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北宋科舉制度

花開花落、春去冬來,匆匆時光如白駒過隙,才見梅開臘月底、轉眼又見桃滿枝,這一轉眼魚兒便又大了一歲、是個九歲的小姑娘了。

這一年來楊家靠着種黃豆、賣豆腐乳賺了不少錢,家裡的狀況也慢慢的有了好轉,於是再度迎來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時,楊大郎的臉上終於露出了那期待已經的笑容,纔剛轉入五月就開始沒日沒夜的苦讀,誓要一舉通過八月舉行的秋闈、獲得參加春闈的資格!

其實也怪不得楊大郎如此重視這次秋闈,畢竟以楊大郎的年齡和學業狀況來說、早就有實力參加秋闈了。但先前因家裡窮湊不到考試的路費,楊六郎一直沒機會參加科舉考試、已錯過了兩個三年了,一直到楊家靠着種黃豆、賣豆腐乳攢了些銀子,十八歲的楊大郎今年纔能有機會參加秋闈。

因這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關係着楊家幾兄弟、乃至楊家一家人的命運,所以魚兒一早就通過各種渠道、把和科舉考試有關的各種事宜都打探清楚了。知道楊大郎即將參加的“秋闈”,其實是北宋科舉制度三級考試中、第一級考試“州試”的通俗叫法,因北宋科科舉考試第一級設在秋季八月,因此這秋闈也被稱作“秋試”、“解試”。

這州試其實就是州郡進行的考試,通過州試將本地考生選拔到朝廷禮部貢院參加省試。每三年各地考生人數都多少不等,差距大者乃至上百倍,但魚兒知道無論每年有多少考生,朝廷分配給各州郡的錄取指標———選拔送到開封參加省試的“解額”,在一定時期內卻是相對固定和有限制的。

因送到開封參加省試的解額有限,所有當地學子報名時必須向州府遞交狀紙,上列姓名、鄉貫、三代直系親屬情況等內容。地方官據此進行審查,其中鄉貫的戶籍要求很嚴格,但凡在賤籍之列的冒名報考者一律嚴懲不貸。

魚兒當時一聽科舉制度和北宋戶籍緊緊聯繫在一起,頓時生出了一些興趣來,於是便從村裡老秀才那兒借了本《貢舉條例》,從上頭查閱到考生僅有戶籍還不行,必須實際居住在該貫纔有資格在當地參加考試,雖有該貫戶籍但久離該貫者,則要有命官擔保方可在該貫參加考試。

這點規定還只是針對地方,北宋都城開封府的考生應舉、戶籍規定更加嚴格,要求考生須有戶籍七年以上、並實際居住在開封才允許投狀報考,戶籍不足七年、不居住在開封者不在接收之限。

像楊大郎這種在州學裡讀書的學子,狀紙通過地方官府審查後,還需有州學教授的保薦、才能最終獲得參加州試的資格。而能受到州學教授保薦的、自是課業成績達到一定水準的學子,畢竟每位教授都希望自己保薦的學生能金榜題名、替他們爭光。

魚兒把北宋的科舉制度仔細研究了一遍後,才發現這古代的科舉考試各種規定、一點都不亞於現代的高考,考試規定也同高考一樣嚴格謹慎。雖說各地都有限制名額,但每一年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還是多得如過江之鯽,也難怪眼下才五月初、還沒入秋,楊大郎就已經開始日日苦讀到深夜,生怕自己一不用功就會被人給擠下去。

魚兒倒是十分明白楊大郎此時的心思,也知道這考生用腦過度最需要補腦,於是魚兒每天都會向楊大柱要一條魚,變着法子做各種各樣的魚湯給楊大郎補腦子。

魚兒更是深知參加秋闈的楊大郎,只有順利通過州試、成爲“舉子”,纔有資格參加下一次的省試、也就是春闈,通過殿試後纔有資格參加殿試,而殿試被錄取的舉子纔有資格爲官。

也就是說,秋闈是北宋朝廷弄的一個門檻兒,目的是想試試各地學子們有沒有本事考到一張通行證!魚兒瞭解後覺得和現代的中考、高考差不多———中考是爲了考到一張能夠上名牌高中的通行證,高考則是爲了考到一張能上名牌大學的通行證,這和科舉考試一對比、顯然是換湯不換藥一種考試。

