-爭-經驗不可謂不豐富。

巡按北直隸期間,彈劾真定、保定兩府官員,逼儒學教授訓導還鄉,確有其事。然究其根本,實是對方立身不正,被他抓住把柄。

那名訓導之子,告狀不假,本意卻非爲父親伸冤,實是爲敲詐錢財。令家人驅其出門,施以薄懲,又有何不對?

事情已過去多年,先皇都沒有追究,新帝登基之初,又被翻了出來,字字句句,似欲置人於死地。

背後定有玄機!

想起日前好友所言,劉玉激靈靈打了個寒顫。

莫非,問題真出在彈劾選婚太監一事之上?

“仲玘性格耿介,一身浩然正氣。然行事過於魯莽,不加以防範,恐引來禍患。”

留下頗具深意的一句話,好友再未登門。昨日更遣人送來書信,取消兒女親事。

劉玉捧着書信,枯坐良久。

這哪裡是取消兒女親事,分明是與他割袍絕義!

當下,立在殿中,耳中-刺-入鄒文盛鋒利如刀的言辭,劉玉僵硬如石,面色慘白如紙。

前後左右皆爲同僚,仍如煢煢孤立,朔風從四面襲來,寒意自脊背攀升。

他明白,縱然能駁斥鄒文盛的彈劾,也無法輕易擺脫罪名。鄒文盛不過是馬前卒,在他之後,定有更大的陷坑在等着自己。

要麼承認罪名,望天子仁慈,網開一面,許他交罰銀黜官致仕。

要麼強辯解到底,等着他的,很可能是死路一條。

劉玉狠狠咬牙,握緊朝笏,重又放開。

深吸一口氣,穩定下心神,在天子開口之前,邁步走出隊列,摘下朝冠,跪倒在地。

“陛下,臣認罪。”

這一舉動,既在意料之中,也在預料之外。

聰明人都曉得,劉玉彈劾選婚太監,引得太子大動肝火,要徹查各地鎮撫府衙,已是犯了衆怒。

無論地方朝中,牽涉者爲自保,定當手段盡出。

多方施力,劉玉必不會有好下場。

內宮之中,幾位北直隸選送的美人,也會對此事耿耿於懷。縱然不能干涉朝中,在天子耳邊吹幾聲枕頭風,撒撒嬌,也夠劉玉喝上一壺。

只不過,要將劉玉拿下,不能從選婚太監之事入手。

本就不欲天子詳查,還拿出來說事,不是自找麻煩?將劉玉早年的“罪狀”翻出來,從根本上否定他的人品,纔是最好的辦法。

這樣一個品-德-敗-壞,爲私利構陷同僚,草菅人命的官員,說出的話如何能信?

同理,被他參倒的官,彈劾的案件,也當慎之又慎,重新估量。

如此一來,北直隸選婚太監不法之事,當可高舉輕放。牽涉的地方官員,多可從容脫身。

真有倒黴透頂,無法洗刷罪名的,只能怨貪心太過,手太黑。不想掉腦袋,只能交出積年所得,或流放南疆,或充軍北地,任選一樣。

劉玉認罪之後,一言不發,伏地不起。

鄒文盛準備好的話,一大半吞回肚子裡。

朝堂上再度陷入寂靜。

朱厚照半天沒出聲,手指擦過龍椅,表情很是複雜。

站在文官隊列中,楊瓚倒吸一口涼氣,對朝堂爭鬥的嚴酷,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

不過是輕飄飄幾句話,劉玉便無法招架,打落牙齒和血吞,主動摘下烏紗,伏地認罪。

換成自己,能否扛過這一局?

衡量幾回,楊瓚不得不承認,以他目前的手段經驗,未必能順利脫身。九成以上的可能,要同劉玉一般,不做爭辯,光棍認罪。

未出正月,天子又要大婚。這個時候,劉玉罪名再大,也不會人頭落地。頂多流放充軍,蹲幾年大牢。出來之後,歸鄉種田,精心教導子孫,未必沒有鹹魚翻身,十年報仇的機會。

如果是自己,面對窘境,是否能有這般機變,如此恆心?

沉吟片刻,楊瓚實在拿不準,只得暗自搖頭。

爲今後的職業生涯,他還有得學。

天子不出聲,羣臣不能陪着一起沉默,否則戲還怎麼唱?

