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3年和1981年,永安集團曾在地產業有過兩次大發展,可惜都因時機錯過發展機會,導致發展有限。
1973年,永安通過拆股,送紅股以及供股集資,將位於中、上環之間的永安百貨公司樓宇改建爲現代化的商業大廈——永安中心。
但因碰上股市大跌及利率上升,永安中心的發展費用比預期高,而落成後的租金收入則比預期低。
1981年,永安集團收購富都酒店,並斥資2.3億港元先後購入尖東永安廣場商場及南洋中心部分樓層,結果又遇上股市、地產崩潰。
兩次大發展都差強人意。
踏入20世紀80年代,郭氏第二代琳字輩,包括郭琳褒、郭琳珊等都相繼去世,永安集團進入郭氏第三代掌舵時期。
可惜,這時永安集團已有點暮氣沉沉、苟且偷安。永安的業務,除了名下的永安百貨稍有作爲外,其餘銀行、人壽保險均有走下坡路之勢。
作爲香江昔日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大新、中華百貨)的永安,其社會地位已迅速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永安集團無可避免地遭到了新興勢力的狙擊。
永安集團的前身是永安人壽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73年1月,旨在統籌永安旗下各自爲政的聯號公司,成爲整個家族企業的控股機構。
同年8月,永安人壽集團在香江上市。當時,永安人壽主要全資擁有永安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及永安地產證券投資有限公司,其後向各主要聯號公司收購,先後擁有永安水火保險72.89%股權、永安銀行30%股權、永安公司(經營百貨,戰前已在香江上市)20.19%股權,及永安置業30%股權。
1974年6月,永安人壽爲加強團結與海外聯繫,與新佳坡華僑銀行換股,後者取得永安人壽25%股權,成爲第二大股東。
這時,永安人壽亦發展成爲一家多元化的控股公司。1981年,永安人壽正式易名爲永安集團有限公司,初步完成舊式家族企業的重組工作。
1983年,郭琳珊逝世,郭琳褒的長子、M國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曾任IBM研究中心研究員的郭志全出任永安集團董事局董事長,永安正式進管郭氏家族第三代掌舵時期。
這時期,永安集團的業務,主要是人壽水火保險、證券投資、金融期貨、銀行及旗下永安公司經營的百貨業。然而,在這些業務中,除了百貨業尚算可以之外,其餘的金融期貨、保險、銀行等,糊里糊塗地虧去不少。
一方面正是因爲長時間虧損,自身實力受損巨大,讓鄭玉桐等人看到有機可乘。
一方面是現在香江地價和物業的上漲,引起鄭玉桐和李加城等人的垂涎。
但是,現在郭志全和鄭家等人談過後,鄭玉桐等人反而更加覺得郭家和永安集團的虛弱,給他們更大的信心和機會。
楊銘坐在車上,想起歷史上的郭氏家族和永安集團。
當然,楊銘現在一舉一動都引入注目。
此次,楊銘前往濠江那麼長時間,也一直被人在關注。
許多香江家族什麼都不怕,但是,最擔心就是帝國集團和楊爵士的干涉。
像這一次,鄭玉桐等人聯合起來狙擊郭氏的永安集團,他們最擔心的確實是帝國集團出手。
當楊銘的勞斯萊斯專車停下。
從車上下來,他已經見到林德鍾,鍾楚虹,關家慧,藍潔瑛等人。
這三女此次沒有跟着楊銘前往濠江,還真的很不習慣,如今見到楊銘終於回來,臉上洋溢的笑容都很不一樣。
“少爺,郭先生在花園等你。”
昨天的時候,郭志全已經得知楊爵士要回來,大清早也就提前來這裡等着楊銘。
實際上,曾經香江的四大家族,最早的買辦家族,也是當年實力最強的四大家族之一的郭家,現在和當年同樣是最早買辦家族之一利家相比,郭家差遠了。
現在利家不但還是號稱香江的銅鑼灣王,這些年主動向楊銘和帝國集團靠近,在香江科技園區那邊開了多家科技公司,在國內也是大量投資,利家在香江的勢力依然還是非常強。
也正是因爲那樣,沒有人敢狙擊利家。但是,郭家則是不一樣。
當楊銘和林德鍾來到花園,很快看到一位穿着西服,戴着眼鏡,看起來斯斯文文的中年男子。
這位正是現在郭家第三代掌門人,哈佛大學畢業回來的高材生郭志全。
但是,並不是因爲他是哈佛大學的高材生,管理能力就很強,相反,這些年郭家永安集團在他的手中,除了一直虧損,現在越來越黯然。
很明顯,這位郭家和永安集團的掌舵者,能力不行,方向感不行,沒有能夠爲永安集團指明發展之路。
“楊爵士,你好。”
看到楊銘,郭志全急忙和楊爵士打招呼。
相比起現在楊爵士和帝國集團,郭家和永安集團,那就如同蚊同牛比。
實力相差太遠。
楊銘和他握握手,坐下來。
當林德鍾拿起一份報紙遞給楊銘看,報刊上面的內容寫得很清楚,香江新世界集團鄭玉桐等聯合多位新興華人家族狙擊老牌家族郭家永安集團。
上面內容非常詳細,都不用郭志全和他說,楊銘也就知道了。
也就是說,此時,鄭玉桐等人要吞掉郭家的永安集團,猶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楊爵士,希望能夠保住郭家保住永安集團。”郭志全說道。
楊銘沒有直接答應下來。
而是問道:“你們郭家和曾經的利家,李家,何家,周家等等都是香江最早老牌買辦家族代表,爲什麼發展到現在就出現這種問題?”
很多公司,特別是華人公司,都是盛極而衰。
甚至,富不過三代。
雖然現在郭家在香江來說,還是很富,但是,和第一代,第二代相比,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其實,這裡面很大的關係。
那就是這些華人家族不願意用職業經理人的模式來管理公司。
像郭家就是,他們都是自己家族子弟成員來管理公司,特別是掌門人,但是,如果掌門人能力不行,公司發展道路不明,那麼肯定是一代不如一代。
相反,歐美很喜歡用職業經理人的模式來管理公司,家族的大股東儘可能不插手公司。
郭志全對於這個問題,他一直在思考。
“楊爵士,首先是我個人能力不行,然後是郭家和永安集團錯過兩次最佳發展機會。還有就是我們老牌家族,發展時間越長,政策反而反而越保守。”
這是郭志全的想法,但是,讓他把公司交給其他人管理,他還真的不願意,也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