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過十月,進入十一月。
轉過月來的三號,就是約定的單曲正式上架的日子,在那之前一週,事先布好、聯絡下來的宣傳就陸陸續續開始往外放了出來。
牌要一張一張的打出來,宣傳牌也是如此。
兵馬未動的時候,宣傳的用處是先讓外界對這個即將出道的新人有個大概的印象,悄無聲息往水面投入一粒石子,再等待這粒石子掀起大浪,現在這個時代已經等不起了。
過去,大衆在電視或者電臺聽到某一首歌,覺得很動聽,所以就去買一張。
但是,隨着時代發展,唱片公司漸漸摸索出更多販賣唱片的新方式,大衆在有形和無形之中,就受到了唱片公司的操縱,變成了爲買而買、爲了支持某人而買。
雖然決定銷量的已經不再單純只是音樂,但是對赤手空拳進場,沒有人氣積累的新人來說,決定銷量的因素也還不是那麼複雜,宣傳策略,以及歌曲的質量。
宣傳能夠提升大衆的好奇心和關注度,而好奇心和關注,無疑也會轉換成購買力。
但是,新人要想經得住大規模的宣傳,就必須得有過硬的質量,而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合爲一雙大手,將大衆“推”進唱片行,拿起這張唱片。
發片之前的宣傳到位,再加上這張單曲本身的配置又高,當首周的銷量出來的時候,也不出意外的拿到了一個對新人來說非常亮眼的成績。
將近五萬張的初動,這個數字,在將倉木麻衣這個名字送上榜單第七名的同時,也爲她吸引到了更多的注意力。
進入平成年間,百花齊放的樂壇滋生出了唱片的黃金時代,數不清的歌手受到這個時代的滋養,不管是怎樣的風格,都能良好的發展,哪怕只有一段時間。
不過,到了1998年,這樣前進的腳步卻停了下來,而補充了這個空檔的,是唱片公司彷彿瘋魔了一般,不斷髮行的精選集。
精選集一方面方便了大衆挑選歌曲,另一方面,它畢竟帶有總結的意味,大肆發佈精選集的這一年,似乎也成了一個預兆:一個時代即將結束。
出道單曲開局勢頭良好,外界開始對倉木麻衣這個名字有了宣傳之外的好奇心。而這時候的倉木麻衣本人,則還在錄音室裡辛勤的錄音。
趁熱打鐵是推出新人的法門之一,在發行出道單曲的同時,第二張單曲和出道專輯也已經進入準備階段,只等在合適的時候跟上。
不管能不能紅,只要是認真打造的新人,剛出道那陣子都會特別忙。不管怎樣,總得先把計劃當中的排片都製作完成。
“和同學一起搭車去新宿,在車站的地下通道看到了廣告板。”錄音的休息時間,倉木麻衣跟經紀人說起之前的見聞。
“同學對着廣告板,說‘這個人,跟真衣長得挺像的’。”說到這件事,倉木麻衣露出小孩子一樣的笑容。
光看特定角度的相片,跟現實中每天穿着校服不施粉黛上學的女高中生到底差別巨大。除此之外,她在學校裡行事低調,認真學習一副不考大學不罷休的樣子,也很難讓人把她和新出道的歌手聯想到一起。
“沒有跟同學說在當歌手嗎?”派給她的經紀人立川,是年紀在三十歲開外的女性,能力不錯,個性也富有包容力,帶這個年紀的女孩子正合適。
倉木麻衣搖搖頭,“沒有呢。”
從個性上來說,倉木麻衣本人算是那種沉得住氣的類型。不管是大規模的宣傳投入,還是良好的出道開端,都沒有因此亂了陣腳或是驕傲,還是重複着上學、進錄音室這樣的日常。
不過,隨着首周過後,電臺方面的宣傳也開始發力,在全國範圍內開始了大規模的打歌,倉木麻衣的低調行事也即將不管用了。
向來看重電臺力量的葉昭,在這之前,把首批製作出來的試聽碟送去給了唱片銷售方、電視臺、廣告公司,以及全國的廣播放送局,不僅買了電視廣告,還自掏腰包,買了電臺的打歌宣傳。
鋪天蓋地的電臺打歌集中在了第二週,“洗腦循環”的作用向來驚人,何況這次的兩首歌都是上乘的精品。
在電臺的支援下,單曲第二週仍保持着良好的勢頭。
而到了第三週,大衆的點播次數開始增多,許多人甚至一遍又一遍的反覆點播這兩首歌,有了羣衆基礎,倉木麻衣這個名字也越來越響。
宣傳同時也是在製造期待,宣傳的聲勢越大,大衆的期待就越高,目前來看,這一張單曲,對得起大規模宣傳帶給大衆的期待度。
能夠證明這一點的,就是節節升高的電臺點播率和穩定增長的唱片銷量。
而期待得到了滿足的大衆,又會自發成爲免費的宣傳者,即使隨着發行的時間變長,宣傳的勢頭弱下來,大衆也會撐起這張單曲接下來的關注度。
不管到了什麼時代,不管唱片的銷售又翻出什麼樣的方法,都不能把大衆當成傻瓜。
現如今,大衆漸漸聽膩了電子舞曲,對這個精選集反覆轟炸的現狀也感到了厭煩,開始渴望新鮮的口味。
葉昭選擇的就是這麼個時機,在這個要推陳出新的節骨眼上,讓倉木麻衣帶着新鮮的音樂,以一種健康青春的形象出現在了世人面前。
她不是那種唱功好到老天爺賞飯還管飽的大魔王,但是聲音卻富有自己的特色,假如年輕人想模仿她,也不會太吃力。
剛剛十六歲的年紀,相貌又清秀,甚至還可以有一點偶像化。
支撐她出道的,是製作精良的原創曲,唱的是自己作的歌詞,曲風也足夠新鮮,這點非常重要,因爲這正是大衆所渴望的。
而葉昭,就剛剛好的踩到了那個點上,讓大衆受到了來自倉木麻衣的這樣一波衝擊。
對大衆來說,倉木麻衣的出道,用“橫空出世”來形容也不過分。
現如今,不僅是大衆,電視臺和音樂雜誌,不約而同,都把目光放到了這個剛出道的新人身上。
緊接着,他們再度想起,推出了這個新人的不是別人,是那個葉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