繼鄒文盛之後,又有兩名給事中,一名御史,兩名郎中出列,就劉玉的“罪行”展開討論。

“人證物證俱在,且已伏地認罪,理當嚴懲!”

“其罪當斬!”

“月底將逢大典,妄造血光,委實不祥。”

“其行可惡,然罪不至死。依律當流放千里,子孫三代不許科舉。”

你一言我一語,幾人貌似爭辯,實則將罪名牢牢定下。縱是劉玉反口喊冤,也再不能翻身。

楊瓚靜靜觀望,心下明白,流放充軍都不算什麼,子孫三代不許科舉,才真是斷絕劉玉前路。

三代之後,縱然能出英才,在朝中的親友故舊多已散去,各種關係網也將不復存在。

更何況,將劉玉攆出朝堂者,不是一兩個人。這麼多力量集合在一起,別說三代,就是五代,乃至十代,劉家的子孫都會被拒在朝堂之外。

手段不可謂不毒辣,偏又符合律條,無從反駁。

表面上看,提出此議之人,是站在爲劉玉“減輕刑罰”的立場。

畢竟,劉御史誣陷同僚,逼死人命,縱家人行兇,都是“罪證屬實”。大明律可沒有犯罪追訴時效一說。

無論過了多少年,被查出來,劉御史沒得跑。

“劉玉罪證確鑿,本應重責,懲一儆百。”

朱厚照高坐龍椅,聲音低沉。

百官垂首聽旨,縱是內閣三位相公,也看不清天子此刻的表情。

“然焦卿家及趙卿家所言有理,未出正月,將臨大典,此時染上血光,實爲不吉。”

話到這裡,朱厚照忽然停下。

羣臣屏息以待,劉御史跪在地上,恍如成了一尊雕像。

“先皇以仁治國,縱如萬氏黨羽,首惡之外,亦究問罪行輕重,非必要少取人命。”

“朕承宗廟,撫育萬民,自當奉先皇之仁義,以德行彰天下。”

“劉玉。”

朱厚照加重聲音,劉玉額頭觸地。

“罪臣在。”

“爾既已認罪,當摘去烏紗,除去官服。”

“是。”

“當此吉日,朕不取爾性命。罷黜官職,交罰銀後自可歸鄉。”

劉玉似不敢置信,顧不得規矩,倏然擡起頭,仰望丹陛之上,眼角泛紅,滾下兩行熱淚。

“罪人領旨謝恩!”

本以爲前路斷絕,將墜入無底深淵。未料想,天子竟網開一面,親手遞給他一條長藤。

劉玉所能做的,唯有牢牢抓住。

如想翻身,送子孫再入朝堂,必要同文官集團斷情決義。其能拋棄自己一次,便能有第二次,第三次。

這天下,終究姓朱。

哪怕被文官孤立,被言官譏諷彈劾,只要天子不棄,便能安穩無虞。

翰林院侍讀楊瓚,便是最好的例子。

劉玉後悔,爲何沒能早早醒悟,以致落到今日下場。

好在事情還沒到最壞的地步,他還有機會。

“罪人謝陛下隆恩。”

跪在青石上,劉玉四叩首。

旋即起身,主動除下官袍及烏角帶,再行禮,隨大漢將軍走出殿外。

正月的神京,雖久未落雪,仍是冷風侵骨。

天子令劉玉罷官歸鄉,交出罰銀,卻未行廷杖,也未下其牢獄,殿外禁衛自不會上前押解。反有中官送上一件絹布外袍,並一頂紗帽。

“多謝。”

劉玉拱手,中官側身讓開,道:“劉御史要謝,便謝天子,咱家不過奉命從事。”

“罪人已非朝官,公公直呼玉名即可。”

“那咱家就放肆一回。”劉瑾笑道,“說起來,咱家同你也是本家,年歲又不及你,覥顏稱一聲兄長。”

“公公客氣。”

“這裡不是常敘的地,咱家同你得緣,若不嫌棄,便贈你一句話。”

“罪人聆聽。”

“歸鄉之後,多關注海邊動靜。”

海邊?

