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一道的術法,執一而行,演化萬千。修行者各自對於金木水火土五行靈氣的理解不同,釋放出的術法,自然多種多樣。不過,這世間衆人,對於修行者所施展的術法,最直觀與深刻的印象。還是一些與普通人生活息息相關,卻又是普通人遠不可企及其威能之萬一的大威力術法。
比如說,更改山河地理形勢的移山倒海,比如說,影響天地運行輪轉的改天換地,比如說,可以影響一場戰爭勝局、影響一地一國數以萬計黎民的撒豆成兵,再比如說,可以影響天氣變化風霜雨露的呼風喚雨。
而呼風喚雨,也是對古時萬千黎民影響最大的一門術法。
華夏文明,在很久之前,就結束了遊牧漁獵的時代,進入農耕文明時代。而在農耕文明時代,人類的存活,主要依賴於土地糧食的產出。而土地糧食的產出多寡,則主要取決於氣候的變化。
因爲華夏所在,屬於季風氣候。變數極多。所以,在華夏數千年的文明史中,真正可以稱得上是風調雨順的年頭,其實屈指可數。有太多的時候,都是這一邊澇了,而那一邊又旱了。
所以,華夏萬千黎民,對於修行者最簡單與樸素的需求,就是呼風喚雨。
而這一點,深入華夏文明的骨髓。自上古,華夏文明的源頭時,自三皇五帝之時,便銘心刻骨。《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爲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上古的修行者,也並不以呼風喚雨爲恥。有的時候,呼風喚雨,以救黎民,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甚至,在三皇五帝,華夏文明初興的年代,還有雨師這個司職。
《列仙傳》記載:“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往往至崑崙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
又或曰:“雨師神,畢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雨”。
所以,自上古而下,祈求風調雨順,幾乎是華夏人年年都要做的事情。甚至,還是皇帝親自帶頭去做。只不過,這天地之間的修行者越來越少。能夠做到呼風喚雨這一步的修行者,也越來越少。而且,大部分還在潛心修行。
對於這種祈求的迴應,便也越來越少。越來越不靈了。不過,那些高階修行者偶爾入世,見到這種祈求,偶爾也會幫一把。給這世間的普通人一點憐憫和希望。
畢竟,一場及時大雨,就能救活方圓百十里內的大片莊稼。就能救活數以萬計的黎民。讓其從絕境中,求得一點生機,不至於山窮水盡。對於這些久盼甘霖的人來說,也只有呼風喚雨之術,是真正的家國大術!而施展此術的,自然就是神仙!
因此,如此習俗,才能傳承數千年。直至近代,鄉野之間,還有貢奉龍王和各路神靈求雨的習俗。直到現代的近幾十年間,華夏全面學習歐羅巴文明體系中的科學理論,普通人對於雲和雨形成的過程,有了另外一種視角的理解。
這才少了些求雨的行爲。
而現代科學的發展,讓人們對於風雨的理解,變得越發深入。人工降雨,以及人工驅散雲雨,已經不再是一件太過艱難的事情。雖然花費大一些,但也完全值當。
不過,人力有時而窮。現代科學有讓某個城市和不大一塊兒區域保持晴天,或者趁機降雨的能力。但卻沒有直接改變氣候的能力。即便是大把的鈔票砸出去,也完全做不到。
如今,事到緊急,華夏的上層也有些一籌莫展,便把主意打到這些曾經確有呼風喚雨之能的修行者頭上來。希望這些曾經被萬千黎民視爲神仙的人,能夠出手,挽救危局。
天比鄰也明白這位長老的意思,道:“我修行中人,卻有呼風喚雨,影響天氣之能。不過,就算是我等全力出手,也只能影響一時一地的氣候而已。想要就此逆轉這一次天地災劫,恐怕很難。”
這長老讓秘書拿上來一張圖,在天比鄰面前展開,笑道:“根據華夏的幾位頂尖的氣候學家和農學家總結和推測出來的數據,不需要先生與諸位修士逆轉整個華夏的氣候。只需要改變一下某些地區的陰晴。”
“讓原本應該在某些地方落下的大雪,落到其他地方去,讓原本聚集在某些地方的水汽和雲朵,聚集到其他的地方去,讓這些地區的農作物,見兩三日陽光,這些地區的農作物,就能緩過來。”
“這些地方,就不至於減產太多。如此,我華夏在三個月後,至少會多大半個月的口糧。”
天比鄰接過這張地圖,看着地圖上的標識。這些標識,標出來的範圍,大概囊括三個省,天比鄰對雲雷道:“叫寒冰雪、雪女、小魚兒、風抱影,她們幾個過來!”
雲雷應了一聲,空間之力一動,身形消失,不過片刻之間,就將寒冰雪、雪女、小魚兒、風抱影幾個聚集了起來。天比鄰將這張圖交給這四個女子,問道:“你們幾個,可能移走圖上標誌之處的雨雪,讓其落到他處?”
這個女子之中,以小魚兒和風抱影的修爲最高。而寒冰雪與雪女,對於冰雪的理解與感悟最深。商量了片刻之後,風抱影道:“應該可以!不過,需要雲道友天地靈火的配合才行。什麼時候開始?”
這長老深吸了一口氣,平復了一下心中的激動之意,道:“越快越好!”
“除此之外,若是我華夏有修行者,能夠滋潤草木萬物,讓這些草木恢復生機,就是最佳。我聽聞,修行一道之中,有無窮秘術以及旁人並不瞭解的靈花異草。若是其中有產量極高,可以解我華夏衆生於危難之中的存在,還望諸位能夠不吝賜教!”