這魚兒沒穿越前自是按部就班的經歷了中高、高考,因此十分能夠理解楊大郎眼下的心情,也知道秋闈對楊大郎這種、一心想要通過科舉出仕的貧苦學子有多重要,因此每每楊大郎每天苦讀時、魚兒總是乖巧的陪着一旁。

這北宋科舉考的內容魚兒自是沒楊大郎懂,這文言文魚兒其實也一直都學得不精、只能大體看懂它的意思。但魚兒雖然不能替楊大郎劃重點或是抓題什麼的,但卻可以時不時的給楊大郎提供一些科學有用的學習方法,楊大郎加以應用後倒也能提高溫書的效率……

轉眼便從五月到了八月,一進八月楊大郎就趕到泉州府候着、等待開考時間一到就參加秋闈。而打從楊大郎離家到州府去參加秋闈,楊家人便終日抱着一分期望、希望楊大郎能早日給大家夥兒帶回好消息……

劉氏眼下別的也都不盼了,只盼着楊大郎能夠順順利利的通過州試,緊接着參加省試、殿試最終謀個差事回來。這如今劉氏之所以期望楊大郎能當官,已不像最初那樣想着靠楊大郎當官來擺脫一家人的困境,而是想給逐漸到了適婚年齡的楊七娘找一門好親事!

這楊七娘因被王家退過婚、想要再嫁可比頭一回難了不少,這小岞村裡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迷信,因王二郎的死或覺得楊七娘晦氣、或真的覺得她剋夫,加上楊家的家境不算太好,因此沒什麼人願意娶楊七娘回去。所以楊七娘一直到虛歲十四了、都沒能談妥一門親事,央了許多媒人都不管用……

這北宋的小娘子一般十五歲及笄前、就會先同尋好人家談妥親事,及笄後便可以開始張羅親事了,最遲十六、七八歲就該嫁出家門了,再拖下去只會惹來一波接一波的閒話。但這楊七娘眼下虛歲都已經十四了、可卻還沒能把親事談妥,這劉氏自是十分着急了。

但楊七娘也算是“嫁”過一回、名聲有些不好的小娘子,因此劉氏就是再急也想不出什麼解決的法子來,只能期望楊大郎此次參加科舉能夠一舉高中,待楊大郎當了官、楊家一家人的身份自是跟着水漲船高,屆時楊七娘再託媒人打聽親事也就容易些了,怎麼着也會比眼下嫁得容易、嫁得好些。

劉氏的這些心思不但魚兒知道、楊七娘也都知道,只是楊七娘十分乖巧懂事從不會在劉氏跟前提自己的親事、給劉氏施加壓力,只常說自己願意一輩子陪在劉氏身邊。而魚兒自然也希望善良懂事的楊七娘將來能有個好歸宿,因此楊大郎一走魚兒便越發關注起在泉州府舉行的州試,閒來無事還去村裡的老秀才家、纏着他仔細的講一講州試具體考些什麼內容。

這老秀才細細的和魚兒唸叨了一番,魚兒才知道原來北宋實行的科舉制度中、設立的考試科目也不必現代高考少,不但有進士科、制科、詞科等,還有明經、三史、明法、童子(舊時科舉考試科目之一)、武舉,以及“三舍法”取士等等。

且監考官也很有講究,州試時是由州之通判(官名,爲州的副行政長官,但有權監督知州)主持進士科考試;以州之錄事參軍(官名,協助州長官,掌糾察知州屬下各官)主持其餘各科的考試。

魚兒還從老秀才口中得知,其實考生真正進入考場考試的時間大約也就三、五天,但操辦別的和考試相關的相關事宜卻要費上不少功夫,從小岞村到泉州府一來一回也還要花上一些功夫……

於是魚兒很快就知道這楊大郎一時半會兒也回不來,因此楊家人經歷了最初的激動後、慢慢的也都平負了心裡的激動,除了劉氏每日都要燒香拜佛替楊大郎祈禱外,魚兒等人都該幹啥、幹啥去了,不再因楊大郎上泉州府參加秋闈而打亂原有的生活節奏。

這楊大郎不在,楊三郎自然就成爲大房家裡最年長的哥哥了,而魚兒以前一些找楊大郎幫着做的事兒,眼下自然也都換成去找楊三郎幫忙。這楊三郎性子和楊大柱相差無幾,尤其是跟着楊大柱出海學打漁後,更是慢慢的變得和楊大柱一樣老實憨厚,甚至還多了沉默寡言這麼一個不好不壞的特點。