劉玉面現疑惑,劉瑾笑眯眯將他拉到一旁,左右看看,湊到劉玉耳邊,低聲道:“寧波府……”

明有律令,士人不可在本鄉爲官。

劉玉出身寧波府,先祖曾隨鄭和船隊出海,是赫赫有名的海商。朝廷海禁之時,棄船上岸,耗資巨繁,購下良田千頃。又託往日關係,手捧金銀打點上下,想方設法更改戶籍,成爲民戶。

現今,劉氏子孫已遍佈江浙,是不折不扣的一方豪-紳。

劉玉出身旁枝,少而好學,考中進士,頗得本家看重,家中亦有良田商鋪。

此番歸鄉,官職雖無,活下去卻不成問題。

本以爲要等到兒孫發跡,才能翻身,結果剛出奉天殿,便遇上天子身邊伺候的中官。

更重要的是,其言是奉天子之命!

“兄長切記,行事務必隱秘,旦遇有商船出海,都要細細記下。如能聯絡上幾名海商,那就更好。”

“海商?朝廷已經禁海……”

劉瑾袖着手,不說話,看着劉玉的表情,很是耐人尋味。

見狀,劉玉終於明白,對方的用意,絕不單是“贈言”這麼簡單。

“實話告訴兄長,這事牽扯不小,辦好了,別說恢復官身,歸京指日可期。”

聽聞此言,劉玉的瞳孔驟然收縮。

“此事,可是……”陛下之意?

劉瑾仍是笑,遇上楊瓚,他只有成豬頭的命,對付這些心心念念向上攀登的朝官,有一個算一個,手到擒來,熟練得很。

“有些話不好明講,兄長心中知曉便是。”

不點頭,也不否認,讓對方去猜,這纔是說話的藝術。

可惜啊,姓楊的和他犯衝,見到面就抽,否則,他必會是天子身邊第一人,哪裡有那幾個棒槌賣好的餘地。

聰明人最容易多想。

劉瑾又說了幾句,將司禮監掌印的吩咐,撿重要的告知劉玉。後者自以爲意會,鄭重接過劉瑾遞出的銅牌,腰背挺直,腳下生風,再不見半點頹廢。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辦好這件事,未必沒有重返朝堂的希望。

目送劉玉離開,劉瑾收起笑容,一溜小跑,往司禮監覆命。

文臣要收拾劉玉,廠衛早已得訊。今番行事,不過順勢而爲。能發揮作用固然好,沒有建樹,也不廢什麼。

至於他手裡那塊銅牌,雖出自東廠,卻沒有暗藏的刻印,只要不承認,又是一個僞-造的罪名,壓根用不着擔心。

司禮監內,戴義端着一盞熱茶,正同陳寬商量遣人南下之事。

一名小黃門來報,劉瑾等在門外。

陳寬當即皺眉,戴義卻是笑道:“來了?讓他進來。”

走進室內,劉瑾恭敬行禮。

王嶽下令收拾他,執行人卻是戴義。每回見到戴公公,劉公公都禁不雙腿打顫,很想轉身就跑。

“見過戴掌印。”

“恩。”戴義點點頭,“事情都辦妥了?”

“回掌印,辦妥了。”

劉瑾小心覷一眼戴義,將如何交代劉玉,一字不差的複述出來。

“做的不錯。”戴義難得給了劉瑾一個笑臉,“這事,咱家自會稟報天子。”

言下之意,沒事別多嘴,不然一天照三頓收拾。

“是。”

劉瑾低着頭,額際鼓動,終究沒敢駁口。

等他退下,陳寬眉心皺得更深。

“這個奴婢早該除掉,爲何還要用他?”

“王提督的意思。”戴義飲一口茶,放下杯盞,“甭管是什麼人,現下還能用。真用不上了,找個罪名捏死便是。”

如果是文華殿時期,戴義未必會出此言。

天子登基之後,明顯遠着劉瑾,楊瓚幾次動尺子,旁人沒事,劉公公兩成豬頭。

朝堂宮裡,一個賽一個人精。

劉瑾現下是什麼地位,司禮監上下,都是一清二楚。

“到底伺候天子多年,不忙着動手。”戴義道,“牟斌那邊遞話,明日就派人出京,東廠這邊,遣兩個顆領班跟着。多點幾個番子,遇事也好有個幫襯。”

陳寬點頭。

“趁着這段時日,十二監上下好好查一查。”

“查十二監?”

“清寧宮送來那兩個奴婢,倒出不少事。西北邊那兩位,手可不是一般的長。”

“合適嗎?”

