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吞掉九龍倉是開胃菜,那麼吞掉和記黃埔則是楊銘的重頭戲。
和記國際是香江第二大洋行。
旗下除了和記國際這一家母公司外,還有黃埔船塢這樣的規模洋行。
除此之外,還有屈臣氏,均益倉,德惠寶洋行,泰和洋行,旗昌洋行,頂峰時期旗下多達360家叫得出名字的大公司。
經營的產業遍佈地產,財務,保險,酒店,船塢,船務,貨倉,棉毛紡織,汽車,洋酒,汽水,藥品,進出口貿易等等。
是香江規模最龐大的商業機構之一,僅次於怡和。
怡和在失去九龍倉後。
現在和記黃埔的實力應該和怡和差不多,甚至要超過怡和。
在這之前,和記國際的主人是祈德尊。
祈德尊在1975年,因爲擴張太頻繁,導致資金週轉出現問題,瀕臨破產,不得已,接受匯灃銀行的注資收購。
最終,匯灃銀行注資一億五千萬港幣,拿到和記國際九千萬股股票,佔據和記國際發行股票的33.65%。
從那個時候開始,和記國際主人換了匯灃銀行。
匯灃銀行因爲自身關係,當時就說了,如果匯灃銀行出現贏利的情況下,將在適當時機出售和記國際。
歷史上,想吃掉和記國際的人很多。
甚至包括失去和記國際的祈德尊,沈弻和匯灃銀行不會給他們機會。
當初,匯灃銀行已經決定扶持華資發展,匯灃銀行只會把和記國際交到華資手上。
具體是誰,在這之前,許多人都不知道。
而在歷史上,楊銘自然知道,最終正是被李加城給便宜吞掉了和記黃埔。
從而讓李加城一步登天,脫胎換骨,直上雲霄,從那之後,已經奠定了李加城在香江首富的地位。
後來八十年代後,李加城正是因爲得到和記黃埔資金分紅的關係,作爲流動資金,不停在內地投資,讓李加城的財富越來越多,以至於香江都變成了李加城。
此時的李加城實力也就是那樣。
除了自己的長茳實業外,去年倒是收購了一些公司。
此時的李加城和包裕剛相比,還遠遠比不上包家的實力。
楊銘在吞掉九龍倉的時候,他已經計劃好吞掉和記黃埔。
爲什麼先吞掉九龍倉,而不是和記黃埔?
就是因爲考慮到和記黃埔的特殊性。
和記國際的股票也是很分散,但是,和九龍倉很不一樣。
九龍倉最大股東原來是怡和置地,股份也只有百分之十。
和記國際最大股東是匯灃銀行,匯灃銀行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股份,剩下的財團和投資者也佔據三分之一股份,再剩下的纔可能是那些散戶。
也就註定,其他投資者如果沒有得到匯灃銀行的支持,根本是不可能吃得掉和記黃埔的。
除此之外,匯灃銀行是香江最大銀行,類似央行角色,有的是錢。
如果想和匯灃銀行比錢,怕是在香江沒有其他財團能夠比得上匯灃銀行的。
以至於,一直以來,許多英資和華資都在覬覦和記國際,他們知道,沒有匯灃銀行和沈弻的支持,那根本是不可能吃得掉和記國際的。
現在對於楊銘來說。
他不一樣。
他已經在做兩手準備。
其一。
那最容易的辦法。
像歷史上那樣,沈弻願意把和記黃埔的股票便宜賣給李加城那樣賣給他。
那麼楊銘吃掉和記國際,自然不用花太多的代價。
歷史上,李加城就是遠遠低於市場價的一半吞掉了和記黃埔。
如果是那樣,楊銘知道,他吞掉和記黃埔自然很輕易。
楊銘考慮的是,萬一沈弻太固執,打死不肯把持有和記國際的股票賣給他,那麼他只能通過第二種辦法。
除了暗中一直持有和記國際的股票外。
只要他手上已經持有和記國際的股票,甚至不少的情況下,沈弻想把和記國際賣給別人,他也要想清楚。
楊銘也有龐大的資金,和匯灃銀行鬥下去。
“老闆,現在我們持有和記國際股票,大概10%的股份。”
10%的股票,那就是2700萬股普通的和記國際股票。
這和匯灃銀行持有9000萬股相比,當然差遠了。
“老闆,我們發現,這一週開始,好像也有其他人在悄悄吸納和記國際股票。”
其他人悄悄吸納?
那這到底是誰?
他們自然不知道。
楊銘一聽,立刻猜到。
這個人不是李加城,就是包裕剛。
歷史上,最有希望得到和記黃埔的,也就是這倆人。
最終還是李加城。
那是因爲歷史的原因,李加城已經提前放棄九龍倉,最終包裕剛得到九龍倉,李加城得到和記黃埔。
在楊銘看來, 包裕剛算是虧了。
包裕剛也知道,相比起自己,沈弻更加看好李加城。
現在的九龍倉落在楊銘的手中。
那就意味着,現在想吞掉和記國際的,除了李加城,也就是包裕剛。
這倆人的實力,當然是船王包裕剛更強。
要說論關係。
表面上是包裕剛和匯灃銀行關係更親近,因爲雙方很早就有合作。
歷史上,李加城拿下和記黃埔,足以說明沈弻和李加城的關係更親近。
楊銘也懶得理會這倆人。
無論他們是誰在暗中吸納和記國際的股票,對於他的影響都不大。
既然現在自己已經掌握和記國際10%的股份,也就是說可以正式和沈弻攤牌了。
“我知道了,你們先回去工作。”
楊銘讓他們先出去。
他在輪椅上靠着看向外面。
此時,許多人都在關注楊銘和帝國集團,以及楊銘剛剛吃掉的九龍倉。
楊銘已經想到了和記國際。
只要他吞掉和記國際。
就香江來說,李加城也好,包裕剛也好,他們再想像歷史上那樣,怕是不可能了。
楊銘正考慮要不要給凱拉打電話的時候。
座機電話響起。
在林秀芝拿起座機電話接通。
“老闆,是凱拉小姐打來的電話。”
“凱拉小姐,是我。”
“楊先生,恭喜你。今晚我想見見你。”
“正好,我也想見見你。你來我家吧,我請你喝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