這楊三郎還真是不愛說話、也老實得有點過頭,魚兒每次找他幫忙、他都是一言不發的應下,然後都會盡力幫魚兒把事辦得好好的,雖然不愛言語但卻也極疼魚兒這個幺妹。

只是幫忙的過程中楊三郎卻依舊不愛說話,有時候魚兒起了玩心、故作調皮的捉弄他,楊三郎也總是一臉憨、笑任憑魚兒怎麼捉弄也都不會生氣。甚至連楊四郎這個弟弟捉弄他這個哥哥,楊三郎也只會老老實實的任楊四郎捉弄、不氣不惱,讓魚兒忍不住給他取了“泥菩薩”、“榆木頭”等外號。

但如此老實巴交的楊三郎,魚兒最近卻發現他的行蹤變得有些“可疑”,每天陪着楊大柱去城裡賣完魚回來後,一轉眼就不見人影、一直到吃午飯的時候才神神秘秘的趕回來。吃過午飯更是隻小眯了一會兒、眠都還沒補足就又出去了,有時是到田裡幫劉氏幹活、但有時卻是不知去向,魚兒有好幾次想找他搭把手都找不到人……

----------------------

北宋人稱京都爲“開封”或是“東京”,小云寫的時候是想到哪個就寫哪個,所以特此說明希望親們不會看混亂。

第六十一章 另一面第十三章 以事實來教育(二)第十八章 溫情(一)第二十五章 魚兒的必殺技(1)第十一章 楊家送女(2)第六十八章 種黃豆第四章 方氏套話第六十六章 柳氏的用心險惡第二十九章 親近婆母第四十六章 又一樁好事(一)第四十四章 籌備第十三章 週歲禮第十六章 自救第五十一章 醒悟第二十八章 新婦拜堂第十七章 教育過頭了第三十六章 秦家鬧劇(二)第四十五章 歸鄉第二十章 不再迂腐固執第四十三章 大郎的成長第二章 禮物第三十八章 二房求屋第二十八章 採珠人(二)第四章 轉眼中秋第三十六章 串珠換錢第二十七章 採珠人(一)第二十三章 喜慶洋洋(二)第三十六章 串珠換錢第五十九章 林方二人過招第十三章 色鬼張霸第六十八章 分家(三)第十章 突變第五十三章 離別在即第三章 找到方法第十五章 王道婆驅邪第七十二章 尋找新銷路第二十六章 魚兒的必殺技(2)第三十章 黃雀在後(二)第六十四章 瘋癲柳氏第三十章 兩世心願第十八章 斤斤計較第十三章 惆悵第十九章 權宜之策第三十一章 一個包袱第三章 找到方法第二十六章 一條帕子第五十章 楊記燒烤攤(一)第二章 紫菜礁第四十九章 原來如此第三十二章 小小的感動第十三章 色鬼張霸第三十一章 終得拜師第八章 小栓子的優點第四十章 雞毛蒜皮事第十三章 週歲禮第五十五章 努力改造第十二章 規劃未來第三章 找到方法第四十三章 原來如此第三十八章 陳年舊事第四十章 雞毛蒜皮事第十三章 色鬼張霸第三十七章 魚兒鬧脾氣第六章 熱鬧(一)第八章 劉氏護女第二十八章 年師傅的考驗(2)第五十四章 婆媳和睦第六十五章 方氏提分家第四十四章 籌備第四十四章 守株待糖第四十五章 歸鄉第三十五章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一)第三章 找到方法第二章 新的八卦(二)第七章 丁牙儈第四十一章 擺酒慶賀第三章 出海第三章 找到方法第四十八章 不大對勁第三十九章 高覺悟第三十三章 過自己的小日子第四十一章 擺酒慶賀第二十九章 年師傅的考驗(3)第八章 進城賞燈(一)第二十九章 採珠人的饋贈第三十一章 新人拜門(一)第十章 楊家開鋪第二章 哄愛女第五十五章 努力改造第六十一章 另一面第七十一章 北宋酒肆第二十二章 喜慶洋洋(一)第一章 北宋紫菜第三十七章 雜事一兩樁第十二章 規劃未來第五十九章 惠安影雕第六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十九章 小小的甜蜜第六十六章 柳氏的用心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