天子將要大婚,萬一鬧出事,可不好收場。

“陛下大婚,十二監都要派事,正好調人。上上下下忙得較大後腦勺,暗中捆幾個到司禮監,一時半會也傳不出消息。換到平時,可沒這麼好的時機。”

“有理。”陳寬想了片刻,道,“既如此,我先去安排,免得到時候生亂。”

“也好。”

兩人商議時,早朝將屆尾聲。

不出正月,各地沒有官文遞送,朝堂之上,無外乎幾件陳芝麻爛穀子的舊事,解決了劉玉,皇莊一事便不能急。

比起地方官員借採選收受賄賂,重議設立在皇莊附近的收費關卡,明顯更爲重量級。

稍有不慎,事情沒辦成,自己也要搭進去。

大家都不想做鋤頭椽子,又無他事參奏,奉天殿中再次陷入沉默。

文武百官不說話,以爲天子會宣佈退朝。

沒料想,天子突然出聲,連頒數道聖旨。

“革寧波府臺州府補盜通判,及觀海衛、昌國衛、海門衛、金鄉衛、盤石衛補盜主簿。查其任職期間,瀆職不法,收受賄賂,縱容走私,逮捕進京,嚴懲不貸。”

“命工部加快鑄造金牌七十面,賜雲南四夷車裡居民宣慰使司等衙門。並造石牌五面,賜朝鮮。木牌二十面,賜倭國。”

“敕兵部郎中謝丕爲正使,兵科給事中嚴嵩爲副使,使倭國,傳上朝聖意,賞賜木牌。

“敕國子監司業顧晣臣爲正使,戶科給事中王忠爲副使,使朝鮮。”

旨意下達,羣臣鴉雀無聲。

謝丕傻眼,顧晣臣亦傻眼。

出使之人,當由禮部及鴻臚寺擇選,怎麼就點到他們頭上?

嚴嵩和王忠則頗爲激動,前者更看向楊瓚方向,面帶感激。

不是楊侍讀提攜,天子哪會記得一個小小的給事中,更不用說,命其爲使臣,出使外邦。,

楊瓚低着頭,儘量降低存在感。

的確是他挖了個坑,埋了謝狀元。顧榜眼爲何也在坑內,百分百不關他的事。

只能說,天子青出於藍勝於藍,挖坑埋人的功力逐日攀升。

單單出使倭國,的確有些刺眼。加上朝鮮,好歹能夠遮掩。

只不過,賜倭國金牌,朝鮮石牌,當真不是故意?

楊瓚捏捏手指,默默低頭,眼觀鼻鼻觀心,繼續裝背景。

朱厚照坐在龍椅上,居高臨下俯視羣臣,心情大好。

他的確是故意。

混淆各方視線是其一,趁機攆走弘文館中那幾個朝鮮人是其二。若是能趁機讓倭國和朝鮮掐起來,更好。

像如楊侍讀所言,一個死皮賴臉,總想佔自家便宜,另一個佔便宜不成,直接開搶,屢揍不改,都不是什麼好東西。掐死一個少一個,正好磕瓜子看熱鬧。

只要國朝萬民平安康泰,管他鄰邦腥風血雨。

於是乎,在楊小探花的努力下,在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風華正茂的正德帝,開始四十五角傾斜,越長越歪,再也扶不回來。

第一百五十八章第一百六十五章第三十五章第七章第五十五章第三十章第三十八章第一百六十一章第一百二十四章第十一章第四十三章第十二章第二十八章第四十一章第七十六章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五十九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四章第七十九章第一百四十六章第一百五十三章第三十五章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二章第七十二章第二十六章第四十二章第三十四章第五十九章第一百二十二章第一百一十一章第171章 番外三第一百零八章第三章第三十九章第六十七章第九十七章第十章第一百一十九章第一百二十八章第六十四章第一百二十七章第一百五十一章第七十八章第一百一十九章第五章第二十章第四十四章第五十四章第四十九章第九章第八十一章第九十八章第一百五十七章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三十章第二十四章第十八章第一百六十五章第一百二十六章第五十九章第一百六十六章第二十一章第一百三十一章第一百四十二章第三十八章第五十八章第一百三十七章第一百六十四章第一百四十七章第一百四十八章第九十七章第十九章第一百二十九章第一百二十一章第五章第四十二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五章第一百四十八章第一百四十二章第二十六章第八十二章第九十一章第一百三十六章第六十五章第一百三十八章第一百三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章第三十五章第一百二十七章第一百三十九章第一百四十三章第三十三章第一百零六章第一百五十四章第一百四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